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史、稗史和信史

正史,包含多层含义:一是官修史,就是政府记录和编撰的史书。过去,往往是本朝史官记录本朝事,并官修前朝历史。二是正规体例的史书,包括纪传体和编年体,但乾隆钦定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所以也常常仅指纪传体。为什么纪传体独得宠爱?因为纪传体是以帝王为纲纪写的。三是占据主流历史地位的史书。纪传体、编年体以及乾隆钦定的二十四史,并不全是官修史,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后人研究某一朝代历史时,以它为主体,而其他史书则为补充。

稗史,也称野史,但其实两者还是略有区别的,只是后世混同了。稗史,是指不同于正史、记录巷闾旧闻的史书,包含民间风俗和精彩故事,夹杂一些传闻,是“小说”的源头和雏形之一。《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如淳语说:“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稗官所记之遗闻琐事或当代见闻便是“稗史”。可见,稗史最初也是官修史。后世稗官撤销了,但稗史传统依然在民间传承,就更接近于野史了。

信史,是较为翔实可信的史书或者说历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就是信用。信史之所以“信”,就是因为其中的史实真实可信。当我们研究历史时,可以拿来作为可信的材料使用。

正史、稗史和信史三者之间,有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正如前文所言,正史的一个含义就是对某段历史的主流参考文字。所以,我们一般研究某段历史时,首先会看正史,并默认为它是信史。而稗史,则常常因为其内容的芜杂和传闻的掺杂而被视为补充资料,信史的程度要打一些折扣。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正史往往是官修史,所以难免会受到古代政府特别是帝王的影响。尽管我国历来强调史官的独立性,所谓秉笔直书是也,但是,大的趋势看,中国古代史是一个集权程度不断加深、文人腰杆不断弯曲的进程,帝王施压修改历史、增删数据、粉饰当朝、美化自我的情况始终存在,而且深刻影响着正史的内容和可信程度。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的一些史实和形象,都和他们的实际风范可能有所出入。尽管有后世修前朝历史这样努力保障客观公正的原则和方法,但也很难真正保障正史可信,因为,后世江山得自前朝,有理不清的干系,必然存在立场上的偏颇,以及由此带来的有利于自身统治的取舍和剪裁。比如,清朝修明史,对明太祖、魏忠贤、东林党人、崇祯帝的表述,一定会遵循有利于确立自身合法性的原则。而稗史、野史呢?尽管不系统、琐碎,还夹杂着道听途说的内容,但由于作者身份卑微,没有太多出于自身历史地位考虑的因素,反倒是更能真实记录历史,使我们获得民间对当世史的真实记载。因此,信史不能只信正史,也要高度重视稗史、野史。参照的稗史和野史越多,对信史的认识会越深刻,也便越能趋近于看到历史的原貌。

常闻之: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对。有一定道理,是因为正在发生的历史是如此细腻而繁复,后世不可能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作出完全准确的记录、描述和判断。这一秒准确描述上一秒都不可能做到。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不同的人对同一段历史,会作出不同的记录、描述和判断。不仅后世研究者、修史者如此,就是当时人、当事人也是如此。所以,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变化,有时候看起来就像是我们在编撰历史。不同时代的人对以往历史的看法可能会大相径庭。比如,对秦始皇、汉武帝、曹操、王安石等历史人物的看法,就曾经一变再变。不完全对,是因为历史不管如何复杂,总有大的事件、脉络和规律摆在那里,不至于全然看不清全貌。如果说历史发展纯粹是偶然,那就难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对正史、稗史和信史的认识,常常是随着个人的年龄和阅历而变化的。学历史的大学生和大学毕业二十年的人,肯定会对历史及史书有不同的思考和见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史、野史、杂史、别史、稗史都是什么史书?
史书
关于编写村史村志的几个问题
我国古代的“正史”,都是如何写出来的?
从《史记》的体例入手,深入分析为什么正史都喜欢采用纪传体?
《史记》为何能称为二十四史之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