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蚩尤文化网 ? 蚩尤后裔 ? 常宁瑶族史
常宁瑶族史
2011-4-22 09:40| 发布者:admin| 0|原作者: 罗湖洲|来自: 新浪博客
摘要: 第一节 称谓及分布   瑶族称谓,有自称和他称之别。   自称“尤棉”或“尤”或“棉”。“尤”和“棉”是“尤棉”的简称。笔者认为“尤棉”或“尤”比较确切。因为“棉”译成汉语是“人的意思”,一个民族的称谓, ...
第一节  称谓及分布
瑶族称谓,有自称和他称之别。
自称“尤棉”或“尤”或“棉”。“尤”和“棉”是“尤棉”的简称。笔者认为“尤棉”或“尤”比较确切。因为“棉”译成汉语是“人的意思”,一个民族的称谓,是不能以人的称谓作称谓的。
瑶族自称“尤”或“尤棉”,其来源久矣。据考证约有两说。一说来自图腾崇拜。瑶族图腾崇拜盘瓠。盘瓠为何物,盘瓠者,尤也。尤是一种属猴科的野生动物,《尔雅·释兽》云:“犹如麂,善登术”。瑶族先民在远古时,由于科学水平低下,对尤的本能认识不足,以为尤是一种神物,从而对其产生了崇拜。后来,由于该种动物的消失,加之中国文字的演变,犬子即名尤。朱骏声先生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尤,此字当即犹之古文,犬子也。”于是犬称代替了尤称。周伯温先生说:“尤,从犬,曲其足,而首尚弱,象形。”所以,瑶民图腾崇拜尤也就变成图腾崇拜犬了。这是历史的大误会,也是不符合人类图腾崇拜的规律的。图为图腾崇拜物,最早是野生动物和植物,而不是家畜。瑶族人民认为自己与尤有种血缘关系,故自称尤。史籍中亦载有:犹、虫尤、氵尤、由、油、攸、氵育、  等称。瑶族中则有“董本尤”、“谷岗尤”、“土尤”、“本土尤”、“祝敦尤棉”等等。第二种说法来源于始祖蚩尤的尤。据史载:尤是蚩尤氏族的第三位帝王,本名尤。尤写作“  ”,本字作  ,也作修、攸。而蚩是蚩尤氏族的第五代帝王。蚩连读有如我们瑶语中的倒装句:白菜叫菜白。也有可能是父子连名制的早期表象。蚩尤又称帝尤、帝  、帝修、帝攸。仍以尤为主。故此有史学者认为蚩是苗的自称,尤是瑶的自称。所以说苗瑶同源。《说文解字》云:“尤,異也。” 異,有两层意思,一为首领。史载:蚩尤是九黎之君,三苗之首。三苗又名有苗,有苗即尤苗。所以蚩尤是苗瑶的始祖。二为地名,異即冀,冀是今河北省的简称,冀处黄河的中下游,瑶民来自黄河中下游是有根据的。
瑶民最早的他称是“九黎”或“九夷”。《国语·楚语》云:“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注曰:“九黎,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甲骨文中的尤字写作“  ”或“  ”,实为“九首人身。”古时九与尤同,既是蛇九,又是数九。所以东夷又叫九夷。而东夷绝大部分处在山东半岛一带,而那里海河淤土,均是青黑色的,故名“黎”。因此九夷又名九黎。瑶民既是九夷之裔,也是九黎之后。
大约在公元前5700年至公元前5400年间,以九夷中的阳夷、凤夷、攸夷为主组成了三苗集团。三苗又名苗民、有苗,《书吕刑》载:“……苗民弗用灵,制以刑。……”,郑玄曰:苗民,谓九黎之裔也……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伐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国。”有苗,其读者与“尤棉”同。“有苗”是今瑶族在史上的第二个他称。
尧时,史籍不见有苗之称谓,而出现了南蛮称谓。《帝王世纪》载:“帝王陶唐氏,……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处南蛮,实际上就是加入了南蛮集团。罗泌在《路史·发挥》一书中亦说:“应劭书遂以高辛民之犬名曰盘瓠。妻帝之女,乃生六男六女,自相夫妻,是为南蛮。”南蛮是今瑶民在史上的第三个称谓。此时瑶族先民主要分布在“江汉之浒”。或说“汉水流域”。
帝舜即政后,史籍中又出现了三苗、苗民和有苗之称谓。《正义》云:“舜即政之后,三苗复不从化,是  当黜之。”《吕氏春秋·召类》也载:“舜却苗民,更易其俗。”帝舜甚至不顾高龄,亲征有苗,最后死于苍梧之野。此时瑶族先民已从“江汉之浒”南下,漂长江过洞庭进入湖湘,甚至到了九嶷。
夏禹篡夺舜的帝位后,继续征讨有苗。《说苑·贵德》载:“吴起对曰,……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此时瑶族先民主要在左洞庭右彭蠡。由于禹的征讨,促使三苗分化为三,一部分加入蛮集团,融于其他少数民族;一部分融于华夏民族;而大部分则逐步形成苗瑶集团。
商周至春秋战国,瑶族先民的他称为“荆蛮”或“蛮夷”。这是瑶族的第四个他称和第五个他称。《册府元龟·外臣·国邑》载:“荆蛮,盘瓠之后也。” [注:《册府元龟·外臣·国邑》卷九五九]荆蛮是苗守在“江汉之浒”的瑶族先民有苗或南蛮的称谓。《后汉书·南蛮传》云:“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注:《后汉书·南蛮传》卷八六]此蛮夷,是分布在黔中郡的瑶族先民的称谓。
汉,黔中郡分置为武陵郡和长沙郡。《后汉书·南蛮传》在引《风俗通义》盘瓠故事后说:盘瓠之后“今长沙、武陵蛮是也。”“长沙、武陵蛮”是今瑶族在史上的第六个称谓,确切地说,当时瑶族先民主要分布在长沙郡。叫长沙蛮更贴切。后,汉又撤长沙郡为零陵郡和桂阳郡。居住在该二郡的瑶族先民则称零陵蛮和桂阳蛮。此乃瑶族在史上的第七、第八个他称。
三国时,瑶族先民的称谓为“由人”。《三国志·吴志·黄盖传》云:“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至盖为太守,……自春讫夏,寂乱尽平。诸幽逐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造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注:《三国志·吴志·黄盖传》卷五五]“由人”本来是瑶民的自称。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两晋南北朝时,瑶族先民主要分布在汉水流域和湖湘大地。此时瑶族先民的他称有荆、雍州蛮、湘州蛮、蛮左、莫瑶。这是今遥民在历史上的第九、十、十一、十二个他称。《南史》载:“荆、雍州蛮,盘  之后,种落布在诸郡县。”[注:《南史》卷九九]《资治通鉴》载:“湘州蛮反,荆史吕安国有疾不能讨,丁亥,……柳世隆(湘州刺史)讨平之。”[注:《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陈书·淳于量传》云:“荆、雍之界,蛮左数反。”[注:《陈书·淳于量传》卷十一]《梁书·张缅传》载:“州(湘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化。”[注:《梁书·张缅传》附传卷三四]这里的莫徭,有的认为是他称,即苗徭共同体。有的认为是瑶语“我们瑶人”的汉译。是最早的瑶族称谓。
隋代和唐初,瑶民先民主要分布在洞庭湖沿岸和湘、沅流域。其称谓为“莫徭”。《隋书·地理志下》云:“长沙郡又杂有夷诞,名曰莫徭。自云其先主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注:《隋书·地理志下》卷三一]
唐中叶,史籍第一次出现了独立的民族实体——瑶。《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五》云:“(晋)怀帝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徭。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注:《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五》卷二九]此瑶,既可以说是瑶族的自称,因为瑶族有称尤,译成汉语亦为瑶。自此以后,瑶的称谓尽管各异,但万变不离其中的瑶字。如瑶人、蛮瑶、峒瑶、民瑶、过山瑶、高山瑶、平地瑶、生瑶、熟瑶、土瑶、黑瑶、花瑶、顶板瑶、箭杆瑶、八排瑶、湖南瑶、湖北瑶、七姓瑶、八洞瑶等等。新中国建立后,以上所有瑶均统称瑶族。
以上是整个瑶族的自称和他称的历史演变脉络。就常宁县的瑶族而言,绝大部分与其相符。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南北朝时,常宁县瑶族先民称三洞蛮和黄洞蛮。《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五》云:“宋元徽中(437—477年),三洞蛮抄掠州县。称就江东,因蛮此息,遂号常宁。”[注:《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五》卷二九]《陈书·孙瑒传》亦云:(梁时,衡州府司马孙瑒)“破黄洞蛮有功。[注:《陈书·孙瑒传》卷二五]亦有称“莫徭者”,《梁书·张缅传》云:“州(湘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注:《梁书·张缅传》附传卷三四]据说常宁上五峒就是莫徭的主要聚居地。
宋时,常宁瑶的他称更是五花八门:有称瑶人者,《宋史·蛮夷列传一》云:“蛮僚者,居山谷间,其地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郴、连、贺、韶四州,环行千里,不事赋役,谓之瑶人。”[注:《宋史·蛮夷列传一》卷四九三]有称湖南瑶者,《宋史·仁宗本征三》载:“(庆历六年十月),诏发兵讨湖南(指邵州、潭州、衡州、桂阳、韶州、连州、道州、永州、贺州)瑶赋。”[注:《宋史·仁宗本征三》卷一一]有称蛮瑶者,《宋史·刘沆传》云:“湖南蛮瑶数出寇。”[注:《宋史·刘沆传》卷二八四]到了明代,常宁瑶民,因有定赋,瑶田纳赋,比作省民,故称为民瑶。同治《常宁县志·新纪》载:“常宁瑶田始有定赋,遂称民瑶。”[注:同治《常宁县志·新纪》卷一五]还有称板瑶、箭瑶者,这是根据妇女头饰而定的瑶民他称。
第二节  原流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源远流长。对其源,瑶族史学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大概有四种说法:一认为瑶族原于山越,原始居地在江、浙一带;二认为瑶族原于长沙、武陵蛮,原始居地在洞庭湖沿岸和湘、资、沅三大江流域;三认为瑶族多原;四认为瑶族是九黎、三苗、蚩尤之裔。原始居地在黄河中下游与淮河流域之间。笔者认为一、二说仅阐明了瑶族阶段性的历史,并未找到瑶族的原头,从而使瑶族的历史缩短了上千年甚至几千年。不符合瑶族的历史事实。第三种说法太笼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源,不可能是安源,除主源外,其他来源不叫源,叫流比较恰当。惟有第四种说法是廿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瑶族史学工作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探讨、论证而提出的最新科研成果。它不仅将瑶族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千年,而且找到了瑶族真正之源,还了瑶族的本来面目。同时,这一科研成果还写进了《瑶族通史》。现试析之。
源:跑今大约七千多年前,在山东半岛生活着少昊东夷。当时东夷分成人夷、鸟夷、风夷、阳夷、畎夷、于夷、蓝夷、白夷、赤夷、玄夷、岛夷等,统称为九夷。又因那里有青黑色的海河淤土,这种淤土亦名“黎”,加之东夷人已进入农耕或半农耕,用黑牛犁地种黍稻,此种耕作形亦名“黎”,所以九夷也名九黎。《国语·楚语》注云:“九黎,蚩尤之徒”;《战国策·秦策一》高诱注:“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孔安国语:“九黎君号蚩尤是也。” 蚩尤何许人也?蚩乃是蚩尤氏族第五代帝王,也是部分苗族的自称。尤乃是蚩尤氏族的第三代帝王,也是大部分瑶民的自称。尤写作“  ”,本字作  ,也作修、攸。《说文解字》云:“尤,異也。” 異有两层意思,一是首领,即头戴鸟形皇冠,的“  ”,就是在凸冠上插有三到五根凤羽稚翎的蚩尤。所以蚩尤又称为帝修、帝  、帝攸、帝尤。二是地名。河北省简称冀,冀与異同音,相通。因此说:蚩尤的原始居地应在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间。另尤本作尢,甲骨文写作“  ”或“  ”,实为“九首人身”,九与尤同。既是蛇九,又是数九。这与蚩尤蛇图腾和九夷、九黎称谓是相吻合的。《管子历纪》云:“尧使后稷为大由”。《朝诗外传》亦云:“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由亦大农也。”古由字通尤。九黎族既然已进入农耕,即大农“由”。由后来又演化成苗。《说文解字》云:“苗,莜也。从草由声。”所以,史籍中有“有苗”、“苗民”之称。《书·吕刑》载:“……苗民弗用灵,制以刑。”由于苗与由同,苗民亦是由民或尤民。苗民又名有苗。郑玄曰:“苗民,谓九黎之裔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伐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国。”于是,苗民有苗,又演化成三苗。韦昭云:“三苗,九黎之后。”三苗的出现,不仅说明九黎、九夷、蚩尤、苗民、有苗是一脉相承,而且说明有苗有了很大的发展。郭沫若先生说:“古人数字的观念以三为多数。”三苗之三说明他已是包括若干胞族的氏族,或是部落联盟。
为什么说九黎、九夷、蚩尤、有苗、苗民、三苗是瑶族之原呢?首先,他们的称谓相同,即都是“尤”。蚩尤、有苗、三苗之称谓名尤,前面已经阐明,不在此赘笔。瑶民,特别是占整个瑶民人口约60%的盘瑶。他们尤棉、土尤、尤民、尤蒙、尤念、尤加、尤诺、冬本尤、炳多尤、容国尤、洞本黑尤、尤诺、尤嘉、尤孟、董尤、祝敦尤棉等等,与蚩尤等如出一辙。其次,原始居地相同。《逸周书·尝麦篇》说:“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意思是蚩尤在于少昊的地方。《春秋左传》注引杜预注云:“少昊虚,曲阜也。”即今山东曲阜。《汉书·地理志》“蚩尤祠在西北涑水上。”王先谦说:“涑当  ”。徐旭生认为“涕”是“济”字,即涑水即济水。《逸周书·尝麦篇》云:“蚩尤乃逐帝(炎帝),战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帝王世纪》亦云:“蚩尤氏强,与榆罔争王于涿鹿之阿。”《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遂杀蚩尤。”以上所载,蚩尤与炎帝、榆罔、黄帝所战之地分别是“涿鹿”、“中冀”、‘冀中之野’。涿鹿,即河北省的涿县境地;中冀,即冀州中部;冀州之野与中冀、涿县大致相同。当时的冀州辖今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地区。《说文解字》云:“尤、異也。”此異有两种解释:一曰首领,二曰地名冀,即冀州。可见,九黎、三苗、蚩尤是冀州的最早开拓者。同时,蚩尤被杀后,其尸体被奢龙族抢回亦埋在河南僕阳西水坡。尤棉的原始居地即与蚩尤、九黎、三苗同。瑶族先民在古代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部族,早在殷商时,就建立了与自己称谓相同的方国——攸。其地就在今山东定陶一带。于山先生说:“汤王子孙,最称英武者为武丁,他和帝乙、帝率征伐方国,见于甲骨文的有鬼方、羌方……以及史册未载,不以方名的邺、庸……攸、曹、周等二百处以上。”盘瑶叫水名“汶”,“泰水郡水皆名汶”。此地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浯汶等河流。另山东中南部祖徕山亦曰尤徕山。水、山都用瑶语来命名,无可辩驳地证明瑶族先民曾在此居住过。又盘瑶人民珍藏的《评皇券牒》(又名《过山榜》等)记述了其祖先盘瓠龙犬“原生在东海刘家。”按:汉以前的东海系指今山东南部和安徽、江苏北部一带。《评皇券牒》还载:盘瓠和宫女婚配后,生下六男六女,评王封其官爵,其地址有青州、兖州、滕州、尧州、信州、刺(荆)州、瑞州等。多为山东、河南之地名,还有宗教仪式中的“过九州”:宜州、青州、梁州、润州、徐州、兖州、荆州、杨州、桃州等地名,也多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一些瑶族姓氏家谱中亦有记载其先祖从山东青州迁来。尤棉“信鬼好巫”,其所信仰的神祗,不少来自山东一带。如雷王、伏牺、风伯、雨师、鲁班、彭祖等。又今瑶族所居吊脚楼据考证原于公元前5000—3000年的“京”。“京”写作“  ”、“  ”则是干栏木柱。京最早始于山东的冀州,由蚩尤氏创造。即可佐证,今瑶族原始居地在山东、河南一带。总之,尤棉与山东、河南的黄河中下游与淮河流域有一种渊源关系。第三,尤棉与蚩尤的迁徒路线相同。蚩尤被黄帝杀害之后,其裔被轩辕黄帝强迫迁徒。《拾遗记》载:“轩辕迁其善者于邹屠之地,迁其恶者于有北之乡。”所谓善者,即服从其统治者,将他们迁到兖州  訾氏故地,即三苗部落联盟的故地。也就是今山东河南交界之地。名“邹屠之地”。这部分蚩尤之裔,后来融于汉族。所谓恶者,即不服从其统治者,则迁到“有北之乡”,即辽西走廊以北,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外兴安岭。后来这部分人又迁徒到北美洲,成为现今的印第安人的祖先。而蚩尤所属的大部分军民,则往南迁徒。其路线分为二:一路自兖州顺涡水、濉水、淮河南下至扬州,成为山越的祖先。另一路自兖州、豫州往南,往西南,渡过洛水、北汝水、汝水、  水,再过桐柏山,进入荆山、大洪山山区,再南迁至荆水流域,成为南蛮、蛮、荆蛮、荆雍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住桐柏山、大别山的另一部分蚩尤军民则继续南迁,渡过长江,到达江西的彭蠡湖周围,后又与从荆水流域迁来的部分蚩尤军民会合,建立了三苗国。所以《山海经》注云:“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此“南海”,应指洞庭湖与彭蠡湖沿岸。《说苑·君道》云:“当舜之时,有苗民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用此险也。”《战国策·魏策》:“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通典》亦云:“潭州(辖今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衡阳市、郴州市、永州市、邵阳市,以及粤北桂东的部分县市),古三苗国之地,……岳州,古苍梧之野,亦三苗国之地。”盘瑶和蚩尤之裔一样,都是从黄河中下游与淮河流域往南迁徒的。《评皇券牒》载:“寅卯二年(?),天大旱七岁,官仓无粮,深塘无鱼,樵木出火烟。瑶人吃尽万物,无得投靠。十二姓瑶人姊妹商量要出山国。思住武昌府龙头山,好山头居住。[注:《瑶族《过山榜》选编]又说:“先民来到京山居住落业。” [注:《瑶族《过山榜》选编]以上武昌府、京山都在汉水流域。瑶族先民在汉水流域居住一段时间后,因战乱和其他原因,再次被迫南迁。瑶族中的大姓之一的赵姓族谱《万福攸同兰桂腾芳》写道:“始祖太公越朝三,自后开辟年间,原在武昌府,下湖南海岸……”[注:《瑶族《过山榜》选编]《盘王大歌》也唱到:“瑶人出世武昌府,漂洋过海到千家。”本世纪初,湖南瑶族研究工作者,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考证,确认临湘市的龙窑山为千家峒。全国瑶学专家在临湘市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专专家们听取了汇报和实地考证,对照史料,一致认为龙窑山是瑶族早期的千家峒。起码是宋以前的千家峒。瑶族漂洋过海到龙窑山千家峒,与蚩尤之裔在“左洞庭,右彭蠡”建立“三苗国”,其地相吻合。第四,瑶族先民早期称谓与蚩尤、有苗、三苗关系密切。瑶族先民从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迁到汉水流域时,其称谓名“南蛮”,罗泌在《路史·发挥》中说:“应劭书遂以高辛氏之犬名曰盘瓠,妻帝之女,乃生六男六女,自相夫妻,是为西弯。”随后有“蛮”、“荆蛮”、“长沙、武陵蛮”、“桂阳蛮”、“零陵蛮”、“湘州蛮”等等称呼。其实只能说这些蛮中包有瑶族先民,或者说以瑶族先民为主。《风俗通义》说:“蛮氏本荆蛮之后,姓盘。”盘姓是瑶族中的大姓,来源于盘瓠。《风格通义》又说:“瞒氏,荆盘之后,本姓蛮。其支裔随音变改为瞒氏。蛮、盘、瞒,读音相同,都是盘瓠之后。”《左传·桓公九年》载:“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鄾人攻而夺之币……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鄾,三逐三巴,不克,……邓师大败,鄾人霄溃。”此鄾人即尤人,鄾与尤、苗(由)同。三国时,武陵地区的由人即是今瑶族的先民。《三国志·吴志·黄盖传》云:“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诸君长,皆攻造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注:《三国志·吴志·黄盖传》卷五五]此由通尤苗(由),由人即尤人。汉时,在建阳县出现了“余民”。《建阳县志》云:“汉武帝时,迁闽越虚其地,有匿于深山而迁未尽者,曰余民,欲呼狗头瑶。”这里的“余民”即“尤人”。“余”与“尤”一音之转。两晋南北朝隋唐时,在湖湘大地出现了“莫瑶”的称谓。《梁书·张缅传》云:“州(湘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化。”[注:《梁书·张缅传》附传卷三四]长沙郡又杂有夷诞,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阳、熙平皆同焉。[注:《隋书·地理志下》卷三一]唐代诗人杜甫在《岁晏行》诗中写道:“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赛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这里的“莫徭”之“徭”,古时写作“繇”,读作尤。故“莫徭”,很可能是瑶语“我们尤人”的音译。“我们”与“莫”都是双唇音,一为浊音,一为鼻音。“莫徭”可能是由“我们尤人”转化而来。与蚩尤、有苗、三苗之称谓有千线万缕的联系。第五,蚩尤和瑶民一样均图腾崇拜犬(尤)。李孝岂先生在《甲骨文字集释》中说:“尤人以牧羊为生,必然饲养犬为守羊,故以犬为图腾。”尤人是否完全牧羊虽然有争议,但尤人以犬为图腾物这是不争的事实。蚩尤,名尤,即尤人也。毫无疑问以犬(尤)为图腾。何光岳先生在《南蛮源流史》一书中说:“尤之音与  同,当是瑶人加入了三苗(九黎)部落,所以蚩尤也与瑶人一样,以狗为图腾。”[注:何光岳:《南蛮源流史》第126页]今遥人图腾崇拜盘瓠(犬、尤),不仅《风欲通义》、《搜神记》、《后汉书》等史籍有载,瑶族人民珍藏的《评王券牒》(又名《过山榜》)等均有详细记载。在此不赘笔。第六,瑶族人民纪念和祭祀蚩尤。盘瑶人在“还盘王愿”时,有买“枫飞树仪式”。即在还愿时,一青年在庙外背一株枫树说:“听说这里敬祖先盘王,特此送来一株枫飞树。”于是庙内人就盘问他,哪里来?干什么?等,他则以歌对答,风趣可笑。调笑后方让他进庙内。瑶族人认为枫树是蚩尤变的,他是保护神。正如张京房在《云笈七签·轩辕本纪》中所说:“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山海经·大荒南经》亦云:“蚩尤,所弃桎梏,是为枫木。”郭璞注:“蚩尤为黄帝所得,械而杀之。已摘弃其械,化而为树也。”郝懿行在《山海经笺·大荒东经》中亦云:“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青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既然枫木是保护神,瑶民在农历十二月三十晚上大年时,要砍一株枫树与柴火共同燃烧,然后埋火灰,使其燃烧到正月十五除夕。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请蚩尤保护火种和财神,使瑶民永续。布努瑶祭祀蚩尤非常隆重,要设“蚩尤坛”,然后聚集一脉男女,跳“蚩尤交战舞。”并唱《祭祀歌》。歌中唱到:始祖密洛陀在“洛玄”(今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北瑶和侯马村一带),生下九位大神,老大叫阿升,即蚩尤。他是一位战神,力大无比,能拉千斤拨,执999斤重的大弓弩,一箭能射到黄帝宫殿;他声如雷鸣,眼如铜盘,口如岩洞,耳如蔡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九兄弟的首领,主管兵权和生产。他英勇善战,在阪泉打败炎帝,在涿鹿打败榆网,后被炎、黄联军攻打,败于涿鹿而被杀。他是民族的英雄,我们要永远纪念他。所以,布怒瑶铜鼓的鼓面纹饰图案,大多是九个围绕着太阳的图案。此九图章是否就是蚩尤九兄弟,即九位大神。第七,瑶族道(师)公尊蚩尤为大法师。蚩尤以髀骨作为人表,使“天主”与“人主”同一。兵主蚩尤,统领七神七主:即天主祠天;地主祠泰山、梁父,于高山下的小山建畤祠天;兵主祠兵;阴主祠三山;阳主祠之罘;月主祠莱山;日主祠迎日出;四时祠琅琊(岁始);蚩尤是八神八主的总监。因为他能通天达地,后又化为“板东辰”(启明星),从而取得了观测、祭祀金星的巫觋权,并成为联盟内各氏族的最高巫、政、神为一体的领袖,即后人称之为大法师。瑶族道师所卦的盘王像,其头上为三尖冠符号,传说是来源于蚩尤的蚩字,蚩字上部从“山”。三尖冠是沟通天地人三界神灵的,也就是说是集天地人神于一身的至上的神权的象征。盘王也成了瑶民族的集巫、政、神为一体的领袖,仿蚩尤也。瑶族师公(道公)使用的师信有南蛇。师(道)公们认为:南蛇是“塞断邪鬼路”、“海水奔流不湿身”、“青龙大将军”、“镇蛇精”的南蛇将。是瑶民的保护神。其实此南蛇将就是蚩尤。因为“踩花山”科仪中的立花杆时,就专门喃唱蚩尤与黄帝之战后,蚩尤之裔南迁的历程。而瑶族度戒时,师公使用的神仗的顶端也是蛇头形的。传说是由南蛇变化而成,蚩尤是东夷人方阳夷、风夷中的黑蛇支,故以蛇为图腾。所以,师公杖上有南蛇,实际是承蚩尤也。另外,布怒瑶人,家里有人生病,或有恶疾,都要祭祀战神蚩尤(阿生),祈求他把恶鬼驱除,使病人迅速康复。
流:费孝通教授指出:“盘瑶很可能是瑶族的主干。就是说,在历史上这一股由淮河流域南下的移民,开始时可能就是盘瑶的先民。他们在移动中,一路吸收其它的集团,形成现在的瑶族。[注: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论文集》第一集]费先生此言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今瑶族来源于淮河流域,其原是东夷或蚩尤九黎;此层意思我们在前面已作了论证。第二层意思是说瑶族先民在往南迁徒的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是否把此看作是流。现析之。
史学界一致认为:苗瑶同源,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必多言亦明,要详细阐述的是,瑶族在漫长的流徒中吸收了其它一些民族或氏族。最早吸收的是  兜。  兜者,郭璞注《山海经·海外南经》云:“  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神异经·南方经》亦云:“一名  兜,《书》曰:‘放  兜于崇山’。一名  兜。”童书共认为  兜亦是丹朱。他在《丹朱与  兜》一书中说:“丹朱,  兜音近,  兜《古文尚书》作   ,  字从鸟,丹声;  或作  ,或作 ,从口,朱声;皆可为丹朱可读为   兜之证。”[注:童书业《丹朱与  兜载》载《浙江图书馆馆刊》4卷5期]丹朱,《太平御览》卷七十引《尚书逸篇》云:“尧子丹朱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候。号曰丹朱。”  兜和丹朱,一个尧臣,一个是尧子。然而,不管二者是否是同一人,但他们都居丹水,并加入了南蛮集团。《史记·五帝本纪》云:“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变。”瑶族先民从黄河中下游往南迁徒的第一站也是丹水,与  兜一样,同样加入了南蛮集团。罗泌《路史·发挥》云:“应劭书遂与高辛氏之犬名曰盘瓠,妻帝之女,乃生六男六女,自相夫妻,是为南蛮。”同为南蛮集团,相互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何况他们还共同为尧舜进行斗争。《庄子·盗跖》云:“丹朱与南蛮旋举叛旗,尧乃战于丹水之浦,人因谓尧杀长子。”《荀子·议宾》亦云:“尧伐  兜。”《论衡·儒增》也说:“尧伐丹水。”郭璞《山海经注》也云:“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三苗、有苗,均是瑶族先民,他们与  兜联合作战,反对舜的篡权。后被舜所镇压。《吕氏春秋·召窦》云:“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实际是舜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瑶族先民与  兜联合作战,必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互相融合。白裤瑶自称“兜  ”,布努瑶自称“兜努”,茶山瑶被县内人称为“钳兜”、“荆兜”,就可以佐证他们与  兜有渊源关系。《尚书·尧典》说:“帝曰畴盗若予采,  兜曰都,共二方鸠  功。”《文献通考·四裔五》卷三十八云:瑶“十日朔日,各以聚落祭都贝大王。男女各成列,连袂相携而舞,谓之踏瑶。”此都贝大王,是否就是  兜。因 兜曰都。
据史载:蚩尤与炎帝、黄帝逐鹿中原时,蚩尤曾与夸父、共工组成联军与炎黄联军战。后失败。夸父族是中国上古史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山海经·海外北径》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夸父逐日”故事。《列子·汤商》亦载:“(夸父)弃其仗,尸膏肉所浸,生邓林(桃林),邓林窑广数千里。”据说,夸父族以狙猴为图腾。猴性喜食桃,故以为桃林乃是夸父血气精魂所化育。桃木有灵性,精怪鬼魅皆惧,所以以桃林为社树,桃林又名邓林。以桃名水曰洮,以桃为姓曰姚、桃、邓。正因为夸父与蚩尤联合战斗,在联合战争建立了战斗友谊,彼此了解、融合。战败后,蚩尤与夸父之裔又同时往南迁徒,迁徒中又互相帮助、支援,尽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剪纸“夸父桃林生命树”,比较反映了这种历史。“夸父立于林上干上,两手扶桃枝,群猴在树上采食蟠桃,树下伏一犬和兔。树干上犬负猴攀援,树顶四猴,其12只动物。”据说,犬为蚩尤或畎、夷(瑶族先民),兔为常羲(即昌意),猴、犬、兔、夸父四合一,可见其关系密切。也因为如此。南逃的三苗,尊  兜、畎夷、夸父、蚩尤、义和、常羲为六祖。可见他们之间的渊源关系。也正因为夸父部分人融于瑶族中,所以瑶族中保留了许多夸父族的特征。如布努瑶与夸父族的图腾均是猴和鸟。布努族自称“阶赖”(猴子)与夸父图腾物相同。瑶族人认为桃树有灵,用以驱鬼怪,瑶族人中有桃姓、姚姓和邓姓等,这些都与夸父族有关,说明他们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商、周之际,南汉水流域形成了一个新的庞大的部落联盟——荆蛮或蛮荆,或荆楚,或荆。《毛诗正义》云:“蛮荆,荆州之蛮。”当时,荆蛮的组成相当复杂,有卢戎、罗、夷越、戎、良、庸、群蛮、百濮楚等。瑶族先民可能是群蛮的一支。《册府元龟·外臣·国邑》卷九五七载:“荆蛮,盘瓠之后也。”万历《湖广总志·方舆一》亦载:蛮荆“种自盘瓠”。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卷一O三载:“瑶”乃“荆蛮”。
秦汉间,南方出现盘瓠蛮,长沙、武陵蛮。其实都是盘瓠种。[注:唐·杜佑《通曲边防三》卷一八七] “盘瓠之后。” [注:晋·干宝《搜神记》]主要包括“凄中蛮”、“澧中蛮”、“零阳蛮”、“长沙蛮”、“零陵蛮”、“桂阳蛮”等。其中:凄中蛮、澧中蛮中有廪君蛮,今土家族的先民,零陵蛮中有今苗族的先民。
魏晋南北朝时,盘瓠蛮北迁。《通曲》卷一八七载:“至晋刘石乱后,(盘瓠蛮)渐得北迁,陆浑以南,满于山谷。”这是长江以南的部分盘瓠蛮北迁到湖北的荆襄一带,有的甚至到达河南南部。史称这一带的蛮族为“荆雍州蛮”。《南史》则说:“荆、雍州蛮,盘瓠之后也。”可见,荆、雍州蛮是以盘瓠蛮为主组成的。据史载他包括盘瓠蛮系统的“沮、漳蛮”、“竞陵蛮”、“建平蛮”、“天门蛮”、“沔中蛮”、“蛮左”、“缘沔蛮”等,和廪君系统的“西阳蛮”、“襄阳蛮”、“信中蛮”以及延民等。其中盘瓠蛮系统的“沮、漳蛮”、“沔中蛮”、“缘沔蛮”后在蛮民的帮助下,又往南过长江、飘洞庭回到了湖南,其余的则融合于汉族或土家族先民廪君蛮。南北朝时,瑶族先民仍为盘瓠蛮、湘州蛮、莫徭等称谓,活跃在三湘大地上。主要包括“天门蛮”、“武陵蛮”、“湘州蛮”和“莫徭”。以及“新宁(常宁)蛮”、“桂阳蛮”、“临贺蛮”、“始安郡(桂林)蛮”、“衡州蛮”、“巴陵蛮”等。以上除“天门蛮”是今土家族,“武陵蛮”是今苗族的主要先民外,其余都是瑶民的先民。唐中叶,史第一次有独立的民族实体——瑶的称谓。《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五》云:“(晋)怀帝分荆州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元和年间)按其俗,杂有夷人名瑶,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注:《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五》卷二九]自此以后,瑶人与俚(壮)、苗、汉等民族杂处,相互友好往来,亦互相融和,和谐相处,生活在祖国民族大家庭中。
从以上瑶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瑶族先后吸收了  兜、夸父、卢戎、罗、戎、夷越、百濮、僚、庸、楚、廪君、巴人、汉、俚、壮、苗等族的部分人员加入,才最终形成了今日之瑶族。
以上民族之一部分是怎样融入瑶族中呢?主要途径有如下几种:一、联合斗争,共同迁徒,互相支持,相互帮助,而互相融入。二、封建统治阶段派往瑶族的瑶官、屯守官兵、隘兵等,其子孙与瑶族长期相处,无形中吸收了瑶族文化,潜移默化,融入瑶族社会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三、通婚而成为其瑶族中的一份子。瑶民原行族内婚,后也行族外婚,招赘其他族的男子,按传统继承关系,别族男子与瑶族女子所生子女既可顶替瑶族也可以顶替其他民族香火。于是瑶族中既有其他民族也有其他民族之姓。四、收养关系。瑶族中有不成文的规定:若本人无子女,可收养其他民族的小孩,顶替香火。部分其他民族因子女多,本人无法抚养,可过继给瑶民收养,遂有了其他民族的成份。五、为逃避苛捐杂税、赋役、避战乱、天灾。部分他族人员躲进瑶山,长期在瑶山居住,“习俗嗜好皆同瑶人”,而成为瑶族一分子。六、招抚时将其他民族成员同时招抚至瑶区,如湖南江永县的四大民瑶中,就包有瓯族。七、其他族的少数成员生活在瑶区中慢慢被同化而成为瑶族。如湖南江华上伍堡,有一鱼姓汉族,长期生活在瑶族中,其习性、语言等均与瑶族同,同时与瑶族通婚,虽然是汉族,但没有汉族的特点了,而被瑶族同化了。
概括以上所述,瑶族的主原是蚩尤、九黎、三苗。除主源外还有流。流亦是上所述的其他民族中少部分人。源和流构成了今天的瑶族。原与流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常宁原名新宁,从耒阳析出。耒阳尚属荆州黔中郡、长沙郡、湘州郡等,其境内瑶族及其先民的源流应与整个瑶族同。据史载:常宁最早有瑶族记载是南北朝宋,其名曰“三洞蛮”。而“三洞蛮”是湘州蛮的组成部分,后蛮名莫徭、徭。故常宁瑶族之源流与整个瑶族的原流是一致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瑶族上古史与文物
舜帝与瑶族
苗族历史
瑶族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为什么说瑶族是最能迁徙的民族?
湖北药姑山:瑶族圣地千家峒
瑶族“达努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