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2001年12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第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要求2002年要基本实现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为了全面贯彻第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我省今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任务,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一次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了解当前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情况,明确下一步改革的基本思路,为进一步深化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是其中的一份调研报告,着重研究了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几种基本模式及各种模式的特点与利弊关系,在推进模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现存模式的发展与最终走向,以及相关改革配套政策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一、我省高校后物社会改革模式的基本情况

近两年来,我省各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中进行了多种改革模式的有益探索,在从单纯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最终转化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通过对15所高校现存改革模式的综合分析,按照后勤规范分离后甲乙方的产权关系、双方的法律地位和运行方式的差异等,可以将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归纳为五种基本类型:校内乙方模式、混合乙方模式、独立乙方模式、社会企业经营模式和校际联合模式。

(一)校内乙方模式

校内乙方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学校后勤资产的产权关系不变,以协议形式联系甲乙双方。在这种模式中,甲方大多为代表学校行政职能的后勤办(处),乙方是原高校后勤人员和相应资产从学校整体分离后成立的中心(实体),后勤实体以学校国有资产经营者身份为学校提供保障服务,它的实质是一种校内公司模式。实行这种模式运作的高等学校,一方面建立了由后勤管理处作为“小机关”承担学校后勤管理职能的行政管理机构,对外协调后勤与地方政府等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对内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及师生的各类服务需求,代表学校对承担学校后勤服务的经营实体和社会专业公司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估,行使甲方的管理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将原有饮食、维修、生活、绿化、幼儿保教等公司(中心)组成后勤服务集团(实体),形成了以后勤服务集团的“大实体”来承担全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甲乙双方按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要求,改变原来的行政拨款方式为服务收费制,进一步明确了甲乙双方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机制。

目前,全省多数院校的改革处于这种校内乙方模式阶段。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这种模式有利于高校在改革初始阶段的实践。一是由于这种模式的选择是学校后勤人员和相应资源从学校行政系统中分离出来的自然成果,操作难度较小,原来同属学校的各个部门,对学校的后勤市场和师生服务方面比较了解,容易提供符合师生要求的服务,有利于在过渡期内的稳定;二是学校对后勤服务有管理权,有利于保证后勤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根本方向,三是这种模式有利于新旧体制转换的平稳过渡,便于学校统一管理,统一协调,便于内部人员的分流和转岗,四是完善了甲乙方经济合同关系,营造出了校内市场氛围,基本实现了模拟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这种模式也有几个不利因素。一是校内甲乙方的关系基本上仍然以行政为纽带,带有浓厚的计划管理色彩,后勤资产的产权关系不顺,学校直接承担实体企业运营风险,管理体制不规范,经营性资本难以自由流动,缺乏投人与撤出机制;二是校内乙方没有完整的经营自主权,不具备市场主体资格,不利于真正的市场运作,投资主体单一,高校承担着无限经济连带责任,三是管理层次和人员增加,组织成本加大,乙方需要对学校多个管理部门(如后勤处、计财处、资产处等)负责,往往出现作为甲方的后勤处无法形成对乙方真正的管理和监督,造成甲方“做不实”现象的发生,四是乙方没有完全独立的法人地位,对学校的依附性较强,在体制上没有割断改革的“回头路”,一旦改革出现阻力,很容易倒退。吉林大学后勤集团提出了“人员分离,明晰产权,转换机制,最后通过并人、托管、连锁、股份等多种形式融人社会第三产业之中,最终实现与学校的彻底分离”的四个改革步骤,应该是这种模式的最终选择。

(二)独立乙方模式

这种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乙方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学校作为甲方,与乙方在产权关系上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独立乙方模式目前在我省高校中有两种具体运作形式:第一种是部分学校中的学生公寓、食堂等,由社会企业单独投资、建设并自主经营,学校通过支付相应费用享受相应后勤服务;第二种是原高校后勤实体以学校后勤资产和后勤积累为资本进行工商注册,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取得独立法人资格。独立乙方模式是后勤杜会化改革目标模式的一种实现形式,应该加以支持和鼓励。

四平师范学院万达学生公寓等项目是独立乙方模式的代表。这些项目由社会企业独立投资经营,社会企业通过签订协议合同,在学校这个固定的教育市场上直接按市场规律运作,实现了一步到位的社会化。但实践中要防止两种现象的发生:一是由于社会企业是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为主要经营目的,其投资、建设并经营学校后勤服务也要寻求资本回报,因此要尽量避免社会企业的寻利性;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企业对学校后勤服务缺乏了解,在经营中学校要加强监督和指导,防止出现偏差。

独立乙方模式的第二种形式以北华大学为典型。北华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于2000年12月正式组建,2001年后勤集团自筹50万元资金,以“北华大学后勤服务中心”的名称,在吉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了登记注册,取得了独立法人资格。2001年,“集团”在职工内部采取投资人股方式,成功建设了一栋9600平方米的标准化学生公寓,既壮大了后勤服务集团的经济实力,又为学校解决了因扩招而产生的“硬件”困难。由于后勤服务集团对外交往的地位得到了法律上的认可,并取得了合法的收费权,“集团”与白石山林业局商洽,接管了该局投资建设的学生公寓的管理权。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工商注册是后勤实体规范剥离在直观形式上的一个标志。这种形式有几点优势:一是后勤实体经过工商注册后,取得了独立法人资格和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对内有自主用工、利益分配的权力,对外有承揽业务、自主经营的权力;二是后勤实体与学校的产权关系明朗,是相对独立平等的经营主体,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双方通过合同或契约来约束权利与义务,便于明晰价格与服务,保证双方的利益;三是工商注册之后,可以为下一步真正实现体制上的转变找到依托,推进或促动后勤服务实体的根本性转变;四是注册后的服务实体,将依照企业运作规则实施服务经营;五是服务实体经过注册,能够有效避免运行秩序出现混乱,确保实体在规范体制下有秩序地发展。

(三)混合乙方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在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一种后勤资产混合所有制形态。这种形态的混合乙方模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校后勤实体通过合法投资或建设,取得与学校平等的后勤资产权益;另一种情况是学校以土地等实物投人或以无形资产人股,由社会企业投资建设的学生公窝等后勤服务设施,形成多元资产混合所有制,双方共享利益,共担风险。

混合乙方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甲乙双方都是出资人,双方以各自投人为股份,享受相应利益,承担有限责任;二是在规范的股权结构下,甲乙双方的资产状况比较明晰;三是有利于调动社会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广泛地吸引社会资金;四是学校作为出资人之一,掌握着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与管理,保证后勤服务的方向。如吉林农业大学后勤集团自筹资金建设了一栋学生公寓,既解决了后勤服务项目单一的困境,壮大了后勤集团的实力,又解决了学校社会化投资的难题,实现了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双赢”。

这种模式的第二种形态是社会企业投资建设的学生公窝和食堂等项目。由于社会企业的参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后勤产权关系发生了变化,形成混合所有制形态下多元投资权益的交叉。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我省高校在两年间吸引社会资金累计达7.5亿元,建设了71万平方米学生公离、13万平方米学生食堂,有效地解决了我省高校后勤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

混合乙方模式是实现改革最终目标的可选择模式之一,但应把握好几方面问题:一是明确学校的出资人地位,明晰多元投资形成的多元资产产权关系,防止造成由于产权不清引起利益分配的争端,阻碍改革健康稳定地发展;二是通过签订符合法律规定的合同与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义务与风险,形成合理的出资人股份关系,同时建立和完善后勤实体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充分调动学校和社会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在保证后勤服务方向的前提下,学校应进一步在投资比例和利益分配上对社会投资企业给以优惠政策,有效吸引社会投资。

(四)社会企业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把后勤服务项目直接交由社会企业或部门经营承办,学校后勤原有资产的产权不变,只是一种经营权的转移。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内食堂已有5个,原来几个食堂都由饮食中心一家经营。由于饮食中心人员能力所限,难以在每个食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经过研究,学校引进一家社会饮食专业企业经营其中一个食堂,提高了该食堂的经营水平,又在校内形成了竞争机制,师生对此非常满意。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后勤职工比较少,但学校的后勤服务项目却很多,仅靠现有职工能力不能有效地保证学校后勤正常的运行。他们把学校内部原有的水电管理、电话通讯等服务项目,交由社会部门来承办,学校通过交纳相应费用,享受后勤服务保障。这种模式减轻了学校和后勤实体的负担,使学校后勤有限的人力、场万充分发挥作用,社会行业部门、专业公司的专业化管理给学校带来更优质的服务,有利于在校内形成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五)校际展合模式

除以上四种具体模式外,还有一种探索中的模式,即由吉林粮食高专、吉林财税高专、吉林商业高专等学校酝酿的跨校联合体形式。这些专科学校本身规模较小,后勤实体的职工不多,实力较弱,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力。这些学校之间成立的这种跨校联合体作为一种松散结构的集团形式,可以以专业公司为主,发展多种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产、经营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组合,提高竞争优势,走集约化、规模化、企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这也是我们应积极鼓励,并努力探索的一种改革模式。

二、在推进模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对推进现存模式向目标模式转变的认识模糊,思路不清

通过与高校的座谈研讨我们感到,大部分高校领导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的转变形式和最终走向认识不够,思路模糊,缺乏主动性。多数高校注重了人员的分离和机制的转换,忽视了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模式的研究,对后勤实体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公司制的企业法人、最终实现企业化考虑得不多。有的高校满足于现有改革模式,对下一步改革的走向不清晰,有的学校没有把改革的目标提上日程,还有的高校领导存在理解上的简单化,思想上不够重视。

我们认为,后勤改革现存模式的发展与最终走向是实现改革最终目标的认识基础和实践保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要通过后勤实体与学校的规范分离,实现后勤经营的企业化、投资的多元化和管理的规范化,最终融人社会第三产业,这是改革的既定方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模式是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确立后勤实体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同时依法保护学校合法权益,有效规避后勤实体经营风险。校内乙方模式是后勤社会改革过程中,模式选择的一种过渡模式,它的发展方向应是通过明晰学校与实体的产权关系,理顺实体管理体制,逐步使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同时,建立和完善学校在后勤实体中的投人和撤出机制,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后勤实体的经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其余四种模式都是实现后勤改革目标模式的可选择道路之一,应该坚持鼓励和提倡,并在发展中不断加以完善。它们的走向应是通过后勤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把无限责任转变为以其实际出资额承担的有限责任;通过清产核资,整合后勤资源,明晰产权;通过吸收社会优良资本,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防范和化解高校的经营风险;通过落实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后勤实体人事、资产、经营和责任的分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实现真正的企业化转制,完成后勤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对有关模式转变的相应政策研究不够

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对具体涉及后勤人员分离后的人事制度、工资待遇、劳动保险、后勤资产的产权界定等方面的政策研究不到位。如北华大学后勤集团注册后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但后勤实体拥有的资产得不到明晰,产权不明。尽管国家和省政府文件明令人员和资产一并剥离,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高校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目前尚不具备完整的资产剥离条件;后勤实体的人员虽然得到相应剥离,但学校尚未制定出配套的人事制度,实体人员的管理大部分依旧是学校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工资分配制度亦没有得到企业化,大部分仍为“发工资”,没有实现向企业性“挣工资”的实质性转变。这些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改革就有停滞或后退的可能。

三、对下一步改革工作的建议

(一)积极鼓励和加强对改革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尚没有既定的范例可循。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各高校具体情况的差异性,决定了实现社会化的方式必定是多样化的,多种模式的探索是改革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在当前以至今后一段时间,应大力支持对改革多样性的探索,允许多种改革模式并存。另外,我们要坚定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思路,推进高校后勤资产的经营权向后勤实体转移,建立健全后勤服务实体运营机制,限期转换后勤服务实体经营机制,积极推进高校后勤资产产权转移,适时确立后勤实体的企业法人地位,鼓励后勤服务实体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创造条件推进改革进程,在实现企业化、最终走向社会方面下功夫。

(二)坚持因校制宜、与时俱进,适时推进模式转换

改革的模式多种多样,具体做法也千差万别。必须在坚持改革既定方向的前提下,因地、因校、因项制宜,探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模式;对后勤实体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实现企业化,要条件成熟一个,实质运作一个。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实现改革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改革的阻力,防范改革的风险,使改革措施更加贴近实际。

(三)加强对各种改革模式转化条件的研究,完善与改革相关的配套政策

完成高校后勤实体的企业化转制,实现现存改革模式向目标模式的根本转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内外部条件,其中产权界定、人事制度、整体规划等方面相关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尤为重要。在高校后勤规范分离后,我们应深化高校后勤人事制度的改革,推进后勤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加强后勤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革,并深人研究后勤实体企业化转制的有关问题,完善并落实改革相关政策,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增强后勤职工的积极性,减少各方对改革的顾虑,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人,促进现存模式向目标模式的过渡和最终转化。(刘青川、赵淑梅、穆怀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如何认识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形势
后勤社会化改革攻坚阶段几个问题的思考_理论研究_理论研究_江苏师豪高校实业有限公司
后勤工作新局面
浙江大学后勤集团
高校物业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提升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