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桂枝汤



      桂枝汤

       桂枝汤伤寒论首方,是群方之冠,伤寒论的113方,从一定意义讲都是桂枝汤的变化方

        知道为啥可以这样说?

        首先明白桂枝汤,就是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是调和阴阳之方或者说是轻补阴阳之方。事实上所有的方子都是调和阴阳,这个是从阴阳层面来说的,所有伤寒论113方都可以理解为桂枝汤的演变方疾病又分外感和内伤,桂枝汤既可以治外感又可以治内伤,所有的方不外乎可治外感又治内伤所有疾病都是正邪相争,或纯虚无邪,而桂枝汤可祛邪又扶正,从邪正方面讲桂枝汤也是所以说是首方是群方之冠

        太阳中风的自汗怎么去理解?

        阵阵汗出但不会持续不断,而是身热汗出,汗后又出现冷而无汗,接着又热而汗出

        还有就是局部汗出,而不是全身,往往是头部或上半身见汗,或左或右,但不是全身都有汗

        汗出可多可少,但不是微似有汗还有就是应该汗出但脉不静身不凉而表证不解传统认为都是风伤卫营卫不合而自汗桂枝汤之自汗出,虚人外感营卫两弱,阴阳两虚,肌表失固而自汗,感受风邪后,风性轻扬可使肌表开泄而为汗如果不是外感,未受风邪,桂枝汤营卫两虚,肌表不固也可以自汗出有外邪可扶正祛邪

        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是一部整体著作,里面的条文每一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讲只能一条一条的讲,但学者必须前后条文联系着学,比如今天讲的这第12条,也就是前面讲的第2条太阳中风的具体证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而阴弱”此为病机的概括,这里的阴阳指的就是营卫,阳浮阴弱也就是营卫不调。怎么个营卫不调呢?阳浮具体就是指卫气强,卫气强则抗争于外,所以热自发;阴弱指的是营液弱,营液弱则不能内守,所以汗自出。这样卫不固营则营液自出,营不敛卫则卫热自发,这就是营卫不调。当然了,这种病机也可以表现在脉象上,阳浮阴弱表现在脉上就是浮取有力,沉取而弱了。后面的恶寒、恶风、发热这是太阳中风的主要症状,前几条就说了,这就不说了,恶风恶寒可以看成是互词。啬啬、淅淅、翕翕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恶寒、恶风、发热的形容词。鼻鸣干呕为太阳中风兼症,表邪犯肺则鼻腔不利,故鼻鸣,表邪犯胃则胃气不和,故干呕。此条的具体治疗则是要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主之,主之寓意必用之意。下面我们还是具体看看桂枝汤这个方吧。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乃《伤寒论》之首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方中桂枝配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和营中有调胃之功。生姜味辛,能助桂解肌泄邪。大枣味甘,能佐芍和营益阴。甘草甘平,调和诸药,安内攘外,配伍最佳,故取效甚大。方中的药量,汉代一斤为16两,为现在的250克。这样算下来一两约为现在的15克,但考虑到古今人体质不同,气候也不同,对药的煎法、服法也不同,所以现在人一般都是按一两为3-5克算。另外桂枝后注有去皮二字,应该是去粗皮,桂枝用的是当年生之嫩条,皮骨不分,一旦有了皮骨可分的老皮,则当去之不用。至于方后所注,也甚为重要,归纳起来有四点:一、药后啜热粥,以建中气助药力、滋汗源,并能使胃中热度持久释放;

        二、只可微汗,不能大汗,确保邪去而不伤正;

        三、一次服没有汗,可以多次服,并可以缩短服药间隔的时间;

        四、服药期间注意饮食禁忌。

        桂枝汤及其加减方在《伤寒论》中所占比例极大,大家当在牢记这方的基础上不断的加深理解,这样才能在临床上为我们所用。用桂枝汤时的具体辨证要点:发热、恶寒、有汗,脉浮缓、舌淡苔薄白,临床不管什么病,内伤还是外感,或是杂病,只要看到这几点,如果再没有桂枝汤的禁忌症,就可以直接用桂枝汤了,如有其他兼证,也可加一、两味药兼顾一下,但加减的药味不宜太多,以免破坏原方结构。下面我们看一则案例以说明之。案例:某,成年,夏季怕热,全身热汗淋漓,睡觉开窗,凉风袭体,自觉舒适,乃即熟睡。半夜被冷醒,盖好被子再睡,其冷不减,反更甚。第二天即病,诊时除了恶寒,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当予桂枝汤原方: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
一剂而愈。

        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本条还是讲桂枝汤的应用。本条和上条比,发热恶风(寒)汗出除了这些基本症状外,少了鼻鸣干呕,加了个头痛。头痛其实在太阳病提纲中就已经有了,也不算加。可见鼻鸣干呕也好,头痛也好只是桂枝汤证的兼症,并不是必见症,在用桂枝汤时,这些症状可以有,也可以无。而鼻鸣、干呕、头痛这也仅仅是举例而已。假如没有出现鼻鸣、干呕、头痛这些症状,而是出现了其他兼有症状,只要有发热、恶寒、汗出这些基本症状在,依然是桂枝汤证。只要抓住这点,就会大大的拓展桂枝汤的应用。下面我们再举一案例以说明之。案例:一老妇,患脑疽病,周围蔓延,其径近尺许。启其所盖膏药,则热气蒸蒸上冒。头项不能转侧。诊时天色已晚,见病者伏被中,不肯出。询其故,知其每日此时恶寒发热汗出。即试用桂枝五分,芍药一钱,加姜草枣轻剂投之。次日,病大减。遂逐日增加药量,至桂枝三钱,芍药五钱,余三味亦如之,不曾加他药。数日后,竟告全愈。一外科之疽,而有发热恶寒自汗之证,径用桂枝汤而痊愈。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讨论

byf329 学习了!简洁明了!而实用!

ldaoyisheng 一句简明的“古今人体质不同”就把古剂量给忽悠了过去!
有何证据证明古人体质与今人不同?
宋代之前都是按的汉制剂量,而宋代与宋代后,都是用的宋制剂量。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这个应该有历史或是官方管制的原因。宋以后用的是散剂,相当于现代我们讲什么超微饮片一类的。所以剂量才是一两等于一钱(本草纲目说古之一两,今之一钱)。
这个量做汤剂肯定是有问题的。

xingxingriver1 若能把一味桂枝了解透彻,已入仲景之门

gtogto1976 仲景之门,中医之路。

田红文 伤寒论中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625g,现在多取15g   做计算。桂枝汤中的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换算成现在的计量也就是;桂枝45g芍药45g甘草30g生姜45g大枣12枚。需要明白的是,这是三次的治疗量。方中提到的以水七升,煎取三升。仍然是三次的治疗量。三升也可做三分讲。如喝一份汗出热解,则不必再服。如汗未出,热未解,可再服一份,依次方中所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桂枝汤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条
【原】《吴述重订伤寒杂病论》47-48
伤寒论读书笔记[1]
中医临证备要
清解汤(张锡纯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