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飞白为书 藏砖成瘾

2014/11/6 0:00:00 来源:宝藏网 

题记: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这个圈子里的人来人往和点点滴滴既可做为见证,也可成为佐证。杭嘉湖地区乃文人荟萃之地,明清时期逢金石考古活动兴起,因此洋溢着难以复制的情趣和氛围。六舟生逢其时,观察他的朋友圈,恰是一窥这个时代的最佳入口。

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正在举办《六舟——一位金石僧的艺术世界》特展,展期三个月,足够大家观赏。

六舟像

六舟用印

六舟,何许人也?

他是一位清代的和尚,俗名叫姚达受,浙江海宁人,出家后曾住持过杭州净慈寺和苏州沧浪亭。

这个和尚不简单,虽已“跳出三界外”,但“仍在五行中”,他多才多艺,诗书画印无不精通,笃嗜金石,兼擅传拓,尤其是传拓古器物全角,堪称一绝。

六舟亲笔手稿 《小绿天庵吟草》

这位全能和尚生逢幸时,处于乾嘉学派的核心地域,长于金石学繁盛时代,又被一群文人学者环绕,他们诗文唱和,游历自然,访名山,筑庭院,怡然自得之余,著书绘画,拓印互赞。

试想,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将是一个怎样平庸、乏味的时代!

六舟行脚主要地点及路线示意图(部分)

六舟的收藏癖很多,特别喜欢收藏古砖,为了安置自己收藏品,六舟专门建了一间房子,叫做“磨砖做镜轩”来专门做藏砖之所,当时,有着同样爱好的人也不少,六舟的朋友圈里,如张廷济、吴廷康等人都喜欢收藏古砖。

六舟 剔灯图(局部)

阮元,江苏仪征人,被尊称为一代文宗,道光十八年,陈文述向阮元推荐了六舟,于是阮元就邀请六舟为他拓礼器全图以寄给维扬,并写了一首诗:旧向西湖访秀能,南屏庵内有诗灯,那知行脚天台者,又号南屏金石僧。当时,阮元在政界和学界及金石收藏界拥有着“宗师”的地位,这样一位人物对六舟传拓能力的认可和提携,对于六舟声名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丞教作沧浪主,相国呼为金石僧”,这种人生际遇可谓六舟的一大幸事。

阮元 隶书横幅

阮元 隶书横幅(细部)

提及六舟,不能不提到这卷著名的怀素《小草千字文》卷,当然这次展出的是复制品,真迹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呢。据文献记载,六舟收藏着2幅怀素的《千字文》,一卷是大历三年的版本,一卷是贞元十五年的版本,其中贞元十五年本的《小草千文》是六舟在道光十六年(1836)在杭州买回来的。原来是文征明的旧藏之物,由于“一字值一金”,因此被人们称为“千金贴”。

六舟藏 怀素《小草千字文》卷(二玄社复制品)细部

吴廷康,安徽桐城人,道咸曾在浙江为官数十年,特别喜欢收藏砖石,和六舟癖好相同。张廷济《严氏古砖存》的序言中说 ,在当时那群喜好金石的朋友中,六舟和吴廷康两人最猛,六舟行脚所获, 奇奇怪怪 时出寻常耳目之外。  康甫嗜古砖如性命,多多益善。 家藏秦汉至唐宋古砖数百方,他和六舟私交很好,六舟和程木庵相识,也缘于吴廷康的介绍。

六舟道光十九年拓本 西汉定陶鼎全形拓手卷

管廷芬,也是海宁人,和六舟相识于道光二十二年三月,成为莫逆之交后,经常一起诗文唱和,来往密切,目前海宁博物馆所藏的《梅花图卷》就是六舟为管廷芬画的,六舟去世后,管廷芬为其作了《挽六公诗》六首和《南屏退叟传》一文。

还有一个海宁人,叫蒋光煦,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家里的藏书楼叫“别下斋”,蒋光煦家境富有,是当时嘉兴文人圈子里的核心人物,和张廷济、管廷芬、六舟等人来往十分密切,《飞白书七言对联》是蒋光煦和六舟交往的直接证物。

蒋光煦辑《别下斋书画录》收録了六舟的诗

相传,飞白书是东汉蔡邕创造出来的,是用一类扁平的笔或者是木片、竹丝等书写出来的,笔势灵动,画面丝丝露白,由此得名“飞白书”。这种装饰性很强的书体原本是用在宫殿提名和碑刻提款中,后来由于嘉兴地区的文人圈子对这种书法体的热衷,使得它在当时十分流行。

六舟 飞白书七言对联(细部)

汤贻汾,武进(今江苏)人,道光十一年,他到杭州担任参将,和六舟相识相知,成为至交,汤贻汾晚年辞官后居住在南京,还邀请六舟到南京去游玩,这段轶事在六舟的著述《小绿天盦遗诗》中就有记载。

张廷济,嘉兴人,嘉道年间的金石收藏大家,他比六舟大了二十三岁,但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好朋友,他经常在六舟收藏的拓本上面题跋,

费丹旭,湖州人,费长房后人,是个知名画家,他虽然不是杭州人,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住在杭州的,他和汤贻汾、张廷济、蒋光煦、六舟等人来往密切,六舟的很多肖像画都是费丹旭绘制的。

费丹旭 果园感旧图(局部)

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一个朋友邀请六舟到新安(今安徽)去拓印收藏的古器,于是六舟在新安停留了六七个月,直到十一月才回到海宁。在回去的路上,六舟经过了九华山,在狮子峰上见到了一些奇石,他铭记于心,并于5年后绘制了一幅《设色菊石四连屏》。

六舟 设色菊石四连屏

乾嘉考据学、金石学、历史学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我们在研究视觉性的东西时,不管它是属于美术史的范畴,还是属于视觉文化的范畴,其实它更广大的背景还是文化史的范畴。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六舟 百岁图(局部)

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但未深入分析古器物的器形和花纹,未进行断代的研究,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仍有学者进行金石的整理和研究,但独立的金石学已不再存在,金石学变成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六舟——一位金石僧的艺术世界》特展现场

《六舟——一位金石僧的艺术世界》特展现场

《六舟——一位金石僧的艺术世界》特展现场

《六舟——一位金石僧的艺术世界》特展现场

《六舟——一位金石僧的艺术世界》特展现场

《六舟——一位金石僧的艺术世界》特展现场

“商彝周鼎,汉印唐碑,上下三千年,公自有情天得度;酒胆诗肠,文心画手,纵横一万里,我于无佛处称尊。”这是清代金石家严保庸赠六舟上人的联句,也是六舟一生与金石书画结缘的生动写照。

僧六舟(1791—1858),俗姓姚,名达受,别号南屏退叟、小绿天庵僧,斋号宝素室、磨砖作镜室、玉佛庵、墨王楼等,浙江海宁人,曾住持杭州净慈寺、苏州沧浪亭。六舟多才多艺,于诗书画印,靡不精通,笃嗜金石,兼擅传拓,尤其是传拓古器物全角,堪称一绝,阮元以“金石僧”称之,一时名播海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物丨释达受:一位金石僧的艺术世界(多图)
金石僧六舟与全形拓
啸语微言|中国书法史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读何绍基
陈麦青︱故宫本明拓《天发神谶碑》旧藏者“介侯”考辨
鉴藏 | 五凤砚斋藏砖趣谈
王屹峰:“金石僧”的古砖遗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