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威尼斯画派前传:水上之都的活色生香与混在猪肉中的圣马​可遗体(组图)

2021-12-06 12:43     文章来源:腾讯网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公元七世纪的初唐诗人王勃,用这样的语句来赞扬当时南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软实力。

在文艺复兴那会儿,相比整个兵荒马乱的意大利,如果要勉强挑出一个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威尼斯当属一个幸运儿,但实际上她也有一肚子难言的苦水。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北部各城邦示意图

相比临江的南昌城,威尼斯更是离不开水,在共和国最昌盛的时候,她几乎控制了整个亚得里亚海东岸及爱琴海。她纵横东西、贯通南北,尽管不时会受到鼠疫以及不间断的、来自东西方的敌人的蹂躏,但总体来说,这里算得上宗教自由、社会祥和、阳光灿烂、岁月静好。

这一切,为威尼斯画派的登场,做足了准备。虽然相比南方的画家们来说,他们姗姗来迟。

壹 红衣主教本博

书接上文,1520年4月6日,37岁的拉斐尔在罗马突然去世。

前一年5月2日,达芬奇也在法国昂布瓦斯辞世。

三杰之中,只有米开朗基罗还继续在佛罗伦萨折腾着大理石,他还将继续在人世间折腾44年。虽然20年后,老米完成了另一幅旷世画作——《最后的审判》,但1520年拉斐尔的去世,仿佛敲响了一个沉重的休止符,肇始于佛罗伦萨——罗马的文艺复兴运动渐次降下了帷幕,另一代北方出生的杰出大师们,开始闪耀欧洲画坛。

青年巨星拉斐尔的黯然陨落,震惊了整个永恒之城,他被安葬在罗马万神庙中——将一位艺术家墓冢与诸神并列,代表了那个时代对这一职业的最高礼赞。

拉斐尔自画像 1499年

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一个多世纪,艺术家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就像咱们熟悉的小龙虾价格一样,其每年的增长曲线呈标准的45度角斜线上扬。

此时意大利的文艺工作者们——诗人、画家、雕塑家、建筑家早已不再被视为干粗活的下等手工艺人,他们开始变得独立且个性十足。一个多世纪前,老米的祖师爷多纳泰罗死后,被安葬在佛罗伦萨国父科西莫一世的墓边(见第三十四篇文章《早期文艺复兴雕塑作品中的多重空间的创造与绘画的引入》),米开朗基罗则敢于和历任教皇们争吵。

前文已谈到,死后封神的拉斐尔,其的墓志铭由当时著名学者、红衣主教彼得罗·本博(Pietro Bembo 1470-1547年)所撰写。

青年本博在费拉拉完成哲学学业后加入教会,1506—1512年在费拉拉宫廷中出任幕僚,1513年到了罗马,任教皇利奥十世的秘书。

拉斐尔去世后一年,利奥十世也驾崩了,本博到威尼斯担任了一段时间史官,此后又返回罗马。在史学方面,他留下最出色的作品是受威尼斯共和国委托撰写的《威尼斯历史》,他还是一位诗人和语言学家。

年轻的彼得罗·本博 拉斐尔 时间不详

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本博的大力推动下,当时意大利的世俗音乐获得了充分发展,为此后成为欧洲音乐中心奠定了基础。

那时的意大利,开始流行无伴奏人声合唱——牧歌(Madrigal),本博重新拾起两个世纪前彼特拉克的诗歌,将其用于牧歌的歌词,从而推动了这一音乐形式。

彼得罗·本博在青年时期,拉斐尔曾为他画过一幅肖像。这幅作品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但笔者并未查到其具体尺幅和收藏等信息。

以下这幅老年本博的肖像画,是一位名叫提香·韦切利奥(1488/1490年—1576年8月27 Tiziano Vecellio)的威尼斯画家作于1545-46年间。

红衣主教本博肖像 提香 布达佩斯美术博物馆藏

提香比拉斐尔小5岁左右,享受了近90岁的高寿。在后达芬奇—拉斐尔时代,他是一位享誉全欧洲的肖像画大师,取得了与米开朗基罗平分秋色的盛名。

我们来比较一下上述两幅肖像画作,拉斐尔的肖像遵循了严格的素描关系及传统的构图,其创作过程是先用素描起稿,然后在画板上层层罩染;而在提香的画作中,老年本博坚毅的额头从暗色的背景中凸现出来,他的面部、胡须、鬓角等高光处,都能看到明显的厚重笔触。

这在以前南方的画家们作品中从未出现过,尽管在此前文章中我提到拉斐尔那幅《披纱巾的少女》,使用了厚重的浅绛色、银灰色、金色,让对比强烈的色彩在画布上流动,表现出丝绸细腻的质感,但是并不像提香这样直接用色彩来塑造形象。

提香的画法是直接用油彩起稿,色彩在他的画作中并不依附于素描关系,而是获得了独立的意义。这时的提香正进入其创作盛期,此时画作正如这幅肖像一样,他将画笔当作了雕刻刀,成为一名色彩雕塑大师,让这位老人的面貌,如此生动地呈现在画布上。

再来看看这幅,提香几乎同一时期(1543-1545年)所作的针对拉奥孔一幅素描稿,他对于让米开朗基罗们所顶礼膜拜的古代经典进行了很大尺幅的讽刺与揶揄,可见这个北方佬,完全不是一个保守的人物。(有关拉奥孔,可参阅第五十八篇文章《拉奥孔横空出土被指伪造,米开朗基罗续写“人体百科全书”》

拉奥孔的讽刺版画 提香 1543-45年

这正是以下我将要介绍的、以提香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对艺术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正是自这个时代开始,通过威尼斯画家们的努力,西方近代油画才开始真正地成熟。

贰 威尼斯与威尼斯画派的成就

在以往对三杰的介绍中,我常常提到佛罗伦萨、米兰、罗马、乌尔比诺、佩鲁贾等等意大利的城邦、公国、教皇国,但有一个在意大利整个文化、历史上都非常重要的地方,一直无暇详细介绍。

你也许早已想到了,那就是——威尼斯。

“水城”、“狂欢节”、“电影节”、“贡多拉”、“威尼斯商人”,一提到这个地方,大家一定会有很多丰富的联想,如今这里依然是享誉世界的文化之都,从1932年开始设立的“威尼斯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这个节日最高奖项,是“圣马可金狮奖”。长着两只翅膀的金狮是圣马可标志,也是威尼斯的保护神。

在绘画方面,威尼斯画派晚于佛罗伦萨等地,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更重要的是融合了北方尼德兰画家的油画技法和南方画家们在透视、构图等方面的成果,发展出成熟的油画技法;

另一方面,正是从威尼斯的画家们开始,风景画逐渐脱离了宗教、历史、人物肖像等传统题材,开始了最初的萌芽。

有了这些突破之后,画家们在进行造型时,开始在理解物像之外,也开始思考如何用光、色来重塑视觉印象。这对此后西方绘画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威尼斯本身,也常常成为日后各类风景画家们竞相描绘的对象。

卡纳莱托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723-1724年

我们提前来欣赏一下日后一些画家笔下,这座古老水城的卓越风姿,并且感受一下西方风景画的不同风格。

这幅《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本地画家卡纳莱托作于1723-24年,卡纳莱托(1697-1768年)本人就是威尼斯人,他仔细地描绘了这座城市的心脏——圣马可广场,就像照相机那样精准而充满耐心,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城市多么自傲。

一个世纪后,英国前卫的风景画家威廉·透纳所作的这幅《从安康圣母教堂的门廊眺望威尼斯》,变换了一个角度,透纳并不像卡纳莱托那样,就像一位建筑师似的对广场和建筑一板一眼地描绘,但是他为我们忠实地呈现出湛蓝的天空、透明的空气与澄净的海水,站在画前,我们仿佛都能呼吸到这座城市特有的味道。

透納 《从大运河眺望威尼斯》1835年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又过了一个世纪,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在1908年创作了这幅《威尼斯大运河》,莫奈在威尼斯的旅行中,曾租下了大运河边的一所豪宅,画过37幅威尼斯风景,以下便是其中之一。

莫奈 1908年 威尼斯大运河

相比他的前辈同行们,莫奈在对户外光和影的捕捉方面达到了极致。而将光、影引入油画,注重色彩的传统,正是起源于400年前的威尼斯画家们。

叁 威尼斯画派之缘起

威尼斯的画家们为什么能够担当这个任务呢?我们先从这座城市(共和国)的地理、文化背景中做一番探究。

与意大利所有的城市相比,威尼斯都显得个性十足(另类)。从地理位置上看,她扼守亚得里亚海北端,由威尼斯潟湖中的大小一百多座岛屿组成。

这座城市因水而生。

早在罗马帝国时期,这些岛屿就成为一些难民躲避战乱的聚集地。威尼斯正式建城,传说始于公元453年。

此前在第六十七篇文章中介绍“拉斐尔房间”中的伊利奥多罗厅时,有一幅画作名为《利奥一世与阿提拉的会晤》。

这段历史发生在公元5世纪,当时的匈奴单于阿提拉(Attila 434—453在位)曾两次围攻东罗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迫使东罗马向其纳贡换得和平。

极盛时期的阿提拉扩张范围示意图

公元452年,阿提拉率军攻陷当时西罗马首都——拉文纳,并欲继续进攻罗马,时任教皇利奥一世前往谈判,他为和平所付出的代价是:西罗马割让多瑙河以东的土地、并且向匈奴人缴纳巨额赎金。但是一年后,阿提拉突然暴毙,匈奴帝国也就迅速烟消云散。

就在匈奴人大举入侵意大利这会,一些农民和渔民逃避到这些威尼斯潟湖上的小岛(注意:不是泄湖,很多资料都搞错了),开始修建水上城市以防御外敌进攻。一个世纪后,威尼斯被入侵的伦巴第人控制,一度脱离了东罗马的统治。

8世纪初,潟湖湖区的人们首次选出了自己的领袖,得到了拜占庭帝国的承认,并得到了“执政官”(Hypatus)和“总督”(Dux)的封号。此后随着拜占庭势力的消退,威尼斯逐渐取得了独立并获得自治权。

中世纪时期,威尼斯由于控制了贸易路线而变得非常富裕,并开始往亚得里亚海方向扩张。十字军东侵期间,威尼斯巩固了在东方和爱琴沿岸的地位,并乘机吞并拜占廷的大片领土,包括克里特岛、伯罗奔尼撒西南部及爱琴海上的许多岛屿。

全盛时期威尼斯共和国的疆域图

十四世纪时,威尼斯成为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强国,进入全盛时期。此后直到1797年被拿破仑灭亡,成为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至此威尼斯共和国存在长达一千年一百年。

从威尼斯最具代表性的两项建筑——圣马可教堂和总督府,更清晰地展现了她横贯东西、糅合混杂的文化特色。

我们可以从18世纪威尼斯风景画家卡纳莱托所作的另一幅 《圣马可广场》再次感受一下。

《圣马可广场》卡纳莱托 1730年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圣马可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67年在埃及殉难。威尼斯人认为,马可是在他们那里最早开始传道的,828年,当时的总督授意两位威尼斯的富商去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将保存在那里的圣马可遗体偷走,混在一堆猪肉中骗过了当时的穆斯林士兵。

日后威尼斯画派四大天王之一的丁托列托,曾作过一幅《寻找圣马可的尸体》,我们先来提前感受下这戏剧性的一幕。

丁托列托《寻找圣马可的尸体》

圣马可遗体运回威尼斯安葬后,人们在其上方开始修建这座教堂。圣马可教堂(Basilica San Marco)位于圣马可广场东侧,其平面结构呈希腊十字,她有着圣索菲亚大教堂一样的圆型穹顶,也有着高耸如云的哥特式钟楼和尖拱门,也有着文艺复兴样式的栏杆和装饰,其内部墙壁上有4000平米用石子和碎瓷镶嵌拜占庭风格的壁画。

用这个集合了拜占庭、古罗马、哥特式、文艺复兴等多种建筑形式的建筑物,来供奉一位基督教的圣人,这在整个世界上绝无仅有。

责任编辑:娜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意游未尽/威尼斯:海都物语
【文艺复兴艺术】丁托列托:被提香逐出师门的染匠儿子,却成了史上最勤奋的画家之一
大师 | 威尼斯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
米兰-拿破仑一世和布雷拉画廊-海耶兹的油画《吻》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文艺复兴时期名画鉴赏及赏析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