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筑庐东坡:苏轼与《黄州寒食帖》

作者/林硕(中国国家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文章首发日本《阳光导报》,转载请注明。
苏轼在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撒手人寰,时年六十六岁。在辞世前两月,他游历真州之际,写下了六绝《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作为对自己一生坎坷仕途的最后注脚。

那么,苏轼为何会将“黄州”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呢?
他是在何种心境之下写就了“天下第三行书”呢?
《黄州寒食帖》又怎会一度流入日本呢?
带着这三问,我们回到一切的起点:北宋中期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
一、从“乌台诗案”到“筑庐东坡”

由于苏轼在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中“不合时宜”的言论,遭到新党排挤,自请离京外放,从杭州、密州、徐州,一直来至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调任“知湖州军州事”的苏轼带着几分怨气写下了《湖州谢上表》,其中有“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之语。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抓住把柄,弹劾苏轼此文乃是包藏祸心、衔怨怀怒,矛头直指宋神宗赵顼。于是,天子降诏将苏轼“勾摄”至乌台审讯,酿成诗案。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署内多植柏树,引来群鸦栖息,故别称乌台或乌署。

台诗案爆发后,时人皆以为苏轼必死。所幸,弥留之际的太皇太后曹氏(宋仁宗皇后、神宗祖母)闻知此事,规劝道:昔日苏轼、苏辙兄弟参加嘉佑制科,先皇览卷大喜,言道“吾为子孙得两宰相”。如今苏轼因诗入狱,实属微过,很可能是仇人中伤,“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神宗闻听亦被感动,“责授”苏轼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看似有官职,实则是没有薪俸的戴罪流放。

经历了生死考验的苏轼,处世哲学也逐渐产生了变化。初到黄州的三年,他不置宅第,寓居在定慧院,创作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千古名句。

待到元丰五年(1082)正月,始终没有等到复启消息的苏轼终于在黄州城东的建起茅屋,即“雪堂”,效法前代白居易在忠州城外筑庐东坡之举。竣工之后,他在雪堂的四壁作画,绘制雪景图,以“散人”自居,希冀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至此,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仿佛是与过去的自己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切割,而今人熟悉的“苏东坡”这个称呼也由此传播开来。

二、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在雪堂落成之后的寒食节,也就是被贬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面对空中洒落的濛濛春雨,东坡先生写下了名篇《寒食诗二首》。

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在第一首中,“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启笔即流露出苏轼的巨大心理落差。原本以为躲过了“乌台诗案”,苦尽甘来,不日便可重登庙堂。岂料一入黄州,不意间已然蹉跎三载,“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眼见光阴荏苒,“东山再起”却遥遥无期,只得“筑庐东坡”,以为长久之计。至于收尾的“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也颇有深意。

注意观察可以发现:在“殊”和“少”的右侧被插入一个“病”字,而下一列的“子”字右侧则涂有四点,以示删除。由此可知,东坡所写最初的版本是“何殊少年子,病起头已白”,涂改之后刻意使用了两个“病”字,凸显出疲惫、愤懑与沉郁的情绪,与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可谓异曲同工。

第二首诗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明写黄州百姓在寒食节期间禁火冷食、祭祀先人,实则折射出诗人心系庙堂却谪居外放的矛盾心境。

两诗被苏轼书于素笺之上,凡十七行,共一百二十九字,即《黄州寒食帖》,亦称《寒食帖》。从文学角度分析,《寒食帖》将彼时东坡居士的心灵孤寂与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从书法角度鉴赏,此帖结字奇崛高妙,笔势飞扬奔宕,“粲若霄汉云霞之丽”。从思想高度解读,落笔之处实现了禅宗“空”与道家“无”的完美结合。正是由于这种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的高度统一,使《黄州寒食帖》成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被黄庭坚、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以及元文宗、清高宗等帝王推崇备至。

三、入藏内府与流散民间

两年后的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终于盼到了神宗的手札:“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量移汝州,离东京汴梁近了一些。尽管他最终并未前往汝州赴任,但还是离开了居住了近五年的黄州;只是搬家期间,不慎将《寒食帖》遗落,被州衙杂役收入囊中。机缘巧合之下,苏轼的拥趸永安县令张浩来黄州,从杂役手中购入《黄州寒食帖》,焚香谒览,倍加珍视。

元符三年(1100年),张浩在崇州江源为母守孝,携帖拜访好友黄庭坚,请其作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山谷,展卷得见恩师墨迹,睹物思人,提笔写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苏东坡、黄山谷同列“宋四家”,时空交错之下,墨迹合璧一处,更彰显此帖的书学价值,可称“绝代之珍”。

南宋末年,蒙古兵锋直指蜀中。张氏后人将包括《黄州寒食帖》在内的善颂堂家藏臻品运往八大防御山城之一的金堂云顶山城。洎宝祐六年(1258年),山城沦陷,该帖被宛平的张金界奴所得,并钤下了“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之印。此后,张氏又将《寒食帖》进献给元文宗天历皇帝图帖睦尔,加盖“天历之宝”;至此,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首次归入内府。

待到元明嬗代,宝帖继续入藏明宫,证据是在“已过三寒”的右侧钤有半枚“司印”之印。此印系洪武朝内府藏书画的重要标志,全印为“典礼纪察司印”叠篆朱文方印,骑缝盖于书画之上,以勘验真伪。时至明中叶,《黄州寒食帖》才被赏赐给编修世宗、穆宗两朝实录有功的礼部左待郎韩世能,由内府回到民间,辗转递藏于不同名家之手。

清代乾隆年间,才子纳兰性德将此贴献给清高宗弘历,《寒食帖》第二次归入皇家府库。乾隆帝如获至宝,在卷首御笔题写了“《苏轼黄州诗帖》 长春书屋鉴赏珍藏 神品”,钤下“天府珍藏”、“御赏”、“神品”以及“乾隆宸翰”四印;除此之外,《寒食帖》上尚有弘历加盖的“古稀天子”、“乾隆鉴赏”以及“乐寿堂鉴藏宝”等数枚印章,曾刻入三希堂法帖。

四、晚清以来的宝帖递藏

晚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万园之园”圆明园惨遭焚毁。《寒食帖》虽然侥幸逃过此劫,但亦被大火波及,至今在卷首处的“雪堂余韵”仍可看到火烧痕迹。自此,《寒食帖》再度流入民间,在同治、光绪两朝几经转手,至民国初年归大藏家完颜景贤所有。1918年,收藏家颜世清以六千元从完颜景贤处购得《寒食帖》,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1922年)携之赴日,在驻日公使馆举办了“颜氏寒木堂书画展览会”。日本银行家菊池晋二(号惺堂)素以收藏字画见长,目睹《黄州寒食帖》之后,尤爱之,遂以六万元将其购入。1923年9月,日本爆发了关东大地震,菊池惺堂庋藏书画、碑帖的“味灯书屋”也燃起熊熊大火。千钧一发之际,他冲入书斋抢出《寒食帖》等,才使东坡墨迹免于祝融之灾。

自《寒食帖》流传到日本,始终在私人藏家手中,除了少部分学者如内藤湖南(虎次郎)曾赏析、题跋,外人始终无缘得见,直到1937年的京都寿苏会。

寿苏会起源于中国,至今仍在举办。早在康熙朝江宁巡抚宋荦就在十二月十九日(东坡诞辰)挂像祭拜,汇聚同道观摩苏轼墨迹,此举不仅被翁方纲、毕沅等人因袭,也逐渐影响、流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

上世纪初,日本学者长尾雨山、富冈铁斋等人组织了多场“寿苏会”,旅日学者罗振玉、王国维也曾受邀参加。其中,第五次“寿苏会”是在1937年举办,正逢苏轼诞辰九百周年之期,两幅苏轼真迹《黄州寒食帖》和《李太白仙诗卷》在京都“冈崎鹤屋”联袂展出,轰动一时。至二次大战结束,王世杰以重金购入《寒食帖》,并在1959年成为在此帖之上最后一位留下题跋者,简要记述了国宝流失与复归的经过,益加珍护。1987年初,此帖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欣赏
评古代书法大家王羲之与苏轼的行书笔力功底!
字帖 | 苏轼《寒食帖》及题跋合集
苏轼《寒食帖》拓片,别有一番味道!
经典回顾(61)苏轼黄州寒食帖
(宋)苏轼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