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为什么获不了诺奖?看了这篇就明白了!
2015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这既是科技界的盛宴,也是人类审视自身的时刻。
先插播一下颁奖现场 ??
▲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举行地
虽然诺奖上巨星云集,中国的群众们还是更关心屠呦呦的领奖时刻。
其实早在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屠呦呦就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 :传统医学献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
完整视频往下看▼
屠奶奶说,疟疾对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人口仍然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
屠奶奶还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保护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历程,我深深地感到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完整视频戳这里 ??
今天下午,屠奶奶就坐在8号座位,右手前排的4个位置分别为瑞典国王、皇后、公主和王子的座位。
7号座位上的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和9号座位上的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成为屠奶奶的左右护法。
颁奖时刻总是风光无限,但我们常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迎来最终的成功,也不是所有的成功都能博得世人的眼球。
和很多人想象中不同,诺贝尔奖并非总是宏观、华丽、波澜壮阔的,而是更关注那些在某一领域的关键环节,做出突出性贡献的人。
那么,我们就来八一八历史上那些“看不见的诺尔奖”。
诺贝尔奖之光电效应
1905年,爱因斯坦的头发还没有变得凌乱,却已经有了浓密的胡须;他还不是那个满脸皱纹的“智慧象征”,但已积攒了足够的才华和勇气。
▲哥曾经也年轻过~
这一年,他先后在《物理年鉴》上发表了四篇论文,分别探讨光电效应、布朗运动、质能等价和狭义相对论,好比一个武功高手,既精通少林绝学,又擅长武当心法,抽空练了两下小李飞刀,居然就“例无虚发”了……
现在,高中毕业的人都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好像也不一定……),但是在20世纪初,这可是个了不得的原则性问题。
自艾萨克-牛顿爵士精巧地解读了薄膜透光、牛顿环之后,光的粒子学说成为泰斗,渐有一统江湖之势;奈何半路上杀出个托马斯-杨,后者以双缝衍射为武器,重塑光的波动学说;再后来,泊松亮斑现象使得光的粒子学说溃不成军;最终,麦克斯韦关于电磁理论的论述,奠定了光的波动学说的霸主地位。(这段话你看明白了吗?)
起码,当时人们是这么认为的
没等波动派高兴太久,光电效应就来了。1887年,德国物理学者海因里希·赫兹发现,紫外线照射到金属电极上,可以帮助产生电火花。倘若波动学说是对的,那么光是一种波,不管何种光线,只要强度足够大,就能从金属内部激发出电子来;而光的频率,即波震动的次数,决定着激发电子的数目。
然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特定金属,能不能激发出电子,只由光的频率决定,激发出的电子数目,和光线的强度有关。
理论推导和实验现象不符,那么其中就必然有一个是错的。
爱因斯坦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中假设,“从一点发出的光线,在不断扩大的空间中传播时,它的能量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由一些数目有限的、局限于空间某个点的能量子所组成的。这些能量子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只能整份地被吸收或发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好比是骑自行车。假如以均匀的力度蹬自行车,那么,自行车能不能走起来,只和你的力度有关;蹬车的频率,决定着自行车的行驶速度。
这篇三月发表的论文,也像三月里的春雨一样,融化了粒子派和波动派之间的冰封,打破了经典力学的黑云压城,催生了量子论,引燃了新能源的希望,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且,它也很值钱,因为在光电效应上做出的理论性突破,爱因斯坦被授予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奖之柯霍氏法则
数学是当之无愧的诸学科之母,在数学之外,物理则担当起了兄长的角色。没有对凸透镜成像的研究,哪来的显微镜呢?没有显微镜,又怎么可能发现致病菌呢?
我是病菌我怕谁
十九世纪中叶,医生们已经建立了近代解剖学,知道了柳树皮解热、消炎、镇痛的有效成分,但是,疾病原因,仍然是一个谜。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渐渐失去市场……(不知道希波克拉底的自行百度)
中国的阴阳五行,洋大夫们大约不信
1864年,伟大的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著名的曲颈瓶实验。他把肉汤倒入烧瓶内,然后将烧瓶放在火焰上,拉出弯曲的长颈,将其静置,结果发现,肉汤很长时间也不会变质;一旦将长颈去掉,肉汤则很快腐败变酸。
巴斯德的实验表明,空气中存在着一些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对肉汤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
那么,这些微生物,是否就是某些疾病的原因呢?
于是,罗伯特·科赫(不是巴斯德哦~)在前人的基础上(卡西米尔·达韦纳发现炭疽病在牛与牛之间可直接传染),以其杰出的才智,化解了血液纯化、细菌培养等难题。最终在1876年,发现了炭疽杆菌的致病作用,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发现致病原的科学家。其后,他又运用染色、纯化、培养等技术,找出了结核病病原菌——结核杆菌,并因此获得了1905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在研究微生物的过程中,科赫总结出了一套判断病原菌的方法,称之为柯霍氏法则。
这套法则一共四条:首先,在病人或患病部位,可以发现某种微生物,但这种微生物,不能在健康个体中找到;其次,这种病原菌可以被分离培养,同时应该记录它的各种特征;再次,将分离、提纯过的病原菌,接种到健康个体内,健康个体应该会和患者出现类似或相同的症状;最后,这位新患者体内,应该可以分离出与之前完全相同的病原菌。(听起来似乎并不难)
▲炭疽杆菌
不管是分离提纯技术,还是培养基的发明、制作,又或者这一套判断原则,都在生物学界和医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因为这一连串的突出性贡献,和巴斯德并称,被尊为细菌学的鼻祖。
当然喽,技术也好,方法论也罢,总是不断向前的。随着新的检测手段、新的病原菌不断出现,如今,柯霍氏法则已经不是金科玉律,不过,这一方法里体现的严谨精神和聪明才智,一直会是笔宝贵的财富。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数不胜数的事例(此处省略一万字)在告诉我们:
1927年,史上最著名的索尔维会议合影??
▲参加这次会议的29人中,有17人获得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如果你能在小学、中学、大学的诸多考试中脱颖而出,
如果你能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室事故的轮番轰炸下存活,
如果你觉得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声名与你如浮云,
那么,恭喜你,你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科研工作者。
如果以上都不是,那也恭喜你——
你终于达到我的境界了。
那些看不见的诺贝尔奖(全文放送)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直接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系蝌蚪五线谱原创,欲转载请关注账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否则一律举报。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带你领略科普的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因斯坦厉害到什么程度?
乘光电兮轻取诺贝尔(13)
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13):联袂诺贝尔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颁给什么人的?
滑稽!诺贝尔奖拒绝颁给《相对论》!100年后,却颁给了一个预言
波粒二象性的诺奖史:光的粒子性要多久才被认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