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旭中医杂谈

走过几千年慢长历程的传统中医药学,在近百年来社会快速发展,中西医并进过程中,中医现在仅占医疗服务份额百分之十左右,衰退边缘化着。虽然有达五十多万取得中医执业资格者,实际能独立执业生存者仅几万人,不言而喻中医已处于什么位置。现实是多么的无情。近百年中西医之争根本上是文化观念,思想意识之争;服务质量,医疗技术之争;经济收入生存之争。衰退只能说明未能跟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满足社会需求上中西医对比,中医趋于劣势。面对与时代同步紧密结合的现代医学,中医知识体系能否更好的适应服务现代乃至将来的社会需求,面临严峻挑战。客观认识中医学知识形态,审视中医在现代医疗保健中的价值,不仅关系到中医的复兴,更涉及到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科技的进步。在世界村,全球化信息时代中医的突破,将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中医学虽几千年一脉相承,并非一成不变。二千多年前以现存《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中医基本理论,诊治药学体系已表现高度成熟。在其后不同的时代因战乱,环境因素如气侯变化,以及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在不同疾疫暴发流行变更中产生了张仲景、扁鹊、华陀、淳于意、葛洪、孙思邈、张子和、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王肯堂、张景岳、李仕珍、吴有性、叶天仕、吴鞠通等以伤寒、金元四大家、温补、明清温病各学派为代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药学、医学教育等内容丰富完备的医疗体系各家学说。其流派更递,承前启后。其学术发展传承脉络清晰,历代名医辈出。在二千多年来其保留完好的汗出充栋的中医药文献史料,给我们展现出中医不断适应社会需求,持续发展的旺盛生命力。

     《淮南子》“……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张仲景有感“……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千金方》“博采诸家及自径用有效方收”,“……一事长于已者,不远千里,伏鹰取决”。《大医精诚》,“……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张元素论五运六气之变,“古方令病不相能也”。吴又可认识瘟疫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是由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其后“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成,理法方药备。其中蕰藏了丰富的可用于导致现代恐慌的烈性传染流行性疾病的贵宝治疗经验。李时珍历三十余年行走全国各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广拜鱼人,樵夫、农民、药工、捕蛇者为师,虚心学习,实地考察,收集整理真实有效实用的第一手资料,参考历代医药相关书籍,完成了影响世界的《本草纲目》。《医林改错》:“自恨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属于盲子夜行”。王清任为了解脏腑识病本,亲临刑场,查验脏腑形体历四十于年。尝云:“古人立方之本,效与不效,原有两途,其方效者,必是亲治其症,屡验之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议论,方从揣度”。并强调,“医家立言著书,……必须亲治其症,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几千年沉积厚实的医疗史料记述了华夏先民,不畏艰辛,以身试毒,为求一效,必多方查验,亲自反复实践,其治学方法无不体现了客观科学的态度,积累了丰富实用宝贵的资料,学科得以持续发展。

     中医几千年慢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学说、观点、理论方药技术产生。在无数先辈艰辛追问求索中,指引规范着中医的发展。由于医学是实用性学科,在患者接受治疗,服下药物后,不论急性、慢性的效果反应都感觉观察得到。一切理论的产生传承,技术方药的应用,最终目地都是为提高临床疗效服务。新学说的产生发展实际也是纠错机制手段,成了中医发展的保护神。从这一角度分析,中医始终是以确保临床疗效为目地的医学。只不过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发生得迟缓而粗浅。继承学习掌握应用这一知识体系,应该同样是解决现代疑难疾病的方法。

现代社会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恶化,生活快节凑,导致各种慢性疾病,恶性疾病,心身精神疾病高发。现代医学显得力不从心。相对中医药有不同的认知理论实践体系,有其独特的效用,引起各国广泛关注。



     千百年来不断充实完善发展的传统中医理论体系,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从历代名医的医著验案以及近代中医,不论专家教授还是基层民间中医,几乎每位长期扎根临床的中医工作者,都掌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诊疗技能,对某些方面疾病具有高超的诊疗技艺,影响一方,服务一方。中医临床疗效确实不容质疑,即使现在相对整个医疗服务份额不到百分之十,全国各地亦有不少门庭若市,一票难求,声誉卓著的名中医。传统中医是在慢长封建农耕社会中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决定了当时生活水准较低,缺医少药,不可能产生出较高的医疗服务体系。不少从业者是由儒而医,非专业也少系统学习,由于中医知识形成特点,是通过感观直接观察,接受不同时期主体文化观念的影响,在长期临床实践模索中产生医学概念,总结形成理论,反过来又指导临床实践,进一步检验理论,修正发展理论,规范临床实践。在反复进行归纳推理中,充分借助思辨的方式进行的经验总结,产生的理论形成的学科体系,难免有一定的缺限,片面性,牵强附会的成份,更有靠自身难以认识排出的错误成份。

     历代中医建立了‘六经辨证’、“八刚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方证’、‘药证’等都具有相对明确规范严格的标准。但临床具体的证是中医师仅通过感官四诊个人经验的判断,难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中西医对比角度看中医不具有严谨的量化标准,特异性差。中医的证概念不可能做到上升到现代意义上的标准规范。显然始终在中医传统语境中对证的工作只是中医学术的重复,难以带来学术上根本的重大突破。

     证规范了中医临床行为,方便了临床实践。疾病、证的判断,方药选择的正确性是建立在长期的学习实践应用总结,悟性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要接受母体文化思想观念,思唯意识习惯的深刻影响。这一过程需要医师长期全身心的投入,中西医临床根本区别即在于此。中医不缺少治疗疾病的方药,认识疾病的方法,中医有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的说法。难在辨证,方药的选择配伍。

     大量资料分析古今临床医家在方药运用特点有喜用芩、连、栀、柏、石膏等寒凉者,有喜用姜、附、麻、桂辛温者,其长期大部份处方必用。又有重经方,时方家之别。有老中医几十年用几方加减应对临床无数疾病。药味方面一张处方有三至五味,多者十几至几十味不等。药量方面有重用者即使姜、附斤两不惧,有轻者仅三至五克轻灵取效。各种中医类杂志,著作记述介绍着海量的专家、教授、名医某方药对某病证的经验。其千差万别,各有道理,莫衷一是。或许这就是中医的特征,或说明现阶段对中医客观性的认识把握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不难看出中医证及方药,由于每位患者外在表现的个体化差异,不同的医师都有较大的灵活性,即使有正反不同的观点,可能各位也不缺乏自圆其说的依据,给人一种混乱,不确定性印象。临床中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面对老师同行或资料上讲得头头是道,应用得心应手的方药案例,当我们应用时往往谓必取效,中医自古特别强调医生的重要性。临床实践说明,有经验的名中医较经验少的医师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名老中医通过艰辛取得的好的经验,得到充分肯定的独到技术,由于中医一贯以门诊个案形式为主,缺乏规范的统计分析,方药技术的应用全靠个人主观经验把握,好的学术存在难以传承学习,推广应用。中医有大量以良方、名方、单方、秘方、验方、效方为书名的书籍,历经几千年积累的海量的古籍文献医著医案等临床诊治内容,因难以用现代语言区别验证其可靠性、普适性、实用性、缺乏可靠的正确应用指导,缺少能正确理解掌握应用技巧的从业者,而出现不少严重影响中医声誉的负面报道。难以成为能被广泛认可的高级别证据。难在正确的应用,中医迟迟未能开启快速创新发展之路。




如上述中医以个案为单位总结积累并形成以证为主导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次递有序为特点的诊疗模式。现代医学在现代科技指引下,以疾病为中心,根据病理制定相应的诊断治疗标准,体现与一定时期科技发达水平相一致。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分类,日常述语已被大众认可接受,大家更习惯用西医的方式去理解分析处理疾病。证是中医对疾病规律特定阶段的概括,是中医师通过感观所获信息,结合中医独特的思维活动的产物。思维活动的复杂性,知识结构层次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到中医临床工作。医学是一门应用实践很强的学科,同一疾病在不同体质的患者及因时因地兼夹症的不同,不同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多个证,各位中医师又可能开出不尽相同的方药。不同的疾病在出现相同的证、治法时各位医师在对证同病不同时方药的选择亦有区别。中医临床中各位医师表现出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临床中对证的判断掌握特别是方药的选取决定了疗效,也决定了不同层次医师诊疗水平的差距。不同中医师技艺的高低区别,疗效声誉的获得基本都源于此,形成历代不同流派名中医现象的延续。名中医之所以有相当高的声望,是他们能在千变万化的疾病中,在某些方面具有独到诊疗技能,在他人束手无策时,当对方药进行适当的加减取舍,或提出新的观点后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事实说明中医不但有效还能通过一定的方法不断优化提高临床疗效。各位中医具有不同诊疗风格的独特性,体现在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化诊疗。

      现代医学亦存在患相同疾病的不同患者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现代医学所倡导的肿瘤个性化医疗,是基于每个人存在的基因序例个体性差异,通过分子生物学认识到同一种肿瘤其产生和发展也是千差万别,不同患者身上的肿瘤表现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医生能更好的为不同患者制定选择合适个体差异的最佳疗法。或许中医在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下,遵循顺应自然巧妙的以辨证论治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事实。在认识解读生命方面与现代医学科技相比或许一开始就走了更契合生命律动的另一模式。

      中医药学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繁荣,当今中医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时代持续衰退面临严峻挑战。未跟上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变革的步筏,未能及时吸收正确利用好现代科技成果,传统、师承模式的断裂。现代整体社会语境,知识结构,思想意识观念的转变。中医传承学习,应用都存在障碍,总的来说中医认可度,有效率偏低。各种原因导致中医临床阵地不断萎缩,未能很好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增长的需求。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检验诊断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取代了中医的四诊。

      中医对许多疾病都有极其丰富深刻的认识。现在一些普通常见病中医药的煎煮携带不便运用减少,一些急危重症中医界虽做了努力,但全面被现代医学垄断。肺痨中医有详尽的论述,抗结核药的出现迅速被攻破。疟疾中医自古积累了大量的辨治方药,最后被“喹林”、一味中药青蒿的有效制剂取代。丰富的虫症方药基本被二片“阿苯达唑”代替。近几十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许多科技工作者竭尽毕生精力,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努力,虽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在临床长期开展了中医病证结合诊疗研究,但为了符合现代科研规范要求、定性、定量、重复,虽有辨证往往也是牵强的一病、一证、一方到底,不是真正遵循了中医辨证论治特点,不能充分发挥出中医的临床优势,背离了中医客观内在的规律,少有益于中医的研究成果,中医现状不尽人意,整体上未有大的突破。

      在现代科技语境中,中医缺乏标准、规范、重复性差。中西医虽都是医学,但明显是不同的体系,有不同的知识形态,各自受到相应的的学科范式,技术操作的控制。成熟的中医执业者不会觉得中医不标准。《伤寒论》由表而里,从阳到阴的六经辨治;《诸病源侯论》、《证治准绳》、《医宗金鉴》、《医门法律》、《证因脉治》等仅从书名看,无一不是中医规矩绳墨,典范标准。每位成熟的中医在临床多能体会到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不会有像现在大家时常提到中医不标准的想法。同时学科性质所决定,中医始终坚持了以临床为中心,一切知识手段为临床疗效服务。形成以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观察不断在比较、总结推广运用基础上修正理论,规范学术发展,指导方药应用提高临床疗效为目地的纠错机制。大家所熟知的辨证论治,复方应用是经过长期运用总结不断优化而来的诊疗手段。是中医独特认识方法论的结果。各种方式确保了中医知识的一定客观性,有效性实用性。但也存在不足,中医知识来源于以临床个案为单位的经验总结,对疾病难以作到大样本长期跟踪观察,缺乏严谨细致深入的统计分析,其中难免偶然不确性,优良真假难辨。即使名老中医专家教授临床疗效比经验少的中医要高一些,但好的方法经验难以学习掌握,难以迅速的推广,中医的传承受到挑战。

      中医的式微大家归结于传统文化环境的缺失,意识观念的转变。但已不可能回到百年前落后,迟滞社会低需求,中医一统天下低水平的农耕时代。有认为中药质量低劣,中药难煎,色黑味苦难咽,影响中药应用,但相较西医开颅、开胸、剖腹、器官移植等显得微不足道。对严重疑难疾病若确有可靠肯定的疗效,煎煮的麻烦,苦涩的味道根本算不了什么。在对疗效长期不满意的环境中,长久形成了对神医、秘方、单方的迷信,非理性的推崇。中医已很难满足现今人们高需求的期待。诚然中医诊疗疾病的手段仍在临床广泛运用,为现代医学所不可取代。在现代影响人类健康重大疾病方面,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艾滋病、风湿免疫等不论是新病种还是古老的疾病,中医药无一不表现出参与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非典中医药的有效防治,砷制剂对白血病的治疗,青蒿制剂,五味子制剂的保肝降酶,针刺镇痛,活血化瘀疗法对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防治,复方丹参制剂等是中医药进军现代科技领域的标杆。几十年来在认识及防治肿瘤、高血压、糖尿病、抗衰老、亚健康、风湿免疫类疾病、妇科、皮肤病、抗病毒、抗菌治疗等多方面,中医展现出了有别于现代医学的另一样本。在一些领域中西医结合能显著达到增效减毒的协同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体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复方运用更能体现出中医真正的价值所在,其中应蕴藏着更多的未知,期待人们去发现。

百年来有关中医废存的话题不绝于身,争论声中并未减缓中医的衰退。“国医大师”是几千年来中医最后的回光返照吗?复兴中医,只能回到医学本身的医疗目地,治疗疾病,治好疾病,治好疑难疾病,不能治好疾病谁也救不了中医。面对中医现状,到处撤网,不如集中力量,针对疑难疾病攻坚突破,不仅是中医的复兴,应该将迎来生命科技大的变革。

      纵观几千年中医历程中每一次兴盛都是在对重大疾病的突破,新的学术体系产生形成,代表性医家的确立。在近百年来,面对社会形态从根本发生了巨大变革的现实,中医在与现代意识观念,现代医学对比挑战和抗拒中徘徊。中医时刻面对着历史的决策,也是对人类智慧与善的考量。医学作为实用性极强的学科,能否对现代重大疾病防治作出贡献,充分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是中医生存发展的根本。中医发展唯有提高临床疗效为首务。选择现代严重危害健康,中医药表现有一定诊疗优势的疾病逐步展开研究。结合现代医学检验,临床疗效评估,针对重大疾病充分发挥中医药自主性,协同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多医师依据各自经验分别诊疗。在大样本基础上统一统计分析疾病治疗各阶段及结局指标,认识病证关系,量效关系,不同诊疗方案的疗效对比。通过这种大样本对同病案例同时进行中医诊疗,加上客观的统计分析,接受严谨的评估方法,有利于在短期内总结发现更好的中医诊疗规律,进一步寻找规范中医药病证方药标准。应是中医快速突破发展瓶颈的有效方式。诊疗过程中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药理、药效、毒理、病理多方面的认识,以现代医学语言明确病、证、治药关系。只有通过长期踏实的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才是中医及现代生命科技发展创新的途径。在结合现代科技工具对中医药的研究,一些内容会被否定,也合产生部分新的内容,只不过这一过程相较过去的速度要发生得更快,内容更有不同。相信随着认识的深入,中医从理论到临床终将会被重新认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疼痛的发展前景
重新审视中医的特色与优势
仝小林:发展中医药 “两个重构”是重要路径
【荐读】仝小林:如何在现代医学背景下重新构建中医诊疗体系
从特效方药谈周超凡学术思想
核心是形成治疗疾病新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