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药传奇


 藏药传奇


  世界上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发展出其独特的医学概念。虽然各种文化中的医学有其共通的目的:为了消除身与心的病患,但因着文化背景之异,各种医学建基于不同的世界观,发展出迥异的理论基础,乃致诊断及治疗的原理及方法可以有很大的异处。现代的西方医学,采用的是对抗性疗法,把人体的病患个别地处理对治,使用的是由植物、动物或矿物中所提取抽出的个别元素来达致疗病的效果。传统的医学,包括藏医、中医及印度医等古文化之医学体系等,则把人的身与心视为一个整体,着重的是身、心的各种元素的平衡,在医疗时并不把病症个别性去处理,而是致力于以各种方法令身心重新调整,以令其回复本来的平衡状态,其采用的药物往往是较天然的原始材料,例如草药等等。


  西方的现代医学固然有其长处,例如外科手术及X光等诊断方法;但传统的医学并不逊色,往往可以在不依靠现代科技的情况下准确诊断出病因,以传统方法医愈很多病症而不需动用大手术,而且传统医学所采用的药物绝大部份是毫无副作用的。


  西藏传统医学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完整医学体系,几千年来利益了无数的西藏人民。近年来,西方的医学专家有很多都开始研究藏医学,尤其是对它的成药疗效及诊断学问感到的确有供西方医学借鉴的地方。在某些国家,西藏医学的成药己经成为西医药以外的一种代替品,受到很多崇尚自然健康的人士所热衷采用。在中国,藏医学也开始被器重,其中几种疗效卓着的成药皆被国家肯定而获得医学界的多项奖项。

  公元三世纪时期左右,印度的传统医学开始传入西藏,渐渐提升了西藏医学的水平。

  在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引进了佛教及相关的文化。在其领导下,西藏创立了自已的文字。松赞干布与汉皇朝的文成公主联婚,引入了汉地的文化,其中包括了汉医知识。后又延请印度、汉地、波斯及希腊等国家的名医入藏交流,各自译着出其本土的医学文化成为藏语着作,又共同着成了一些医学巨着,集各国医学文化的精华,遂形成了西藏医学的雏型。松赞干布又颂布法令,大力推广促进医学的研究与传授。

  到了公元八世纪,当时的藏王赤松德赞亦极为重视医学文化,更由汉地、印度、尼泊尔、喀什米尔、波斯及土耳其等地请来了多位博学的医师,透过翻译、互相交流及印证与传授医学的方式,培养出第一批西藏医学的医师,同时也译出了藏传医学中最重要的巨着:《四部医续》。

  第一批被培养出来的西藏医师约有三千位,分为几个等级水平。在此同时,各种动、植及矿物之药用价值及使用方法已被确立,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正式成型,西藏医学成为了集西藏本地、印度、汉地及中东地区之医学精华的独特体系。

  《四部医续》是藏传医学的精华,分为四个部份。第一部份为生理学、病理、诊断等的知识;第二部份为解剖学、胚胎学及医德方面的学问;第三部份为临床学;第四部份主要为制药及疗法方面的学问。

  到了公元十七世纪,西藏成立了"药王山医学院",位于布达拉宫斜对面。这所学院以《四部医续》为主要教材,配合其他藏医学着作及与实践结合,历年来培养出很多良医。

  在公元一九一六年,西藏又成立了"医历学院",培养藏医人材及提供门诊服务,同时也负责制药工作。

  在近几十年的变化中,拉萨的"药王山医学院"已不复存在,但"医历学院"至今仍然继续运作(注:已更名为"藏医院")。一九八三年后,西藏陆续成立了藏医学校及设于大学内的藏医学系等等,在其他藏族地区亦成立了较小型的藏医院,藏医培训学院与制药厂。在国外,"药王山医学院"在印度大吉岭建立,同时接受西藏与外国人入学;"医历学院"亦在喜玛拉雅山外围的印度建立,致力制药及培训工作,更在印度各地设立门诊分部。




藏药传奇  

白云苍狗_天涯博客



  有毒有就药的藏药历史
  当传说中的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从天而降,降落在雅砻地区的赞塘,饱含着天神色彩的吐蕃王族世系从此开始。然而,这位高原君权政体的开创者在面对如何统治纷繁复杂的人间时,却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他问道:世上有偷、有敌、有毒、有牦牛、有邪、有恨。这六个问题该如何去解决?聪明的下属兹拉嘎木巴跃德回答说:有偷就有防、有敌就有亲、有毒就有药、有牦牛就有武器……。
  也许是熟悉了天界和谐秩序的赞普尚未懂得人间万事万物之间的辩证存在,但是君臣之间的问答却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当时的社会图景和智慧水平:无论是在社会秩序、伦理关系还是生产生活上,彼时的高原,已经脱离了最本能的求生阶段,他们甚至将人类健康作为一个单独的命题提出,“有毒就有药”的这句话,意味着雪域高原的医疗不仅当时已然存在,而且具备了相当的水平。
  生活在自然环境复杂多变、气象万千的青藏高原,原始人类在狩猎、采集的生活劳动中,遍尝各种野果百草之滋味,阅尽走兽飞禽之行为,开始逐步懂得如何去看待和解决身体的异样,学习着使用动、植、矿物治病的经验。“最早的疾病是消化不良,最原始的药是开水”,随着文明的演进,一些最基本的治病经验得到总结。从最早无意识地进行尝试,经过生死之间的反复探索,再进一步认识到有些药物之间祛病与毒害的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有毒就有药,有药就有毒,药与毒并存,互为变化”的最早医学辩证理论。在藏地出土的4000至5000年前的陶器上,那些复繁、具有多种变形的W 纹(蛙纹、藏语称klu-ris)已经在昭显着当今藏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鲁”(klu)及“鲁病”(klu-nad)。
  这些智慧的闪光通过言传口授世代相传。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象雄地区(今阿里地区)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文明总结者——辛绕弥沃齐,他在创立苯教的同时,借鉴和吸收雅砻及周边村落的原始医疗,创编了象雄苯教医学。宗教的产生,让藏药的理论和实践开始与不可捉摸的神性联系在一起,而总结性的尝试同时意味着藏地的医药之学从此逐渐走向了文明时代。
  到了吐蕃第二十八代赞普拉妥妥年赞时期(公元254-374年),雅砻王朝的医学得到了一个质的发展。这位国王渴望与外界交流的愿望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在从印度聘请了著名的医学家比及嘎吉和比嘎拉紫来到雍布拉康宫殿之后,为了留住人心,使藏医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赞普把自己的女儿——公主意吉瑞恰嫁给了比及嘎吉。公主与比及嘎吉很快拥有了一个名为懂吉妥觉坚的儿子,比及嘎吉和比嘎拉紫向他毫无保留地传授了《脉经》、《食经》、《药物经》、《放血火灸经》等。精通医术的懂吉妥觉坚不仅成为西藏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医生,同时开启了国王御医配置的传统。
  公元7—9世纪,是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将都城从雅砻迁到了逻些(今拉萨)之后,一个众多周知八面来风从而最异彩纷呈的时代开始了。雪域高原文化与内陆,与印度,与尼泊尔、与西域,与大食……都存在着频繁而深入的交流,通过两次与中原王朝的联姻,通过广泛地延请各地名医,汉地的《月王药诊》,印度的《度母本草》和《文殊本草》在桑耶寺声明译院被翻译成藏文。
  在当时的藏地,至少有近30个医学或流派争鸣。它们中有善用药物、饮食、外治和起居四种对治法的藏地中央学派;擅长用泻法的古老象雄学派;以放血术见长的多尔波学派;善配毒的门巴学派;擅长火灸的阿夏吐谷浑学派;以《医学十万颂》为根本经典的梵天学派;有《者逻迦八部集》的章松学派;长于五行算的中医学派;擅长针刺放血的粟特学派;以尿诊术见长的希腊学派;长于铁条穿刺的外治的突厥学派……
  这些学派各自见长的医疗系统,均来源于本土与其他各外来医学的某些成分有机融铸,随着与临近几个古代文明医学的交往,欧亚医学开始汇聚吐蕃,蕃地医学则融合各地文明的天文历算与哲学世界观等诸多文化内涵,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独特而神秘的体系。
  就在这个时期,出生在堆龙基纳的一个御医世家的藏地“医圣”宇妥宁玛·云丹贡布以吐蕃医学为基础,归纳总结前人的医疗经验并借鉴吸收汉地、天竺、印度等相临民族医学的精粹,撰成名传千古的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这部旷世经典不仅分类记载了1002种药物以及诊疗方法,更将当时蕃地独特的创世哲学与世界观念蕴涵其中,藏医学作为一个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医学,在这个时期孕育成熟,达到一个光辉顶点。
  《四部医典》著后不久被伏藏在桑耶寺的杯式柱下,经历了公元10—11世纪吐蕃礼崩乐坏的时期。直到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被重新发掘出来并经宇妥·萨玛云丹贡布(“第二宇妥”)的校订、阐释、补充而成为藏医学最重要的经典。
  公元15世纪开始,在《四部医典》的基础上,藏地的医学生发出形如日月的南北两大学派,他们根据各自的环境、气候、生活习惯和发病的特征,形成了各具特征的医疗方法,北派主要生活在北方高原地带,对常见病如风湿证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擅长应用温热药物,艾灸及放血疗法,南方学派则由于地处亚热带地区,善用草药而闻名。
  17世纪—20世纪初,藏医学演进和发展到她的巅峰时期。藏医学传播到包括蒙古各部在内的所有信仰藏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关系密切的民族和地区。除了藏地,从欧洲的伏尔加河流域,到西伯利亚,印度北部山地和克什米尔地区都在实践藏医学。从东海之滨的满清宫廷到莫斯科的达官贵族,都可以找到习于服用藏药的人。
   至此,欧亚医学经过在藏地上千年的汇合交融,使得古典藏医学成为堪与印度吠陀医学、中医学、西方传统医学(希腊-罗马-阿拉伯医学)并称的传统医学之一。
  
  玄妙复杂的藏药理论
  “酥油可以止血,能治疗烧伤、烫伤,青稞酒舒经通络、活血散瘀,柏树枝叶、艾蒿烟熏防治瘟疫……”藏医药融古代哲学、天文历算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于一炉,并同充满传奇色彩的藏传佛教紧密结合。这种人文医学体现着人性化与玄妙感,不同于近代西医冷漠理性的解剖与分解,它散发的深奥理念与文化底蕴会将人带入一种特别的温暖殊胜之域。
  在藏医药的理论中,一切药物都来自五源,即土、水、火、风、空。这五种元素是器世(物质世界)情世(人和一切生物)产生的五大根源(有时只说土、水、火、风(气),不提空,称为四源)。它们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也一一对应着人体与世间万物的生成。土为药物生长的依靠和根本;水为药物生长所必需并使其潮湿;火为药物生长之热能;风是药物活动和运行的动力;空为药物生长发育所必需之空间,药物的生长、性、味、效有赖于五源,而药物的六味,即甘、酸、苦、辛、咸、涩,也来自这五源的不同结合。
  这种源于古代印度的朴素唯物认识论,很早便用于佛教哲学和吠陀医学,其基本的逻辑思维方式在于五源的相互滋生、演变、发展。藏医在发展过程中吸取古印度医学的理论精华将它移植到藏医药学的理论中,用以阐述人体的三因素、七精华等生理、病理和诊断、治疗原则及药物理论、治疗机制等。《四部医典》后续部曰:“众生身体由四元形成,疾病由四元引发,药物性能由四元决定,身病药等与四元有关系。”
  如果说五元学说构成了藏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纲要,那么五行学说则是藏医脉诊方面的不二法门。在中医的理论中,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五者相互资生,亦相互制约。这种与五源类似的逻辑思维为藏医所移植,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辩证论治:春时际,五行属木,脉博细而紧;夏时际,五行属火,脉博洪而长;秋时际,五行属金,脉博短而粗;冬时际,五行属水,脉博柔而迟;四时际(上述每时际中取18天,共72天为四时际),五行属土,脉博柔而短促。
  不仅是把具体的医疗实践进行着形而上的哲学抽象,由于历史上特殊的传统,藏医学一直是藏传佛教寺院(尤其是格鲁派)经院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它是五大明之一的佛学内容,许多寺院都专门建立“曼巴扎仓”(医药学院)以传授这门秉承着古老智慧的学问。在富有神秘色彩的藏传佛教中,几乎每位高僧活佛都深谙藏医药学,神圣的佛经楼中珍藏着大量的医药学著述。藏医药因此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藏医药在这种佛教寺院文化的背景和氛围中通过严格的师徒传承被完好地保留继承下来,正是这种局部的封闭维护了其独特的深度和完整,并延续至今。
  
  神秘难解的“坐台”与“放血”
  在藏医体系中,“坐台”和“放血”一个为秘制药品之法,一个为治疗疾病之方,却不约而同地同时笼罩着最具神秘感的面纱。
  “坐台”这个听起来颇有些让人难解的名称究竟为何物?是何人最先发明?后来又是如何流传和发展?
  藏药药材的炮制一般分为火制、水制以及水火合制三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对应着更多更细更严谨的操作工序,其中有着一种对矿物药材的特殊炮制方法最为神奇。通过这种特殊的炮制,铁屑在植物药水中浸泡3-5天,就会变成黄泥一样的物质,而黄金经过炮制后,也能变成黑色的金炭,成为珍宝类药物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在这其中,更有一种制造甘露精华的炼丹工艺技术:剧毒的水银经过难度极大的特殊加工炮制后,炼制成无毒而具有奇特疗效的甘露精华之王――“欧曲坐珠钦莫”,雪域人民将之称为“坐台”。
  据历史记载,这种藏药的宝中之宝,早在公元前六百年在古印度问世。约公元前562年,生于南印度波罗门的大乘佛教祖师龙树鲁(帕巴鲁珠布),在其大师拔亚德里跟前修习过“坐台”的炼制秘决,并著有《坐台炼制法珍宝串》等医药学著作。大师拔哑德里也因为长期服用此药,修成了正果。后来,这种“坐台”的炼制法由白丹帕愧、达瓦欧嘎等贤者传入西藏。
  藏医史书中关于“坐台”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公元八世纪。在无数次拜师求学之后,“医圣”宇妥·云丹贡布终于掌握了炼制“坐台”的秘诀,并将其载入自己所著的《四部医典》之中。
  尽管历史悠久,然而长久以来,真正掌握其炼制秘诀的人寥寥无几。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前,仅有拉萨藏医院和药王山的极少数名医能炼制出“坐台”,在其余的西藏均已失传。这种为达赖喇嘛们所亲力提倡的炼药秘法,经过长达两千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脑溢血、高血压、心脏病、以及各种炎症,过敏、中毒症等疑难杂症具有奇特的疗效,即使是无病服用,也具有滋补强身,延年益寿,抗衰老等特殊功效。
  藏医认为,某些疾病是因病人体内存在着好血与病血,只有放出病血,留下好血,病才能治好。因此在藏医治疗学中还有另外一种独具特色的治疗技术,主要适用于体质壮实的热性病症患者,这就是被称为“针放血疗法”或者“刺放血疗法”的放血疗法。
  它采用特殊的放血刀,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可以治疗诸多的热性病症如瘟病,疮疡,丹毒等。但是施行放血疗法必需严格掌握适应症、放血时间、部位、手术过程及放血量等等。传统藏医放血部位是固定的。据《四部医典》记载,全身计有77处放血部位:头颈部21处,上肢34处,下肢18处,躯干部4处。
  笔者曾经目睹了这样一次放血治疗之法:一位藏老阿妈得了重感冒,晚上睡觉之前,阿妈拿来蜡烛、针还有一段麻绳。她坐在床头,把左胳膊露出来,开始用右手使劲地向下捋,等左臂内的血液被赶到左手上,左手呈现紫黑状态时,她开始从左上臂用麻绳紧紧地缠绕,而她的女儿同时帮她继续将血捋到左手中指上,麻绳也一直缠到了中指上。这时,左手中指指肚呈现酱紫色的饱满状态,阿妈这随即用针在烛火上烧一烧,权当消毒用,然后在中指指肚上轻轻一刺,顿时有一大滴浓黑的血滴了出来,三滴过后,再没有血渗出时,阿妈开始松去麻绳,整个治疗过程就结束了。第二天早上,阿妈的病已经全好了。
  就这样,一方面深藏植根于民间,一方面又体系化地传承于佛教寺院,数千年来,藏医药避免了由于战争、动乱、历史更迭等浩劫造成珍贵的民族民间医药玉石俱焚的命运。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这种雪域高原的神秘之方不仅蕴涵着天文历算与宗教色彩,同时又超越其上,包含了心理疗法,暗示疗法等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内容。这门古老师新兴的民族医学,正以更多更新的姿态在全球化浪潮中展现着卓越的身姿,寻找着更广阔的发展方向。
  
  载于《国家人文地理》2009年8月刊 有剔改




藏药传奇故事:三十五味沉香丸的处方渊源

                  

才旺平措_39健康博客

公元1395年,藏医北派创始人强巴·南杰扎桑在研究古籍《医籍宝匣》时意外发现一个沉香类方剂。强巴·南杰扎桑根据这一方剂,潜心研究、刻苦钻研,在此方剂中不断增减,用三十五味珍贵藏药组合成一个方剂,命名为       。强巴·南杰扎桑在行医过程中传给了贡曼学派的贡曼·贡曲德勒和贡曼·贡曲彭达,最后传直贡学派。

公元1632出生的直贡·才昂旦巴将三十五味沉香丸方载入《直贡医学集》后又转载入第司· 桑结加措(1653-1705年)所著的《藏医秘诀补遗》,之后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至今已有600余年的临床应用史。三十五味沉香丸中,沉香为君药,另外13君药,21味为使药,各药按性、味、效严格配伍,对各种肺心病、肺痼疾、哮喘、冠心病、心绞痛等疗效显著。

【药品名称】三十五味沉香丸
【汉语拼音】San shi wu wei chen xiang wan
【主要成份】沉香、香樟、白沉香、檀香、降香、天竺黄、红花、丁香、肉豆蔻、豆蔻、草果、诃子(去核)、毛诃子(去核)、余甘子(去核)、木香、广枣、藏木香、悬钩木              、宽筋藤、山奈、木棉花、马钱子、乳香、安息香、巴夏嘎、小伞虎耳草、兔耳草、多刺绿绒蒿、打箭菊、矮垂头菊、从服、石榴子、铁棒锤、野牛心、人工麝香。
【性    状】本品为棕褐色至红棕色水丸;气芳香,味甘、苦。
【功能主治】清瘟热,祛风、益肺、利痹。用于疠、热、隆相博引起的疾病,热病初期,肺痼疾,肺铁布症,咳嗽气逆,痹症,心隆症。以及气血上壅引起的胸满背痛,气喘,干              咳。
【用法用量】一次2-3丸,一日2次。
【规    格】每丸重0.5克。
【贮    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包    装】8丸/板/盒,2板/盒×10盒/大盒。
【有 效 期】24个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326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充满魅力的藏医学究竟有多古老?
藏医藏药的形成和发展
藏医药“佐太”炮制
藏医
深度|金诃藏药拿牌背后的8个秘密!
神奇的藏药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