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人者不病:来自中医的健康精髓(清华 2007)

平人者不病:来自中医的健康精髓(清华 2007)

2007年9月30日

平人者不病:来自中医的健康精髓

文/刘力红

 

中医的思想,是在中华文化这样一个大的思想体系里面孕育出来的,是在中国文化这片土壤里面生长出来的。它的健康观、治疗观等,都来源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具体化。

那么这个大的思想体系、这个土壤,它的核心是什么呢?核心就是中道,也就是“极高明道中庸”。尧帝在传位于舜帝的时候,送给他四个字,“允执厥中”,“允”就是答应,允诺我,“执”就是把持,“厥”是其、这个,“中”就是中道,不偏不倚,不高不下,中正平和。几十年以后,舜把帝位禅让给禹的时候,送给他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一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核心还是“允执厥中”,持守中道。

中医的基本精神,直接来源于这一“允执厥中”的文化传统。

 

平人:中医的健康典范

 

 秉承这样的中道文化,中医形成了“平人不病”的健康观。《黄帝内经》认为,医学的目标就是让人健康,也就是不病,什么样的人不病呢,《内经》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平人者不病”,所谓平人,就是不偏不倚,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的人。不偏不倚是什么,正好就是中庸,所以说中医的健康观是跟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

中医强调,人的健康包含两个要素,“形”、“神”,我们讲的“平人”,意味着形平,神也平。身心皆平,谓之平人,形神皆具,乃能尽终天年。

那么,“形”怎样保持中正平和呢?《内经》里面有很多的教言,比如“虚斜贼风,避之有时”,虚斜也好,贼风也好,都是天地间的不中不正之气,它影响到人后,很容易使人的“形”偏离平的轨道,引起疾病。

例如中医常讲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就是离开中道的状态后产生的各种疾病。淫的意思是太过,太多。

人的“神”也就是心怎样保持中正平和呢?对此,中医的理论就更加丰富了。在《内经》里面就谈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是内心一种安和的状态,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物我两忘的境界。

《中庸》里面谈到心怎样处于中和这个问题时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说,喜怒哀乐完全没有发的状态是心本来的“处中”状态,保持在这个状态当然很好,但是要做到始终不发是很难的,因为我们每天都要跟人跟事相处,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所以自然会有情绪,会有心理的活动。把喜怒哀乐发出来是正常的,但是要注意有度有节。把喜怒哀乐掌握在有节制的状态,这就叫“和”。

这个“和”,很多人都做不到,我们看汉字里的“怒”字,上面是一个“奴”,下面是一个心,怒这个字的结构,揭示了人在发怒的时候,内心被奴役而无法做主的状态。

与怒相反的,是“恕”。孔子的一个学生问他,有没有这样一个字,我可以通过终身实践它而永久受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有,就是“恕”。(子曰:“其恕乎!”)“恕”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的状态,以这样的心境状态可以坦然面对万事万物。

人的心灵经过锻炼,是可以进入到“喜怒哀乐之未发”或者“发而皆中节”的中和状态的。

中医认为,形平谓之“健”,神平谓之“康”。形神(身心)皆平的人就是“平人”,就是“不病”的人,就是健康的人。

 

非平人:源于身疾与心病

 

 既然平人是健康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是不健康的呢?显然,“形”或者“神”偏离了平的状态就会不健康,中医对疾患的理解是很简明朴素的。

 中医讲疾讲病,实际上针对的是不同问题,“疾”字里面是“矢”,弓矢伤人伤的是形,所以“疾”指的是形体的毛病;“病”字里面是“丙”,丙是天干,是火,火出于心,所以“病”是指心的问题。因此,中医认为,所谓非健康,就是“身有疾”和“心有病”。

 人的形是如何离开“平”导致“疾”的呢?这与“虚斜贼风”的侵害有很大关系。古人讲,“风为百病之长”,所有的天气变化,风都是先行官,北风一来,天气就将转凉,南风一来,天气就要转热转湿。风是伤害人的形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虚斜贼风都来自自然,现在不同,科技可以造就很多人为的邪风,例如办公室里,很多人把空调放在办公桌的后面吹,或者把冷气开得过猛,这些都是引发颈椎病、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的“贼风”。我们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小的问题如果不重视就容易导致大的麻烦。

 人的神又是如何失“平”导致“病”的呢?《大学》里面谈到,“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人的愤怒太多,恐惧太多,好乐太多,忧虑太多,心就会失平。愤怒、恐惧、贪婪、患得患失,都是不健康的情绪,人都“不得其正”。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疾病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形失平,二是神失平。心神失平的严重性有时大大超过形失平。

 现代科学也好,现代医学也好,它们的认识成果主要集中在“形”这一面,也就是物质的这一面,对于神怎样影响机体认识得还很不够。对此,中医认为,人的疾病大概有一半以上是从心性上来的,用有形的办法,只能解决形的问题,所以药物对于这一半以上由心性而来的病患作用微乎其微。中医有一脉疗法叫做直指心性,直接从心理上指出你这个病是怎么来的,你承认了是这样,并且从心理上释放了它,病很快就可以痊愈。

 

中医的治疗观:损有余,补不足

 

中医的治疗理念是怎样的呢?其实,有了健康论、疾病论在先,治疗理念是水到渠成、预料之中的事情。

 中医认为既然健康就是中道,疾病就是失平,那么,医疗的作用就应该在于使之恢复平,恢复到不偏不倚的中道,这就是中医这门学问的基本精神。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有余即太过,因此要损它;不足、不及就需要补它,损有余,补不及,结果就可以达到“处中”。中医所秉承的,就是以“损有余补不足”为核心的治疗理念。中医常说的“实之卸之,虚之补之”,实就是有余,卸就是损有余,虚就是不足,不足就补之。无论什么病,中医的治疗原则都是如此。

 很多人不理解中医,认为什么病都开这么几种药。但为什么它能够有疗效呢,因为它能够达到“平”这个目的。所以虽然看起来好像来来去去就是这几味药,但是疗效非常好。可见,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简单的,但也是长久的,不会过时的。

 现在,有些人想对中医进行突破,认为科学在与时俱进,在变化,中医怎么可以老是守旧呢。这些人没有认识到,中医之“术”可以创新,而中医之“道”却是历久弥新,需要秉承的。这是因为,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太阳、月亮的运行周期没有因为科学进步而改变,人的喜怒哀乐也没有因为时代的变换而不同,也就是说,天道没有改变,那么遵循天道而来的中医之基本精神也就不会改变。

 围绕着“损有余补不足”的治疗原则,中医有很多具体的治疗方法。

 例如我们有针灸、按摩等导引之术,为的是让人气血周流而不停滞,以免产生“过”和“不及”。为什么停滞就会产生“过”和“不及”呢?中医认为,“至而不至谓之不及;至而不去谓之太过”,意思是来了以后它不去老是停留在这里,就会因堆积而太过,太过产生以后,后面的新来的就来不了,就会不及。例如在四时节气里面,春过了,到夏,夏过了到秋,如果夏天太长,暑湿就会堆积得太多,秋爽就来不了,对于夏来说则太过,对于秋则不及。所以说,一停滞,一不流通就会产生过和不及。

 中医还提倡很多健身方法用以维持气血的通达,如太极、八卦、古琴等等,其原理都是为通达除滞提供条件。这些健身之法,只要持之以恒,对人会产生很长远的保健作用。

 中医作为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掌握它的具体诊疗技术,但对于它的基本精神如果能够理解,必将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谐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

 

(程小芳根据刘力红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中国化管理思想论坛”年会演讲录音整理。刘力红先生为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思考中医》一书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人
刘力红:中医是建立在中道思想上的医学
中医的四个境界
《胎 息 诀》
刘力红《中医与传统文化》(世纪大讲堂文字稿)
《中国之声国学堂》《上古天真论》第三期文字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