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葛亮鱼复八阵图考辨

诸葛亮鱼复八阵图考辨

宦书亮

(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重庆万州404000)

 

摘要:诸葛亮鱼复八阵图的位置不在臭盐碛,其设置时间只能是诸葛亮两次到奉节县之时。鱼复八阵图遗垒留存最久远,有其自然地理原因和人文环境原因。其阵势不是“常山蛇势阵”。

关键词:诸葛亮;鱼复;八阵图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35(2003) 05-0010-05

鱼复为秦汉所置县,东汉公孙述据蜀,易名白帝,三国时蜀主刘备改称其永安,晋初复名鱼复,西魏改为人复,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改曰奉节,且复置信州,寻改曰夔州,奉节县属焉,故治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北。鱼复八阵图是正史中唯一明确记载由诸葛亮所设置的八阵图,位于三峡之首,地处蜀汉国门要地。该遗址存世最久远,对诸葛亮军事研究、三国文化的发掘以及三峡学的建构,都具有很高研究价值,但学界对此尚无系统的专题研究,笔者实地踏勘,爰加考辨,以求正于方家。



一、鱼复八阵图地望考

关于鱼复八阵图的具体位置,《长江三峡》认为在“梅溪河的出口处,又名臭盐碛。……在枯水季节,碛坝露出,地下盐滷(古称盐泉)从碛坝的石缝中外溢。从古就有一些劳动人民在这里垒石建灶,取滷熬盐,因名臭盐碛。每当熬盐时期,沙洲碛坝、盐灶工棚,交织排列,星罗棋布,很象行营布伍的阵式。而《三国志》、《水经注》等古籍记述为诸葛亮八阵图”[1]。今所谓八阵碛与臭盐碛同一是讹误,以致于把“盐灶工棚”与诸葛亮八阵图相提并论。古人在《荆州图副》中明确记载:“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有诸葛孔明八阵图。……八阵图下,东西三里,有一碛,东西一百步,南北广四十步,碛上有盐泉井五口,以木为桶,昔常取盐。”[2]二者相距三里之遥,怎能合二为一?事实上,鱼复浦八阵图旧址应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师范学校南一二里,梅溪河口东边的滨江扇形碛坝上。

诸葛亮何以选此为址,究其理,首先是从训练战阵的必要条件来考虑的。碛坝为长江河床的一部分,与鱼复浦后赤甲山山体相连接,地势牢固,距白帝城和瞿塘峡古江关不过五六里。针对在调集部队训练时,前方关隘发生的突发事件,便于应急和及时增援。而且,碛坝全由卵石和粗砂粒覆盖,平旷开阔,“渚下平碛上,周回四百一十八丈,中有诸葛孔明八阵图”[3]。如今也约1500多米长,600多米宽的沙洲碛坝,一年中至少有9个月左右的时间出露在大江平面上,驻守雄关隘口的瞿塘守军,要驰骋冲杀,演练布阵,在峡江地带,真舍此而难觅也。

其次,训练战阵是一个长期过程,非一两日之功,而这些遗垒石堆,就是诸葛亮当年训练阵势阵法的标志物。为便于随时操兵演阵,还必须考虑到作为界标的石堆具有长期稳固性,不易被江水涮走,这还须从碛坝所处地理环境来分析。

此处八阵图一般称为水八阵,也正是《三国演义》第84回描绘诸葛亮巧摆的鱼腹浦八阵图。鱼复另有旱八阵遗址,在草堂河支流石马河畔(今奉节县白帝乡八阵村),刘备当年出兵东吴曾过此;章武三年,刘禅立,改建兴元年,《三国志平话》记载“军师压住帝星,差一万军民去白帝城东,离二十里下寨,搬八堆石头,每一堆石上有八八六十四面旗……”,由此可知诸葛亮也曾在白帝城东二十里处摆阵。这里西距白帝城和江关约20里,四周山势险峻陡峭,中间之地略为平坦且有草堂河阻断。它又正处在古夔州通往鄂西、陕南的陆行驿道咽喉要道上,“据荆楚上游”、“当全蜀之口”,“坚完两川,间隔三楚”[4],足见其地形之险要。就瞿塘峡和白帝城总体防务而言,它更是夔州守军在大江北岸对瞿塘峡侧翼设防的必然隘口,是瞿塘峡设防总体方略的一部分。这一东一西的水旱八阵之设,必然会使瞿塘峡西攻入川之敌两路受阻。唐人杨炯《广溪峡》(即瞿塘峡)“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复”[5]的诗句正映证水旱八阵之设的重要。

二、鱼复八阵图设置时间考

杨慎《新都县八阵图记》载“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夔者,盖侯从先主伐吴,防守江路,行营布伍之遗制”[6]。他认为鱼复八阵图是诸葛亮随刘备攻打吴国时所设置,但是刘备攻打吴国时是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壬寅,帝耻关羽之殁,自将击孙权,为陆逊所败,入白帝城,改白帝为永安”[7]。当时诸葛亮留在成都,并未随同刘备伐吴,君臣二人通常是“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8];而且众多的史料表明,诸葛亮一生中,这一年根本未到奉节县,显然杨慎之说有误。那么,鱼复八阵图又为诸葛亮何时所造呢?其可能性只能是他一生两次到过奉节县之中。第一次是公元214年(据杨去奢《忠武侯公书》年谱),刘备从葭萌(今四川广元市)返回,进攻刘璋,于“建安十九年,……侯留关羽守荆州,自率张飞、赵云等,分定郡县,成都平”[9]。《三国志》也记载刘备分遣诸将攻占下属各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10]。诸葛亮此次入川,平定的白帝即奉节县,此地关隘险胜,“当全蜀之口”,作为军事政治谋略家的诸葛亮在这蜀川咽喉要地,不可能不亲做一番考察和部署。这很可能就是后来刘备东出伐吴之时,诸葛亮在成都对马良所说入川时,于永安预藏甲兵十万的来历;进而演化出“孔明巧布八阵图”之典故,难怪陆逊中诸葛之计后,发出“孔明真‘卧龙’!吾不能及!”的慨叹。“诸葛亮第二次到奉节,是在刘备伐吴兵败,退守永安宫时,应召到此委以“托孤”重任。“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梓宫自永安宫还成都”[11]。诸葛亮在永安宫一驻就是数月,其对瞿塘峡这国门咽喉重地的防务,自然费尽心力,亲加部署,更会审视和改进水旱八阵以防御可能西上的吴兵进攻。

三、鱼复八阵图碛存世最久缘由考

现存资料表明,鱼复浦八阵图比汉中、成都等地的八阵图旧垒,在历史上保存时间要长得多,直到明清时才完全湮圮而不为世人所见。唐代《刘宾客嘉话录》说诸葛亮八阵图“宛然尚存,峡水大时,三蜀雪消之际……大树十围,枯槎百丈,破硙巨石,随波塞川而下,水与岸齐”,如此巨涛骇浪,等到水落江平之时,“万物皆失故态,唯诸葛阵图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然如是者,仅已六七百年,沟洒推激,迨今不动”[12]。宋末陆游赴任夔州通判,其《入蜀记》记载,每年“江涨碛上,水数十丈,比退,阵石如故”[13]。范荪《八阵图说》称“历千年有余,至今存于峡口之江浦”。诸多记载表明鱼复八阵图遗垒虽经涡回浪涌,而累累之石,却从无损移,难道真是如李兴宗《八阵》诗中所说“相传呵护有鬼神,惊波不能移寸尺”[14]的神石?显然不是。考察所处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从地理环境看,在八阵碛下方,东北流向的长江到瞿塘峡,受白帝山阻遏改向正东,而瞿塘峡上游江面广阔,江水流经瞿塘峡时,被狭窄的峡口束住,在其前方形成平缓的江面。加之,峡口江心有长约40米,宽约15米的滟滪堆(1959年冬整治航道时炸除)阻挡,枯水季节,露出水面,高达20多米,夏水暴涨,隐没水中,犹如一把巨锁锁住江口,部分水流被挡回,形成一股强劲的西流水,回水西向,沿长江北岸,回溯倒流三、四公里,逼使大江主流南移,抵消了长江洪峰对鱼复浦八阵碛的冲涮之力,形成“滟滪回澜”的奇观。宋代诗人范成大《瞿塘行》中“不知滟滪在船底,但觉瞿塘如镜平”的诗句,正说明抵消后水势之缓。真正是“巫峡不划,滟滪不拔,则石无可转之期[15]。而且鱼复浦上方,即八阵碛西有梅溪河,其汹涌的洪水形成横断长江地冲贯之力,又进一步抵消了长江主流洪峰对八阵碛的冲击力。

(二)从阵图石垒本身设置来看,史料表明这些石垒随江布势,填石有规。“前为八者,皆东向,……后为十二者皆南北向”[16]。石垒均顺江流方向排布,夏天江水是由东向西逐步浸入臭盐碛而后入八阵碛,石垒各行所受内外压力差较为均衡,故其石垒看似松散,却不易倒伏。陈谦《八阵图》“惟有江流鱼复浦,因水成势雄平沙,前方壁门俨营制,后如偃月不可差”的诗句大概说的就是此道理吧。

(三)从人文环境看,鱼复八阵图石垒历千年而仍存,与当地人民对古碛的精心保存有关。诸葛亮为“忠臣良相”的典范,历代官府都重视对其遗物、遗迹的保护,为八阵遗垒“裒石增垒,悉还其旧”[17],以教化黎民百姓。而诸葛亮两次入驻奉节,皆安抚人民。如奉节城原来无井,饮水极为困难,诸葛亮便创竹笕引水入城等等,“常使夔人知感公,踏碛年年吊千古”[18],形成人日踏碛的习俗,以感激、凭吊诸葛亮曾造福人民于此。这足见当地人民对诸葛亮景仰之深,对其遗垒精心保护着,真有爱屋及乌之效,即便有所损坏,又加以补叠;当然也不乏有人难究八阵遗垒之妙,甚至视之为神石,孔明神灵不灭,时时保守着它。宋人刘昉曾令军士修复石垒时说“姑修故垒,以俟来哲”[19]就明确提出修复、保护它的目的就是让聪明的后人去参悟它。而所有这些,都是因诸葛亮人格感人所致。

四、鱼复八阵非“常山蛇势”考

关于鱼复八阵图的阵势,最早见于《晋书》,记载桓温伐蜀,途经鱼复八阵图石垒,“温见之,谓此山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20];以后《明一统志》记载“晋桓温伐蜀经之,以为常山蛇势”[21];《荆州记》说“桓宣武伐蜀,见之曰,此常山蛇势也”[22]等。至于文人骚客对此评论者,如苏辙“奈何长蛇形,千古竟不悟,惟余桓元子,久视不能去”[23]等诗句,他们大多归依于桓温之见。桓温所言何证?历史上持论甚众是否就能证明其确凿无误?我以为要以科学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来对待此问题。

(一)“常山蛇势”中“常山”即恒山,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为常山。《战国策·魏策》:“梁者,山东之要也,有蛇于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身首尾皆救”。而《神异经·西荒经》注:“会稽常山最多此蛇”。后来人们据此演变成一种阵法,即俗称“一字长蛇阵”、“长阵”、“蛇阵”(见图一),《孙子兵法》称之为“率然”,“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24]。此阵法根据山川土地之形,按阵而居,“扬奇备伏”都是骑兵,其特点是以“扬”挑战,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但是“古今以来,临戎对敌……或作长阵,或作蛇阵,皆以队伍步骑相接,或被之破一处即败”[25],一语中的,点出了此阵致命弱点,那就是敌方包抄而上,使其四面受敌,再选一精锐部队,击其一处,其阵必破。由此观之,诸葛亮不可能在蜀国国门隘口的瞿塘峡完全设此简单之阵,而桓温竟凭臆想,一口咬定为常山蛇阵,失之主观武断。

(二)诸葛亮会八阵法,但并非其首创,“古有八阵,亮法之”[26]。因此,从诸葛亮八阵图承袭古八阵的兵学源流来考察是否包括有“常山蛇阵”。《路史》认为孔明八阵出自“黄帝丘井之法”,《兵略纂闻》说“黄帝按井田作八阵法,以破蚩尤,古之名将知此法者,惟姜太公、孙武子、韩非、诸葛孔明、李靖诸人而已”[27],而《李靖兵法》也记载出自黄帝丘井之法。黄帝把“井分四道,八家处之,其形井字,开方九焉,五为阵法,四为间地,此所谓数起于五也;虚其中,大将居之,环一其四面,诸部连绕,此所谓终于八也”[28]。最初它只是一“井”之法,而经诸葛亮推演,把一“井”之阵又分为九个小的方阵,中央的一阵为余零之兵,由大将自己亲自掌握。四方各阵都以它的号令为准。余下的八阵又按一“井”之法排布,于是纵横皆八,而有八八六十四阵,大阵之中包容许多小阵,大队之中又包容许多小队,前阵可以当作后阵,后阵也可以当作前阵,整个方阵四头八尾,哪部分受到攻击,哪部分便立即变为阵首迎击敌人。这就是诸葛亮鱼复八阵图六十四方阵的演变来历。如果周围都以九个小方阵布置,就有九九八十一阵。如此类推,不再赘述。显然这不同于前述的常山蛇阵“布卒五部,凡四千人,居中前后左右等军”“分而为八,凡二千人,逐便而居”,其复杂程度不言而喻了。即便在“孙子八阵”中也未把“率然”列入八阵之中。正如东莱蓝章所言“桓温曰:‘是常山蛇者’,亦妄言耳,常山蛇谓之率然,……非八阵也”[29]。而桓温庆幸自己僚属之不识,遂以率然之说欺之,真是桓温失言,遂成笑柄,古人讥之,“昧其法者,莫如晋之桓温”[30],信不虚也。

(三)鱼复八阵图遗垒存世千余年而没,当然见之者非桓温一人。对此,我们可从前人眼中见到的形制来考察其阵势。《成都图经》说“八阵凡三,此夔者六十有四,方阵法也”[31]。《明一统志》记载“八阵图在府城南,其阵……悉方”,[32]“在夔者,六十有四,方阵法也”,[33]《成都记》、罗大琥《八阵图碛赋并序》[34]、《八阵图碛》[35],以及李兴宗《八阵》“方营周匝门东出”等诗、文、史书都明确记载为方阵法。范荪“登台而纵观之,……前为八者,……其势直而方,后为十二者,其势曲而圆”,[36]而苏轼说“吾常过之,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圆,不见凹凸处,如日中盖影”。[37]两相比较,范荪看的结果是前面方而正,后面曲而圆;而苏轼看的结果是每蕝正圆,如日中盖影。两人都实地踏勘,观感却迥乎不同,原因何在?显然是对待同一事物,站的方位不同,看的结果就不一样的缘故。前者是“纵观”,而后者是“俯视”。也正是二人看的不同结果,道出了诸葛亮鱼复八阵图的奥妙之处。阎苑说“考其阵法,则方以八环一而为九”[38],《钦定续通典》说“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此即九军阵法,八阵即九军,九军者方阵也。方阵者,内圆而外方,方以八包一”[39]

从以上这些散见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确知,诸葛亮鱼复八阵图从整体上和静态上确系方阵,其形状为内圆外方,前正后奇。而八阵的纲要就在方圆奇正,方者所以为正也,圆者所以为奇也。《孙子兵法》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40]且奇和正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诸葛亮将奇正兵数发挥到了极致,他把各阵体做成方形,大阵包许多小方阵,形方有利于使用正兵,且方形阵体的阵势非常坚固缜密。而方阵内部又布置成圆形,形圆有利于随意出动,便于阵内相互呼应,配合周密,显得运用自如。其阵体虽方而圆在其中,其用圆而方在其内,奇正相循,出入往来,就象顺着圆环旋转那样,永无尽头,阵势内方圆交迭使用,合散变化,其运用是没有穷尽的。这就是八阵深不可测的原因。而圆阵内套圆阵,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及手变化制敌,则纷纷纭纭,斗乱而法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势不散”[41]

至于从纵向看,鱼复八阵图布置成前方后圆,即前正后奇,这显然诸葛亮有其用意。诸葛亮治军向来有“武侯节制之师”的美称,但敌对双方真正在战场上交起锋来,彼此都会以击败对方为目的,容不得半点懈怠。因此,他又不能违背“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42]的军事规律。而“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43]这就看指挥者如何用好奇正之法,诸葛亮为兼顾上述两方面因素,故在八阵图的部署上,采用前面布置正兵,正面交战,以显示其实力和决战的公正性。而在其后部署奇兵,并把勇猛的将领安排在左右,常常隐匿在后面以加固其军队。这样前面正兵与敌交战就会有恃无恐,只顾拼命杀敌,有坚强后盾作依靠。奇兵则轻易不出,一出动将给敌方摧毁性打击,不可抵御。所以,诸葛亮的八阵图从总体上看就是一个内圆外方的方阵图,各方都以正兵公开对敌,且全军人数都在方形之内,尽显敌眼中,但威力无比。宋濂称赞诸葛亮“其师以正动,义也”。[44]单从一方看,则是前方后圆,前正后奇,真正的杀手锏却在奇兵上。正如李靖所言,“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45]而三军之士,只知其胜,莫知所以胜。

(四)古人除了尽力保存鱼复八阵图旧垒外,有的还把八阵图刻于石上,有的留图于史志中,以防失传。宋人刘昉在对鱼复八阵图复垒时,“尚虑它时复罹前厄,刊图于石,用示后人,界垣之内,缩而计之,以丈为分”;[46]蓝章曾“遣使鱼复,图其犹在之垒石而谛观之,……遂著之图说,刊以成书”[47]等,从这些众多的兵书,石刻及史志所留存的鱼复八阵图图示中,来考察鱼复八阵与常山蛇阵有何异同。从整体上和静态上看,鱼复八阵图属于方阵。我们仅截取方阵的一方(见图2)与图一作比较,方阵图是前方后圆,前正后奇。但在用圆(奇)上与常山蛇阵(图1)有相同之处:“其扬奇备伏兵,后八阵皆仿常山之法布之”,[48]如虚线所示。桓温正看出这一点,便“以为常山蛇势,此盖臆言也”。[49]诸葛亮在方阵图中何以仿常山之法?这是诸葛亮取常山蛇阵之精华“以精骑为殿”,补正兵之不足。同时利用常山蛇阵的优点“可以逸待劳,以饱待饥”。[50]否则,瞿塘峡几万守军凭什么去应付吴国几十上百万军队进攻。而这也正是诸葛亮鱼复八阵图不同于古八阵的创新之所在。难怪西晋李兴指出“推子(诸葛亮)八阵,不在孙吴”。[51]显然要在孙子、吴起兵法中找出与之完全一模一样的阵法是没有的。李兴所言也从反面证实了桓温以孙子“率然”之势论之的荒谬性。

方阵是诸葛亮八阵图中最基本的队列阵形,而桓温所见石垒,仅是诸葛亮操练阵法的界标而已。八阵图真正的灵魂在于奇正变化。图3就是由方阵(图2)稍加变化而成圆阵,变化规则是“前部前曲出其前,前部后曲出与之并,后部后曲出其后,后部前曲出与之并,左右部及中部各旋向左右”,[52]这只是正兵变化,而奇兵姑且不变,仍仿常山之法布之,不知桓温见了,是否又以常山蛇势论之。其实桓温根本就未领悟其中的奥妙,前人对他也曾加以评论“桓宣武见之,仅识其常山一节之势”,[53]“桓温过此,虽能知其为常山之蛇势,盖亦未究其妙”,[54]而他仅凭“一节之势”就断章取义,主观臆断,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怪为后人讪笑。况且这仅是从方阵中截取的一方,而整个鱼复江八阵图(图4)又要深奥和复杂得多,仅正兵就可以方阵为基础,布列出虎阵、冲阵、龙腾阵、鸟阵、折冲阵、握机阵、洞当阵、中黄阵等阵势,而奇兵(游兵)又可变化为归营、滚阵、曲阵、游兵二十四阵、却月阵等,更何况方圆交迭,奇正互变,不可胜穷,怎能以常山蛇势简单论之。

 

 

注释:

①《武经总要前集》卷七中孙子八阵是“方阵、圆阵、牝阵、牡阵、冲车轮阵、罘置阵、雁行阵”。

②奇正:奇(ji),特殊战法。正,一般战法。这里的奇正是指在作战指挥和战略布置上,堂堂正正为正,出敌不意为奇;正面进攻为正,侧翼迂回,两翼包抄为奇;公开接近为正,秘密偷袭为奇;以实力围歼为正,以欺诈骗取为奇。

③图1、图2、图3据《武经总要前集》,图4据《武备志》绘制。

参考文献:

[1]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长航重庆市分局编写组.﹒长江三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7.

[2][6][7][9][12][14][15][16][18][23][25][29][30][35][36][37][38][44][46][47][53]诸葛义,诸葛倬辑.诸葛孔明全集[C].北京:中国书店,1986.

[3][31]王应麟.玉海[M].(142).四库全书本,(引《荆州图副》).

[4][21][32][33][34]李贤.明一统志[M].四库全书本:(卷70《夔州府》).(卷67《成都府》).(卷14.

[5][25]白帝城文管所编写组.白帝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8.

[8][10][11][49]陈寿.三国志蜀书[M].二十五史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17][19][54]恩成,刘德铨.道光夔州府志[M](卷36)《艺文志》刘昉《八阵图记》.成都:巴蜀书社.1992.741.

[20]房玄龄等.晋书.98.桓温传[M].二十五史本.

[22]杭世骏.三国志补注.5.诸葛亮传[M].粤雅堂丛书本.

[24][40][42][43]吴明贤.兵书战策.(现代版)上卷.孙子兵法[M].成都:巴蜀书社.1996.420.

[26]罗泌.路史.40.黄帝纪上[M].四库全书本.

[28][41][45]毛元佑,黄朴发注译.武经七书:李卫公问对.卷上[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39]稽璜,曹仁虎.钦定续通典.101.兵十[M].浙江书局刻本.258.

[48][50][52]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前集.8[M].四库全书本:341,342.

[51]牛俊法,魏天柱,毛振发.中国历代名将治军谋略指挥.诸葛亮[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190.

作者简介:宦书亮(1977-),男,重庆忠县人,重庆三峡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三国文化和三峡文化研究。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诸葛亮“八阵图”多厉害?一千八百年来仅此人说看懂了,却不敢破
诸葛亮“八阵图”有多厉害?两千年来只有一人看透,却没敢破阵
诸葛亮八阵图的真相
两千年来,他是唯一看破孔明八阵图的人,却摇头:打死我也不敢破
诸葛亮“八阵图”厉不厉害?2000年来仅1人说看懂了,却不敢破
诸葛亮曾经布下天下第一奇阵——八阵图,至今无人能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