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锦绣|唐与黠戛斯的绢马贸易

李锦绣

作者简介:

李锦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中外关系史。

唐与黠戛斯的绢马贸易

绢马贸易是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经济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丝绸之路上持续时间最久的贸易形式之一。绢马贸易因游牧经济本身的需要、地缘政治的需要及东西文化和经济交流等需要而长期存在。

中外学界对绢马贸易颇为重视,成果斐然,但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就唐代而言,突厥、回鹘与唐的绢马贸易研究成果众多,而唐与黠戛斯的绢马贸易却少有研究。本文这里就对唐与黠戛斯的绢马贸易提出一些看法。

草原丝绸之路贸易链的末端

黠戛斯位于叶尼塞河流域。《太平寰宇记》卷199《黠戛斯》记载:“其国南有贪漫山……有水从回鹘北流逾山。又云其国依青山之西面有金海,分为二河,一曰牟河,一曰剑侧河。”

贪漫山,一说为今之唐努乌拉山,另说为今之萨彦岭。青山,可能为今唐努乌拉山之北的喀拉·腾格里山,金海是距克穆齐克河(Kemcik)与阿巴坎(Abaqan)河源头不远的Altn湖,现在称金湖。剑侧河,即克穆齐克河,叶尼塞河的支流。牟河,为A-bu一词的对音,有可能是阿辅水,今阿巴坎河。黠戛斯“在回纥西北三千里”。开成五年(840),黠戛斯破回鹘,牙帐南徙,“距回鹘旧牙(今蒙古国哈拉和林哈拉巴勒嘎斯城)度马行十五日”。黠戛斯离漠北政治中心较远,史书多称“西北荒之国也”。

绢马贸易是草原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贸易形式。黠戛斯是否加入了草原丝绸之路的贸易中?这一问题需结合贞观时漠北的历史来分析。《唐会要》卷73《安北都护府》记载:

(贞观)二十一年(647)正月九日,以铁勒回纥等十三部内附,置六都督府(回纥部置瀚海都督府……仆骨部置金微都督府……)、七州(浑部置皋兰州……白霫部置寘颜州)。并各以其酋帅为都督、刺史,给玄金鱼,黄金为字,以为符信。于是回纥等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置邮驿,总六十六所,以通北荒。号为参天可汗道,俾通贡焉。以貂皮充赋税。

唐平突厥后,漠北的铁勒诸部回纥、仆骨等臣服于唐,唐在广大漠北之地建立了羁縻州府,并在参天可汗道沿途建立馆驿,从唐至回纥之路畅通无阻。此条史料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参天可汗道最北只到回纥,黠戛斯“直回纥西北三千里”,并未纳入其中;二是铁勒十三部向唐交纳貂皮,以充赋税。回纥、仆骨等铁勒十三部所在地为漠北草原,其本身并不产貂皮,据《新唐书·回鹘传》,铁勒十三部周围盛产貂皮的只有其北部的都播、俞折、驳马、大汉和黠戛斯这样的森林民族。其中黠戛斯“服贵貂、豽,阿热冬帽貂”,“内(纳)貂鼠、青鼠[皮]为赋”;“[贞观]十七年(643),坚昆遣使贡貂裘及貂皮”,可见黠戛斯盛产貂鼠,因而以貂皮、青鼠皮为赋税,最初向唐进献之物就是貂皮。铁勒十三部向唐交纳的貂皮产地是黠戛斯。

贞观时黠戛斯并不隶属于铁勒诸部,因而铁勒诸部的貂皮不是来自黠戛斯的贡献,而是贸易所得。铁勒诸部以何物交换黠戛斯的貂皮?当是来自唐朝的锦绫等丝织品。黠戛斯俗贵绫锦,“女衣毛褐,而富者亦衣绫锦”,绫锦成为富家妇女的服饰。但黠戛斯并不产绫锦,贞观时期的这种绫锦正是以貂皮与其南部铁勒交换所得。

绫锦也不是铁勒诸部的特产,铁勒的绫锦来自与唐的绢马贸易。贞观四年(630),唐平东突厥,漠北的铁勒与唐建立了直接联系,参天可汗道形成于此时,而往来于参天可汗道上的,有铁勒诸部的使臣、商人,伴随他们而来的,是成群的马、牛、羊等牲畜。铁勒诸部驱赶着以马为主的牲畜与唐贸易,交换了大量的绫锦、绢帛。随后回纥、仆骨等又转手高价将绫锦和绢帛卖给黠戛斯,换取了珍贵的貂皮。铁勒十三部皆以貂皮充当交纳给唐朝的赋税,可见黠戛斯与铁勒十三部貂皮绫锦交易量之大,而从铁勒所得貂皮之多,也不难推测其转手卖给黠戛斯的绫锦绢帛价格之高。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唐初黠戛斯通过以貂皮换丝绸加入了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网络中,但由于未建立与唐的直接联系,黠戛斯处于丝绸之路贸易链的末端。虽然付出了大量的貂皮,但得不偿失,对其部落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黠戛斯与唐直接绢马贸易的建立及其形式

黠戛斯以游牧经济为主,盛产马、牛、羊,“畜,马至壮大,以善斗者为头马,有橐它、牛、羊,牛为多,富农至数千”,其“昏嫁纳羊马以聘,富者或百千计”。蒙古国布尔干省赛罕苏木苏吉大坂附近发现的《苏吉碑》,为任回鹘梅禄的黠戛斯人裴罗·骨咄禄·亚尔汗的碑文,其中有“我是很富有的,我有畜圈十个,我的马匹无数”。虽然碑主人生活在回鹘领地,但其牧养马匹,财产以马计,正体现了黠戛斯人的生活和财富观念。

黠戛斯的马比突厥、铁勒十三部之马更为优异。唐代最重骨利干(Quriqan/Qoriqan)之马,“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骨利干遣使朝贡,献良马百匹。其中十匹尤骏,太宗奇之,各为制名,号曰十骥。其一曰腾云白……九曰翔麟紫,十曰奔虹赤。上乃叙其事曰:'骨利干献马十匹,特异常伦。’”骨利干所献之马令唐朝野轰动,唐太宗亲自命名并撰文称颂。黠戛斯之马“与骨利干马相似,少不如。印'出’”。在唐代蕃马排名中,黠戛斯之马仅次于骨利干马,其马印为类似“出”字的印记(Tama)。坚昆之马自汉代以来一直久负盛名。

铁勒诸部与贞观四年(630)前控制丝绸之路的突厥并不缺马牛羊,因而黠戛斯不能将马牛羊卖给铁勒诸部和突厥,只能以貂皮为支付手段。盛产的优质马卖不出去,而突厥、铁勒控制的草原丝绸之路使丝绸价格高昂,导致黠戛斯大量貂皮外流,这种不利的经济面貌亟待改变。

贞观二十二年(648)黠戛斯首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入唐的。《资治通鉴》卷198记载:

结骨自古未通中国,闻铁勒诸部皆服,二月,其俟利发失钵屈阿栈入朝……上宴之于天(大)成殿,谓侍臣曰:“昔渭桥斩三突厥首,自谓功多,谓武德九年,颉利犯便桥时也。今斯人在席,更不以为怪邪!”失钵屈阿栈请除一官,“执笏而归,诚百世之幸”。戊午,以结骨为坚昆都督府,以失钵屈阿栈为右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隶燕然都护。

黠戛斯首领俟利发失钵屈阿栈在十七年遣使入唐,在不了解唐对其良马之急需的情况下,“贡貂裘及貂皮”,同时得到了唐回赠的绫锦绢帛,也了解了唐丝绸的价格,因此迫切希望加入唐与漠北的绢马贸易体系。于是就有了失钵屈阿栈亲自入唐,要求臣属于唐的一幕。唐因之设立坚昆都督,黠戛斯纳入唐羁縻体制中,参天可汗道更向西北延伸至叶尼塞河流域,而更重要的是,黠戛斯与唐建立了直接绢马贸易关系。

唐与黠戛斯的绢马贸易形式有三种,其一为朝贡。唐代史籍中记录了黠戛斯朝贡献马的情况,见下表:

对贡物,唐按价予以酬答。而酬答之物,就是锦绫绢帛。唐制规定,“若杂十段,则丝布二匹、绸二匹、绫二匹、缦四匹。若赐蕃客锦,率十段则锦一张、绫二匹、缦三匹、绵四屯”。因而唐酬答之物为丝织品,有丝、绸、绫、缦、锦、绵等种类。

黠戛斯贡使万里跋涉带来的马是千里良驹,马中精品,但数额并不多,规模也不可能太大。而更为重要的绢马贸易形式是第二种——互市。

互市是中原王朝与游牧部族绢马贸易的主要形式。这里先以唐与突厥为例,说明绢马互市之规模。《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毗伽可汗条记载:

(开元)十五年(727),小杀使其大臣梅录啜来朝,献名马三十匹。时吐蕃与小杀书,将计议同时入寇,小杀并献其书。上嘉其诚,引梅录啜宴于紫宸殿,厚加赏赉,仍许于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之所,每年赍缣帛数十万匹就边以遗之。

唐与突厥毗伽可汗在西受降城互市的绢帛达数十万匹。《张九龄集》卷11《敕突厥可汗书》也记载:

往者先可汗在日,每岁纳马不过三、四千匹。马既无多,物亦易办。此度所纳,前后一万四千。缘儿初立可汗,朕又结为父子,恩义相及,不可却回,所以总留。计物五十万匹。兼属国家大礼,并放天下租庸,用度无穷,非特和市。缘此马价,通容稍迟。

这是唐开元二十四年(736)敕突厥登利可汗书,这时唐给突厥互市绢帛50万匹,可见唐与突厥绢马贸易规模之大。

唐与黠戛斯绢马互市的史料并不多,湮没在唐与突厥、回鹘等互市之中。如张九龄撰《敕突厥可汗书》记载:

敕儿可汗,比来和市,常有限约,承前马数,不过数千。去岁以儿初立,欲相优赏,特勤欲谷前至,纳马倍多,故总与留著,已给物市买。中间苏农贺勒兼领坚昆马来,朕以一年再市,旧无此法……令睹都赐苏农贺勒下、及坚昆使下总二万匹绢,任其市易。

唐与突厥绢马互市中,包括市买坚昆马。对随突厥而来的黠戛斯马,唐特别拨付2万匹绢,作为市马价。这一数额,远远小于给突厥的数十万匹绢帛。

唐每年用于绢马互市的匹段,有一总定额,开元时应在几十万匹左右。这对唐来说是固定的支出。北方游牧部族,根据马价,确定与唐互市多少匹马,马价绢不会超过唐的定额数,当然也有可汗上表增加互市份额的情况,如上引敕书表明登利可汗即位后,唐就增加了互市数额。北方各游牧部族众多,皆愿以马易绢,这一定额如何在众多部族中分配呢?史籍中出现的“本分马”及“本分马价绢”的术语,反映了唐马价绢在众部族分配的细节。《李德裕文集》卷13载会昌二年(842)七月十九日《奉宣:“嗢没斯所请落下马价绢,便赐与可汗,稳便否?奏来!”者状》云:

右,臣等商量,赐可汗甚全国体。望付翰林赐可汗书旨言:“得嗢没斯表称,在本国之时各有本分马,其马价绢并合落下,请充进奉。以可汗本国残破,久在边陲,此已量与嗢没斯优赏,其嗢没斯已下本分马价绢,便赐可汗。兼望赐嗢没斯诏,奖其忠藎:“缘卿率众归国,若又落下马价绢,恐可汗与卿结怨转深,事体之间,亦虑非便。以卿等所请奏进奉马价绢回赐可汗,所冀部落早退,令卿等各保安谧。”望约此意处分,实为允惬。

开成五年(840),黠戛斯大败回鹘,回鹘国破,漠北动荡。会昌元年(841)十三部拥立乌介特勤为可汗,南下至唐边塞,嗢没斯降唐,这时唐仍维系与回鹘的绢马贸易。嗢没斯上表称其未降唐前已在回鹘以“本分马”与唐互市,得到了“本分马价绢”,希望将唐优赏的马价绢进奉,唐顾及嗢没斯与乌介可汗的关系,将嗢没斯的本分马价绢转给了乌介可汗。嗢没斯未降唐前,其部族参与了回鹘对唐马价绢的分配。在各部族之间的再分配,应当是以各部族的政治军事实力为基准,根据每个部族的影响力,确定比例。各部按比例参与互市,用来互市的马,叫“本分马”,获得的马价,叫“本分马价绢”。这样,漠北诸部通过再分配与唐互市份额,既兼顾各部力量,又利益均沾,维持漠北诸部的势力平衡。而为了争夺互市马的份额,各部族也难免会发生战争。本分马数额多少,反映了漠北各部族的权势和地位。

黠戛斯成为唐坚昆都督府后,也纳入了与唐互市体系,按照本分马数额比例,与唐进行绢马互市。黠戛斯与第二突厥汗国之间的战争,二者争夺互市马价比例可能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据上引《敕突厥可汗书》,知开元二十三、四年,黠戛斯随突厥市马,表明这一期间黠戛斯纳入唐与突厥绢马互市体系,在唐给突厥的马价中,黠戛斯占有一定比例的“本分马价绢”。根据上引两道《敕突厥可汗书》,开元二十四年黠戛斯的2万匹马价占突厥马价50万匹的4%,因为这2万匹是唐赠给的,黠戛斯本分马价绢的实际占比还要稍低一些。

从贞观至开元天宝年间,唐物价有所起伏,除唐武周前后因铸新钱导致物价暴涨,开元天宝间物价回落之外,整体上呈逐步上升状态,马价也逐渐上升。这里以吐鲁番为例,说明唐前期的马价变化。“唐神龙三年(707)和满牒为被问买马事”文书其中两行记载:

1.马一匹骝敦,七岁,大练壹拾叁

2.□蕃中将前件马至此

神龙三年和市买蕃马,马价为一匹值大练13匹。二十多年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石染典买马契”文书记载:

1.马壹匹,骝敦六岁

2.开元廿一年正月五日,西州百姓石染典,交用大练拾捌

3.匹,今于西州市,买康思礼边上件马。其马

4.及练,即日各交相分付了。

7.练主

8.马主别将康思礼年卅四

9.保人兴胡罗世郍(那)年卌

10.保人兴胡安达汉年卌五

11.保人西州百姓石早寒年五十

石染典买入华粟特人康思礼之马,其价为一匹值大练18匹。十年后,“唐天宝二年(743)交河郡市时估案”文书云:

1.突厥敦[马壹匹][次上直大练贰拾匹]次拾捌匹下拾陆匹

2.次上直小练贰拾贰匹次贰拾匹下拾捌匹

3.[草]马壹匹次上直大练玖匹次捌匹下柒匹

4.次上直小练拾匹次玖匹下捌匹

神龙三年,一匹7岁去势父马(敦)值13匹大练,开元二十一年,一匹同样的敦马价值18匹大练,天宝二年,交河郡市场上一匹突厥敦马最高价为中等品级的大练20匹,中估价仍为大练18匹。

这样看来,互市时,唐给予游牧部族的马价,远远高于市场价。据《敕突厥可汗书》,开元二十四年,突厥纳马1.4万匹,唐给予绢帛50万匹,平均一匹马值35.7匹,相当于西州市场上开元二十一年蕃马大练18匹、天宝二年突厥马中估大练18匹的一倍。当然,唐给突厥的马价是匹段,不全是绢练。官府支给的匹段,能折合成多少匹大练?我们以敦煌文书为例进行估算。

P.3348V“唐天宝四载(745)豆卢军上河西支度使和籴正帐牒”略云:

2.合当年天宝四载和籴,准旨支贰万段,出武

3.威郡,准估折请得絁绢练绵等总壹万

4.肆阡陆佰柒拾捌屯匹叁丈伍尺肆寸

壹拾铢。

5.伍阡陆佰匹大生绢。

6.伍佰伍拾匹河南府絁。

7.贰佰柒拾匹缦绯。

8.贰佰柒拾匹缦绿。

9.壹阡柒佰贰拾柒屯壹拾铢大绵。

10.壹阡柒佰匹陕郡絁。

11.肆阡叁佰陆拾壹匹叁丈伍尺肆寸大练。

据此文书,大生绢匹估460文,河南府絁匹估620文,缦绯匹估550文,缦绿匹估460文,大绵屯估150文,陕郡絁匹估600文,大练匹估460文。则14678屯匹3丈4尺4寸10铢的匹段,当钱6505贯218文(5600×460+550×620+270×550+270×460+1927.023×150+1700×600+4361.88×460),约折合成大练14142匹,则1万匹段折大练7071匹。若以此比例,50万屯匹相当于大练35.355万匹,市马1.4万匹,马匹估大练25.3匹。较开元、天宝年间西州市场上的18匹,还是增价了41%,增幅接近一半。关于互市的法令,《唐六典》卷3《金部》记载:

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自外并不得交易。其官市者,两分帛练,一分蕃。

互市时唐用以交易的绢帛中并没有大绵。相较于绢练,大绵的价格很低。如果将文书大绵都换成大练,则2万匹段和籴物相当于7102贯595文,折大练15440匹,则1万匹段折大练0.772万匹,50万匹相当于大练38.6万匹,以之购1.4万匹马,马匹估大练27.57匹,较同时期突厥马中估增加了53%。因此,唐为维持北疆和平,以高出一半的价格与北方诸部进行绢马互市,了解这一互市价格,才能理解唐北疆绢马贸易的本质。

黠戛斯马质量高于突厥马,其价格当更高。因而通过绢马互市,黠戛斯从唐朝每年获得了数以万计的绢帛。

第三种形式是私人贸易。黠戛斯商人,跟随贡使来唐,也进行绢马贸易。《唐会要》卷66《鸿胪寺》记载:

天宝八载(749)三月二十七日敕:“九姓、坚昆诸蕃客等,因使入朝身死者,自今后,使给一百贯充葬,副使及妻,数内减三十贯。”

黠戛斯使者携妻入唐,同时随行的除副使外,还应有一定数量的进行贸易活动的商人。只是这种贸易具有临时性,无法具体统计,但毫无疑义,黠戛斯商人来华贸易,也推进了黠戛斯马在唐之流通。

通过这三种形式,黠戛斯与唐进行绢马贸易。这三种贸易形式从贞观末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杨炎撰《杨和神道碑》提到其子杨预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到灵武见新继位的唐肃宗,“北税坚昆之马”,为平叛做出了贡献。其具体经过,《唐会要》卷72《马》记载: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太子至平凉郡,致搜阅官监及私群牧马数万匹,军威始振。

肃宗从陇右监牧和私人马牧中获得了战马,才有了与安史叛军作战的能力。“北税坚昆之马”指的就是这次获得数万匹马的事件。黠戛斯马因品种优良,被置于陇右监牧中,成为唐战马的重要来源,也是平安史之乱时临时市马的主要来源。黠戛斯马壮大了唐之军威,但却是唐第一阶段最后一次与黠戛斯绢马贸易。第二阶段双方再次恢复绢马贸易,则是在近百年之后了。

安史之乱后唐与黠戛斯的绢马贸易

安史之乱后,回纥多次遣兵助唐平叛,成为唐收复长安、洛阳等地的功臣。为“酬功”,唐除赏赐大量金银绢帛之外,还每年定期与之进行大规模马绢互市,绢马贸易的关系也随唐与回纥的强弱变化发生逆转。

回纥马价仍以绢帛计算。《旧唐书》卷195《回纥传》记载:

回纥恃功,自乾元之后,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

唐朝酬赏回纥助战之功,年年以优厚的绢帛向回纥购马,其价格为“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绢四十匹”如果指40匹段的话,按照天宝年间豆卢军和籴匹段的支给比例,40匹段相当于30.88(40×0.772)匹大练,回纥马价较开元时互市突厥马价27.57匹大练有所增加,但考虑到唐后期的物价变化,这种增幅并不大,仍与唐前期高价绢马互市的原则一致。《新唐书》卷51《食货志》还记载一种马价,即:“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而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万匹马价“百余万匹”,似匹马值十余匹,《新志》“百余万匹”可能是“数百万匹”之误。

受唐后期财政和绢价影响,唐给回鹘马价绢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史籍中所见唐给回鹘马价绢事见下表:

通过绢马互市,回鹘获得大量的绢帛,这些绢帛远远超出回鹘自用数额。因此,通过中间商粟特人的贩运,回鹘从唐得到的绢帛被输送到西方,这不但使回鹘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促进了回鹘汗国城市的兴起,而且也使中国与地中海世界的丝绸贸易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得以延续。

为了获得更多绢帛,回鹘不仅主导了其与唐的绢马贸易数量,而且还垄断了漠北与唐绢马贸易份额,之前漠北部族利益均沾的本分马价绢,只局限在回鹘部族内部进行分配,漠北其他诸部,只能在回鹘与唐贸易后,再向回鹘低价卖马,获取绢帛。《李德裕文集》卷13《论太原及振武军镇及退浑党项等部落互市牛马骆驼等状》略云:

右,缘回鹘新得马价绢,访闻塞上军人及诸蕃部落,苟利货财,不惜驼马,必恐竟为互市,招诱外蕃,岂惟资助虏兵,实亦减耗边备。

回鹘得到唐马价绢后,诸蕃部落也争相与之互市,换取其手中的绢帛财货。回鹘因之低价买诸蕃部落之马,再高价与唐互市,获取大额利润。诸蕃部落,无缘直接与唐绢马贸易,享受唐的优惠马价绢。由于黠戛斯与回鹘的关系,大多数时候,黠戛斯不但得不到本分马价绢,而且也不能与回鹘贸易。

史载黠戛斯“乾元中为回鹘所破,自是隔阂不通中国”。黠戛斯为回鹘阻隔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其一为黠戛斯与唐中断联系,近百年间不能遣使于唐;其二为回鹘垄断了绢马贸易,黠戛斯无法与唐进行商业交流。

而在阻隔期间,黠戛斯只能另辟蹊径,与大食及控制安西、北庭的吐蕃进行丝织品与畜牧产品贸易。《太平寰宇记》记载,黠戛斯“女衣毛褐,而富者亦衣绫锦,盖安西、北庭及大食货易所得也”,这里的“安西、北庭”指的是吐蕃。关于黠戛斯与吐蕃、大食的贸易细节,《新唐书·黠戛斯传》记载:

然常与大食、吐蕃、葛[逻]禄相依杖,吐蕃之往来者畏回鹘剽钞,必住葛禄,以待黠戞斯护送。大食有重锦,其载二十橐它乃胜,既不可兼负,故裁为二十匹,每三岁一饷黠戞斯。

黠戛斯自吐蕃、大食处得到丝、毛织品,其输出者当为貂皮、马牛羊等。黠戛斯开拓与吐蕃、大食的贸易,也反证此前黠戛斯经济上对唐绢帛及绢马贸易的依赖。从这个角度看,开成五年(840)黠戛斯灭回鹘汗国,也有争夺绢马贸易权的因素在焉。

会昌三年(843),黠戛斯使者注吾合索入朝,唐君臣对是否册封黠戛斯可汗事展开讨论。《资治通鉴》卷247“会昌三年二月”条记载:

黠戛斯求册命……上恐加可汗之名即不修臣礼,踵回鹘故事求岁遗及卖马,犹豫未决。[李]德裕奏:“回鹘有平安史之功,故岁赐绢二万匹,且与之和市。黠戛斯未尝有功于中国,岂敢遽求赂遗乎!”……上从之。

唐武宗忧虑黠戛斯会像回鹘那样要求唐朝每岁赐绢帛并送大量劣质马强迫唐进行绢马贸易。武宗之所以担心,当是黠戛斯使者提出了卖马的要求。正常的绢马贸易,为唐朝经济军事所需,但回鹘的强行卖马,等于变相索取贿赂,成为唐经济负担。李德裕陈述了黠戛斯与唐只能进行正常绢马贸易的理由,为武宗所接受。此后,黠戛斯代替回鹘成为与唐进行绢马贸易的主体,接过了贸易绢马的任务,代替回鹘每岁与唐继续进行着大宗的绢马贸易。

这是黠戛斯与唐绢马贸易的第二阶段。晚唐史料阙如,我们只能推测,这一段绢马贸易至少持续到咸通年间(860-874)。

结论

黠戛斯与唐的绢马贸易,与漠北政治军事形势变化息息相关,呈现出曲折性、阶段性特点。

贞观年间,唐平突厥,铁勒诸部与唐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在唐羁縻体制下,漠北铁勒与唐进行绢马贸易,换取大量的绫锦、绢帛,随后将之转手高价卖给黠戛斯,获得大量貂皮,以之充当交纳唐朝的贡物。这时的黠戛斯通过以貂皮换丝绸加入了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处于丝绸之路贸易链的末端。

黠戛斯盛产的优质马匹,用貂皮换取突厥、铁勒控制的草原丝绸之路背景下的高昂丝绸,对黠戛斯的经济是不利的。黠戛斯迫切希望加入唐直接进行绢马贸易,因而贞观二十二年,黠戛斯俟利发失钵屈阿栈亲自入唐,要求臣属。唐因之设立坚昆都督,黠戛斯纳入与唐绢马贸易体系中。黠戛斯与唐的绢马贸易方式主要是互市,通过与漠北诸部族的战争与协调,黠戛斯每年以一定数量的“本分马”与唐互市,获得“本分马价绢”。唐与北疆诸族互市马价一般高于市场价格的一半,因此黠戛斯每年所获“本分马价绢”应有数万匹。唐与黠戛斯的这种绢马互市可能持续到安史之乱。

“乾元中,[黠戛斯]为回纥所破,自是不能通中国”。安史乱后回鹘垄断了与唐的绢马贸易,黠戛斯为其阻隔,只能转而与大食及控制安西、北庭的吐蕃进行贸易,交换丝毛织品。黠戛斯与回鹘长时期进行战争,其间也有争夺与唐绢马贸易权的动因。会昌年间,黠戛斯遣使来唐,代替回鹘成为与唐进行绢马贸易的主体。

绢马贸易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的互助、互补经济关系。唐高价与北疆诸部族互市,不仅是维护北疆稳定的措施,也是国防建设的需要。在古代战场上,战马相当于今日飞机坦克之效力,拥有强大的骑兵,是国力强弱的关键。唐需要游牧部族之马改善唐马质量并补充战马的不足。《唐会要》卷72《马》记载:

大历七年(772)八月,回纥使还蕃,以国信物一千余乘遣之。回纥恃功,自乾元后,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欲帛无厌,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时特盈数遣之,以广恩惠,使其知愧。

建中元年五月(780),诏市关辅牝[牡]马三万匹,以实内厩。

由于回纥马质量不高,唐马长期得不到改良,良马缺乏,因而只能大量市买关辅地区马,充实内厩。同书同卷又云:

[元和]十一年(816)正月,以讨吴元济,命中使以绢万匹,市马于河曲。其月,回纥使献橐驼及马,以内库缯绢六万匹,偿回纥马直。

唐后期马政衰弱,讨吴元济时大量于河曲市马,体现了外蕃马是唐战马的主力,回纥因之献马,正是唐所急需。这两例都反映了唐对诸蕃马的依赖,故而唐一直持续不断地以高价与诸蕃族绢马贸易。至于漠北、西北诸蕃族,对与唐互市的渴望,“本分马价绢”一词的存在,已足以证明了。

第二突厥汗国建立后,突厥再次成为漠北霸主。开元九年(721),唐玄宗颁给突厥可汗玺书,描写了双方长期绢马贸易的效果:

国家旧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綵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宜。

黠戛斯与唐的绢马贸易,也正是这种各以所有、各取所需的贸易,其结果是唐与黠戛斯“非常快活”。通过这种贸易,“彼此丰足,皆有便宜”,互利共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也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鹘
安史之乱唐向回纥借兵
阴山古道
回纥(鹘)西迁
回鹘第四任可汗,独解支率部众佐唐戍边
中国文明不可或缺的古民族(回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