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孝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好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好触犯上级,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基础工作〕,根本建立了,〔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做人治国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基础吧!〕”

注释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弟子。《论语》记载孔子弟子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冉有和闵子骞偶或称子),据此推测,《论语》可能系二人弟子所纂。有若在孔子死后一度为孔门所尊崇。他曾提出诸如“礼之用,和为贵”等许多著名主张,丰富了儒家学说。

孝弟——孔子倡导的重要道德规范。孝弟观念是孔子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孝顺父母,尊兄爱弟。实际上包括了对待父母以及兄弟之间的全部正确态度和做法。孝弟二者,孔子更重视孝。孝的一般意义指奉养、孝顺父母。孔儒把孝看作仁的根本。《孝经》:“夫孝,德之本地,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个人修养的出发点,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基础。弟同“悌”,敬爱兄长。朱熹《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为仁之本——意思是以孝弟作为仁的根本〔基础〕。另解,“仁”即“人”(古时二字时或混用),“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提示

有子的话可以分作两部分看。前一部分是“摆事实”:孝悌之人不会犯上作乱,这样有利于稳固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体制,有益于维护社会安定。后一部分是“讲道理”:重在“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一论断。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孝弟是“仁”的基础,是实行仁德的根本;二是:孝弟是做人的根本。无论是儒家的“孝道”,还是中华民族心理的孝观念,这两种解读都是被认同的。

应当注意的是“孝”作为伦理思想、道德规范在传承过程中,被“误读曲解”,形成消极因素,如愚孝愚弟等,须认真识别。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出门在外,要尊从师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献〔文化〕。”

注释

弟子——有二义:(一)年纪幼小之人;(二)学生。

出、入——《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为“入父宫”,“出”为“出己宫”。

谨——杨伯峻《译注》:“寡言叫做谨。”朱熹《集注》:“谨者,行之有常也。”亦可作“谨慎”,“慎重小心”解。

仁——指代有仁德之人,仁人。

提示

孔子之教,德育为首。养德,以孝、悌为本。“入”、“出”于“孝”、“弟”之间,在此基础上培养仁德。力行之余,“学文”也是必不可少的。提高理性认识,增长知识,加强学养。

清人李毓秀根据这段“圣人训”的文意加以发挥,写成训诫类(儿童守则)的蒙书《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经清人贾存仁改编,易名),成为清代中叶以后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启蒙教材,有“童蒙养正宝典”之誉。1080字的《弟子规》,内容翔实,涵盖深广,已经超越时空显示了它的普世价值。《弟子规》为“弟子”们提供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规范。学习、践行《弟子规》将为人的一生扎下善根,打下良好基础。推广《弟子规》也将有益于深植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促进社会的文明建设。应当历史地看待《弟子规》,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识别,这是不言而喻的。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注释

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之子,“武”是谥号。鲁国人。

其——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这句中指代父母,抑或儿女?父母忧子女,还是子女忧父母?历来有两种解读。

提示

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关心无微不至。做子女的,如果能让父母除疾病之外,对自己什么都不担心,就是尽孝了。

让家长(父母)省心,放心,开心是最大的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至于犬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如果供养父母不存心诚敬,〕那么养活父母与饲养犬马怎样去分别呢?”

注释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弟子。言游的后学在战国时期曾形成一个较大,较有影响的学派。

养——朱熹《集注》:“养,谓饮食供奉也。犬马待人而食,亦若养然。”它说不取。

敬——有二解。(一)尊敬,不违礼。(二)敬慎,严肃认真。

提示

“孝”包括养亲,事亲,敬亲几个方面。强调“敬”重,并将其与顺从和谏诤作为子女对待父母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这也是儒家孝道的独特之处。“孟懿子问孝”孔子答以“无违。”(见《为政》二·五)就是说,对待父母要事事依“礼”而行,无所违。不违礼,也就意味着“敬”;不违礼,也能做到顺从;不违礼,必要时也应谏诤。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看到父母的心里不愿听从,仍然尊敬而不触犯他们,忧愁但不怨恨。替他们劳苦而不抱怨。

注释

几——音ji,轻微,婉转。

违——触忤,冒犯。

劳而不怨——另见《尧曰》二〇·二:“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意谓“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作为成语,“劳而不怨”兼有“虽然劳动很辛苦,很劳累,却没有怨言”(多用于孝子事亲),以及“合理地调用人力,人民虽劳苦,也不埋怨”两种意义。“劳”又有“忧愁”之意。《诗经·国风·邶风·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提示

孝顺,并不意味着绝对服从。“父有争(直言敢谏)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孝经》有《谏诤》章专门阐述此孝道。当然,“谏”须注意态度,方法。《礼记·内则》也说:“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孝道。孔子说:“儿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最不容易的是对父母始终和颜悦色。有事情,年轻人效劳;儿女替父母去做;有酒有肴,年长者父母吃喝,难道这竟可以认为是孝吗?”

注释

色难——两种解读。另解为“侍奉父母的容色”,今不取。

弟子——年幼者;晚辈,儿女。

先生——年长者。另见《宪问》一四·四四:“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先生馔”之“先生”又“谓父兄”(见何晏《集解》)。

曾——副词,难道,竟然。

提示

孝,体现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最根本的是要发自内心,由衷。诚于内,形于“色”。孝集中表现于容色上。《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缠中说禅《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1-65)
且将孝道寄心田——《论语》悟读【23】
孝顺父母敬为先——《回到春秋读论语》第23章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今读:仁者当以亲亲为大
2009文化经典检测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