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0岁慈禧展露权谋天赋,仅用三招就逼得曾国藩自裁湘军!

在慈禧眼中,湘军攻克金陵之后,就已经成为自己儿子江山的最大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湘军的实力早已碾压八旗绿营,且雄踞两江占据地利人和,如天时一到,后果不堪设想。

慈禧看不清床边睡得是猫是虎。最好是猫,能抓耗子,眼下有二十万太平军余孽未消,还有捻军作乱,曾国藩的湘军依旧可以发挥“余热”;如若是虎,那可是要吃人的。

曾国藩也自知军力太盛,容易招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兔死狗烹的先例还少吗?自古兵权都是由朝廷直接调动,这次由汉人组建的民兵军团实力甚至超过了朝廷正规军。

即便曾国藩自己无造反之心,从后宫争斗博弈中拼杀出来的慈禧也早已不再相信任何人。在慈禧眼中,任何有实力威胁到自己的人,都是潜在的敌人。

怎能让慈禧放下戒备之心?曾国藩不愿以身犯险,攻占金陵时湘军烧杀抢掠,已经惹朝臣众怒,惨遭弹劾。慈禧却视若未闻,这让曾国藩心里摸不到慈禧的底。

不如试探一下慈禧? 先奏折禀报自裁湘军看慈禧作何反应,继而深思下一步计划。

朝臣上奏弹劾,且多为汉臣,显然是慈禧逼迫,这是慈禧在划分“敌我关系”,让汉臣站队。结果是慈禧预料到的,几天之内朝中汉臣已经按照她的示意弹劾曾国藩,给曾国藩造成朝堂舆论压力。曾国藩并没觉得这出戏是慈禧一手策划,反而慈禧表现出的不动如山让曾国藩心中对慈禧更加畏惧。

事情正如慈禧所料,曾国藩是个结硬寨、打呆仗的人,向来谨慎小心。如真是明刀明枪的摆在曾国藩面前,那从中年刚烈性格走向晚年知雄守雌的曾国藩是不畏惧的。

可是越谨小慎微,缺点也越明显。曾国藩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慈禧就是抓住了曾国藩这一性格,才用一招“四两拨千斤”,不动声色就曾国藩自己写奏折“裁军”。

曾国藩在还没摸清慈禧底牌的情况下,只能先从心理上安稳慈禧,等摸清慈禧意图时才可进一步想办法进行牵制,毕竟当初咸丰都没能拿曾国藩怎么样,曾国藩还真不把一个女人放在眼里,之所以现在忌惮慈禧,只是因为慈禧的城府要比很多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更深。

慈禧是狐假虎威,还是确有政治家的天赋?曾国藩一时间摸不清。稳妥起见,先表示裁军,然后借此机会拖一拖,看慈禧下一步如何走。

慈禧虽城府颇深,可毕竟年轻,一见曾国藩“挂白旗”,就心生安逸。

此时慈禧不着急,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却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僧格林沁见慈禧招揽自己联手对抗曾国藩,心里是非常愿意的,毕竟身后多了一层靠山,行事可以更加肆无忌惮。且慈禧有意无意的撤掉“垂帘”,且有深意的看了自己一眼,这让僧格林沁内心有些恍惚。

僧格林沁是铁骨铮铮一腔热血的蒙古汉子,正是身强力壮、精力充沛之时,而慈禧那年也只是一个年仅三十岁的大花姑娘小寡妇。守了三年空房的慈禧,一个眼神就俘获了僧格林沁,让僧格林沁甘心卖命。

僧格林沁本就嫉妒曾国藩攻占南京,眼红他的功绩。慈禧一出招,自己内心也如受了春风的火苗,跟着跳动起来。僧格林沁盘算,最好借此机会能把曾国藩连根拔起,这样一来,自己在大清朝的军事地位就无人争锋了。

可曾国藩一纸奏书上来,慈禧竟然收手,这让僧格林沁愁的来回踱步。僧格林沁虽垂涎慈禧美色,也臣服慈禧权利,可他终究是一个有绣花心的糙老爷们,深有自知之明,宁可把一身欲望发泄到自己的妻妾上,也不敢对慈禧做什么。他只想要名和利,只是想在被慈禧利用的同时,利用一下慈禧,替自己清除阻碍,平步青云。

僧格林沁眼下最要紧的事就是鼓动慈禧继续进攻,不能给曾国藩喘息回旋的机会,最好能一撸到底,让自己取代曾国藩,驻守江宁。僧格林沁知道慈禧疑心大,于是从疑心出发暗示慈禧,说曾国藩此举裁军只是缓兵之计,奏折上来数天后一点动静都没有,定无心裁军。

慈禧虽然知道僧格林沁想利用自己除掉曾国藩,但自己只想打掉曾国藩的手脚,并不想处死曾国藩,毕竟未来大有可用。

僧格林沁说的不无道理,曾国藩心机似海,慈禧也不得不防。奈何曾国藩已经主动言说裁军,慈禧自己动不能动,如果先手一招逼迫,会在朝堂中落下“不容功臣”的口实,这不是有着极深城府的慈禧想要的。

慈禧要名,而且非常重视“名”。垂帘听政时为了夺权,铲平辅政大臣已经背负“牝鸡司晨”的骂名。现在自己的羽翼未丰,还没独断专权的能力,所以行事不能太过张扬,应猥琐发育,以“暗度陈仓”为主,如因此事引起朝臣联合反抗就得不偿失了。

既然僧格林沁提了这件事,慈禧就顺水推舟送一个人情给僧格林沁。送归送,但得装个为难的样子给僧格林沁看,如不然,怎么让僧格林沁感恩戴德的给自己卖命呢?

所谓权谋,不过是识“势”善“用”罢了,曾国藩如此,僧格林沁如此,慈禧更是如此。慈禧不过一介女流,三十岁的大花姑娘小寡妇,如若不是站在皇太后的位置上,也翻不起这么大的风浪。

慈禧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对的天赋,用在了对的位置,慈禧一辈子都在权谋争斗中挣扎,鲜有败绩。当然,政治家不是帝王,眼界终是狭隘的,如眼界宽阔一点,晚清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当然这是后话了。

如果曾国藩在上奏裁军时只是想敷衍慈禧,探探慈禧虚实的话,那接下来这次过招,才让曾国藩真正意识到慈禧的政治天赋,甚至感到可怕。

慈禧为了不动声色的逼迫曾国藩裁军,谋划了“围剿”策略。慈禧借舆论诬陷来迷惑曾国藩,抓住湘军把柄让曾国藩陷入被动,借剿灭捻军之口调兵至曾国藩后方,形成有效军事牵制。这一套连环下来的迷踪拳,差点打的曾国藩摸不着头脑。

如不是手下机缘巧合抓住僧格林沁的密探,曾国藩甚至不知道这一切的幕后操控者,居然是那个三十岁的大花姑娘小寡妇。

接下来,我们详细解读一下慈禧这次的手段到底有多高明。

首先,慈禧逼曾国藩裁军,一定不会明来。她现在根基未稳,如果直接撤了曾国藩,不但会引发湘军哗变,更会引发朝堂的不利舆论,那样就真的陷入两难境地了。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慈禧想逼曾国藩裁军,未必需要从曾国藩下手,因为这个人做事滴水不够,谨慎的很。

慈禧把矛头对准两个人,准确的说是集火一个人——九帅曾国荃。

曾国荃脾气暴躁,行事鲁莽。曾国藩为了收敛湘军锋芒,不但上奏裁军,还让自己的九弟曾国荃回家养病,毕竟曾国荃手下士兵是整个湘军中最凶悍的一股力量,而且做了很多违反朝政的大事,比如私发军饷,手下哗变等。

这些罪名追究起来都是杀头重罪,曾国藩为了曾国荃安全,把只负小伤的曾国荃遣返回家“养病”。

曾国荃虽走,但是罪过还在。慈禧写密信两封,分别发往武昌和南昌。一封发给身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官文,一封发给身在江西的江西巡抚沈葆桢。

官文自然不用多说,本就是满人,能做到“中堂”级别的朝中大员,靠的并不是能力。官文此人庸庸碌碌,能力不强,唯独对为人、为臣之道见解颇深,所以官运亨通。

官文自出生就是特权阶层,有极深的门户之见,很看不起曾国藩这类出身贫贱的人,恰巧曾国藩爬升的速度太快,十几年间从二品晋升到“伯爵”,而为当官奔走一辈子的官文才仅仅是“侯爵”,居然跟刚出道十来年的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一个级别,这让官文内心非常不舒服。

出身的差距,地位的差距,让官文心里产生一种落差,导致官文看到慈禧手谕的时候,喜出望外,自觉终于抓到机会敲打敲打曾国藩。

慈禧之所以厉害,就是识势善用。慈禧给官文权利让官文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一来官文调查曾国藩,在心理上也会表露出这完全是“分内职责”,而非受到朝廷授意。

曾国藩再聪明也看不出这是慈禧的手段,以为是官文有意迷惑自己。而且慈禧让官文调查“哥老会”,哥老会本就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地方帮派组织,但慈禧让官文把哥老会诬陷成反叛朝廷的重罪调查,这样一来罪名就重多了。

官文来到曾国藩府邸倒是很客气,假装询问政事,玩乐几天。就趁着这几天,官文让手下人去偷曾国荃手下士兵的花名册,只要有关哥老会的人员,全部抄录一遍。等抄录完毕之后,才跟曾国藩坦白此事,官文说此次为追查逆贼而来,并非到此寒暄。

曾国藩也是一愣,自己当然知道哥老会,毕竟自己手下士兵都是农民,也不乏流氓土匪。官文有意无意间把哥老会和曾国荃扯在一起,把士兵哗变之事说成哥老会反叛朝廷,故意让曾国藩犯难,这是明摆着在以九弟曾国荃的安危威胁自己,但是官文又不袒露意图,曾国藩想贿赂官文,也“无缝可叮”。

曾国藩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所有哥老会的成员全部交给官文,但是这势必会让九弟曾国荃大怒,毕竟曾国荃江湖气重,对兄弟感情深,一把处决四百被冤枉的兄弟,足以让曾国荃和曾国藩兄弟不和闹翻脸,湘军内乱是曾国藩不想见到的。

官文看到曾国藩的为难表情非常得意,已经达到自己预想效果。便顺势给出一条两全方案,那就是裁军的时候把这批人全部裁掉,这样既可保住曾国荃,也可以维护两兄弟的感情。

曾国藩到此时已经怀疑官文是慈禧派来催自己裁军的人,但接下来官文做的一件事就让曾国藩打消了这个念头。

官文烧掉了自己偷抄的“反贼”名册,且直言让曾国藩以后多多“庇护”。或许,这个胆小的人只是想借这个机会拉拢自己一把,曾国藩如是想。毕竟名册没了,也就说明官文没有想置湘军于死地的意图,这跟朝中解散湘军的理念着实有点不着边。

上述只是慈禧的一路旗子,慈禧的下一手棋才是重中之重。慈禧让江西巡抚沈葆桢在九江拦下一人,这人也是攻克江宁的功臣,而且是曾国荃的手下。

萧孚泗在攻克金陵后靠私吞天王府的一点财宝,准备借机走水路运回家,哪知被沈葆桢扣押,即便漏出男爵身份也于事无补。

慈禧让之所以让沈葆桢拦下萧孚泗,就是因为看中了江西巡抚沈葆桢出名的倔脾气,对事不对人,见到不合规矩的事就要管一管,哪怕对曾提拔过自己的曾国藩,也不给一点面子。

所以慈禧觉得此人是制胜的关键,重点是不会暴露自己。

沈葆桢派人拦下了功臣萧孚泗,扣押了所有抢来的财宝,并上报朝廷。

慈禧这一招有什么用呢?那就是掌握了湘军的罪证。湘军在攻克金陵之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曾国藩有意庇护湘军,说这是太平军撤军时所为,朝中虽不信,奈何没真凭实据,也不好说什么。

这次扣下萧孚泗的财宝,可以说是找到湘军洗劫金陵的证据,这可是重罪。而且朝廷如果想借机铲除萧孚泗,削弱湘军力量,曾国藩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如果出面阻拦,那这盆脏水也会溅到自己身上。

最重要的是,萧孚泗是九弟曾国荃的手下,这让曾国藩开始为自己九弟担心,两件事都涉及到曾国荃,绝不是什么好兆头。果然,曾国藩手下收买了僧格林沁的密探,得知僧格林沁以追剿捻军的名义正在向苏皖出兵。

曾国藩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预谋。慈禧此人不显山不漏水,用了三个人,做了三件事,看似是三人各怀鬼胎,其实背后连起来就是一张无形的网,牢牢套住的曾国藩。

首先是官文,官文与曾国藩不和人尽皆知。此次借追查叛贼哥老会的名义抛出橄榄枝,本以为是深谙为人之道的官文想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可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慈禧在借官文之口诬陷自己。

而僧格林沁调军来苏皖,给自己在军事上施加压力,加上湖广总督官文,这二人形成夹击之势,让曾国藩的湘军非常被动,即使想造反,风险也会非常大。

而沈葆桢抓萧孚泗意图就更明显,曾国荃也曾带一船财宝途径此地回家,为何曾国荃没事,而萧孚泗就被抓了?这是朝廷不知道曾国荃回家的消息吗?当然不是,这一切都是慈禧的“分寸”。

慈禧在给曾国藩曾家留余地,而且非常明显。不抓曾国荃的直接罪证,但是必须让曾国荃陷入危机之中,而且留下的唯一脱身机会就是解散湘军中最有实力的吉字营。

慈禧并没有直接对准曾国藩,而是对准小尾巴比较多的曾国荃,这明显比直接拿把刀架在曾国藩脖子上效果会好很多。如果是无缘无故直逼曾国藩,曾国藩可能会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逼迫有把柄的曾国荃,曾国藩只会想尽办法维护曾国荃,没有造反理由。

这一场政治上的博弈,曾国藩完败。曾国藩从没想到过慈禧的城府如此之深,这让曾国藩对慈禧产生畏惧。虽然心知慈禧不会对曾家下手,但是也不明白慈禧的意图,难道真的只是为了裁军吗?曾国藩能做的就只有等,看朝廷怎么处理萧孚泗的事情,这个结果关系到整个湘军的未来,如不到绝境,是断然不能造反的。

慈禧得到了预想中的效果,敲山震虎,就为让曾国藩知道自己的手段,不要在耍心机。所以对处理萧孚泗这件事的处理,更加直击曾国藩,慈禧把萧孚泗洗劫的财宝说成是他手下们共同的财产,找个借口就给放了。

曾国藩得到这个消息,就知道这是慈禧给他的信号,这是慈禧承认湘军了。但是无罪远比有罪更让人后怕,这让曾国藩陷入对慈禧的忌惮之中。

曾国藩本想试探慈禧,可哪想慈禧手段如此高明,真有些恩威并施的帝王气概,三棒子加一张饼就给曾国藩上了一课。如若不是得知僧格林沁的军事调动内情,曾国藩还不知这是慈禧针对自己而来,此时曾国藩也只能自裁军队来明哲保身。

曾国藩此时不能反,因为朝中并没有“明面”逼迫湘军,打压功臣,造反的话也不会得到支持,这跟“逼上梁山”是两种概念。

但是曾国藩并不会任人宰割,虽然随即上奏说立即裁军,但也只是给千里之外的慈禧看而已,表面上说裁撤曾国荃的部队,但事实上只是化整为零,吉字营的兵纹丝未动,而且水师部队也纹丝未动。

水师部队是曾国藩的王牌,而曾国荃的吉字营又是陆军中的王牌,只要这二者还在自己掌控之中,其余都不重要。

如果需要,随时可招募,如果不需,随时可遣散。曾国藩知道,人数从来不是制胜关键,关键在质量。否则八旗绿营也不会被未成形的太平军打的节节败退,而十几万的湘淮集团也不会剿灭百万太平军。

裁军当然要裁,可慈禧太令曾国藩忌惮,这让曾国藩很没有安全感,做完刀俎之后又做鱼肉?这不是打了十几年仗的曾国藩想得到的。自己可以削弱实力,但一定要保证自己有跟朝廷制衡的实力,否则就真的兔死狗烹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龙虎论天府1曾国藩(天府父母宫是太阴)
名人曾国藩(14) 曾国藩不称帝
曾国藩是如何驾驭刘铭传的?
李鸿章联手曾国藩对抗慈禧!多轮权利大博弈,谁占先机谁锁胜局?
慈禧当初苦劝郭嵩焘出洋任职,回国后将一切责任都推给他
慈禧要控制两江总督的任命权,曾国藩和李鸿章为何反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