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现代冬季运动小史
中国现代冬季运动与国际冬季运动基本同步,包括3个历史阶段:清末民国初期、伪满洲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开展冬季运动主要是我国北方的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市。
 

清末民国初期

清代是我国冬季运动发展鼎盛时期,北平受到清朝冰雪文化和实践的熏陶,群众性冰雪运动比较普及,溜冰是当时北平冬季比较流行的体育活动。

△ 清·金昆等绘《冰嬉图》局部


结冰后的北平,大批民众涌到中南海太庙、北海漪澜堂及护城河等溜冰场进行冰上活动,北大、清华、燕京、辅仁、师大等名校都兴建滑冰场,开展滑冰教学和冰上活动。1935年在北平举行过华北(含东北)滑冰比赛,参赛单位有:北平、天津、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天津的滑冰活动始于清末的洋务运动,当时清朝在天津办的北洋水师学堂的体育课也将滑冰列入教学内容。20世纪初,在天津的英国和俄国租界地,每到冬季都浇冰场,但参与滑冰运动多为外国人,天津的俄国公园利用湖面的天然冰场,经常举行化装滑冰表演和比赛。河北的保定也经常在南关公园举办滑冰活动,滑冰活动在北平、天津一带开展得较为普遍。
 
尽管如此,由于清代末期闭关锁国,传统的农业文化是社会的主体,工业和商品经济落后,城市生活尚未进入社会化等原因,不可能将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出现代化。

伪满洲国时期

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并建立了一个傀儡政府“满洲国”。当时日本是亚洲体育强国,冰上运动又是日本的强项,作为殖民地文化一个部分,日本人把滑冰列为伪满洲国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并在冬季把滑冰运动作为重点项目加以推行。1936年前后,东北有300多所中等学校将滑冰列为学校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伪满洲国各省市大都设立体育组织和滑冰协会,并在各地举办“滑冰者试习会”,当时的奉天(沈阳)、安东(丹东)、锦州、吉林、新京(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间岛(延边)等城市都举办过有中国体育教师、学生和青年参加的各种滑冰训练班,由日本人传播滑冰技术。滑冰运动在东北开展得比较普遍,据1939年出版的《满洲国体育行政纪要》记载,全满参加滑冰人数约3000多人,其中日本人为多数。1935年在吉林松花江天然滑冰场举行了“第一回满洲国滑冰大会”,哈尔滨、奉天、吉林、新京派队参加比赛。伪满洲国从1935—1941年共举行了10次滑冰比赛大会。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具有典型的殖民色彩,冬季冰上运动也同经济、政治、文化一样受到西方影响。我国现代冰上运动可以说是从西方引入的,是随着西方工业文化的进入俱来的,当时的哈尔滨正是西方冰上运动进入的前哨,也是我国现代冰上运动的起点与发祥地。
 
当时的俄国已经进入了工业文化的发展时期,而现代冰上运动在俄国的发展已具规模,19世纪末俄国参加一系列国际滑冰比赛就取得了不斐成绩,俄国人斯特伦尼科夫于1910年、1911年两次取得了速滑世界冠军,俄国冰上运动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此时,清政府与俄国签约修建中东铁路,于是中国境内西起满州里,东至绥芬河,南到大连范围的土地归属于俄国使用,他们在这里建银行、办工厂、立教堂、兴学校,致使大量俄侨和欧洲外侨涌入,而哈尔滨正处在3条铁路线的交通枢纽,自然也就把俄国盛行的冰上运动带入了哈尔滨。20世纪初俄侨在这里建立了滑冰协会。1909年举办了小型冰上比赛,1910年前后,在我国出现了第一批人工浇灌的滑冰场,俄国人在哈尔滨道里区修建了200m跑道的滑冰场,在南岗区修建了“扎牙斯”滑冰场,当时这个滑冰场经营方式已初具现代商业型,须买票参加活动,里面设有休息室、更衣室、小卖部等,冰上活动期间播放音乐,入夜有灯光照明,年节还举办冰上化装晚会,吸引大批中外滑冰者参加活动。在俄侨滑冰者影响下,哈尔滨铁路局职工、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为中俄工业大学)的师生中涌现了一大批滑冰爱好者,他们参加了同外侨的速滑、花样和冰球比赛,这一系列冰上活动成为东西方文化交融和我国现代冰上竞技运动的第一个起步点,他们应该是我国现代冰上运动第一代滑冰者。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重视冬季运动,北方各省普遍开展群众性冰上活动,黑龙江和吉林省组织广大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仅哈尔滨就组织了百万青少年上冰活动。黑龙江、吉林都把冰雪运动作为大中小学冬季体育课的重点内容,大中小学普遍浇冰场,开设冰上课和开展冰上活动,在群众性冰雪活动中发现了一大批冰雪运动人才。

 
1953年在哈尔滨举办了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解放军和火车头体协组队参赛,参加比赛运动员有138人,在会上创造了一批全国纪录。大会后,哈尔滨首先成立了冰上运动训练班,接着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以及吉林省相继成立了冰训班,集中优秀运动员进行系统训练。

1957年,中国首次参加世界女子和男子速度滑冰锦标赛,最好的名次是第18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滑冰人第一次跨出国门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接触,学习先进速滑技术,是一次经风雨见世面之旅。1958年中国第二次参加世界速滑锦标赛,哈尔滨的杨云香首次参加世界锦标赛就进入了女子全能第15名,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1959年第三次参加世界锦标赛,哈尔滨的杨菊成同苏联选手沃罗宁同组进行500m比赛,仅以半刀之差名列第2。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我国运动员就具备了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争雄的实力。同年,初出茅庐的王金玉和女选手孙洪霞进入世锦赛男女全能第9名,这是中国选手在全能项目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当时世锦赛只取全能名次,进入全能前16名被称为是优秀速滑选手)。1961年和1962年,齐齐哈尔的刘凤荣两次获得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全能第四名,这是我国速滑史上至今在全能比赛中的最好名次。1962年在世锦赛前夕的中苏速滑对抗赛上,王金玉获得1500m、5000m、10000m和全能冠军,并以185.620分创造世界平原冰场最佳成绩,他还在当年世界锦标赛上,获1500m第三名和全能第五名。这在中国速度滑冰史上是首次,在世界速滑史上也写下了浓重一笔。
 


1963年世界男子和女子速度滑冰锦标赛在日本轻井泽举行,在这届世锦赛上,中国男女选手成绩表现突出,达到了历史上的辉煌。在女子比赛中,牡丹江的王淑媛脱颖而出,取得1000m银牌和全能第六名。男子主力队员是王金玉和罗致焕,在1500m比赛中王金玉第一组出场,他和该项上届世界冠军苏联的斯杰宁分在一组,王金玉战胜了斯杰宁并取得了该项比赛的第四名;罗致焕在第四组出场,对手是挪威名将伊瓦尔默,枪响后,罗致焕信心十足、一马当先、奋力拼搏,不负众望,战胜对手夺得了这个项目的金牌,这是中国冬季运动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日本轻泽冰场奏响了《义勇军进行曲》,中国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日本轻井泽的上空,罗致焕的名字被刻在日本人在轻井泽所立的世界冠军的丰碑上。王金玉取得了全能第五名,他和罗致焕双双打破速滑男子全能世界纪录,王金玉被国际滑联誉为亚洲最佳运动员。
 

中国运动员在参加历届速滑锦标赛上所取得的成绩震惊了世界冰坛,挪威晚报在当年曾报道:“应把中国的王金玉、罗致焕列为世界技术高超的一流选手的行列。”日中文化协会白世吾夫说:“中国速度滑冰飞快进步,这是社会主义大跃进的一个反映。”国际滑联副主席拉夫特曼说:“中国滑冰技术的提高,大概是借用了东风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冰球运动十分落后,冰球队多是私人自发组成,时聚时散,比赛尚未形成传统。当时哈尔滨有一支“雪冰”冰球队,尚小有名气。1951年元旦曾在哈尔滨南岗体育场与俄侨俱乐部队进行冰球表演,吸引上千人观看。1953年全国冰上运动会在哈尔滨召开,掀起了冰球运动热潮,许多工厂和学校都纷纷建立冰球队,当时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冬季的冰球比赛接连不断,吸引众多人观看,尤其是哈尔滨和齐齐哈尔每当有较高水平的冰球比赛时都有成千上万前来观战。1955年全国冰上运动会再次在哈尔滨召开,有北京、天津、长春、沈阳、吉林、齐齐哈尔、哈尔滨、解放军等9支冰球队参赛,结果哈尔滨以绝对优势获胜。从1955年起每年都举行全国性冰球比赛,直到1966年中断。在这个时期,中国冰球队曾组队参加国际比赛,也邀请国外一些冰球队来华访问。1956年中国冰球队参加第11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参赛国家有罗马尼亚、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中国。此间,来访的外国队有捷克斯洛伐克、日本、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等队,通过与各国冰球队比赛和技术交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冰球运动,运动技术水平有了显著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花样滑冰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953年举行的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仅有23名运动员参加花样滑冰比赛,男子单人滑冠军是哈尔滨的田继陈,女子单人滑冠军是北京的苏锦珠。当时的花样滑冰技术水平较低,只能完成一周跳、旋转、燕式平衡等简单动作,北京的沈里修在冰上滑出一个和平鸽的图形向大会献礼,也成为全国运动会一个亮点。大会以后,花样滑冰在北方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等城市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培养了一些花样滑冰骨干人才。1957年全国冰上运动会在齐齐哈尔举行,我国花样滑冰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规定动作图形已经达到了国际比赛的标准,动作也有了一周半跳、后内2周跳、燕式旋转、弓身转等。为了进一步提高花样技术水平,国家派出专项人员出国访问,学习国外花样滑冰技术。1959年捷克斯洛伐克花样队来黑龙江访问,并在全国冬季运动会上做了表演。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花样滑冰向更高层次迈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滑雪运动开展得不太普及,滑雪技术水平也比较低。1951年吉林省在吉林市北山举行了滑雪表演比赛,有100多人参加表演。当时比赛项目有:急降下长距离滑行、回转滑行、跳台滑雪(20m级跳台),表演赛后吉林市组建了有14名选手参加的滑雪队。1955年黑龙江省在玉泉滑雪场举办了滑雪教练员训练班,并在全省开展了滑雪运动,同年哈尔滨组建了业余滑雪队。1956年吉林省在通化市举办了吉林、通化、长春3市的滑雪比赛,还举办了有哈尔滨滑雪队参加的跨地区滑雪邀请赛。1957年在吉林省通化市举行了首届全国滑雪运动会,参加的单位有:哈尔滨、牡丹江、吉林市、长春、通化、佳木斯、内蒙古、新疆8个单位,共165名选手。1959年全国冬季运动会的滑雪比赛在吉林市举行,这是一次全国性滑雪比赛的空前盛会,有122名运动员参赛。运动会期间,俄罗斯联邦滑雪队5人来华进行滑雪表演,并对中国滑雪运动员做技术辅导。通过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使我国滑雪界开阔了眼界、加深了理解,改变对滑雪概念的片面认识,开始将滑雪分为: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3个大项,并初步掌握了一些滑雪理论和技术动作,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现代滑雪运动水平打下了基础。
 




摘自《纵论中国冬季运动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渊源、融合和演化(二)》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02期,以上内容来自中国历史评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接受检阅 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主场馆将开门迎客
看完了东北人的滑冰工具,我尾椎骨疼了好几天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上运动》邮票原地谈
喜迎“十四冬”,呼伦贝尔的场馆建设已全部竣工
俄罗斯迎战冬奥正值天时地利人和
哈尔滨大冬会将完美谢幕 缤纷记忆再次感动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