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心学】让你的心灵进入更高的层次


【让你的心灵进入更高的层次】

昏暗之士,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传习录》

资质平常甚至低下的人,如果能在事物上仔细体察此心运作的规律和奥妙,从而找到本来就有的良知,那么,即使是愚昧者也一定会变得聪明起来,柔弱者也一定会变得强大起来。

一位哲人说过,聪明是能够被再发现的,只有一种再发现的方法,这就是静心。

这种方法,王阳明在五百年前就发现了。他认为,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能重现心灵的虚灵明觉,进入一种非常宁静、无分别、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的“静心”。达到这种状态,原来愚昧的人就可以变得聪明起来,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刚强起来。

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曾感叹地说过:“《中庸》所说的‘惟天下之圣人为能聪明睿知’,过去看时觉得玄妙莫测,现在看来,原来是人人自有的。耳本来聪,目本来明,心本来是睿智的。圣人只有一种才能,就是发掘出心灵本来的奥秘。众人不能如此,只是因为不能致良知。这是何等明白简易啊!”

而在人生中,一个人要想能建功立业,仅仅具有聪明才智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气度、心量和见识才行。只有外在的聪明和内心的境界完美地结合起来,外圆内方,刚柔相济,他才能完成从柔到强的转变。


谈到曾国藩,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近代颇有争议的人物,当年率军镇压太平天国,以显赫的军功,被清朝誉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谥为“文正”。

曾国藩一生信奉“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躬行践履,在治军、治家、修身、养性上都颇有建树。

然而,小时候曾国藩的资质并不高。

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在家读书,不知什么时候,一个盗贼来到他家,发现曾国藩的房间还亮着灯,便躲在窗户边,想等他睡觉后再下手。

但曾国藩把一篇文章读了很多遍,还是没背下来。

而盗贼虽然只是隔着窗户听曾国藩读书,可是那么几遍下来,他就在心中把它记下了。相比之下,他觉得这个年轻人这么笨,读书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终于,盗贼实在忍不住了,怒气冲冲地跳出来说:“你这种水平,读书会有什么出息!”然后将自己早已听熟的那篇文章背诵了一遍,愤然离去。

盗贼的天分确实很高,听人家朗读了几遍文章便能背诵,而且勇气可嘉,看到别人读书如此“不成器”,敢于勃然大怒,不顾自己盗贼的身份,奋不顾身地跳出来,当场教训别人,还要给人家演示一番背书的本事,可谓“智勇双全”。然而他只能做些偷鸡摸狗的事。而曾国藩立志刻苦修身,在日常起居、读书治学、言谈举止方面都严于律己,痛下涵养身心的苦功。后来曾国藩不仅能写很好的文章,而且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提高,成为了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人物。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平时思维不太敏捷,接受能力不强,心量胸怀不大,大可不必整天抱怨老天爷对你不公平,没有给自己聪明过人的头脑和超常的素质,而应该认识到,这是自己本来的心性被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堵塞住了,失去了本来的聪明和境界而已

只要稍微下点功夫,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事情体察自己的内心,让心灵恢复到宁静、放松的状态,我们的智慧、能力和见识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这种方法很简单,在任何时候、任何一件事上都能应用。当你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后,你会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对某些以前怎么也理解不了的观点,忽然之间就豁然开朗了,思想境界似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正如古人所说:“平常心是道。”大家也许认为“道”能穷万物之变,应该是很神奇的,但如果真参透“道”的奥秘了,就会发现其本质却是平平常常的。

所以在日常的种种事情中,我们只要能立定一个主旨,反观自心,不管得失成败,只平平常常行去,则天地万物皆在我虚无空灵的心中。这是因为到了一定的境界,各种事物的道理是相通的,如《庄子》中认为:“通天下者一气耳。”

到了这个境界,我们的心就不会再囿于“自我”这个偏狭的圈子里,而能从更高的层次上,看到更全面的事物规律,这时心量、见识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

其实这种精察涵养的方法也没有什么特别奇异的地方,只不过是修养自然之心,成就平常之性而已。到了“心无二用”的至诚境界,心与万物平等了,自然心眼大开,得“与天地相参”之妙用。

要达到平常之心,关键就在于善于体会“虚”“空”的道理。仰望天空,虽然有时乌云密布,雷雨交加,有时又是朝霞满天,绚丽无比,可谓多姿多彩,变幻莫测。但如果把这些外在的东西统统去掉,天空的本来状态应该是空无一物的。

就像古人所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心灵的精察涵养之道,其实就是效法天地的现象和道理,顺着其规律去行动,假如一有杂乱的事物堵塞在心中,就要认识到这些都是遮蔽本心的尘埃,这时唤醒自己的真心,如阳光普照,顿时如雨过天晴,一切障眼烟云消逝无踪。

通过这样的修养,你的心灵就会进入一种更高的境界,打开一个通往智慧与能力的神秘通道。

儒家认为,一个人的身心只有达到“定、静、安”的境界后,考虑问题才能周到,做事的效率才能提高。在今天看来,“定、静、安”的境界也就是一种“专注”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又该怎样进入这种专注的状态?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良知”即是“天理”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是致良知的上乘境界
跟王阳明学做人,跟曾国藩学做事
感恩三境界:知恩·感恩·报恩
[转载]不同层次的心灵境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