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文: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3年6月1日22:55:33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给予红藤败酱散口服,配合中药煎剂保留灌肠,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50例,显效40例,好转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中药口服配合灌肠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优于西医的单一抗生素治疗。

    [关键词]中药内服;保留灌肠;抗生素;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常继发于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而成,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迁延难愈,复发率高。中医没有盆腔炎的记载,按其临床特点散见于“带下病”、“热入血室”、“癥瘕”“妇人腹痛”等病证中,是引起慢性盆腔痛的主要原因;不孕、痛经亦与此有关。随着广谱高效抗生素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急性盆腔炎的疗效,但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治疗应强调整体与局部相结合[1]。笔者使用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的综合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8月~201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龄21~52岁,病程6~60个月。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2-3]:患者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主要症状为下腹部坠胀痛或腰骶部胀痛,白带增多,可兼见低热、疲乏、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不孕等症候。体征: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压痛,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并有压痛;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受限且压痛;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上述体征至少需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伴有压痛,附件区(条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B超检查:可探及输卵管增粗、积液或盆腔炎性包块。中医辨证标准[4-5]:本病属湿热瘀结或气滞血瘀症候者,下腹胀痛或刺痛,腰骶胀痛,白带量多,乏力,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阴道不规则出血,大便干或粘滞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见瘀点,脉弦或弦涩。


    1.3治疗方法:内服红藤败酱散,1剂/d,分2次服。处方:红藤30 g、败酱草30 g、三棱10 g、莪术10 g、紫花地丁30 g、五灵脂15 g、牡丹皮10 g、赤芍15 g、茯苓10 g、炒白术20 g、广木香10 g、广陈皮10 g、延胡索15 g、生山楂15 g。加减:兼肝肾不足者,加川断10 g、杜仲15 g;兼脾肾虚弱者,去红藤加补骨脂12 g、肉桂3 g。同时配合灌肠方:海藻20 g、昆布20 g、橘核20 g、荔枝核20 g、红花20 g、赤芍20 g、延胡索20 g、皂角刺20 g、莪术15 g、桂枝15 g、紫草30 g、生薏苡仁30 g,水煎至150 ml,温度降至38~39℃,注入灌肠袋中,患者排空膀胱和直肠,左侧卧位,稍曲双腿,肛管插入直肠内约15 cm,慢慢注入药液,抬高臀部30 min后平卧入睡,14 d为1个疗程。月经期间停止灌肠。


    1.4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未见异常;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消失,妇检炎性包块明显缩小;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妇检炎性包块缩小不明显;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炎性包块仍存在,附件区压痛阳性。

     2结果

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愈50例,占41.67%;显效40例,占33.33%;好转20例,占16.67%;无效10例,占8.33%;总有效率为91.67%。


    3讨论


慢性盆腔炎由于局部包块形成使药物不易吸收,长期应用抗生素疗效不佳,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西医治疗往往难以根治,必须采取全身与局部综合性治疗的措施[6]。


    中医认为,久病多虚、多瘀,本病治法以温经散寒、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益气扶正为宜[7]。红藤败酱散主要成份红藤、败酱草、五灵脂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的功效。三棱、莪术破瘀散结,现代药理学表明二者能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促使炎性反应消散。牡丹皮、赤芍行气活血,消肿止血,又能祛瘀生新,帮助包快机化吸收。茯苓、炒白术健脾益气,以固后天之本。


    直肠给药,早在汉代就有记载。《伤寒论》中载:“阳明病……当径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因子宫、输卵管与肠壁仅“一壁之隔”,直肠给药,药物通过直肠黏膜直达病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抗菌消炎。方中海藻、昆布软坚散结;橘核、荔枝核行气散结。红花活血化瘀,瘀血不祛,新血难生;皂角刺散结行气,消肿排脓;辅以桂枝、香附温经化瘀疏肝通络,延胡索辛散温通,治一身上下诸痛;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品能扩张血管,重建微循环,改善病灶周围的血氧供应,软化粘连,消除包块。中药煎汁保留灌肠可直接通过直肠黏膜进入体循环,很快向盆腔弥散,促进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反应渗出,促进炎性包块吸收,达到消炎、止痛、清热化瘀散结作用。故以中药口服配合灌肠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


    4参考文献


[1]何嘉,吴延巨.妇科疾病1580例普查分析[J].河北医学,1995,1(3):196.


[2]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2.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22.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4.


[5]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第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3.


[6]张华丽.慢性盆腔炎的诊治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5):5225.


[7]沈庆法.实用中医大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18.


(责任编辑:shurenadmi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单方大全32
中医妇科学—视听教学第55讲
中医喊你来治疗慢性盆腔炎,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优势
红藤为君经直肠滴注治疗盆腔炎
厚朴七物汤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81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