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创寒林之风尚,承国画之精髓
弘文馆 2019-12-01 19:30:00

徐进波

个人简介

徐进波,1971出生于湖北天门,艺术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副馆长、信息艺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国画院专业画家、研究部主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周韶华先生入室弟子;北京荣宝斋画院刘曦林中国画理论与创作课题研究访问学者工作室艺术家;新媒体艺术家,主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表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于1993年起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9年于武汉理工大学获艺术学博士学位;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山水画作品获首届中国画水墨大展最高奖,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也曾一个月连续三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并获最高奖;山水画作品参加国家艺术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于全国16所美术及艺术院校巡展;入选湖北省美术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工程及湖北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山水画作品于中国美术馆及诸多全国重点美术馆展出并收藏,应邀出访英国、法国、韩国、日本、港澳台等主持或参与主办作品交流展;出版有《中国艺术名家一一徐进波作品集》、《徐进波山水画作品集》、《荆楚画派一一徐进波卷》;论文或作品发表于诸多专业艺术期刊,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论徐进波中国画中的“荒寒之境”

春归图 2017 200x120cm

弘一禅境 2014 50x70cm

镜缘 2015 60x40cm

徐进波作为一名青年画家,一直致力于在中国画中创作荒寒之意境,同时作为周韶华老先生的入室弟子,他的画作兼有目及万里心游大荒的气势和萧散空灵恬淡寂寥的氛围,他善于在荒寒之境中加入自己的感悟与情思,寒林也成为了徐进波创作题材和代表风格。这种画境多以自然中的寒林、秋山、雪景、枯木为题材,在我国绘画史上,善此画境的有范宽、荆浩、关仝、倪瓒、八大山人等,他们借雪景寒林、野水枯木来寄托淡漠孤迥之思,荒寒之境所表现的幽冷寂寥、萧瑟空灵的意境,一直是画家的最高审美境界追求之一。

弘一禅境 2014 70x70cm

迹 2017 69x60cm

神农架写生 2019 69x69cm

清代黄钺撰写的《二十四画品》 中对“荒寒”有所描绘:“边幅不修,精彩无既。粗服乱头,有名士气。野水纵横,乱山荒蔚。蒹葭苍苍,白露晞未。洗其铅华,卓尔名贵。佳茗留甘,谏果回味。”荒寒之境作为一种审美风格和倾向将自然景物、画家自我意识以及禅宗思想进行融合。荒寒之境所体现的是一种高逸之境,这种意境超脱于笔墨之外,将山川河流都凝固在画家的人格、胸襟之中,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

家山萦梦 2017 120x30cm

涉县大洼村写生 2019 120x50cm

神农架写生 2019 300x40cm

在徐进波的一系列山水寒林作品中都体现为一份洗尽铅华的纯粹、遒劲雄健的笔法和超然宁谧的意境,在他的画中既可以看到气吞山河的畅游之思,又可以看到萧散寂寞的荒凉之境。无论是在徐进波画作《秋行》系列所描绘的崎岖的幽谷、萧瑟的枯树、荒凉的山林、凌乱的峻石,还是写生系列《十堰写生寒林图》、《丹江口写生寒林图》、《婺源写生》都表现出高远辽阔、幽静深寂的荒寒氛围,用浓重的墨色来描绘山川大地,更增添了辽阔荒寒、古雅萧疏之意,当五彩绚烂的世界被墨色覆盖,原有的色彩都失去了光亮,唯有高寒的墨色在画中所体现的肃穆与空寂,这是一种“寂寞无可奈何之境”,这种境界包含着万物造化之理,也包含了画家对世间万物的哲思。荒寒画境贯穿于徐进波的创作之中,使他的画呈现出清净恬淡的格调、虚空无物的境界、冷清孤寂的韵味。从技法上来说,表现寒林在中国画技法中是最难的。徐进波在作画时运用皴法来表现出留白、干枯的效果,以及画面虚实关系,物象之间的交错、重合、留白都增加了寒林的层次感和纵深感,清代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画论中也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运用线皴即可达到通透、虚灵、留白的意境。徐进波谈到了“线皴、线染”的观念,在徐进波的寒林画中,以线的表现为主,线是中国画的精髓和本质,用线皴特有的干、枯、涩来表现寒林的萧瑟与幽冷,线与线的交织重合更增添了画面的质感与厚重感,也达到了视觉上的张力。他运用墨的厚重、线的枯涩来达到一种“寒”的境界,这也是他的画中最玄深精妙之处。

甪直写生 2018 200x50cm

彭水写生 2018 150x50cm

野渡 2014 120x80cm


然而,徐进波的画作在极致的荒寒中透露出对生命的追寻与热爱。在《婺源写生6》中,一棵巨大的枯树当风而立,粗壮的树干互相缠绕又向着天空延展,树根挣扎在黑暗的泥土中,虽是枯树,却用高大的身躯诠释着生命的力量,树下人声鼎沸,为枯树增添了热闹的氛围;在《秋行2》中的垂钓者和两位席地而坐的僧人在这荒山寒林中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牵绊,在修行中顿悟佛禅的真谛,也为凄凉萧瑟之景增添了生命的热度;在《晨曦林静》画面正中用枯笔洋洋洒洒描绘出萧瑟的林境,林中木叶已脱尽,境界苍凉凄清,潇洒痛快;在《板壁风骨》中描绘的崇山峻岭曲折蜿蜒在天地之间,他用浓墨表现层叠的板壁,又用淡墨表现其中的沟壑和山野,雄伟陡峭的板壁巍然屹立,表现出了一种荡气回肠的气魄,超脱于尘世的情思,产生出一种尘绝于世的孤独与凄凉。

东山云林 120×240cm 2015

溪山水墨 120×240cm 2015

山花烂漫 2015 60x40cm


徐进波的寒林画也体现了禅宗思想,禅宗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升华,这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理想状态。禅宗的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超越”。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本性,徐进波多年来深受禅宗的影响,在他的画中首先用道家“自然”观念来诠释自然的本真,他衷于自然的状态,因此他的画作大多是写生之作,在写生中,观察自然形式、记录自然状态、体悟自然真谛。在他的画作《弘一禅境》中禅宗思想体现得尤为明显,山顶上的寺庙矗立于天地之间,坐在崖边的人背对着禅寺,似乎在思考着宇宙的奥妙和生命的真谛,在个体的直觉体悟和沉思冥想中继而将自然转化为内在的感性认知,将彼岸世界转化为现实世界之中,最后向自己心性去体认,从而实现对自然的超越,达到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徐进波的写生之作是记录自然,但绝不是照搬自然,而是通过自身体悟而超越自然,以此来达到禅宗所追寻的真实、空灵、纯净的境界。

山之风骨 2016 70x50cm

婺源写生 2 45x65cm

婺源写生 6 45x65cm


中国画中的荒寒之境在如今也极具有时代意义,是一种“空谷幽兰,孤芳自赏”的态度,这是在喧嚣世界之中依然保持的“高士之态”,同时又将禅宗沉思悟境的思考方式融入在画作中和生活中,呈现出一种“城市隐士”的超然之思,在纷繁的世界中仍能保持自我、追寻生命的高洁与和谐,这是对中国画的本质和精髓的继承与现代性的彰显。 文(刘骁彤)

太和武当 2017 200x200c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进波中国画作品展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韩军山水画作品欣赏
大美之境 远坡无尽——邓远坡大写意花鸟画
洗尽铅华见本色 ——读朱豹卿先生
人物志|刘明波:清新隽永诗书气朴素天真翰墨情
四月,国家博物馆要开一大波展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