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建文帝下落之谜被解开?后世争议600余年,其实朱棣早就找到答案

前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当时的皇太子朱标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这对老皇帝朱元璋来说,无疑是晚年最大的一桩心病。

他最看重的继承人,一个还未到中年就已殒命的消息,让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与绝望。此时此刻,这位开国之君内心的苦闷可以想见。

一、朱标之死激起皇位继承之争

朱标虽是最受宠的皇太子,但并非朱元璋诸子中最优秀者。只因他是嫡长子而备受宠爱。朱元璋有二十六子,燕王朱棣在诸王中最富实力与威望,若论才干,无人能比。

但由于朱棣为庶出,不被视为皇位合法继承人。朱元璋一心要坚持嫡长子继承制,这成为日后靖难之祸的原因。

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决意传位于朱标的次子、年仅十六岁的孙儿朱允炆。本该传给朱标长子朱雄英,但其早在八岁时就已夭折。朱允炆成了嫡长孙,顺理成章地被确立为继承人。

一时间,明廷上下,莫不称颂老皇帝明智,储君有方。可这看似稳妥的皇位继承安排,很快就在朱允炆登基后,引发了异乎寻常的震动。

朱元璋视嫡长子继承为万世基业。但其儿子中,皇太子朱标并非最杰出者。燕王朱棣才能出众,诸王中最富实力。若以能力论,朱棣当可继大统。但立场偏颇,成为日后变故的导火索。

皇太子早逝,让朱元璋陷入继承人选择的两难。立嫡长孙朱允炆,稳定了秩序。却埋下祸根。朱棣才华横溢,心有不甘。朱允炆登基后力图削藩,两者必有一战。朱元璋晚年定下的继承方案,恐怕难逃争议。

二、建文帝削藩引燕王叛变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年仅二十一岁。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生性刚烈,登基后便有意清洗朝堂,削弱藩王势力。他深信这是当务之急,否则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们哪天联手造反,自己的龙椅就岌岌可危了。

在心腹臣子黄子澄建议下,朱允炆果断采取“先弱后强”的策略,先后贬黜周王、湘王等实力较弱的藩王。众王震惊,局势一触即发。

最让朱允炆忌惮的,是手握上十万重兵的燕王朱棣——自己的叔父。朱棣在诸王中最富实力,一旦他起事,后果不堪设想。

朱棣听闻建文帝有意削藩,心知大势已去,自己这块肥肉难保。只能以疯狂装病来稳住朱允炆,暗中筹谋对策。

建文帝登基后,积极推行改革,首要之举是削藩。朱允炆担心强横的藩王会窥视皇权,动摇王朝根基。削藩固然大忌,但其方式需要慎重。

建文帝不顾谋臣劝阻,执意先除弱小。未料此举适得其反,反使诸王疑虑重重,界限既无,无不自危。尤其是燕王朱棣,深感危机,志在必叛。

建文帝过于直截,缺乏周密考量,否则这场兄弟阋墙,或可避免。削藩本是大计,但轻率之举,终致祸起。

三、建文轻放燕王三子

建文二年(1399年)六月,朱元璋诞辰时,朱棣派三子前往南京朝拜。建文帝的心腹臣子纷纷劝他留下三子为质,以防燕王变故。

但朱允炆心中还是不忍,擅自放回了三子。朱棣见儿子平安归来,这才稳定了心神,下定决心举旗反叛。

七月,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史称靖难。此时的燕兵不过数万,占据的只是北平一隅。相比之下,建文帝手握十余万禁军,拥戴天下。实力对比可谓悬殊。

但朱棣只用了短短两年多时间,就以弱胜强,攻入南京,成功夺位。建文帝不敌,在宫中放火自焚。至此,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宣告结束。

建文帝在靖难前夕,有机会制住朱棣。燕王派三子来京,正是绝佳人质。建文帝不听谋臣,放走三子,此举大失机会。

朱棣借拜谒之名,派子入京探虚实。建文帝本可擒子要挟,奈何仁慈之心未免太甚。三子平安回燕,朱棣这才敢造反,建文帝亲手放虎归山。

建文帝不取人质,放走燕王三子,导致朱棣起兵。明君决断,需要无情无私,建文帝做不到,才落得败局。

四、建文帝任用失当

朱棣之所以能反败为胜,建文帝败仗的原因在哪?这里不得不提到建文帝在这场兄弟阋墙的内斗中,犯下的三大错误。

第一,在靖难前夕,轻率放走朱棣三子。作为人质,足以牵制住朱棣。这失误直接导致朱棣敢于起事反叛。

第二,在交战中,禁止伤害朱棣性命。以德服人固然好,但在生死存亡的战争中,有这层忌惮,只会束手束脚。

第三,识人与用人均不得法。建文帝任用了一批无能的心腹和统帅,这也是败局的重要原因。

可以说,建文帝努力做一个仁君,但他缺少雄才大略,也没有一个明君的手腕。在这场兄弟阋墙中,注定难逃失败的命运。

建文帝在靖难中连连失利,失败原因何在?政治短视是其一,任人唯亲又是一大败笔。

建文帝信任心腹黄子澄,但黄才疏识浅。重用李景隆统帅禁军,无一战功。才挑与用人均失当,难怪大败。

再加上建文帝不忍伤及朱棣,以仁存亲,却误国误民。明君当抛情舍亲,存天理去人欲,建文帝做不到,遂至败北。

五、建文一脉遭残杀

建文三年(1402年)七月,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和他年仅七岁的太子朱文奎、生母马皇后一道在宫中焚身。

朱棣只在火场中找到了几具面目全非的尸骨,难以辨认。遂令人四处张贴寻人告示,声称建文帝“不知所在”。

之后二十余年间,永乐帝多方搜寻建文帝下落,唯恐他逃出生天。派出了郑和、胡濙等多批人马秘密寻访,直到确认建文帝已出家,这才打消疑虑。

建文一脉,除朱允炆外,他的兄弟妻儿更是遭殃。朱标的儿子基本都被杀害,女儿也被贬為庶人。建文帝的太子与弟弟被囚禁终身,生母下落不明。

朱棣这样残忍地对待手足妻儿,在后世看来残暴过甚。但对他来说,这是夺取天下,巩固地位的必要手段。也可见人性的复杂与残酷。

靖难成功后,朱棣为夺天下,确保龙椅,将建文帝的骨肉亲人悉数诛杀。建文帝兄弟妻子,无一幸免,惨不忍睹。

后人谴责朱棣残忍,但朱棣也别无选择,必须断绝后患。只能说宫廷内斗,没有仁义和善良可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场兄弟相争的悲剧,由朱元璋晚年的继承之争而起,蔓延成靖难叛乱,终结于建文一脉的血洗灭门。开国盛世的明朝,就此埋下了动荡的种子。

六、结语

靖难之役的背后,是开国之君晚年一个看似稳固的皇位继承安排,却因新君主的刚愎,激发了叔侄反目,引发了这场兄弟相争的惨烈内斗。

它揭开了这个功高盖世的皇朝第一个危机的序幕,也让这个家族在短短数年间坠入了难以收拾的毁灭深渊。

想来,朱元璋晚年定下的继承方案,虽出于稳固王朝意图,却因新君主才能与胆识不足而惹祸上身,终究是这一切悲剧的远因。

历史虽不能假设,但不免让人遐思,若当初直接传位于能者多劳的四皇子朱棣,后世这场靖难兄弟阋墙,能否避免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过计较的人生,是一场灾难
《大明风华》故事展开前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当时明朝出了什么事?
明成祖朱棣和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关系如何
此人提出一个建议,建文帝如果听从,或许就不会失去皇位
朱棣打进南京后想立刻登基当皇帝,此人一番话让他赶紧掉头扫墓!
【靖难之变】“靖难之变”是怎么回事?建文帝真的死于大火之中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