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文多养心 下笔如有神——浅析2018年高考作文

高考过去几天了,谈论高考热度依然不减,而人们谈论最热的一如既往地仍然是高考作文。解读2018年高考作文的,有权威人士,有教育专家,有语文名师,等等,不一而足,都有一定见地,有共性,也各有侧重。然而,笔者总觉得谈论有缺失,作文平时要“养心”这一核心问题没有人论述,连提到没提及。可见,我们平时作文教学之失可谓广泛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吧,许是笔者自以为是吧,许是笔者吹毛求疵吧,许是笔者妄言妄语吧。


笔者很早就一直在关注、研究作文了,二十载有余,作文素养理论体系也于2017年5月形成了,但近一年多来的精力不在作文上了,然而,见谈论高考作文之谈作文特点、方法、规律之类,却没有反思平时作文教学之失,于后来者没有深刻教训,难免有误导学子之嫌。于是,笔者就在这里“唠叨”几句。

这里就先从今年高考作文谈起。


2018年高考作文题共有8道,3道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其余5道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五省市分别命制的。这8道作文题,整体上凸显弘扬主旋律的时代主题,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就是说,今年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平时要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做人。任何人都不可脱离时代,所谓清高隐士,不值得赞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即便是基础阶段的学生,也不能“一心只读圣贤书”,必须要关注国家、社会、时代,而且要将自己前途命运、成长发展与之联系起来。写好这样的高考作文,关键在于要有一定思想素养;而思想素养,又关键在于平时养好心。


下面简要剖析一下2018年高考作文题——


 

略解 

这是一篇要求写给2035年那年18岁的那一代人读的文章。中国梦是时代主题,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2035年的奋斗目标,作文要求密切关注时代。


今年考生多是2000年出生的“世纪宝宝”,他们经历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2013年的……2017年……,到今年已18岁了。要求考生给2018年出生的2035年18岁的他写篇文章。


写什么呢?重点写自己的经历阅历?显然不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只是想象的基础,或者只是表达思想的素材。


表达什么思想呢?“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就是说,表达的思想要与新时代、中国梦密切相关。简单地说,就是人的成长要无愧于时代,人的追求要与国家命运、时代进步联系起来,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时代担当,要有美好梦想。也就是说,作文要从个人与国家、时代是息息相关的角度来考虑、处理问题。


思考时,分析各个时间点材料的内容精神实质,眼界要高远,想象要合理;落笔时则可小可大,“大小”在于考生的驾驭能力,“大”时要避免缺乏具体内容支撑的思想假大空,“小”时要避免琐碎而失大气。


 

略解

这道题材料虽然取材于“二战”期间的事实材料,好像与时代没有紧密关系,但它却曾经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往往蕴涵着某种道理。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从现象中看出本质,发现其中的道理。


就本材料而言,“多数人认为”与“有一位专家认为”,“机身中弹多的地方加强防护”与“注意防护弹痕少的地方”,“弹痕少的地方”往往“会被忽略”,这些都是考生应注意和需要思考的。简单地说,就是要思考“战斗机为什么应防护弹痕少的部位”所蕴涵的哲理问题。


考生阐发论述的时候,可以聚焦思维,也可以发散思维;可以联系历史事实,也可以关注现实生活;可以剖析事实,也可以评点现象,但有一点要清楚,“万变不离其宗”。若你企图从这则材料里“创新”地想得出“社会要和谐”“世界要和平”的结论,这就牵强附会了。


 

略解


这道作文题同样是密切关注时代的,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密切相关的。


思考时,既可从三条标语口号思想内涵入手,也可以从三条标语口号的时代特点入手;既可以就其一条发散思维,也可以就三条站在改革开放角度聚焦思维;既可以说大,也可以说小,全在于考生根据自身认知和驾驭能力而量力而行。


既然是与时代密切相关,行文就不要脱离时代,但不可流于讴歌时代的俗套,要发自内心,要有真情实感。



 

略解

北京卷高考作文是二选一,这两个题目虽然一篇要求写议论文,一篇写记叙文,但都密切关注新时代。


第一个题目是“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因为是“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就不能仅仅是回顾自己成长的经历,而要成长与祖国发展、时代进步联系起来。要回忆从2000年到2018年国家所遇到的重要事情,比如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及国家的巨大进步,要能从这些大事情中看出某种精神等,要能将自己的成长、梦想与祖国联系起来。写作要联系生活,不可好高骛远、不着边际。


第二个题目是“绿水青山图”,同样关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十九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国民对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恶果,可以说是感同身受,这几年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考生写这篇作文并不难,关键要有想象力,能用记叙文描绘自己向往的生态文明图景。虽然相对比较容易写,但是,要写好并不容易,关键一是角度独特,不落俗,这在于平时作文的匠心功夫;关键二是富有审美性的画卷感美感,审美功夫在素养;关键二是思想性与文学性融为一体,这功夫也在平时养成。


 

略解(天津卷)

这是一道注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作文,同样是关注时代的。


作文要求考生围绕“器”来思考。考生须理解材料的含义:“器能盛纳万物”,这是说“器”的包容,而包容不是一味无条件的,有时还须“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这是谈“器”的作用;“器量,兼容并包”,这是说“器”的“度量(肚量)”;“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这是说“器”的“重任”。


说“器”实际也是说人,也就是做什么人的问题。这就是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理解了材料的含义,选好自己深刻思考角度,就可以出佳作来。

 

略解(上海卷)

这是关于做什么样人的问题,实际上是紧扣中国当代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


大略一看“被需要”,好像做人很被动,做人似乎没有了自主性。其实不然,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自己不被他人需要,那就是一个多余人;如果自己不被时代、社会、国家需要,那就是一个“废物”。你愿意成为“多余人”“废物”吗?即使一些残疾人,也在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和对他人有不知道人,何况我们身体健康的人呢?


其实,人们在关注自身需要的时候,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能“被需要”,自己的人生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所以,能“被需要”的心态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态,是普遍存在的。考生只要理解的“被需要”的含义和认识到“被需要”的价值,写这篇作文就不难了。


 

略解

在是一个关于语言表现、语言传递的作文,人类语言是来源与人类生活,有是表现人类生活,解释与人类有关的一切事物与现象。这也是一个与生活有关的作文。


“语言”的内涵非常丰富,“生活处处有语言”;

“语言”非常有表现力,生命、雕塑、基因等,都可以来解读,来表达;

“语言”的作用非常广泛,“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具体与抽象、艺术与科技等。


只要考生对“语言”认识到位、深刻,写作文并不能;即使认识不那么深刻,写一个关于“语言”的故事、道理等,也不是什么难事。



 

略解


这是一道地域性强的作文,但同样是关注时代的、关注生活的,也就是说做具有怎样“浙江精神”的浙江人的。


要注意“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历史”思想并不过时;“浙江精神”既有“干在实处”的务实精神,又有“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创业精神,还有“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这都是作为时代学子须具备的精神。考生要站在时代人生的新起点上来体验和思考,要在时代的大视野中深刻人生意义,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



从以上分析来看,写好2018年高考作文,关键在于考生平时的“养心”。

立德树人,就要“养正心”,要“养好心”。言为心声,有什么心,就会作什么样的文;见微知著,意图靠“文采”之类掩饰自己的心缺,只能是徒劳,无非是“驴屎蛋上下层霜”。不仅2018年高考作文关键在于平时的“养心”是,历届高考作文也是这样,其他情况下的作文也还是这样,任何诗文的写作都是这样。

道理非常简单,作文究竟是为了干什么?吟诵作文不是为了卖弄文采、技巧,从来都是为了传情达意的,也就是表达思想情感的。

 

“养心”之“心”是什么?

前面没有明确说出,但已融含了“心”的含义。心,就是志,就是灵魂,就是境界,就是高度,就是情感,就是思想,就是认识,就是看法,就是观点。

“养好心”“养正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养心”实质就是思想素养,就是作文的核心素养。

许多语文教师认为,作文强调思想性,就是逼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和浅薄。这种观点非常根深蒂固,认为作文要求“思想健康”,学生写出的作文,就容易假——喊口号而实际情感虚假;就容易大——“高大上”而丝毫不顾实际;就容易空——内容空洞而华而不实;就容易浅——故作高深而实际认知肤浅。于是,“思想健康”就成了作文教学的“禁区”。

这种认知太浅陋、太糊涂,完全是对“思想健康”作文基本要求的忽视和误解。实际上,老师作文教学许多时候也重视了学生作文之“心”,只是忽视了对“心”的“养”。

作文重视“心”是必须的,但是,如果表现的“心”是歪的邪的,再唯美的文字,再绝妙的表达,再灵动的文笔,也是没有意义的。“假大空浅”这类作文自然让人生厌,老师阅卷不至于撂卷子,那是有阅卷要求;平时批改这样作文而没有撕作文本子,因为觉得还是孩子,并非是老师对这样作文的认同和接纳。作为这一点,学生一定要清楚,不要以为“缺心”作文也得了还算不错的分数、等级就沾沾自喜了,就以为得“为文之心”了。


我们重视“为文之心”,也一定不要忽视了最不该忽视的也最容易忽视的“养”。


什么叫“养”?

《说文》曰:“养,供养也。”无供则无以养!

《公羊傳·宣十二年》注“厮役扈養”之“養”曰:“炊烹者曰養。”无食则何以养?

《礼记·郊特性》曰:“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生命之元气无饮食则无以继!

《韩非子·五蠹》曰:“养不亏。”不养就会亏,有养才会不亏;

《礼记·文王世子》:“立太傅、少傅以养之。”这里的“养”就是教养,就是教育。

养,繁体写作“養”,属“食部”,以食而养。

从生命之必需的角度,这“养”是食物,没有食物供给,生命便会中止。

从人的心灵成长的角度,这“养”是思想,是精神等,没有思想精神的营养,人的思想怎么能成熟,人怎么能进步。所以,“养心”是人的心灵成长的关键。

 

考生作文为什么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就是因为“心”没有“养”好!作文之“养心”在平时,靠突击说教提高思想认识是不可能的。

“养心”在亲历、在阅历、在经历、在历练、在追求、在精神……

“养心”在读书、在视野、在游历、在见闻、在积累、在实践……

“养心”在认知、在见识、在体验、在内化、在收获、在构建……

“养心”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在环境、在时代、在自然……

“养心”在三观、在德育、在感化、在教化、在熏染、在滋养……

“养心”在思考、在自悟、在反思、在创意、在自觉、在自养……

所有这些,没有一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我们家长老师是怎么让孩子学生“养心”的呢?

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只有两个行为——灌和塞!

灌和塞怎么可能“养好心”呢?

“灌”的多了就“恶心”,“塞”的实了就“堵心”!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道理,即便前面没有阐释过,我们哪个家长、哪个老师还不懂得?“养”在平时,“养”在长期,“养”在持之以恒!孩子学生“养”到了“千日”了吗?“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心不诚,能感动“佛”吗?平时不点点滴滴“养好”孩子学生的心,怎么能写好作文呢? 


育人是长期的事情,“养心”贵在潜移默化,一嘴吃不了一个胖子,平时作文教学功利心不要太强。现实中的作文教学,没有多少是整体的、有序的、循序渐进的、脚踏实地的,常常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毫无计划性。临考阶段,尽管作文教学老师拼命灌输这文采那修辞,这技法那手法,这构思那表达,这逻辑那文采,这思想那主义,这价值那信仰,这经典那名著……然而,没有一样是在长期作文教学、语文教学甚至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从来就是零散的,随意的。尽管老师非常用心卖力,讲的一套一套的,学生听得却是一愣一愣的。老师说得口若悬河,学生听得云天雾地。学生们就没有时间用心体验过,自然是一知半解的。虽说老师临时说教可“强心”,然而,学生因囫囵吞枣终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样的作文只能让人生厌罢了,怎么可能获高分呢?我们真是太糊涂了。

 

作文“养心”要用什么“养”?

“养心”要“养良心”“养正心”!不正则心歪心邪,不正则信邪贪心。

“养心”要用良“草”——正义、正德、正理、正观等来养,“养心”要用良法——正道、正向、正直、正法等来养!


笔者非常反感高考作文“猜题”“押题”的做法,这是对我们考生没信心的表现。我们不要相信什么高考作文“押题”,这是欺骗,这是侥幸,这是没有“养好心”的虚张声势。猜题者又不是出题人,能信以为真吗?考生如果信,实际是对自己没信心,没信心是因为没有“养好心”。

平时“养好心”,临场不惊心,作文有信心,尽情吐“芳心”,潇洒达“良心”!“文心”一切皆在平时“养好心”!

最后,给未来高考学生送上四句话——

为文多养心,下笔如有神。

平时不养心,高考必犯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家支招——九大特点把高考作文引向高分(二)
关于美丽的高考作文素材欢迎您!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结尾?
2018年高考作文大猜想:芳华与新时代与梦想、初心与奋斗
跳出高考看高考,2016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盘点34年高考作文:让记忆在时代里“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