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桃源无处不飞花

桃源无处不飞花

                                 肖培东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陶渊明以饱蘸现实色素的笔墨描绘出桃源的美丽与迷离,也把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和理想王国的探寻留给了后世千代的读者。正如梁衡说:“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的心中,让人不断地去追寻。” 桃源无处不飞花,如果真能把这样一篇美文深植在心中,我们甚至就可以在陶渊明的语言中在渔人的行迹中寻找到语文教学的密码。

你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行有踪迹,可是欲寻却已忘远近已融于山水。一个“缘”字,说明好课应该层次清晰,步骤分明,是有线可循、有脉可索的。一个“忘“字,则是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需要情感的激荡与共鸣,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情境,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觉积极地走进文本的桃源深处。蒋祖霞老师的“谜语激趣”就很见效果,堪称妙法。“花谢花飞飞满天”飞成“落英缤纷”,“洋装西服”暗扣了“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如此等等。蒋老师抓住了这篇课文“文句简明,语多双关”的特点,独具匠心地根据文句设计谜语,强烈地激发起学生的心理期待和探究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文句,为探究文本内容走进桃源世界创设了极好的教学氛围。谜从文中出,猜更要进文本。这样从最初的教师出谜学生猜谜,到学生跃跃欲试自己出谜,甚至对谜底展开辩论,既积累了文言字词,又走进文本嚼真意,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有序,轻松活泼。如此教学,有意思,有意义,可谓“谜语切入趣味多”。

学,起于思而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路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把“疑”看做“觉悟之机”。你看,“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正是渔人甚异后的探索,才揭开了桃花源美丽的面纱。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制造“甚异”点,以打破学生思维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前行,穷尽其林。杨富志老师就是在文言文的“甚异”点上做足功夫。对经典课文,杨老师“敢异”,又能巧妙地把“异”交给学生去探究。他用文中的三个“外人”,引发学生质疑思考,鼓励学生查找《古汉语常用词典》,结合具体语境探究合适的释义,这样“复前行”,最终得出了与课文注释相异的结论,即“悉如外人”的“外人”应该解释为“不是自己生活的时代、地方的人”,也就是“古人”的意思。这个镜头里,探究的结果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样的学习过程。“甚异”之后,教师不包办解疑。“疑”后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付胜芳老师的“桃源村哪去了”这一问题,算不上怎么新颖,很多老师都会因这一问题很快转入对陶渊明的理想王国的探究。付老师却是不急不慢,多次设疑,让学生经历了确认“消失”的失落,到再次“发现”的惊喜的心理过程,这比直接问“陶渊明为什么要写一个不存在的桃花源村”更有效果。付老师借这一问,又顺着学生的思维荡开了层层涟漪。既有对桃源外的人不能发现桃源的原因的种种设想,又有对渔人缺乏诚信之心的主动探究,最后因“桃源村到底去哪儿?它真的消失了吗?”这样一问,对桃花源的追问就很自然地链接到我们的当代社会生活思维上,文言文教学也更见深度。

“化译为说”觅桃源,桑苗老师的镜头让我想起了渔人眼中的桃源之美。你看,“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无杂树,必有主枝,课堂若想无杂树之乱,教师就得学会依据文本特点设计出精、少、深、活的紧扣文本价值取向的主问题,以此激活课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桃花源处。“那里     ,真是个   的地方”,这一说,其实是抓住了“诣太守,说如此”中的“如此”一词的空白去做种种合理的填补。化译为说,改变了学生平面地逐字逐句翻译的单调无味,让枯燥的文言词句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在主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不仅疏通了文字,理解了文意,更是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和超越了文本的描述,真正体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真正读出了文言中的文学味。化译为说,不仅需要学生借助想象,还得需要学生结合文本说出来,桑老师在因“说”进“文”、以“文”证“说”的教学时机把握和教学落实上还不是最为准确,要及时地自觉地让学生回到原文中去读读再去印证,这样,文言文语言和句式的理解就有了再巩固的良机,文章的整体理解也因此更为厚实。教学要指向文本的语言,再美的形式都要为阅读和理解文本语言服务。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师延峰老师教学中的诵读坚持。“反复诵读文章第一自然段,仔细琢磨你诵读时在节奏上有怎样的变化?”读的是节奏,理解的却是渔人一路的心情;读的是句式,展现的却是桃源的景色和故事。以读带思,以读促解,同学们在对言语形式的直觉中朗读,又在朗读中进行思考与体悟,不但很好地感受了言语形式与内容理解间的互融关系,而且在走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时,更走进了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用最简单也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在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之间来回行走,这样一种读的推进,师老师做得更纯粹很坚决。我不能不想起陶渊明的句子:“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我觉得,这是教学的高境界。

莫说“桃源望断无寻处”,其实桃源无处不飞花。多读读《桃花源记》,你会发现,你采撷的,真不仅仅是这一篇文章的教学花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桃花源记》省级获奖教学设计
不守信用的渔人是可爱的(课堂现场)
误桃源• 幻景今何处
《桃花源记》教案
5.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语文真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