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蒋竹山:如何撰写一篇评论性学术书评?

一、前言

前几年网络上曾有过一些笔战,究竟该不该让研究生写书评,我的看法是正面的,重点不在该不该写,而是怎么教他们如何去写学术性的书评。以往我常让修课学生写书评,写一篇历史专书的书评,但这几年变少了。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对于如何写一个完整的段落的句子都大有问题,更何况要求他们去写一篇带有评论性质的书评。或许我们太过相信同学对于如何阅读一本书或去评论一本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这些学生真的清楚知道该怎么写一篇书评了吗?我颇存疑。经过长期批改作业的经验,我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如何写好一篇书评仍然是相当迷惑,不仅不知该如何撰写评论性的句子,就连导读性的句子也写的不完整。

事实上,这些学生分辨不清评论性书评和读书心得有何不同。大多数同学表示以往的书评或报告,老师较少逐字批改,这使得他们对自己文章所犯的错误不易察觉。就我来看,评论者的首要工作不是将书的内容做出简单的摘要,而是要针对一本书撰写评论。事实上,书评者不仅要报告全书内容;而且提出对这本书的优点及缺点的看法。简单来说,书评者的评论最好谨守两个原则:首先是告诉读者有关这本书的内容;其次是提供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以下我综合了学界对该如何撰写书评的一些看法,归纳出几项要点,希望能对想要写一篇评论性书评的学生有所帮助。

二、书评写作原则

(1)慎选一本你能力范围内可以评论的学术专书。台湾每年出版三万多种书,有相当多的好书,那些看起来不怎么样的书最好舍弃,多挑好书来写。

(2)一篇评论性的书评要简明扼要地描述这本书的内容,更重要地是,它要对所评书籍的观念及目的提出深度分析和评价。

(3)书评的叙述应当是让读者了解作者的论点。

(4)在阅读前,评论者要先对该书的基本背景有所了解。这几年网络书店的新书资料卡写得都相当详细,有作者简介、作者的相关著作、导论的摘要及学者的推荐语。所以导读很重要,可以很快掌握一本书的精华。象是王笛的《街头文化》的导读就很精彩,将各种写书的基本功都在这一章完全呈现,从视野到史料都做了描述。

(5)注意标题及副标题。透过这些标题可了解作者如何构建全书内容。

(6)透过阅读「前言」或「导论」来了解作者在写作此书时的动机、目的及研究方法。 (尤其是研究方法,很多人不知道研究方法是什么,基本上就是这位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视角去探讨问题,是社会史、文化史、性别史,或者是全球史的。)

(7)对作者要有初步了解,需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并做一些研究,以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学术脉络。通常可以透过网络搜寻这位作者的单位,上头常会有许多过往的出版讯息。

(8)你的「介绍」应当包括对这本书的概述,其性质是一种浓缩的「摘要」以及你对本书的一般性「评断」。对全书的摘要不要超过书评全文的三分之一。一般而言,中文的书评在4500字左右 (例如《新史学》的征稿标准)。

(9)在写作书评时,不应只提到你是否喜欢或不喜欢这本书;还要告诉你的读者为何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10)只说「这本书是有趣的」是不够的,你必须解释「这为何是有趣或不有趣」。

(11)作为一位批判性的读者,你的角色不是被动的,你应当提出读后对此书的一些疑问以及回应。

(12)要去理解作者提出什么问题?以往的处理方式是什么?作者如何去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作者以何种方法讨论这本书的核心课题?作者的讨论问题有何不足之处?

(13)你对作者的论点有何异议?这本书所提出的问题及回答和你所熟知的其他历史著作有何不同?

(14)除非你已经是一位经验老到而又具有权威性的书评者,否则一开始时最好不要去找相关书评来参考,这容易使你的想法受到这些书评的影响。

三、书评的架构

有关书评的架构,通常可概分为三部分,初学者可以此为规范,熟悉此道之后则可以任意变换架构及段落。

(1)导论:在这部份,书评者必须说明作者的背景及过去所有著作。透过这一段文句,阅读者将可以对这本书有个初步印象。以我自己评论卜正民《维梅尔的帽子》为例,我是这么写的:

「Timothy Brook(卜正民)是一位相当会说故事的史家,功力与美国著名中国史学者Jonathan D. Spence(史景迁)不相上下,但两者相较, Brook 的著作更具有全球史的视野。有人说只要给 Spence 一本电话簿,他可以从第一个人编故事到最后一个人,此话虽有些夸张,但正凸显他的叙事功力。其实, Brook 铺陈故事的功力不输史景迁,他擅长将看似不相干且极为复杂的历史图像编织成一张清晰的历史网络,凡看过 Vermeer’s Hat 的人,应当都会对他所描绘的十七世纪的全球贸易图像感到折服。」

(2)书评的主体:在这一部份,不是去摘要整本书,而是透过下文三「如何设计问题」中的一些问题,对整本书提供重点式的摘要。如果讨论的是英文书,这部分的摘要对读者而言就很重要;若是评中文书,各章摘要可再简略。其次,评论者可将书评的焦点放在二至三个你认为这本书的重要见解与研究取向。你应当列举作者在史料的运用上的优缺点、论证的特色与文字能力。象是我对《维梅尔的帽子》的评论,提到该书的取向有物质文化与全球史特色,

「第二个走向是全球史的研究取向。全球史的概念是近来史学的重要走向之一。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美国新清史著名史家 Pamela Kyle Crossley (柯娇燕)的新着《书写大历史》( What is Global History , 2008) ,这本书是了解当前史学界的全球史写作趋势相当重要的一本入门书。此外,读者也可以透过以下四本着作了解全球史的写作特色。第一本是世界史的重量级人物 William H. McNeill 和他那有接班态势却以环境史擅长的儿子 J. R. McNeill 合著的《文明之网》( The Human Web: A Bird’s 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虽然有人说老 McNeill 此人的史学功力已大不如前,但我们觉得此书的部分篇章仍有可观之处,例如第六章的「编织全球网络:1450-1800」就是我们理解《维梅尔的帽子》时的重要参考文章。第二本是美国加州学派重要学者 Kenneth Pomeranz (彭慕兰)及同校拉丁美洲学者 Steven Topik 合著的 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Society, Culture, and the World Economic, 1400 to the Present (2006) ,这本书的数十篇文章原是这两位作者替 World Trade Magazine 中专栏所写的短文,经修改后集结成书,目前已出第二版。这本书从新的经济角度探讨世界史,运笔生动活泼,毫无经济史学报中一堆硬梆梆的统计数字,读完会让人直呼原来贸易史也这么有趣。……在今日全球化的趋势下,Vermeer’s Hat 这本书有三层意义,一是从中国来看十七世纪的世界史;其次是十七世纪开始,欧洲与中国之间的巨大隔阂首度开始消弭;第三是全球化的概念不仅是当代才有的现象,我们有必要将视野往前推到十七世纪全球化的初期,两者的差别仅在于规模而已。」

(3)结论部分:书评者的焦点则对本书做最后的总结。你可以将此书延伸至较大的学术脉络,探讨这书与其他主题的关联。例如我对《维梅尔的帽子》的总结如下:

「英国史家 Peter Burke 曾在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提到,未来史学研究的趋势之一是「文化接触」,强调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影响、接受与移转;边缘对中心的影响;以及从边缘重思世界史。某种意义上,Brook 处理的也是文化接触的课题,但仍属于表面层次的探讨,对于更细致的研究,则有待日后学界对个案研究的积累。Vermeer’s Hat 然不是一本符合学术规范的著作,但它所提供的物质文化与全球史的研究取向,绝对会是未来中国史及世界史学界中相当具有指标性的一本着作。」

四、如何设计问题

以下的问题设计提供书评者在提出问题时参考。你无须回答所有的问题,但在书评中设计至少一至两个是必要的。这些问题并无前后关系,所以无须一整个段落就只回答一个问题,然后再以另外一段回答另一个问题。

(1)你对这本书的全面看法是什么?本书所阐述的看法的立论凭据是什么?也就是说,你必须告诉读者,你所想的以及如何进行评断。当你拿起这本书以及阅读前言时,你期待从中获得什么?这本书与你的期待相符到何种程度?你期望能对作者有何反馈呢?最后要进一步陈述你对本书的回应。

(2)确认作者的论题,并以你自己的语言予以诠释。这些论题是如何清楚地陈述以及是在何种脉络下陈述,之后的发展又是如何?这些论题被证明到什么程度及如何有效?书评者应适当地引用书中的例句去进一步阐述你的回应。如果本书遗漏了某些论点或观点的话,你认为应当如何才好?

(3)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些目的站得住脚或能够自圆其说吗?书中有能让你强烈反应的段落或句子吗?有哪些字或句子?你的回应是什么?

(4)你觉得作者所提出、解释及支持的主要论点是什么?这些论点背后的假设是什么?对你而言,哪些是去浓缩或重组作者所提出及争辩之方案的最有效方式?

(5)作者的研究取向(approach)是什么?确认作者为书中的研究取向及写作所做的假设。例如,哪些是作者希望读者所拥有的较为重要的知识。

(6)作者的讨论的时代断限是什么?涵盖哪些空间区域?

(7)作者运用了哪些历史研究方法?社会史、知识史、文化史、思想史或者经济史等等。

(8)作者使用了哪些历史资料?正史、档案、方志、文集、笔记、医书、报纸、日记、地方文书等等。

(9)阅读此书后,你具有哪些新的视野?如果有,那是为什么? (10)你认为作者的说法是允当的吗?其诠释有根据吗?

(11)你对作者的评论是什么?

(12)你的推荐是什么?读过此书,你有何收获?如果你对此书有负面的看法,请告诉读者你为何不喜欢这本书。

(13)这本书有哪些缺点?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

五、结论

在这个数位时代,多看看书评、研究讨论与笔谈文章是快速取得学术讯息的重要途径。我的习惯是常常翻阅几个重要学术期刊,象是《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亚洲历史学报》(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及日文的《史学杂志》(这杂志每年的五月号会出专刊,专门介绍日本史学界的成果)。除了这些刊物外,研究生们也可以透过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学习怎么写出论述型的研究讨论。此外,数位时代的网络书评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象是近一两年网络很红的网站「说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书评网站。最后一点供研究生们参考,除了以上的建议供参考外,就是多看看一些史家的书评怎么写就对了。

转自:他者的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写一篇评论性的学术书评
怎么写书评?
不知道怎么投稿?历史学学术期刊C类以上最全栏目在这里!
写了一篇综述,结果悲剧了……
蔡美彪:学术性书评的要求
如何评论一部史学论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