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校办学者要有经营意识——试析一位民办高校董事长的办学理念

高等学校怎样才能提高办学效益?带着这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有幸与民办西安外事学院的董事长黄滕先生进行了坦率的交谈。他认为,高校办学者要有经济头脑。为加深对这一观点的理解,笔者考察了这所在校生近万人的民办高校,聆听了黄滕先生的研讨会发言和专场报告,阅读了西安外事学院的一些办学文件、媒体报道,董事长签赠的传记,逐渐对他所持的办学观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一、服务观:对高等教育性质的初步反思

西安外事学院的办学宗旨有一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国家教育方针的翻版。对此,黄滕先生认为,教育方针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根本要求,即使是民办高校也概莫例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首先要为学生服务,这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中介。联想到黄滕先生的办学观,这里的“服务”一词显然不是通常所说的无私奉献,也不是指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而是揭示了教育的一种深刻的性质。逻辑学告诉我们,认识一个事物的性质,最简单的办法是从它的上位概念中去找。长期以来,教育被理论界视作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因而“阶级性”是唯一性质。直到近年来,有些学者指出,教育具有双重性质,除了阶级性之外还有生产性。据此,循着黄滕先生的“中介”思路,可以认为,教育是一种服务性生产活动,培养人就是服务于人。承认教育的服务性,对提高高校办学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高等教育的服务性决定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这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一致意见。美国的预算管理部门所执行的政府行业标准,将教育与旅馆业、修理业、娱乐活动、卫生保健、法律业等狭义的服务一起纳入统一的预算管理之中。而美国商务部和劳工部的广义标准还包括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批发零售、公共管理、金融保险、不动产等。在我国,从1985年起,统计部门尝试将教育划归第三产业。但是,承认教育的产业性质并不等于实现了产业化,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有产业化的产业才可以具有经营的条件。我国至今还通用另一种统计口径,实际也是管理模式,那就是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划分为企业、事业、机关等,学校与卫生、科研、文化、体育等部门一起同属于“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尚且是政府的属物,事业单位除从事公用事业服务外,大多还肩负着传播意识形态的重任。改革开放后,首先是企业进入市场,继而金融改制,体育职业化,科研与商场接轨,文化产品商品化,医疗体制正在改革,连被称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报纸也纷纷组建报业集团而走上了产业化的不归之路。只有学校还沿袭着传统的运作方式。即使是一些学校尝试引进市场机制,但大多数停留在兴办校加工厂、扩招自费生等层面上,是教育经费短缺压力下产生的现象,离教育产业化仍相去较远。倒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民办教育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虽然因为法规和政策不完善而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也有不少以教育为主业而实现了产业化。西安外事学院从最初的几千元筹集款起家,逐渐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数亿元可运作资产、三处校产、在校生近万名的大型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方向。

其次,高等教育的服务性决定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化。《韦氏大辞典》(第三版)认为,服务是援助某人或有益于某事的行动,可以被用来达到进一步的目的或结果。服务作为一种生产过程,具有劳动密集性的特征,劳动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时还需要机器设备或有形商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一种服务性生产劳动,教师是一种业务特征十分突出的职业。但是,从事教师职业并不等于实现了教师职业化。职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本质是劳务的商品化。就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来说,教师从教充其量只是专业化。自古以来,教师被尊为园丁、先知先觉者,教育是传道、授业,代圣人言,很少有人认为它是“饭碗”。在近代高等教育发祥之初,一些最早的国立大学,如洪堡大学、京师大学堂等,本身具有管理全国高等教育的职能,教授由政府直接任命,当了教授就获得了官员的身份。即使在最近几年,教师仍然是“国家干部”。在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知识分子掀起一股“下海潮”,人才市场初见端倪。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才流入高校者不多,却流失了不少优秀教师,一些不称职的教师反而站稳了脚跟。这是市场经济的劳务商品化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教师的职业化。既然教育是一种服务性劳务,高校办学者可以在劳务市场上购买到教育劳务,即使是公办学校,教师是公务员,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聘任教师。而教师也可以其相应的任职条件在劳务市场上获得教师职业。这种机制在民办高校中已基本形成。西安外事学院的教师,不论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均是招聘来的。耐人寻味的是该校一反民办高校远离普通高校的常例,将校本部迁往高校林立的鱼化区,其用意就在于方便普通高校中教有余力的兼职教师。当前,许多高等学校严重超编,陷入引进和裁员双重困境之中。必须按照职业的原则改革人事制度,才能有效地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三,高等教育的服务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化。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目的的哲学问题。长期以来,教育界并存着个人目的说和社会目的说两种相反的观点。西方发达国家推崇人本主义哲学,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教育观上强调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我国历来强调个人需求服从于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把人才培养看成是工厂的产品生产过程,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培养、统一分配,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单一,口径狭窄,广泛适应能力差。这些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迫于毕业生就业压力,许多高校实行了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界也提出了教育“个性化”的主张。要真正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就要吸收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真正为学生的前途着想,真心为学生服务,摒弃传统的“产品型”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服务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适应高等教育个性化的国际大趋势。具体地说,一是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要注重个别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三是要实行素质教育,加强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资源观:高校竞争要站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

当谈及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时,黄滕董事长感触颇深。其实,不仅民办高校,即使普通高校的办学者无不感到了竞争的压力与市场的无情。那些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高校,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更是高校竞争的根本所在。但是,教育质量只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既不是竞争的手段与内容,本身也构不成市场。那么高校竞争的焦点在哪里?黄滕先生认为是办学资源。教育是服务性生产活动,要想扩大再生产,就要有足量的办学资源。办学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高校竞争的必然性。经济学家指出,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要站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办学资源包括生源、师源和资金三部分,因而生源市场、师资市场和资金市场最为切近的竞争场所。教育质量是竞争的依据和优势,但要把优势转化为胜势,高校办学者必须主动进入办学资源市场,做切实有效的资源开发工作。那种认为只要有了质量就会在竞争中不战而胜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只会令自己离市场越来越远。

第一,以生源市场为导向,开拓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道路。生源是第一办学资源,民办高校之争主要是生源之争。对于普通高校来说,由于我国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生源市场依然是卖方市场,但已经出现了结构性的生源短缺,这应引起高校办学者的警觉。生源影响高校办学效益的主要因素是生源的数量、质量以及生源结构,比如性别、民族、地区和城乡分布、家庭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状况等等。尤其是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任何的波动都将影响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开发生源市场,就是要以其提供的教育服务水平和能力,影响考生的报考决策。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生源市场说到底是从劳务市场派生出来的,一个学校毕业生的质量及其就业状况,是影响考生报考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办好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要积极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根据生源市场的导向作用调整专业设置和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二是要树立高校的形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就业的功利目的相比,学校的知名度往往更加形象直观,因而影响力更为直接有效。因此高校要努力办出特色,突出优势,同时加强形象宣传与公关工作,使学校贴近考生并进而影响考生。有些高校在一些地区和中学建立了生源基地,这在生源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尽管有竞争的不平等性,但也是吸引考生的积极措施。三是要扩大办学规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和拓宽计划招生的主渠道;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在继续教育、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岗前职后培训等领域寻求市场机会,以适应多种教育需求。

第二,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推动高校教师职业化进程。教师是一所学校办学实力的集中体现,教授的名望往往是一个学科、甚至一所学校的旗帜。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历来被办学者当作学校的宝贵财富。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教师是重要的办学资源,只有被优化配置,合理开发的师资才是办学效益的源泉。而结构不合理、闲置浪费的师资永远是办学的沉重负担。优化师资配置的基础手段是师资市场。在我国,尽管目前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师资市场,但通过市场手段获得高水平师资的做法则是早已有之。师资市场的形成有赖于高校教师的职业化。职业化有利于形成教师职业道德、从业标准和自律、纪律规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水平。因此,高校办学者要积极推进教师职业化,促进师资市场的形成。一是要稳定现有师资的骨干力量。我国高校师资大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从教的,难免良莠不齐。因此,要建立校内的选拔、培养和淘汰机制,使乐教、善教者脱颖而出并成为基本师资力量。二是要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推动师资在校内外、校际合理流动,优化师资结构。本是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环境,形成对潜在师资稳定,持久的吸引力和现有师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目前,教师职业已逐渐成为有识之士的首选职业。最近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调查显示,大学教授是人们最尊敬的职业之一。高校办学者应该抓住社会业已形成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将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

第三,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创造多元投资办学局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是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基本支付手段,因此资金是最稀缺的资源。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足量资金的支持。加之潜存于高校办学者意识中的扩张冲动,更使资金成为最强烈的需求。但是尽管高等教育有着巨大的投资潜力,传统的办学体制却限制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措施是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步伐,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一是要继续提高质量,拓宽和稳定国拨经费的流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办学资金是国拨经费,其中很大部分基于投资惯性而用于高校的正常运转,但其实质是国家对高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购买行为。因此,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是保证国拨经费稳定、持久流入的根本措施。二是要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面向社会多元办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基金、团体、个人捐资办学是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尚有巨大潜力可挖。三是要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许多高校通过科研成果转让、教育服务、校办产业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办学。据统计,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自筹资金已全面超过国拨经费。今后的任务是继续发挥高校人才、知识、技术密集的优势,通过服务经济建设提高高校的办学活力。

三、企业家:高校办学者的第三种素质

江泽民总书记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大学校长要成为政治家、教育家。这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办学者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的更高要求。此外,高校办学者还应该具备一种优秀企业家的素质,即具有经营意识。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黄滕先生曾经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当谈及办企业的经验对办学校的影响时,黄滕先生认为那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确实,在西安外事学院的校史上可以看到,几个关键的发展阶段,都体现出企业家独有的胆识与技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处于各种市场活动的包围之中,同时高校本身还要开发办学资源市场,如果高校办学者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必然为市场所淹没。从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目的出发,高校办学者要努力学习和借鉴企业家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法,把企业家当作一种重要的素质来修养。

第一,高校办学者要自觉增强法人意识,明确自身的办学主体地位。新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大学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在企业,法人代表的地位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要为投资者负责,在股份制企业,要为股东的利益负责。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企业家的命运决定于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高等学校的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不仅承担着学校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责任,还要为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担负起历史重任。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学校由国家举办、办学、管理,校长的任务是根据国家任务和要求管理好校务,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但当办学自主权回归高校之后,办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办学的问题在大学校长面前突现了出来,提高效益成了办学的核心要求。这就要求大学校长要自觉增强法人意识,充分行使国家赋予的办学自主权,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带领高校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家增资产,为教职员工谋福利,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二,高校办学者要有经营意识,深刻理解教育服务的规律和技巧。经济规律不同于教育规律,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学者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高校早已介入了经济建设主战场。一些高校在兴办高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多数学校却收效甚微,个别学校甚至为自己兴办的企业所累,这是违背教育服务规律的结果。作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是其根本职能,教育服务是所要经营的主业。目前,许多高校出于发展的愿望和摆脱困境的压力,进一步涉足更多的领域,使学校办学多向化。在这一点上,高校办学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高等教育服务经营的明确理念。因为高等学校如果涉及过多的经营领域,尤其是那些不熟悉的领域,或者是学校不具备经营知识和管理人才的领域,简单、盲目地使学校经营多向化,使不同的管理体制混合在一起,只能是利少弊多。必须明确,以教育养教育始终是高等学校的根本发展途径。西安外事学院在学校困难的关键时刻,黄滕董事长毅然变卖了自己的企业投资学校运行,显示了企业家的独到胆识和对学校效益的信心和不懈追求。这一步应当引起高校办学者的重视。

第三,高校办学者应当批准办学的着力点,想大事,办大事。举重若轻是优秀企业家必备的素质。黄滕董事长以3000万元的投资运作着数亿元的资产,显示了企业家办学的优势。而在许多普通高校,大学校长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早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严重的质量滑坡。其原因通常归结为“三个投入不足”,其中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是重要方面。确实,高校领导除了日常繁忙的管理工作之外,还有重要的教学科研任务,大多数还兼任许多机构、团体的要职,还要处理无数的扯皮问题,精力不足、分身乏术在所难免。实际上,精力不足只是表象,实质是职责、权利、义务不明。在企业界,为防止权力真空或者滥用权力,往往采用董事会治理结构。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大多采用这种治理方式。在这种体制下,高校办学者职责明确,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好份内事务。西安外事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长会决定学校的办学大计,院务会管理日常事务。为分散权力,黄滕先生自降为副院长,聘请专职院长主持院务,他本人集中精力行使好董事长职责。为避免个人利益影响对学校的重大决策,黄滕董事长放弃了他名下的学校股份。这里固然有奉献教育、使学校成为公益事业的良好动机,同时为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体制发生了重要作用。对于普通高校来说,目前尚无条件,也无必要实行董事会治理结构。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教育法》对党委及校长的职责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高校办学者,特别是大学校长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义务,想大事,办大事,有所不为才会有所作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注质量: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紧迫任务
如何破解职业学校招生难问题
69.生源之痛谁之过
关于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考
民办学校办学风险分析与策略选择
农村小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