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能讲具体些吗?

问题: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能讲具体些吗?


前言

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学习的一个口诀,有助于初学者记住格律诗平仄相间的基本规则。

不论,是指平仄都可以的意思,类似于麻将中的混子。

但这个口诀并不100%严谨,虽然格律诗的句式只有四种,但是并不完全符合。

我们以杜甫的这首绝句为例,这首仄起平收的绝句恰好用了四种律诗的句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

上面标记为“中”的,表示在杜甫这首诗里,肯定可以“不论平仄”,但是其中还有很多变化。

首先要说明的是:

七律的第一个字永远可以不论平仄。

所以后面只讨论三和五。其实就是讨论五言诗的一和三。

一、中仄中平平仄仄 不可“三、五”同时不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仄中平平仄仄

这种句式有两个变格,三仄尾和锦鲤翻波。

1、三仄尾 不可三五同时不论

唐诗的这种句式,有两个常用的变格,其中一个叫做三仄尾,第五个字【鸣】可以改为仄声【隐】:

两个黄鹂【隐】翠柳,中仄平平【仄】仄仄。

在三(黄)固定为平声时,五是可以不论平仄的。

但是三仄尾时,第三个字不可以为仄。例如【黄】改为仄声【幼】,就出律了。

两个【幼】鹂【隐】翠柳,中仄仄平【仄】仄仄。

宋朝刘颁的《中山诗话》中写过:

白乐天诗曰:「请钱不早朝。」「请」作平声,唐人语也。 ..................二公诗自非语病

可见,【请】在宋朝是仄声:请钱不早朝,仄平仄仄仄。

但是这个【请】在唐朝是平声:平平仄仄仄,所以说在唐朝“二公诗自非语病”。

宋朝人早就注意到:唐朝五言诗的三仄尾不可以写作:仄平仄仄仄。

其实这也符合清朝人总结的规律是:

五言诗,除了韵脚以外,没有连续两个平声就是孤平。

这个句式,一可以不论,三、五不可以同时不论

2、锦鲤翻波 三必须平,五必须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上面说了一个变格是三仄尾,下面说另一个变格锦鲤翻波:

中仄平平【仄平】仄,这是把第五个字和第六个字颠倒过来。

例如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

休问梁园【旧宾】客,中仄平平【仄平】仄

这个句式中:

一可以不论, 三和五,都绝对不可以不论,三必须平,五必须仄。


二、中平中仄仄平平 五不可不论

一行白鹭上青天。中平中仄仄平平

这种句式,三可以不论,白是入声,仄。可以改为平声例如“飞”:

一行【飞】鹭上青天。中平【平】仄仄平平

但是第五个字的仄改为平的话,叫做三平调(三平尾),这个孤平一样,是格律诗大忌。例如上,改为【归】

一行白鹭【归】青天。中平仄仄【平】平平

可见这个句式, 一和三不论,五必须论。

三、中平中仄平平仄 唯一可以“一三五不论”

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平中仄平平仄 ,

这个句式,是唯一的“一三五不论”。第三个字平仄无所谓,例如改为【北】也可以。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第五个字【千】,如果改为仄声的话,叫做半拗体,是唐朝律诗中常见的一个句式,而且可以不必救拗。

例如【千】改为【万】:

窗含西岭【万】秋雪,中平中仄【仄】平仄

所以,这个句式是唯一没有条件,即可同时“一三五不论”的句式。

四、中仄平平中仄平,不可“三、五”同时不论

为了避免孤平,不能三五同时不论平仄的句式是:

中仄平平中仄平

以第一句为例:

门泊东吴万里船,中仄平平中仄平。

第三、五的位置【不可以同时不论平仄 】。

1)三平,五不论

第三个字是平声的话,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

例如第五个字可以改为平声,万改为千。

门泊东吴【千】里船,,中仄平平平仄平

2)五平,三不论

第五个字是平声的话,第三个平仄可以不论。

例如第三个字可以改为仄声:楚。

门泊【楚】吴【千】里船,中仄仄平平仄平。

3)三、五不可以同时仄,避免孤平

三、五的位置【不可以同时不论平仄 】, 否则犯孤平,例如:黄改为幼、鸣改为隐。

门泊【楚】吴【万】里船,中仄仄平仄仄平。

  • 关于孤平

这种三和五同时仄声就是格律诗大忌:孤平。

在五言诗中,仄平仄仄平就是标准的孤平(七言诗看后五个字),这也符合清朝人总结的规律是:

五言诗,除了韵脚以外,没有连续两个平声就是孤平。

结束语

相对来说,二四六分明比较简单,杜甫的这首诗,四句都是“二四六分明”。

关于一三五不论,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其实只有一种句式是“一三五不论”:

中平中仄平平仄

另外,格律诗还有必须救拗的拗体句式, 如:

(中平)仄仄仄仄仄,(中平)平仄仄仄仄,(中平)仄仄平仄仄。
前面加(中平),表示七律,主要看后五个字(即五律)。

这三种都是”仄仄平平仄“的变化,第六个字本来应该是”分明的平声“,但是也”不分明“了。

这三种救拗句式都是:(中仄)中平平仄平,却变成了”分明“,每个字的平仄,都不可更改。

例如: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中平)仄仄仄仄仄,(中仄)中平平仄平。

@老街味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写“格律诗”★★★★★ ★★★★★
学诗笔记之:五言律诗的格律变化规律及名篇欣赏
(一) 平 仄
学习诗词不可不知 原来格律诗只有1种情况可以一三五不论
诗林学步(12)
诗词知识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