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地理学科四项能力要求解读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地理信息的分类: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它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图和表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基础材料,还包涵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如光照图、等值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区域图、原理示意图、联系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能力向来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近几年由于命题的越来越成熟,出现在地图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有效的;表格信息是指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
2、答题中常见的问题:信息获取不全面、信息提取中解读错误、不能用题中信息正确描述和深入分析问题。
3、获取信息的途径:
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②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③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④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⑤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⑥从试卷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获取有效信息,并注重信息之间的因果联系,加强能力专项训练,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审题习惯。分析图像信息时,要判读图像名称和看清图例标识,还要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获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审题的过程,要注意审文字(全面提取信息,紧扣关键词)、审图像(看图名、读图例、辨坐标、明方向、定区位、析要素)、审表格(看表名、读表头、析数据、理联系)、审分值(明确答案的要点)。对于考生来讲,要形成这样一种审题习惯:
A.我看到了什么?
B.我标记的重点是什么?
C.我想到与什么知识联系?
D.我准备从哪几个角度回答?
E.回答的逻辑顺序是什么?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如何提高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①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来分析问题。包括地理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物理、生物。2015年全国卷1就考查了青藏铁路热棒的问题,2014年选择题中有一道考查了生物方面的知识,整体并没有超纲,考查的就是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②以热点问题为中心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把与热点问题有本质联系的主干知识进行迁移、重组和整合。能够多角度分析热点问题,并综合归纳。即点明主干知识的核心内容,又注重揭示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更强调以热点为中心形成的多角度、多系列、整体化知识新体系。这对于考生来讲,能够使考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把分散的知识转化为组合的、把理论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在遇到新的情景问题时,能够自然而然的使思路流畅。
③以常考知识为依托构建考点模块。对于高频考点要善于归纳和整理,有必要可以借鉴模版,如特征描述类、地理现象判读类、原因分析类、比较类、对策措施类、辩证评价类、意义作用类等。同时还要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做起题目来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水到渠成,左右逢源。
④进行规范的针对训练。通过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以及专题训练,来总结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经验,形成和感悟规范的操作步骤和技巧规律,这样才能得心应手。
2、怎样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①通过题干设问方法和关键内容,判断考查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
②准确的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内容,认识和说明问题。包括: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地理图表的分析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③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强调正确使用专业术语。
1、描述地理事物:
①对地理事物概念的描述。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整理地理概念、相似概念的区分。教师可以使概念图像化,如:气温的年较差、日较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人口的迁移等。
②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包括定量表达和定性概括。常见的特征描述,如位置特征、分布特征、属性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农业、工业等)等。具体细分为:地理位置特征、农业区位、工业区位、旅游区位、交通区位、城市区位、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资源特征、点状事物的分布特征(是否均匀,哪里密集,哪里稀疏,如城市、商业网点等)、线状事物的分布特征(单一的话从走向、延伸方向,弯曲状况,往往要分段描述;多条,从走向、弯曲方向、数量变化、疏密、范围、极值。如等值线、交通线路等)、面状事物的分布特征(分布位置、范围、轮廓、面积、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方位,形态特征和极值等,如河流流域、地形区、气候类型区、工业区、政区、大洲和大洋等)。
③对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描述。
地理事物的分布要从位置(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数量(数值大小、递变规律、变化快慢、极值、面积大小范围宽窄等)、形状(延伸方向、突出方向、团块状还是条带状)来表示。
一种是对地理事物时间变化(计量图表类)特点或规律的描述:
思路方法:先描述总趋势,然后分时间段描述差异。——注意整体特点,数据变化趋势,有无转折点。
描述方法: ①变化的总体趋势:(增加/增长 /上升、减少/减缓/下降、波动变化)
②变化的峰值:最大值出现的时间
③变化的谷值:最小值出现的时间
④变化的周期:是多少
一种是对地理事物空间发展变化特点或规律的描述:
描述方法:总体变化趋势;局部变化趋势;主体分布规律。
2、阐释地理事物
运用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比较、判断、分析、阐述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比如: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地域分异规律、H的分布规律等。
3、提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方法
①把握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并理解、掌握地理规律与原理
②做题时要全面思考,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提高概括能力
③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迁移
④注意描述和阐释的表达技巧: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审题,要全面完整、层次分明、语言规范,要用词恰当、表述准确,特别要注意使用地理术语,分点答题,要注意仔细推敲文字,准确的说明地理特征。
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
1、能力要求:
①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②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③能够正确运用地理观念,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探究技巧:
针对性论证:主要是针对“区位因素的分析”、“采取的对策”等的论证策略,这类试题在论证类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解释性论证:已经有结果,需要对结果进行论证和解释。在试题中往往以分析原因、成因、规律、特征等的形式出现。
判断性论证:这类试题没有直接呈现结果,需要对结果先做一个判断,然后论述判断的理由,形成论点、论据相结合的完整的论证过程。这类试题也经常出现。比如2015年的全国卷1,36题,你是否赞同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评价性论证:主要是对利弊、优劣、重要性、影响等的评价。
比较性论证:主要是对不同地域、不同事物、不同现象等特点、过程和原因的辨析和对比。
推理性论证:对于某些内容并不是很熟悉,但试题中又提供了充足的地理问题,考生可以根据试题信息进行推理论证。比如2015年全国卷36题,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知识类型
能力要求与思维方法
主要内容
地理事实
识记、空间定位
地理名称、数据、时事
地理概念
理解、区分和运用
一般概念、特殊概念、集合概念
地理区域
综合特征、类比差异
中国与世界分区及国家
地理图像
判断、绘制、分析和比较
分布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值线图、地形剖面图
地理事物
描述、理解、概括、分析
空间结构联系、发展变化
国情国策
知国情、懂国策、明法规
国土开发与整治
地理原理
理解、推导、说明、印证
成因原理、结构原理、变化规律、运动规律、分布规律等
地理信息
提取、判断、解读、反思
图像、文字、数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理二考复习,你将怎么准备?
过程性学习: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捷径”
2017高考地理备考
新高考地理答题的七大技巧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讲座
五大步骤攻克地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