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SOS]紧急求助,毒蘑菇中毒[已经解决]


我现在有8个病人

都是吃了毒蘑菇后中毒的
现在让大家帮忙找下毒蘑菇的图片


包括正确名称,图片,治疗办法

现在是11点钟,麻烦大家在最短时间里回复


中毒症状:全身出汗,心率减慢  瞳孔针尖样 口吐白沫,已经有2个死亡

中毒属于神经精神型

其余症状缓解,害怕病情反复,麻烦大家立刻帮助

发图片,让病人辨认


蘑菇资料:生长在草地上的


蘑菇内面菌褶是黄色的

表面和灰黑色 光滑


边缘有短条棱


生长在广东西北地区的



大小约4到5CM高 宽也是一样

现在高度怀疑是中文学名毒盔孢伞拉丁学名Galerina venenata A. H. Smith分类地位伞菌目 > 丝膜菌科 > 盔孢伞属 >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菌盖直径1-3.5cm,初期半球形,渐变成扁半球形至近平展,中部下凹,有时边缘开裂,表面光滑,红橙色至土红褐色,或呈现浅黄白色或粉黄色。菌肉薄,带黄色。菌褶近直生,密,稍宽,黄褐色,后期变土红色。菌柄圆柱形,长3-4cm,粗0.3-0.5cm,有时基部稍膨大,表面光滑,褐色,靠近基部常有菌丝体组织。菌环膜质,小而薄,往往附着在柄之上部。孢子印锈褐色。孢子近卵圆形,粗糙,具有光滑的凹痕区,8-11μm×5-6.5μm。有褶缘和褶侧囊体。图 例

图 528 毒盔孢伞 : 1. 子实体, 2. 孢子生态习性夏秋季生于林中草地上。分布地区西藏 甘肃

只是地区分布有差异,和没彩色图片对比,麻烦大家帮忙查下



首先感谢大家的支持,让警察和我在大家集合回来的资料里,特别是啊呆管理员的支持下,很快找到了蘑菇品种,上面的图是第2天再次上山找的毒盔孢伞,这个在广东地区少见,这次是第一次在广东找到这个品种。大家要值得注意,这个品种是剧毒,是以神经毒为主,病情急,严重死亡率高,现在及时到医院的人都得到很好的救治,现在把抢救成功的经验分享下
一首先来了后先是询问出毒物的来源种类,服用多少的基本情况

二立刻于全胃肠道冲洗,冲洗后服用医用活性碳,

三立刻用啊托品,3分钟一次,直到患者到达阿托品化时,再2个小时,4 个小时 6 个小时 维持量,然后就是Q12H

四大量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加用速尿,硫酸镁

五 应用能量, 营养神经,护肝肾 ,还原谷胱苷肽等对症支持治疗。

六在一的同时确认服用人数,寻找毒蘑菇来源,排除凶杀可能

七在二的同时因为晚上找不到标本,所以由我根据病人描述在网上请求大家帮忙,尽快明确毒蘑菇种类,了解

毒蘑菇的中毒性质和预后,以及靶器官伤害,潜伏期和假愈期。

以上就是处理的经验,我做的那些,其他领导报告卫生局防疫站等的情况省略.............



宝石
急性中毒,如果普通治疗方法效果不好,可以行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治疗,


sop


大鹿花菌

[Gyromitra gigad (Krombholz) Cooke]

子實體較小至中等大,菌蓋直徑8.9-15cm。呈不明顯的馬鞍形,稍平坦,微皺,黃褐色。菌柄長5-10cm,粗1-2.5 cm,圓柱形,較蓋色淺,平坦或表面稍粗糙,中空。\
  在針葉林中地上靠近腐木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我國吉林、西藏等地區。
  可能有毒,毒性因人而異,不可食用。



赭紅擬口蘑

[Tricholomapsis rutilans (Schaeff. Fr.)Sing.]

又稱赭紅口蘑。
  子實體中等或較大。菌蓋有短絨毛組成的鱗片。淺磚紅色或紫紅色,甚至褐紫紅色,往往中部浮色。菌蓋直徑4-15cm。菌褶帶黃色,彎生或近直生,密,不等長,褶緣鋸齒狀。菌肉白色帶黃,中部厚。菌柄細長或者粗壯,長6-11cm,粗0.7-3cm,上部黃色下部稍暗具紅褐色或紫紅褐色小鱗片,內部鬆軟後變空心,基部稍膨大。
  夏秋季生於針葉樹腐木上或腐樹樁上,群生或成叢生長。
  分佈於我國台灣、甘肅、陜西、廣西、四川、吉林、西藏、新疆等地區。
  此菌有毒,誤食此菌後,往往產生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炎病症。但也有人無中毒反應。



白毒鵝膏菌

[Amanita verna(Bull.:Fr.)Pers. ex Vitt.]

子實體中等大,純白色。菌蓋初期卵圓形,開傘後近平展,直徑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離生,梢密,不等長。菌柄細長圓柱形,長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內部實心或鬆軟,菌托肥厚近苞狀或淺杯狀,菌環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分散生長在林地上。
  分佈於我國河北、吉林、江蘇、福建、安徽、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山西、廣西、廣東、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此蘑菇極毒。毒素為毒肽和毒傘肽。中毒症狀主要以肝損害型為主,死亡率很高。



毒鵝膏菌

[Amanita phalloides(Vaill:Fr)Secr.]

又稱綠帽菌、鬼筆鵝膏、蒜葉菌、高把菌、毒傘。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表面光滑,邊緣無條紋,菌蓋初期近卵園形至鐘形,開傘後近平展,表面灰褐綠色、煙灰褐色至暗綠灰色,往往有放射狀內生條紋。菌肉白色。菌褶白色,離生,稍密,不等長。菌柄白色,細長,圓柱形,長5-18cm,粗0.6-2cm,表面光滑或稍有纖毛狀鱗片及花紋,基部膨大成球形,內部鬆軟至空心。菌托較大而厚,呈苞狀,白色。菌環白色,生菌柄之上部。
  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主要分佈在南方的江蘇、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
  此菌極毒,據記載幼小菌體毒性更大。該菌含有毒肽(phallotoxing)和毒傘肽(anatoxins)兩大類毒素。中毒後潛伏期長達24小時左右。發病初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此後1、2天症狀減輕,似乎病癒,患者也可以活動,但實際上毒素進一步損害肝、腎、心臟、肺、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接著病情很快惡化,出現呼吸困難、煩躁不安、譫語、面肌抽搐、小腿肌肉痙攣。病情進一步加重,出現肝、腎細胞損害,黃膽,急性肝炎,肝腫大及肝萎縮,最後昏迷。死亡率高達50%以上,甚至100%。對此毒菌中毒,必須及時採取以解毒保肝為主的治療措施。
  雲南民間還利用毒傘的浸煮液殺紅蜘蛛。該菌的子實體提取液對大白鼠吉田肉瘤有抑製作用和具有免疫活性。該菌是樹木的外生菌根菌,與松、支杉、櫟、山毛櫸、栗等樹木形成菌根。



毒蠅鵝膏菌

[Amanita miscaria (L.: Fr.) Pers. ex Hook.]

又稱哈蟆菌、捕蠅菌、毒蠅菌、毒蠅傘。
  子實體較大。菌蓋寬6-20cm。邊緣有明顯的短條棱,表面鮮紅色或桔紅色,並有白色或稍帶黃色的顆粒狀鱗片。菌褶純白色,密,離生,不等長。菌肉白色,靠近蓋表皮處紅色。菌柄較長,直立,純白,長12-25cm,粗1-2.5cm,表面常有細小鱗片,基部膨大呈球形,並有數圈白色絮狀顆粒組成的菌托。菌柄上部具有白色臘質菌環。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長。
  分佈於我國黑龍江、吉林、四川、西藏、雲南等地。
  此蘑菇因可以毒殺蒼蠅而得名。其毒素有毒蠅鹼、毒蠅母、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傘素等。誤食後約6小時以內發病,產生劇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及精神錯亂,出汗、發冷、肌肉抽搐、脈搏減慢、呼吸困難或牙關緊閉,頭暈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狀。使用阿托品療效良好。此菌還產生甜菜鹼,膽鹼和腐胺等生物鹼。
  該菌可藥用,小劑量使用時有安眠作用。子實體的乙醇提物,對小白鼠肉瘤180有抑製作用。所含毒蠅鹼等毒素對蒼蠅等昆蟲殺力很強,可用於森林業生物防治。
  據記載,西伯利亞的通古斯人及雅庫將人曾用作傳統的節日食用菌。一般成人食一朵後便會產生如癡似醉的感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享受。印度用它作為魔術師的藥劑。在一些國家民間被作為一種安眠藥物。 我國東北地區將此毒菌破碎後拌入飯中用來毒死蒼蠅,甚至毒死老鼠及其他有害動物。另外毒蠅傘表面的鱗片脫落後,往往與可食用的橙蓋傘相似,採食時需注意區別。在德國民間將此菌浸入酒中,用以治風溼痛。
  該菌含丙酸,可用於製造丙酸鹽用作防腐劑、香料脂、人造果子香等。
  此菌屬外生菌根菌。與去杉、冷杉、落葉松、松、黃杉、樺、山毛櫸、櫟、楊等樹木形成菌根。



細環柄菇

[Lepiota clypeolaria (Bull.:Fr.) Kumm]

子實體一般較小,菌蓋直徑3-7cm,初期半球形、後呈扁平且中部凸起,污白色,中央有褐色鱗片,向邊緣有短條紋。菌肉白色。菌褶白色,離生,稍密。菌柄柱形,向下漸長,長4-8em,粗0.3-0.6cm,白色,菌環以下有絮狀或毛狀鱗片,質脆。
  夏秋季生於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佈於黑龍江、吉林、山西、江蘇、雲南、廣東、香港、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
  可食用,但有人認為有毒,不宜隨意採食。



大青褶傘

[Chlorophyllum molybdites(Meyet :Fr.)Massee]

又稱摩根小傘。
  子實體大,白色。菌蓋直徑5-25(30)cm,半球形,扁半球形,後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幼時表皮暗褐色或淺褐色,逐漸裂為鱗片,頂部鱗片大而厚,呈褐紫色,邊緣漸少或脫落,菌蓋部菌肉白色或帶淺粉紅色,鬆軟。菌褶離生,寬,不等長,初期污白色,後期呈淺綠至青褐色,褶緣有粉粒。菌柄圓柱形,長10-28cm,粗1-2.5cm,纖維質,表面光滑,污白色至淺灰褐色,菌環以上光滑,環以下有白色纖毛,基部稍膨大,內部空心,菌柄菌肉傷處變褐色,幹時有香氣。菌環膜質,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生林中或林緣草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佈於我國香港、台灣、海南等地。
  此菌普遍被認為有毒,不宜食用。其外形特徵與高大環柄菇相似,明顯區別是後者菌褶白色,可食用。



細褐鱗蘑菇

[Agaricus praeclaresquamosus Freeman]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菌蓋直徑5-10cm,初期半球形,後期近平展,中部平或稍凸,表面污白色,具有帶褐色、黑褐色纖毛狀小鱗片,中部鱗片灰褐色,邊緣有少量菌幕殘物。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灰白至粉紅色,最後變黑褐色,較密,不等長,離生。菌柄圓柱形,長6-12cm,粗0.81cm,污白色,表面平滑或有白色的短細小纖毛,基部膨大,傷處變黃色,內部鬆軟。菌環薄膜質,雙層,生柄的上部,白色,上面有褶紋,下面有白色短纖毛。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
  分佈於河北、香港等。
  該菌有毒,有很強的石碳酸氣味,食用後引起嘔吐或腹瀉等中毒症狀。此菌外形特徵接近於雙環林地蘑菇,但此種幼時菌蓋頂部不呈四方形,菌蓋鱗片細小。



毛頭鬼傘

Coprinus comatus (Mull.:Fr.) Gray

又稱雞腿蘑(河北、山西)、毛鬼傘。
  子實體較大。菌蓋呈圓柱形,當開傘後很快邊緣菌褶溶化成墨汁狀液體。菌蓋直徑3-5cm,高9-11cm,表面褐色至淺褐色,隨著菌蓋長大而斷裂成較大型鱗片。菌肉白色。菌柄白色,圓柱形,較細長,且向下漸粗,長7-25cm,粗1-2cm,光滑。
  春至秋季在田野、林緣、道旁、公園內生長,雨季可甚至在毛屋頂上生長。此菌有時生長在栽培草菇的堆積物上,與草菇爭養分,甚至抑制其菌絲的生長。
  分佈於我國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區。
  該蘑菇一般可食用。但含有石碳酸等胃腸道刺激物,還含有腺嘌呤,膽鹼,精胺,酪胺和色胺等多種生物鹼以及甾醇脂等。食後可能引起中毒,與酒類如啤酒同吃容易引起中毒。
  毛頭鬼傘可人工栽培,不過因為成熟快,容易出現菌褶液化,必須掌握採摘時間。還可以用菌絲體進行深層發酵培養。



半卵形斑褶菇

[Anellaria semiovata(Sow.:Fr) Pers.et Denn.]

子實體一般中等。菌蓋直徑一般4cm,有時可達 8cm,近圓錐形、鐘形至半球形,頂部有的略帶土黃色,光滑而粘,有時龜裂。菌肉污白色。菌褶初期灰白,後期呈現灰黑相間的花斑,直生,稍密,長短不一。菌柄圓柱形,長10-25cm,粗0.4-1.2cm,白色至污白色,頂部有縱條紋,菌環以下漸增粗,內部鬆軟變空心。菌環膜質生柄之中、上部。
  夏秋季在草地林中空地牛、馬糞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台灣、甘肅、陜西、新疆、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區,多見於高山牧場。此種在青藏高原的松潘地區草地多見,而在內蒙草原卻未發現。
  此菌有毒,中毒後可引起幻覺反應。



毒粉褶菌

[Rhodophyllus sinuatus (Bull.: Fr.) Pat]

又稱土生紅褶菌。
  子實體較大。菌蓋一般污白色,直徑可達20cm ,初期扁半球形,後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邊緣波狀,常開裂,表面有絲光,污白色至黃白色,有時帶黃褐色。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初期污白,老後粉或粉肉色,直生至近彎生,稍稀,邊緣近波狀,長短不一。菌柄白色至污白色,往往較粗壯,長9-11cm,粗1.5-3.8cm,上部有白粉末,表面具縱條紋,基部有時膨大。
  夏秋季在混交林地往往大量成群或成叢生長,有時單個生長。
  分佈於我國吉林、江蘇、安徽、台灣、河南、河北、黑龍江等地區。
  有毒,不可食。誤食中毒後,潛伏期短的約半小時,有時長達6小時,發病後出現強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心跳減慢、呼吸困難、尿中帶血,中毒症狀往往近似含有毒傘肽的毒傘。抗癌試驗表明,此菌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100%,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100%。
  屬樹林外生菌根菌,可與櫟、山毛櫸、鵝衛櫪等樹木形成菌。



介味滑銹傘

(Hebeloma simapicans Fr.)

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表面光滑,粘,初期扁平球形,後期中部稍突起,深蛋殼色至深肉桂色,直徑一般5-12cm,邊緣平滑。菌肉白色。菌褶淺銹色,稍密。菌柄柱形,長約10cm,粗1-2cm,污白色或帶銹黃色。
  夏秋季常生在針闊葉混交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吉林、雲南、陜西、山西等地。
  有強烈的芥菜氣味,口嘗有辣味。有毒,不宜食用。



糞銹傘

[Bolbitius vitellinus(Pers.)Fr.]

子實體一般較小。菌蓋近鐘形,半膜質,表面粘,光滑,中部淡黃色或檸檬黃色,有皺紋,向邊緣漸變為米黃色,直徑2-4.5cm,邊緣有細長條棱,可接近頂部。菌肉很薄。菌褶近彎生,密或稍稀,窄,深肉桂色,褶沿色淡。菌柄細長,柱形,長5-10cm,粗0.2-0.3cm,質脆,有透明感,光滑或上部有白色細粉粒,污黃白色,空心,基部稍許膨大。
  春至秋季在牲畜糞上或肥沃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四川、雲南、江蘇、湖南、青海、甘肅、陜西、西藏、福建、廣東、新疆等地。
  懷疑有毒,不可食。



美麗粘草菇

[Voluariella speciosa (Fr.)Sing]

子實體中等大,白色,菌蓋直徑6-10cm,初期近圓形,後期近平展。菌肉白色。菌褶白色變粉紅色。菌柄細長,長6-15cm,粗0.6-1.3cm,圓柱形。菌托苞狀而大。
  夏秋季生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我國湖北、湖南、四川、吉林、新疆、香港等地。
  有毒,不可食用。



毛頭乳菇

[Lactarius torminosus (schaeff.:Fr.) Gray]

又稱疝疼乳菇。
  子實體中等。菌蓋深蛋殼色至暗土黃色,具同心環紋,邊緣白色長絨毛,乳汁白色,不變色,味苦。菌蓋直徑4-11cm,扁半球形,中部下凹呈漏斗狀,這緣內卷 。菌肉白色。菌褶直生至延生,較密,白色,後期淺粉紅色。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單生或散生。
  分佈於我國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四川、廣東、甘肅、青海、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區。
  此種蘑菇有毒,含胃腸道刺激物。食後引起胃腸炎或產生四肢末端劇烈疼痛等病症。還有含毒蠅鹼等毒素等的記載。但在蘇聯地區生長的可食用。子實體含橡膠物質。屬外生菌根菌,與區、榛、樺、鵝耳櫪等樹木形成菌根。



臭黃菇

[Russula fotens Pedrs .:Fr.]

又稱雞屎菌(廣西)、油辣菇(四川)、黃辣子、牛犢菌(廣西)、牛馬菇(福建)。
  子實體中等大。菌蓋土黃至淺黃褐色,表面粘至粘滑,邊緣有小疣組成的明顯的粗條棱。菌蓋直徑7-10cm,扁半球形,平展後中部下凹,往往中部土褐色。菌肉污白色,質脆,具腥臭味,麻辣苦。菌褶污白至淺黃色,常有深色斑痕,長短一致或有少數短菌褶,彎生或近離生,較厚。菌柄較粗壯,圓柱形,長3-9cm,粗1-2.5cm,污白色至淡黃色,老後常出現深色斑痕,內部鬆軟至空心。
  夏秋季在松林或闊葉林地上群生或散生。
  分佈於我國河北、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廣西、廣東、四川、雲南、甘肅、陜西、西藏等地區。
  此菌在四川等地被群眾曬乾,煮洗後食用。但在不少地區往往食後中毒。主要表現為胃腸道病症,如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甚至精神錯亂、昏睡、面部肌肉抽搐、牙關緊閉等症狀。一般發病快,初期及時催吐可減輕病症。
  可藥用。製成“舒筋丸”可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適、四肢抽搐。對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均為70%。該菌子實體含有橡膠物質,可能利用此菌合成橡膠。屬外生菌根菌,與榛、樺、山毛櫸、栗、鐵杉、冷杉等樹木形成菌根。



白黃粘蓋牛肝菌

[Suillus placidus(Bonorder)Sing.]

子實體較小。菌蓋直徑1.5-9cm,半球形,表面粘,白色,淡白色或帶黃褐色,老後呈紅褐色,幼時邊緣有殘留菌幕。菌肉白色,後漸變淡黃色。菌管直生或彎生,白色。管口小,近圓形。每毫米3-4個,有腺眼。柄長4-6cm,粗0.8-1.5cm,柱形,基部稍膨大,內實,初白色,後與菌蓋同色,有腺眼。
  夏秋季於松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
  分佈於我國遼寧、吉林、雲南、香港、遼寧、陜西、西藏、四川、廣東等地。
  食後往往引起腹瀉,但經浸泡、煮沸淘洗後可食用。屬外生菌根菌,與松等形成菌根。



粉紅枝瑚菌

[Ramaria formosa(Pers.: Fr.) Quél.]

又稱珊瑚菌、掃帚菌、刷把菌(四川)、雞爪菌、則梭校(西藏)、粉紅叢枝菌
  子實體淺粉紅色或肉粉色,由基部分出許多分枝,形似海中的珊瑚。子實體高達10-5cm,寬5-10cm,乾燥後呈淺粉灰色。每個分枝又多次分叉,小枝頂端叉狀或齒狀。菌肉白色。
  多生於闊葉林中地上,一般成群叢生在一起。
  分佈於我國黑龍江、吉林、河北、河南、甘肅、四川、西藏、安徽、雲南、福建等地。
  不宜採食,食後往往中毒,但經煮沸浸泡衝冼後可食用。中毒症狀為比較嚴重的腹痛、腹瀉等胃腸炎症狀。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為80%,而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70%。
  此菌與山毛櫸等闊葉樹木形成外生菌根。



宝石
蘑菇中毒的诊断与临床处理

  蘑菇,是一类真菌,但不是真菌分类学中的一个自然类群,大多数属胆子菌纲,但也有属子囊菌纲的。现已知约有3250种,蘑菇的正式名称应叫菌菇。

  菌菇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几乎在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一定种类的菌菇。草原、树林中菌菇生长较为集中。蘑菇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以每年的8,9月份最为多见。毒蘑菇又称毒蕈,在我国,毒蘑菇有100种左右,但多数种类的毒性轻微或尚不能确定,常引起人严重中毒的有10种。分别是:褐鳞环柄菇、肉褐麟环柄菇、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秋生盔孢伞、鹿花菌、包脚黑褶伞、毒粉褶菌、残托斑毒伞等。

  蘑菇的毒性主要是由其含有的毒素所至,毒肽(主要为肝脏毒性,毒性强,作用缓慢)、毒伞肽(肝肾毒性,作用强)、毒蝇碱(作用类似于乙酰胆碱)、光盖伞素(引起幻觉和精神症状)、鹿花毒素(导致红细胞破坏)等毒素单独或联合作用,引起复杂的临床表现。

  鉴别蘑菇是否有毒,经验极为重要,但现今唯一可靠的毒菇鉴别方法是根据蘑菇的形态学特征的分类鉴定。所以,毒菇鉴定公众和一般医务人员难以完成,多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员来进行分类鉴定。

中毒表现:
  不同毒蘑菇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表现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分为以下四型:   1.胃肠炎型,此型患者一般在进食蘑菇后10分钟到2小时发病,少数患者的潜伏期有6小时的。表现为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恢复较快,预后好。产生此类症状的蘑菇很多,如:红菇、乳菇、牛肝菌、毒粉褶菌、橙红毒伞、毒光盖伞、月光菌、腊伞、环柄菇等。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种类尚不清楚。此型预后较好。

  2.神经精神型,进食后10余分钟至6小时,除出现胃肠炎型症状外,尚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兴奋、幻觉、步态蹒跚、心率缓慢等。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此而死亡。多由毒蝇伞、豹斑毒伞等引起。由误食角鳞次伞菌及臭黄菇等引起者除肠胃炎症状外,可有头晕、精神错乱、昏睡等症状。由误食牛肝蕈引起者,除肠胃炎等症状外,多有幻觉(矮小幻视)、谵妄等症状。部份病例有迫害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此型多预后良好。

  3.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除胃肠炎表现外,还有溶血表现,可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此型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多为误食鹿花蕈所至。

  4.多脏器损伤型,进食后10~30小时出现胃肠炎型表现。部分患者可有假愈期,然后出现以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表现,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一般病程2~3周。死亡率极高。多为误食毒伞、白毒伞、鳞柄毒伞等所引起。

此型中毒的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

   潜伏期:在食后数小时至30小时,一般无任何症状。

   胃肠炎期:可有吐泻,但多不严重,常在一天内自愈。

   假愈期:此时病人多无症状,或仅感轻微乏力、不思饮食等。实际上肝脏损害已经开始。轻度中毒病人肝损害不严重,可由此进入恢复期。

  内脏损害期:此期内肝、脑、心、肾等器官可有损害,但以肝脏的损害最为严重。可有黄疽、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出血倾向等表现。死亡病例的肝脏多显著缩小,切面呈槟榔状,肝细胞大片坏死,肝细胞索支架塌陷,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窦扩张,星状细胞增生或有肝细胞脂肪性变等。少数病例有心律紊乱、少尿、尿闭等表现。

  精神症状期:部份病人呈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昏迷、惊厥。可因呼吸、循环中枢抑制或肝昏迷而死亡。

   恢复期:经过积极治疗的病例一般在2~3星期后进入恢复期,各项症状体征渐次消失而痊愈。

  此外,有少数病例呈暴发型经过,出现多功能脏器衰竭,1~5日内死亡。

临床处理:

  1. 因为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长,而且部分蘑菇中毒的症状一旦出现就会迅速恶化,所以进食可疑有毒蘑菇后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对曾进食可疑有毒蘑菇的患者,接诊大夫不能麻痹,应尽快求助专业机构,判定蘑菇种类以利救治。

  2. 加快毒物排出:进食后要及时催吐,到医院后要尽快给予洗胃。洗胃后成人口服活性炭50~100克,用水调服。并予硫酸镁导泻。

  3. 阿托品,用于神经精神型中毒患者。可根据病情轻重,采用0.5~lmg皮下注射,每半小时至6小时一次。必要时可加大剂量或改用静脉注射。阿托品尚可用于缓解腹痛、吐泻等胃肠道症状。对因中毒性心肌炎而致房室传导阻滞亦有作用。

  4. 巯基解毒药:对毒伞、白毒伞等引起肝脏及/或多功能脏器损伤的患者,可应用巯基解毒药,用法为:二巯丁二钠(Na-DMS) 0.5~1g稀释后静脉注射,每6小时一次,首剂加倍,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日注射2次,5~7天为一疗程;或二巯丙横钠5%溶液5ml肌内注射,每6小时 一次,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日注射2次,5~7天为一疗程。

  5. 肾上腺皮质激素:适用于溶血型毒蕈中毒及其他重症中毒病例,特别是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炎、严重的肝损害及有出血倾向的病例皆可应用。

  6. 对症与支持治疗:对各型中毒的肠胃炎到症状,应积极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对有肝损害者应给予保肝支持治疗。对有精神症状或有惊厥者应予镇静或抗惊厥治疗,并可试用脱水剂。




杏林之春
白毒伞

白毒鹅膏菌

大鹿花菌

白黄粘盖牛肝菌

毛头乳菇

介味滑锈伞

半卵形斑褶菇

粉红枝瑚菌(刷把菌)

大青褶伞

毒粉褶菌

臭黄菇(油辣菇)

粪锈伞

美丽粘草菇

细褐鳞蘑菇

毛头鬼伞




七狂
 蘑菇,为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真菌的俗称,现已知约有3250种。因为多数个体象个小伞故称伞菌。蘑菇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几乎在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一定种类的蘑菇。草原和树林中蘑菇生长较为集中。一年四季除早春及冬季外,其它季节都有相应种类的蘑菇出现,以8,9月份最为多见。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采摘野菇食用的习惯,其因是采摘蘑菇的快乐和诱人的美味。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有80余种,民间虽总结了一些简易鉴别方法,但因毒菇与食用蘑菇形态相近,这些方法难以奏效。现今唯一公认的鉴别方法是根据形态学特征分类鉴定。
  在北方地区常引起中毒的蘑菇之一为褐鳞环柄菇,其特点为赭黄色带粉红色,初凸圆形,后扁平,表面呈红褐色或褐色豹纹样鳞片,边沿内卷有棉絮样纤毛。菌肉色白,菌摺初白色,后稍带黄色,边沿有纤毛。菌柄白色,中空,基部稍膨大,菌环白,易脱落。有淡蘑菇香味。今年河北发生的中毒事件即为肉褐鳞环柄菇引起。
  白毒伞是另一种在我国常引起中毒的蘑菇,其菌体呈白色,幼时呈椭圆形或钟形,老后平展,表面光滑。菌柄光滑,基部膨大。菌环生在柄的上部,菌托肥厚成苞状。近年河南、云南的两起大规模蘑菇中毒均为白毒伞引起。其它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有:鳞柄白毒伞、毒伞、包脚黑摺伞、角鳞灰伞、毒红菇等。
  毒蘑菇引起人们中毒的物质是其中含有的毒素,常引起中毒的蘑菇含有以下毒素:(1)毒肽,主要为肝毒,毒性强,作用缓慢。(2)毒伞肽,肝肾毒性,作用强。(3)毒蝇碱,作用类似于乙酰胆碱。(4)光盖伞素,引起幻觉和精神症状。(5)鹿花毒素,导致红细胞破坏。
  在我国每年均有毒蘑菇引起的重大中毒事件,如1997年南方某省一次有200多人中毒,死亡73人。
  
  毒蕈(毒蘑菇)中毒概述(临床表现,治疗)
  中毒肝炎型毒蕈中毒: 褐磷小伞 白毒伞 磷柄白毒伞 毒伞
  胃肠炎型毒蕈中毒:毒红菇 红网牛肝菌 墨汁鬼伞
  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毒蝇伞 豹斑毒伞 角磷灰伞菌 臭黄菇
  溶血型毒蕈中毒:鹿花蕈
  
  毒蕈中毒
  蕈俗称蘑菇,有些蕈类含有毒素,误食即引起中毒。
  〔临床表现〕
  全世界已知的毒草约百余种,目前在我国已发现的约80余种。各种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各异。按各种毒草中毒的主要表现,大致分为四型;
  (-)胃肠炎型由误食毒红菇、红网牛肝菌及墨汁鬼伞等毒蕈所引起。潜伏期约0.5~6小时。发病时表现为剧烈腹泻、腹痛等。引起此型中毒的毒素尚未明了,但经过适当的对症处理中毒者即可迅速康复,死亡率甚低。
  (二)神经精神型由误食毒蝇伞、豹斑毒伞等毒蕈所引起。其毒素为类似乙酸胆硷的毒蕈硷(muscarine)。潜伏期约l~6小时。发病时除肠胃炎的症状外,尚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多汗、流涎、流泪、脉搏缓慢、瞳孔缩小等。阿托品对控制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有较好的效果。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效果甚佳。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谵妄、幻觉、呼吸抑制等表现。个别病例可因此而死亡。由误食角鳞次伞菌及臭黄菇等引起者除肠胃炎症状外,可有头晕、精神错乱、昏睡等症状。即使不治疗,1~2天亦可康复。死亡率甚低。
  由误食牛肝蕈引起者,除肠胃炎等症状外,多有幻觉(矮小幻视)、谵妄等症状。部份病例有迫害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现。经过适当治疗也可康复,死亡率亦低。
  (三)溶血型因误食鹿花蕈等引起。其毒素为鹿花蕈素。潜伏期6~12小时。发病时除肠胃炎症状外,并有溶血表现。可引起贫血、肝脾肿大等体征。此型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亦常有影响,可有头痛等症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输血等治疗多可康复,死亡率不高。
  (四)中毒性肝炎型(肝病型)毒蕈中毒因误食毒伞、白毒伞、鳞柄毒伞等所引起。其所含毒素包括毒伞毒素及鬼笔毒素,两大类共 11种。鬼笔毒素作用快,主要作用于肝脏。毒伞毒素作用较迟缓,但毒性较鬼笔毒素大20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核,有可能抑制RNA聚合酶,并能显著减少肝糖元而导致肝细胞迅速坏死。此型中毒病情凶险,如无积极治疗死亡率甚高。
  此型中毒的临床经过可分为6期,初多为胃肠炎表现,部分患者可有一假愈期,后出现以肝脑心肾等器官损害的表现,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
  1.潜伏期食后10~30小时,一般无任何症状。
  2.肠胃炎期可有吐泻,但多不严重,常在一天内自愈。
  3.假愈期此时病人多无症状,或仅感轻微乏力不思饮食等。实际上肝脏损害已经开始。轻度中毒病人肝损害不严重,可由此进入恢复期。
  4.内脏损害期此期内肝、脑、心、肾等器官可有损害,但以肝脏的损害最为严重。可有黄疽、转氨酶升高、肝肿大、出血倾向等表现。死亡病例的肝脏多显著缩小,切面呈槟榔状,肝细胞大片坏死,肝细胞索支架塌陷,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窦扩张,星状细胞增生或有肝细胞脂肪性变等。少数病例有心律紊乱、少尿、尿闭等表现。
  5.精神症状期部份病人呈烦躁不安或淡漠嗜睡,甚至昏迷惊厥。可因呼吸、循环中枢抑制或肝昏迷而死亡。
  6.恢复期经过积极治疗的病例一般在2~3星期后进入恢复期,各项症状体征渐次消失而痊愈。此外,有少数病例呈暴发型经过,潜伏期后1~2日突然死亡。可能为中毒性心肌炎或中毒性脑炎等所致。
  此型患者可试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
  
  蘑菇采食需慎重,毒蘑害人憾事多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毒控制中心 孙承业 丁茂柏 王海华
  随着夏末秋初的到来,山坳里、树林中野生的蘑菇多了起来。村里人开始采食及晾干储存,城里的人们也经不住诱惑品尝野菇的美味。
  某地有一家四口,中午饱食美味的蘑菇,晚餐又以蘑菇为肴。入夜,儿子首先出现腹痛,后全家四人相继发病,呕吐、腹泻不止。第三天妻、儿先后出现皮肤黄染、昏迷、血便,经抢救无效死去。孙某和女儿经医院积极救治度过了病危期,但肝脏损害仍较严重,转氨酶在1000单位以上。
  毒蘑菇中毒的预防最主要的一点是不吃未知是否有毒的蘑菇。专家建议:野菇鉴别不易,野菇不宜采食。如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诊断〕〔治疗〕
  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虽各不相同,但起病时多有吐泻症状,如不注意询问食蕈史常易被误诊为肠胃炎、菌痢或一般食物中毒等。故当遇到此类症状之病人时、尤在夏秋季节呈一户或数户同时发病时,应考虑到毒蕈中毒的可能性。如有食用野蕈史、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不难确定。如能从现场觅得鲜蕈加以鉴定,或用以饲养动物证实其毒性、则诊断更臻完善。
  应及时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以迅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尤其对误食毒伞、白毒伞等毒蕈者,其发病时当已踞食蕈6小时以上。但仍宜给予洗胃、导泻等治疗。洗胃、灌肠后导入鞣酸、活性碳等可以减少毒素的吸收。
  其他的治疗方法尚有:
  (-)阿托品
  主要用于含毒蕈碱的毒蕈中毒。可根据病情轻重,采用0.5~lmg皮下注射,每1/2~6小时一次。必要时可加大剂量或改用静脉注射。阿托品尚可用于缓解腹痛、吐泻等胃肠道症状。对因中毒性心肌炎而致房室传导阻滞亦有作用。
  (二)巯基解毒药
  毒伞、白毒伞等毒蕈中毒用阿托品治疗常无效。用含巯基的解毒药治疗此类毒草中毒,有一定的效果。其作用机理可能是此类药物与某些毒素如毒伞肽等相结合,阻断其分子中的硫疏键,使其毒力减弱,而保护了体内含巯基酶的活性.甚至恢复部份已与毒素结合的酶的活力。常用的有:
  1.二巯丁二钠(Na-DMS) 0.5~1g稀释后静脉注射,每6小时一次,首剂加倍,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日注射2次,5~7天为一疗程。
  2.二巯丙横钠5%溶液5ml肌内注射,每6小时 一次,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日注射2次,5~7天为一疗程。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适用于溶血型毒蕈中毒及其他重症中毒病例,特别是有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炎、严重的肝损害及有出血倾向的病例皆可应用。
  (四)对症治疗对各型中毒的肠胃炎期,应积极输液,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对有肝损害者应给予保肝支持治疗。对有精神症状或有惊厥者应予镇静或抗惊厥治疗。并可试用脱水剂。
  
  
  蘑菇的种类很多,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无毒的蘑菇口味鲜美,是人们桌上佳肴;有毒的蘑菇食用后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有毒的蘑菇有几百种,其大小、形状、颜色、花纹千变万化,尤其是野生蘑菇,没有经验的人很难分清哪些是有毒的蘑菇,容易误食中毒。有的毒蘑菇的外观与无毒的蘑菇非常相似,采摘时混杂在一起,食用后也会引起中毒。
  不同的毒蘑菇含有多种类型的剧毒毒素,即使是微量吸收入血也很危险。毒素主要损害肝脏、肾脏、心脏和大脑,比其他的食物中毒来势凶猛。
  (一) 中毒表现
  毒蘑菇的种类不同,其中大多数在食后1小时到2小时即可引起剧烈呕吐、腹痛、腹泻,腹泻米汤样或带血的水样便。有的中毒后出现流涎、大汗淋漓、肌颤、瞳孔缩小;有的昏迷、抽搐、休克、肝肿大、黄疸、胃肠出血;有的谵妄、烦躁不安、呼吸麻痹而死亡。
  (二) 救护措施
  (1)洗胃,发现早的立即用高锰酸钾液大量反复地洗胃,然后灌入活性炭或通用解毒剂,以吸咐胃内残留的毒物。
  (2)导泻、灌肠、利尿,促进毒物排出。
  (3)补充水分,以防脱水。口服茶水和糖盐水,不能口服的用静脉输液方法。
  (4)保护肝脏,增强肝解毒作用。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40~60毫升,每日两次,以及应用大量维生素C以护肝。
  (5)毒蝇蕈中毒可用阿托品解救。病人有严重的呕吐、腹泻也可酌情使用阿托品。
  (6)重症病人尽快送到医院抢救,综合性治疗,以挽救生命。
  (7)民间验方,毒蘑菇中毒生吃兔脑可以解毒,宜早期食用效果好;甘草30~60克,绿豆30~120克,混合水煎频服,也能起解毒作用。
  (三) 预防措施
  (1) 一定要由有经验的人采摘野生蘑菇,其他人不要凭想当然采摘野生蘑菇,以免食用中毒。
  (2) 食用市售蘑菇(特别是野生菇干品)时,如发现异样者应挑除。
  (3) 对可食但含毒的种类,一定要严格按照这种蘑菇的食用方法烹调和就餐。
  
  褐鳞环柄菇(极毒)
  别名:褐鳞小伞菌。
  特征:菌体小,菌盖表面密集红褐色或褐色小鳞片,有菌环,无菌托。
  形态:菌盖肉质,宽l—5厘米,赭黄色带粉红肉色,初凸圆形,后扁平,中央稍突起,表面裂成红褐色或褐色平伏小鳞片,边缘内卷有绵絮状纤毛。菌肉白色,薄。菌褶离生,初白色,后稍带黄色,密,中宽,精缘稍粗糙。菌柄白带粉红色,长1厘米,粗0.3-0.7厘米,中空,基部稍膨大。菌环白,易脱落。孢子印白色,孢子椭圆形,平滑,无色,5-9 X 3.5—5微米。有淡蘑菇香味。
  产地:北京、江苏、青海等地。春至秋季草地上、竹园内,单生或群生。
  毒性:此菌极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食后一般发病慢,潜伏期约15-20小时,最长的约30小时。有时发病快,食后不到半小时即发生强烈的胃肠道症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以后似乎病愈,约一天以内无明显症状,即为假愈期。实际上正是侵害内脏器官期,出现肝肿大或萎缩(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黄疸、心肌炎、皮下出血、肝昏迷等。再后为精神症状期。严重者烦躁不安,昏迷不醒,最后抽搐,休克而死。因此这种毒蘑菇中毒属于“肝损害型”,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时抢救治疗。
  
  毒伞 (极毒)
  别名:绿帽菌、蒜叶菌、鬼笔鹅育、瓢蕈。
  特征:菌盖较厚,暗发绿色,表面有丝光。
  形态:菌盖宽3—11厘米。幼时鸡蛋形至钟形,老后平展,表面有光泽,有不明显的放射状隐条纹,棕褐色,烟灰褐色,暗绿色等多变化,有时稍粘。菌肉白色。菌精白色销密,菌柄白色,圆柱形,脆,空心,光滑或有纤毛,有时有花纹,基部膨大,长5-18厘米,粗0.6-2厘米。菌环生柄上部、白色膜质,下垂,环上有纵条纹。菌托白色,大型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或卵圆形,7.8-11.7 X 65一78微米。
  产地: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6-9月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毒性:极毒。含有毒肽和毒伞肽。中毒症状与白素伞和鳞柄白毒伞相同。
  对于揭鳞小伞、白毒伞、鳞两白毒伞和毒伞等毒蘑菇引起的“肝损害型”中毒,在综合治疗中,曾有单位使用二流基丁酸钠,二流基丙磺酸钠以及L-半胱氨酸盐酸盐有一定的疗效。经小白鼠试验,以每公斤体重用干蘑菇20克的提取液在腹腔内注射,死亡率60 %左右。
  
  鳞柄白毒伞(极毒)
  别名:毒鹅膏。
  特征;菌体白色,菌盖中央略为凸起,菌柄有鳞片。
  形态:菌盖宽6—15厘米,圆锥形至钟形,后平展,中央凸起,湿时表面有粘性,干时有光泽。白色,有时中央略带黄色,光滑。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密。菌柄长8—14厘米、粗1——1.2厘米,白色,有显著鳞片、近柱形。基部腾大呈球状。菌环生在柄的上部,白色,膜质,下垂,不易脱落。菌托白色,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近球形,无色,平滑,7-10微米。
  产地:河北、四川等地。夏秋季在板栗树下或杂木林中地上,单生至散生。
  毒性:极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中毒症状同白毒伞,属于“肝损害型”,中毒者病死率高。经小白鼠试验、以每公斤体重用鲜蘑菇100g的提取液在腹腔内注射,死亡1Q0% 。
  
  白毒伞 (极毒)
  别名:白罗伞(云南)、白鹅膏、春生鹅青、白帽菌。
  特征:菌体白色,比较细长。
  形态:菌盖宽7——12厘米,幼时鸡蛋形至钟形,治后平展,纯白色,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把白色,离生。菌柄白色,光滑,基部膨大,长9——12厘米,粗2-2.5厘米。菌环生在柄的上部,白色,膜质,上面有不明显条纹。菌托白色,肥厚成苞状。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光滑, 8—12 X 6210微米。
  产地:河北、吉林、江苏、安徽、江西,广西、河南、四川等地。6一岁月杂木林中地上,散生。
  毒性:极毒,含有毒伞肽和毒肽,能严重损害肝、肾、心。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等,故属于“肝损害型”中毒。一般发病慢,潜伏期长达数小时至一天之久。
  临床可见两种发病情况:
  一种病情发展较急,迅速出现各系统症状。另一种病情发展较慢。最初只有胃肠道激惹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便血等、但不久症状消失。一两天内无明显症状,称为“假愈”食后一般发病慢,潜伏期约15-20 小时,最长的约30小时。有时发病快,食后不到半小时即发生强烈的胃肠道症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以后似乎病愈,约一天以、内无明显症状,即为假愈期。实际上正是侵害内脏器官期,出现肝肿大或萎缩(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黄疸、心肌炎、皮下出血、肝昏迷等。再后为精神症状期。严重者烦躁不安,昏迷不醒,最后抽搐,休克而死。因此这种毒蘑菇中毒属于“肝损害型”,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时抢救治疗。
  
  墨汁鬼伞
  别名:柳树蘑、柳树钻(黑龙江)。
  特征:菌褶成熟液化成墨汁。早春就出现,很普遍。
  形态:菌盖宽4-11厘米,初卵形,后张开是钟形,顶端钝圆,有近褐色细小鳞片,初期灰褐色,或污褐色,表面覆盖灰白色粉,很快消失,周边灰紫色,最后变黑色,边缘常是花瓣状或有沟纹。菌肉薄,初白色,后煤烟色。菌褶离生。稠密,初白色,后黑色,成熟液化成墨汁。菌柄长7-20厘米,粗l-22厘米,长锤形,向上渐细,上部光滑,空心,有丝光。一菌环生菌柄之下部,早落。孢子印黑色,孢子黑褐色,椭圆形,光滑, 7一10 X 5-6微米。囊状体近圆柱形, 100-160Ⅹ20-32微米。
  产地:河北、山西。江苏、台湾、四川、青海、甘肃等地。春秋季,常生道旁、林中、草地上等相当普遍。丛生。
  毒性:对某些人可能有毒性,特别与酒类同食,最易中毒。一般不很严重,中毒后可引起精神不安,心血管扩张,心跳加快,耳鸣,虚脱,发冷。有时会出现以胃肠炎型为主的中毒症状。另一种毛鬼伞和这种鬼伞一样,与酒类同吃可引起中毒。
  
  红网牛肝菌
  别名:褐黄牛肝菌。
  特征:菌盖茶褐色,有平伏的细绒毛,菌柄桔红色,有紫红色网纹,营口桔红色,菌肉受伤变蓝色,与菌管层接连处带红色。
  形态:菌盖宽6一17厘米,扁半球形,后平展,浅土褐色至茶褐色。表面干燥或稍带粘性,被有一层平伏的绒毛,老时遇干旱常龟裂成小斑。菌肉淡黄色,受伤后变蓝色。菌管离生,黄色,受伤后变蓝色,菌肉与菌管层连接处带红色。管口小。圆形到略成多角形,桔红色。菌柄肉质,实心,近柱形,长3-11.5厘米,粗1.3—2.2厘米,上部桔红色,下部带紫色,受伤后变蓝色,有桔红色网纹。孢子印青褐色,孢子长椭圆形,光滑,淡黄色、 11——14.3 X 5一5.7微米。囊状体近梭形, 58 X7.5微米。
  产地:河北、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夏秋季节生阔叶林或混交林中地上,群生或混生。
  毒性:有毒,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毒红菇
  别名:小红脸菌(四川)、呕吐红菇。
  特征:菌盖珊瑚红色。边缘有条纹,表皮易剥离,菌肉近
  表皮处红色,菌褶纯白色。
  形态:菌盖5—9厘米,扁半球形,后变平展,老时下凹,粘,光滑,浅粉红至珊瑚红色,边缘色较淡。有棱纹,表皮易剥离。菌肉薄,白色,近表皮处红色,味苦。菌褶等长,纯白色,较稀,凹生,褶间有横脉。菌柄圆柱形,4一7.5X1-2.2厘米,白色或粉红色,内部松软。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有小刺,8—10X7.5—9微米。囊状体披针形,60—110X10—15微米(突出子实层部分8-18微米)。
  产地:河北、吉林、江苏、安徽、福建、四川、云南等地。夏秋季林中地上,散生至群生。
  毒性:味很麻辣,是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毒菌。食后主要引起胃肠炎型中毒症状。一般发病快,病程短,除发生剧烈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外,严重者还出现面部肌肉抽搐,脉搏加速,体温上升或下降,有的可因心脏衰弱或血液循环衰竭而引起死亡。一般经及时催吐、对症治疗,即能很快痊愈。经小白鼠试验,以每公斤体重用于蘑菇20克的提取液在腹腔内注射。死亡率80 %左右。此菌颜色有时可退的很浅,呈粉红色,一般是珊瑚红色,其外形特征与可食的红菇相似。但红菇菌盖边缘平滑无纹。味不很辣。
   
  角鳞灰伞
  别名:油麻菌(广西)、黑芝麻菌、麻子菌(四川〕。
  特征:菌盖灰色或灰褐色,有黑色角锥状或颗粒状鳞片,菌托由数圈黑色细颗粒组成。
  形态:菌盖宽3-9厘米,初期半球形,后平展,灰色或灰褐色,稍有丝光,有很多黑色角锥状或颗粒状鳞片,湿时稍粘,而干燥时鳞片往往密集在一起似块状,边缘平得或有不明显条纹。菌肉白色,簿。菌褶白色,较密。菌柄白色至灰白色,长4—10厘米,粗1—2厘米,下部灰色,并有纤毛状鳞片,有时有花纹,基部膨大。菌环生菌柄的上部,下垂,白色,膜质,有条纹。菌托由四至七圈黑色颗粒组成。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宽椭圆形,7—9X5一7微米。
  产地: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河南、四川、云南等地。4-8月在马尾松及杂木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毒性:有些地区,有人采食,但有中毒事故。食后发病快,出现恶心、头晕、神志不清或幻视,最后处于昏睡状态。病程较短,1-2天后可恢复清醒,但有腿脚疼痛,行动不便等现象。
   
  臭黄菇
  别名:油辣菇(四川)、腥红菇、亮红菇、牛犊菌。
  特征:菌盖上黄色,幼小时粘,老时朽臭味,表皮易剥离,成熟后菌盖表面有一层发亮的粘液,故称油辣菇。
  形态:菌盖宽8一15厘米,初半球型,后扁平,中部稍凹,土黄色,中部色深呈土褐色,幼小湿时粘滑,边缘由小疣组成很明显条纹。菌肉白色,脆。菌褶等长,幼时白色,老后灰白色或朽叶色,褶间有横脉。菌柄污白色,空心,长3—9厘米,粗1.8——2.5厘米。孢子印白色。孢子近球形,有小刺,8——11微米。囊状体无色,近梭形,有颗粒状内含物,突出子实层部分38一51 X9——14微米。
  产地: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西、湖南、河南、四川、云南、西藏、海南岛等地。4-9月松林
  毒性:潜伏期短,发病快。一般可于食后半小时左右即发病,主要为胃肠道症状,如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的还出现精神错乱,头晕眼花,乱说乱唱,严重者则有面部抽搐,牙关紧闭,视力减弱,昏睡等。一般病程较短,如经及时治疗,可很快痊愈。
  
  毒蝇伞
  别名 :毒蝇菌, 捕蝇菌
  特征:菌盖鲜红色,有白色至淡黄色鳞片。
  形态:菌盖宽6-20厘米幼时半球型,后平展,表面粘,鲜红色至桔红色,有白色、淡色或带黄色鳞片或疣,边缘有短条纹。菌肉厚,白色。菌褶白色至黄白色,密,不等长,边缘整齐或稍带絮状物。菌柄长12—25厘米,粗l—2.5厘米,上部有丝状纤维或稍带絮状物,白色,下部白色至黄白色,基部膨大呈球形,有数轮白色或淡黄色颗粒组成的菌托。菌环大而厚,白色至黄白色,生菌柄的上部,平滑或带絮状物。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宽卵圆形,光滑,常含一个大油滴, 9—10.5 X6一75微米。
  产地:黑龙江、吉林、四川等地。夏秋季林中地上,群生。
  毒性:有毒。含有毒蝇碱,尤以菌盖度层含量较多。食后发病快,病程短,除有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外,还出现精神错乱、出汗、发冷、肌肉抽搐、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或头晕眼花,牙关紧闭、不省人事等。中毒后及时用阿托品疗效很好。另外其能毒死苍蝇。
  
  豹斑毒伞
  别名:白芝麻菌、满天星(四川)、假芝麻茵、斑毒菌。
  特征:菌盖灰褐色至棕褐色,有白色鳞片。
  形态:菌盖宽3.5——14厘米,初期扁半球形,后平展,湿时稍粘,灰褐色亚棕褐色,边缘色浅,有条纹,表面附着白色块状或角状鳞片。菌肉白色,薄。菌褶白色,较密。菌柄白色,长5-17厘米,粗0.5—2.5厘米,空心,脆,下部有白色鳞片,基部膨大。菌环生菌柄中下部,白色,膜质,易脱落。菌托近杯状或呈环带。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宽椭圆形,8.6—13*8--9(11.5)微米。
  产地:河北、吉林、安徽、黑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四川、云南、青海、海南岛等地。5——9月青杠林、松林、杂木林中地上,群生。
  毒性:含有毒蝇碱。食后发病快,一般l—6小时,最短约半小时。主要作用使副交感神经兴奋。发病后心窝难受、上吐下泻、出汗、流泪、流诞、瞳孔缩小、感光消失、脉搏减慢而不规则,呼吸障碍、体温下降、四肢发冷等。严重者常出现幻视、谚语、抽搐、昏迷,甚至还有肝损害和出血等现象,一般死亡较少。中毒后及时应用阿托品治疗效果较好。
  
  毒蘑菇中毒对小儿智力发育有影响吗?
  毒蘑菇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我国各地山区、丘陵地带均有生长,夏秋季雨后是野生蘑菇大量生长时期。由于不少毒蘑菇和食用蘑菇难以区分,往往误食而中毒。城市居民中多因食用混杂的有毒干蘑菇而发生中毒。
  根据毒蘑菇所产生的毒素不同,中毒症状轻重不一,表现也不一样。有的仅有胃肠炎症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可导致脱水、酸中毒、休克、昏迷。有的除胃肠炎症状外,还有中毒性肝损害,出现黄疸、肝大、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昏迷,此种病儿还可有脑、肾、心脏及肺的损害。有的除胃肠炎症状外,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头痛、头晕、嗜睡、意识障碍、幻觉、躁动、抽搐、精神错乱、精神抑制,还可出现类似精神分裂症样的症状。有的病人除胃肠炎症状外,主要表现为溶血现象,如黄疸,贫血,小便似葡萄酒样颜色,肝、脾肿大。
  当毒蘑菇引起肝性昏迷、呼吸衰竭、意识障碍、抽搐、精神错乱、精神抑制等神经精神症状时,说明已对大脑有明显损害,如不能及时抢救,使病情缓解,对小儿智力发育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毒蕈中毒
  我国有可食蕈300余种,毒蕈80多种,其中含剧毒素的有10多种。常因误食而中毒,多散在发于高温多雨季节。
  (一)毒素与中毒特征
  一种毒蕈可含多种毒素,多种毒蕈也可含有一种毒素。毒素的形成和含量常受环境影响。中毒程度与毒蕈种类、进食量、加工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根据毒素成分,中毒类型可分为四种:
  1.胃肠炎型 可能由类树脂物质,胍啶或毒蕈酸等毒素引起。潜伏期10分钟5~6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短,预后良好。
  2.神经精神型 引起中毒的毒素有毒蝇碱、蟾蜍素和幻觉原等。潜伏期6~12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3.溶血型 同鹿蕈素、马鞍蕈毒等毒素引起,潜伏期6~12小时,除急性胃肠炎症状外,可有贫血、黄疸、血尿、肝脾肿大等溶血症状。严重者可致死亡。
  4.肝肾损害型 主要由毒伞七肽、毒伞十肽等引起。毒素耐热、耐干燥,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毒素损害肝细胞核和肝细胞内质网,对肾也有损害。潜伏期6小时~数天,病程较长,临床经过可分为六期: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该型中毒病情凶险,如不及时积极治疗,病死率甚高。
  (二) 治疗
  早期用催吐、导泻等措施排出毒物,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等巯基药物解毒,并用保肝疗法和其他对症治疗。
  (三)预防
  加强宣教,防止误食。



梦无痕
处理方法,供参考:
用1:2000的高锰酸钾液,百分之3---5的鞣酸液.浓茶或含碘液(200ML加碘酒30滴)洗胃,以沉淀毒素帮助解毒.用硫酸钠导泻并用通用吸收解毒剂由胃管注入.
无特殊解毒药,可以用糖皮质激素,阿托品(仅限抗毒蕈碱作用,有内似阿托品样毒作用者不可以用!) L-半光氨酸.高渗葡萄糖,保肝等作对症处理.
对毒蕈碱样作用非常强的病人可以考虑用抗蕈毒血清40ML肌肉注射(要做皮试!)
出现中毒性肝,脑,心肌病和急性溶血性贫血的,要及早大剂量应用地米,可以用到20---40MG/日.



★石龙★
毒盔孢伞
中文学名 毒盔孢伞  
拉丁学名 galerina venenata a. h. smith  
中文别名  
同物异名  图 528 毒盔孢伞 : 1. 子实体, 2. 孢子  
分类地位 伞菌目、丝膜菌科、盔孢伞属  
形态特征 子实体小。菌盖直径1-3.5cm,初期半球形,渐变成扁半球形至近平展,中部下凹,有时边缘开裂,表面光滑,红橙色至土红褐色,或呈现浅黄白色或粉黄色。菌肉薄,带黄色。菌褶近直生,密,稍宽,黄褐色,后期变土红色。菌柄圆柱形,长3-4cm,粗0.3-0.5cm,有时基部稍膨大,表面光滑,褐色,靠近基部常有菌丝体组织。菌环膜质,小而薄,往往附着在柄之上部。孢子印锈褐色。孢子近卵圆形,粗糙,具有光滑的凹痕区,8-11μm×5-6.5μm。有褶缘和褶侧囊体。
生态习性 夏秋季生于林中草地上。  
分布地区 西藏、甘肃等。  
经济用途
此种同秋盔孢伞(g. autumnalis)、纹缘盔孢伞(g. marginata)形态特征相似,均属极毒种类。 



秋盔孢伞    Galerina autumnalis (Peck) Smith et Sing. 秋生盔孢伞、秋生鳞耳
中文学名    秋盔孢伞
拉丁学名    Galerina autumnalis (Peck) Smith et Sing.
中文别名    秋生盔孢伞、秋生鳞耳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     伞菌目 > 丝膜菌科 > 盔孢伞属 >  
形态特征    子实体小。菌盖直径1.3-4.5cm,半球形、钟形至扁平部凸起,初期污黄色,后呈黄褐色,中部色深,边缘具不明显的细条棱,湿润时粘。菌肉淡褐色。菌褶较密,直生,初期黄色,后变黄褐,长短不一。菌柄上部黄色,下部黑褐色,长5.4-8.3cm,粗0.3-0.7cm,空心。菌环膜质生菌柄上部。孢子印锈色。孢子淡褐色,近椭圆形,具盔状外膜和疣状小突起,8.5-10μm×4-5μm。褶侧囊体淡黄色,瓶状,60-72μm×10-12μm。褶缘囊体与褶侧囊体相似。
图 例
图 524 秋盔孢伞 : 1. 子实体, 2. 孢子, 3. 褶侧和褶缘囊体
生态习性    夏秋季在针叶树腐木上成群或成丛生长。
分布地区    四川 山西 新疆 甘肃 贵州 西藏  
经济用途    此种极毒。毒性近似毒鹅膏伞、 白毒鹅膏菌。据记载含毒伞肽毒素(α-amanitin,β-amanitin)。中毒后出现头晕、头痛、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腹泻、发冷、舌头及手脚发麻或脱水、便血、鼻腔出血、黄胆、肝大、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瞳孔放大、严重者吐血、烦燥不安、谵语,病者多死于肝昏迷或休克。此种中毒死亡率比较高。


野生蘑菇简介:

毒蘑菇又叫毒蕈,是一类毒性极强的天然毒性植物,在我国毒蘑菇约有100种,据资料记载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包括褐鳞小伞、白毒伞、秋生盔孢伞等。毒蘑菇中毒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我市也时有发生,多因阴雨季节个人采摘毒蘑菇食用而中毒。毒蘑菇中的毒素十分复杂,一种毒蘑菇可以含有几种毒素,而一种毒素又可存在于数种毒蘑菇中。毒蘑菇中的毒素难以去除和破坏,预防毒蘑菇中毒最好的方法是不要采食野生蘑菇。

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将毒蘑菇中毒临床表现分为五种类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和日光皮炎型。其中胃肠炎型和神经精神型中毒发病较快,潜伏期一般为半小时至6小时,最短在进食毒蘑菇10分钟后即可发病,但预后较好,及时治疗恢复较快,病死率低。而溶血型和脏器损害型中毒较为严重,特别是脏器损害型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毒素为剧毒,存在于毒伞属、褐鳞小伞属及秋生盔孢伞属。此型中毒潜伏期一般10-24小时,最短可为7-8小时。初期表现为胃肠炎症状,继而出现肝肾心脑等脏器损害,最后可因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如果不慎食入,应尽早通过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家庭催吐可用手指、鸡毛、筷子等刺激咽喉部促使呕吐,并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

     目前广州市治疗毒蘑菇中毒较为权威和专业的医院包括第十二人民医院和武警总医院等。  

常见毒蘑菇介绍
致命白毒伞外形与一些传统的食用蘑菇较为相似,极易引起误食,喜欢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一般与树根相连。黧蒴树在广州地区白云山、天麓湖、华南植物园等山地均有分布。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类和毒肽类,在新鲜毒菇中毒素含量很高, 50克左右的白毒伞菌体所含毒素便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白毒伞毒素对人体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中毒者死亡率高达90%以上,是历年广州地区毒菇致死事件的罪魁祸首。



逍遥妖
中国的毒蘑菇(毒菌)种类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在广大山区农村和乡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事例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有严重中毒致死的报告。曾经被作为多发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之一。因此,长期以来鉴别毒蘑菇是人们十分关心的事。有关方面曾做了大量的科普知识宣传工作,但误食中毒者仍屡有发生。因为鉴别毒菌并不容易,所以唯一的办法,在野外最好不要轻易尝试不认识的蘑菇,同时不偏听偏信。必须在分辨清楚或请教有实践经验者之后,证明确实无毒时方可食用。如果吃了蘑菇发生了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千万不可大意。

我们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种类型:

(1)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已知有80余种。

(2)神经精神型:已知有60余种。中毒症状是精神兴奋,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症状。如毒蝇鹅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

(3)溶血型:主要症状是在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症状是突然寒战,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躁不安和气促。此类中毒症状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4)肝脏损害型:引起这类中毒有关的种约20余种。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伞肽的种类外,如环柄菇属的某些种。

(5)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引起这种类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死亡率较高。

(6)光过敏性皮炎型:我国目前发现引起此类症状的是叶状耳盘菌。

值得提及的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中,人们发现鹅膏菌毒肽对真核生物细胞的RNA聚合酶Ⅱ具有专一性抑制作用,而鬼笔毒肽对肌动蛋白具有束缚作用。它们被用于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逍遥妖
盔孢伞    Galerina autumnalis (Peck) Smith et Sing. 秋生盔孢伞、秋生鳞耳
中文学名    秋盔孢伞
拉丁学名    Galerina autumnalis (Peck) Smith et Sing.
中文别名    秋生盔孢伞、秋生鳞耳
同物异名  
分类地位     伞菌目 > 丝膜菌科 > 盔孢伞属 >  
形态特征    子实体小。菌盖直径1.3-4.5cm,半球形、钟形至扁平部凸起,初期污黄色,后呈黄褐色,中部色深,边缘具不明显的细条棱,湿润时粘。菌肉淡褐色。菌褶较密,直生,初期黄色,后变黄褐,长短不一。菌柄上部黄色,下部黑褐色,长5.4-8.3cm,粗0.3-0.7cm,空心。菌环膜质生菌柄上部。孢子印锈色。孢子淡褐色,近椭圆形,具盔状外膜和疣状小突起,8.5-10μm×4-5μm。褶侧囊体淡黄色,瓶状,60-72μm×10-12μm。褶缘囊体与褶侧囊体相似。
图 例
图 524 秋盔孢伞 : 1. 子实体, 2. 孢子, 3. 褶侧和褶缘囊体
生态习性    夏秋季在针叶树腐木上成群或成丛生长。
分布地区    四川 山西 新疆 甘肃 贵州 西藏  
经济用途    此种极毒。毒性近似毒鹅膏伞、 白毒鹅膏菌。据记载含毒伞肽毒素(α-amanitin,β-amanitin)。中毒后出现头晕、头痛、全身无力、恶心、呕吐、腹泻、发冷、舌头及手脚发麻或脱水、便血、鼻腔出血、黄胆、肝大、脉搏微弱,血压下降、瞳孔放大、严重者吐血、烦燥不安、谵语,病者多死于肝昏迷或休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彩色蘑菇图册
谨防“毒菇一味”,几种易误食野菇和解药
蘑菇中毒
警惕春季致命白毒伞引起食物中毒
如何识别毒蘑菇 秋季防毒攻略
路边常见的这种白蘑菇,最毒!千万别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