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昌元《过秦论》备教策略 – 仰望语文的星空

朱昌元《过秦论》备教策略

《过秦论》备教策略

朱昌元

 

学情分析策略

  学习《过秦论》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文体知识和写作手法知识。

 从历史知识的角度讲,学生对“战国七雄”、“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史实有初步的了解,但对汉初经历秦朝的横征暴敛以及秦末的楚汉之争后出现的那种衰败、萧条的情形则缺乏感知。从古汉语知识的角度讲,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高一上学期学了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个单元,已经有了一些古汉语知识的积累,虽然还不够丰富。从文体知识的角度讲,《过秦论》是辞赋家的政论,“铺采文”,有浓厚的赋的色彩,学生对赋这种文体缺乏了解,虽然初中阶段所学的《岳阳楼记》也有一定的赋的痕迹。从写作手法知识的角度讲,《过秦论》运用得最多最成功的就是对比,学生对这种手法已经了解并能运用。

 

文本定位策略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把这篇课文编排在第二册第五单元,即“汉魏晋散文”单元的首篇。

从语言的角度看,《过秦论》有丰富的古汉语知识,是学生通过诵读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范本。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正如单元导语所说“汉魏晋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时期”,除了历史散文像《史记》《汉书》取得空前的成就外,政论等作品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过秦论》是汉代政论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从中可以窥见汉代散文的杰出成就。

 

目标确立策略

        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实词以及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课文对比、铺陈手法的论证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3.学习用史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学习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剖析,了解作者借“过秦”以“规汉”的写作意图。

教法选择策略

自读理解:通过利用注释,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正音明义;通过自读和教师点拨下的辨析,归纳掌握有关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特点。

互动讨论:通过富有针对性的提问,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师生、生生互动,深入理解秦朝兴盛和败亡的原因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思路和写法。

诵读品味:《过秦论》有赋的色彩,运用大量的排比、对偶,语言琅琅上口,极富气势。针对这一特点,强化诵读指导和诵读实践,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落实“背诵课文最后三段”的教学要求。

 

文本解读策略

一、理清文章结构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所选课文是上篇。三篇文章本是一个整体,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卷一中说《过秦论》上篇“固是合后二篇,义乃完”。

然而,《过秦论》上篇“特雄骏闳肆”(姚鼐语),是最具气势、最富有论说力量的,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它经常被选入各种古代文学作品选本和各种大中学语文教材。

本文先叙史实后作分析,据此,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整个过程从秦孝公即位(前361年)到子婴降汉(前207年),长达154年,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仿,它的进一步强大始自孝公。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和取得的成果。2.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这个时期长达90年,包括秦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后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作者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将本时期内纷纭复杂的斗争情况集中到两个方面:一是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日益扩大的情形,表现它的势力空前扩张;二是写诸侯“约从”反秦以及斗争的失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说明它是不可战胜的。这是为下段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3.秦始皇统一全国(第3段)。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秦帝国。这意味着秦从此转入守势,所以下文接着说它的守策,即愚民、弱民、防民,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全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重点写陈涉起义,先说陈涉地位低下,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所以下面只用一句话写它的覆灭。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前一层对各方面力量进行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能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四个方面将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作对比,指出后者远不如前者。然而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令人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第二层照应全篇,推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文章至此戛然而止。

清人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说本文的结构“妙在论秦之强处,重重叠叠,说了无数才转入陈涉,又将陈涉之弱处,重重叠叠说了无数,再转入六国,然后以秦之能攻不能守处作一问难,迫出正意。”

二、掌握对比手法    

本文通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阐述论点,即秦国自身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论证也显得更有力量了。

秦国自身的对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秦国兴起发展之时与一统天下之后所实施的对内对外政策的对比,突出其在内外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暴虐和不得人心,为秦的灭亡埋下伏笔。二是用秦攻取天下与守卫天下进行对比。攻取天下成功,守卫天下失败;攻取天下漫长,失去天下迅速。通过对比,引起人们深思,为后文提出中心论点奠定基础。

秦国与六国的对比。文章在叙述秦国发展历程时,与六国“合从抗秦”的力量进行对比。先竭力铺叙当时六国联盟力量的强大,从统帅之贤、力量之强、人才之众、土地之广、兵力之多五个方面突出九国叩关攻秦的不可一世,然而秦国主动“开关延敌”,九国之师居然不堪一击,以此烘托了秦国势力的强大。

秦国与陈涉的对比。文章在写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强大,自以为建立了万世基业后,却大力铺写陈涉义军领袖地位之卑微——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才能之庸常——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举事之仓促——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兵力之弱小——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装备之低劣——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响应之广泛——天下云集响应,赢粮景从;灭秦之轻易——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灭秦族。通过对比,突出秦王朝灭亡之易之速,为后文张本蓄势。

陈涉与六国的对比。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谋略、抗秦结果等几方面将陈涉与六国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陈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之弱,反衬秦王朝灭亡之易,为后文引出主旨作铺垫。

金圣叹对《过秦论》的对比艺术看得很透彻:“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之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两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六)

三、感受语言铺排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语,不惮同义反复;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象:“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行文又多用骈偶,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等等,读起来铿锵有声。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骈语则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整散结合,变化多端,既整饬典雅,又摇曳生姿。

四、寻绎写作意图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强大、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为什么要“言秦之过”?为什么要总结秦国的历史教训?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上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能耕作;有些人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富有政治眼光的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这一写作意图不仅体现在《过秦论》上篇,也同样贯穿在中篇、下篇。中篇重点分析秦在统一中国之后政策上的失误:在天下百姓归顺于秦、向往和平安定生活之时, 始皇和二世非但不能安抚百姓休养生息,反而变本加厉,继续实行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的国策,终于把老百姓逼上了绝路,揭竿而起。最终得出“牧民之道,务在安之”的结论,可为精辟之见。下篇进一步指陈秦人在危难当头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原因,第一是子婴的不才;第二,更重要的是秦王的暴政导致君臣离德与士民不附,使子婴处于“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境地,只有束手就擒,从而说明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自身,“本末并失,故不能长”。三篇文章,就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地揭示了秦朝亡国的原因,思维严谨,说理透辟,识见不凡。文章取名“过秦”,实则是借此来警戒汉朝皇帝不要重蹈亡秦覆辙,希望“观之上国,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从而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结尾采用野谚“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标举了写作用意。

 

流程安排策略

一、自读——扫除文字障碍

安排这一教学步骤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研习特别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扫除文字障碍的能力和习惯;二是为后面的课堂讨论提供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这一教学步骤又可以细化为三个环节。

首先,利用课文注释初读。要求在注释的帮助下念准字音,明确词义,如“合从缔交”、“从散约败”中的“从”念“zònɡ,义同“纵”,“合从”是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其次,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再读。仅仅借助课文注释,可能还解决不了所有的疑难词语,因此还需要翻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以求确解。如全文总共出现了四个“兵”:“……赵奢之伦制其兵”、“收天下之兵”、“斩木为兵”、“行军用兵”。课文仅注释第一个“兵”为“军队”,后面的三个“兵”是否也都是这个意思?第三,对有的词语和史实,教师应适当加以点拨。如“天下云集响应”,课本对此未加注释,学生查字典也未必能了然,这就需要教师对名词“云”和“响”用作状语的现象略加讲解,以求准确理解。同时对课文涉及的一些史实,也应该适当补充,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伏尸百万”等。

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学习文言文,既要学“言”,也要学“文”。所谓“文”,就是文章、文学和文化。仅从文章的角度讲,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这是一篇政论,论秦王朝之过,但文章的大部分篇幅用于叙史,上起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下至秦王朝灭亡。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起到了什么论证效果?

  2.这篇政论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为叙史事,一为发议论,两者的关系如何?是怎样有机结合的?

  3.本文通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4.卒章显志,文章的最后揭示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这一论点如何理解?

  5.有人说这是西汉“第一鸿文”,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那么,文章的“盛”气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三、朗读——深入品味语言

文不仅以道理、以逻辑服人,而且以感情、以气势动人。明代何焯曾说:“自首至尾,光焰动荡,如鲸鱼暴鳞于皎日之中,烛天耀海。”为了达到以感情、气势动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前者的“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意思都一样,说了四遍;后者的 “御宇内”、“亡诸侯”、“制六合”、“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意思也差不多,说了五遍。细想起来,可能会觉得有些重复,但如果只精简为一句,就达不到“极言”的目的,也就失去了动人的气势。

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有必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通过朗读,深入体味感情的力量和语言的特色。同时,通过反复朗读,熟练背诵文章的最后三段,以求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四、拓展——丰富阅读认知

1.引入李商隐的《贾生》,加深对贾谊的认识。“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只问鬼魅神仙。这首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重视实则不遇的实质。

2.引入前人的评点,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前人对《过秦论》有很多很好的评点(可参看浙江教育出版社《古文鉴赏大辞典》本文后面的“集评”),适当引用这些精彩的评点,可以丰富、印证、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认知和体验,如:

秦过只是末“仁义不施”一句便断尽,从前竟不说出。层次敲击,笔笔放松,正笔笔鞭紧,波澜层折,姿态横生,使读者有一唱三叹之致。(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六)

“且夫”以上是叙事,“且夫”以下是议论。其实叙事内原带有议论;议论内亦兼有叙事。变化错综,不可端倪。至段落之长短相间,承接之虚实相生,句调之整齐参差相杂,更觉笔墨到处皆妙。(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五)

3.引入读本第二册《过秦论》下篇,与课文互相参读。

(刊登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案
贾谊——中国最富文采的辞赋家
《过秦论》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导学案及答案
《过秦论》导学案
贾谊?《过秦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