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肿瘤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电子版
第六节  肿瘤的传统中医药治疗

 一、肿瘤的中医命名

中医药学文献中关于肿瘤命名和分类的内容记载甚多,往往以肿瘤病灶的部位、形状、症状和病因等加以命名和分类,对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区别也有详细的论述。

在古代文献中对于肿瘤的病名有茧唇、舌菌、失荣、石瘿、噎膈、反胃、乳岩、癥瘕、积聚、肠覃、肺积、伏梁、翻花疮等记录。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就有“瘤”字的记载,这是中医对肿瘤最早的文献记载。《难经》关于“积聚”的论述显示,“积”论述了恶性肿瘤的一些特征;而“聚”所论述则多指良性肿瘤而言。隋唐时期对肿瘤之分类有了新的进步。如孙思邈之五瘿七瘤,所谓五瘿,即石瘿、气瘿、劳瘿、土瘿和忧瘿,其中石瘿与甲状腺癌相似。所谓七瘤,即肉瘤、骨瘤、脂瘤、石瘤、脓瘤、血瘤、息肉等。公元1170年,宋·东轩居士撰《卫济宝书》,在论述疮疡之发时,第一次应用了“嵒”字以形容恶性肿瘤之形状,同时也使用了“癌”字。对癌肿之认识,到了明清时期已有很大的提高。此时即以癌统称恶性肿瘤,特别是用以论述乳癌。由上可见,肿瘤在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之论述,确实是非常丰富的。

中医肿瘤病名繁多,如中医的噎膈症状“噎枯在上,咽喉壅塞,饮虽可入,食不能下;膈枯在下,胸臆苦闷,食虽可入,至胃复出”,就是食管癌及胃癌的叙述。如茧唇的症状是:“唇肿重出如茧”,类似今人所说的唇癌。中医称的石瘿、石疽、骨瘤、肠覃、癥瘕、积聚等病的症状记述中,都提及可以摸到硬块,其中有些情况与癌症极为相似。如《内经》中的“肠覃”、“石瘕”,《难经》中的“积聚”、《伤寒杂病论》中的“癥瘕”、《诸病源候论》中的“石痈”、“石疽”等等,其中就有属于胃肠、子宫、肝、胰、皮肤等部位的肿瘤。宋代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一书中对症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妇则多发于乳”。

二、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1.外因  中医认为外邪是发病的因素之一,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内经》云:“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著内,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得也,大如鸡卵。”《诸病源侯论》说:“积聚者,乃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之气所为也。”这里所说的风、寒等都是指外来的致病因子,一旦在脏气虚弱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就可以自外入侵人体而致病。

2.内因  中医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肿瘤的病因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灵枢》说:“内伤于忧怒……而积聚成矣。”《外科正宗》认为乳岩的病因是:“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王肯堂《证治准绳》中说:“大怒未止,辄吃面,即时有此证。”由此可见中医认为人们的情志抑郁,必然导致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渐积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在内因方面,中医还十分重视饮食失调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如《济生方》说:“过餐五味,鱼醒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症瘕。”《医碥》:“好热饮者,多患膈症。”“酒客多噎膈,好热酒者尤多。”《外科正宗》云:茧唇“因食煎炒,过餐炙……,又兼思虑暴急,痰随火行,留注于唇。”《养生方》:“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以上论述都是认为平素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从而产生食滞、痰浊等病理改变,导致气血淤滞,造成了产生肿瘤的基础。

3.体质因素  在肿瘤的发病上,中医尤其重视人的体质状况,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提出:“壮人无积,虚人有之。”《医宗必读》强调:“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景岳全书》认为噫膈之证:少年少见此证,而为中衰耗伤者多有之。”《外科启玄》在论述癌的发生指出:“四十岁以上,血气亏损,厚味过多所生,十全一二。”都说明了中医认为癌证的发生与人的正气强弱密切相关。特别是年逾四十,正气渐虚,脾肾功能渐弱之人。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后天不足则正气必然匮乏,不仅无力抵御外邪入侵,而且由于脏腑功能薄弱,还会产生气滞、血瘀、痰浊、郁热等病理因素,内外致病因素结合,即可导致癌症发生。这一看法与西医学认为癌肿的发生是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有关的观点雷同。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外来的风、寒、燥、湿、热等病邪,有七情内伤的忧怒等情志因素,有饮食不调的食滞痰浊等病理因素,尤为重要的年老体虚脾肾亏虚,使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调,无力驱邪散邪,使外来的致病因素与内生的病理产物想搏结,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三、中医肿瘤的病机

中医肿瘤的病机就是研究在病因作用于人体后,引起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机体内所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机制。肿瘤的病因作用于机体,正气必然奋而抵抗,引起正邪相争,破坏了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使脏腑、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各种病理变化。尽管肿瘤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但从总体上来说,肿瘤的病机可归纳为: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热毒内蕴,正气虚弱四个方面。

1.气滞血瘀  气滞是指气机流通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气滞泛指一切气机郁滞,运行不畅之证;而“气郁”,主要是指情志不舒引起的气机运行不畅,但也有将气滞与气郁通称的。引起郁滞的原因很多:由情志抑郁不舒,或因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之邪阻碍气机,有因外邪侵犯抑遏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如肝失疏泄,肺失宣肃,皆可引起气滞),亦有因气虚,运行无力而滞者。通观各种气滞,气郁滞而不通,是其共同的病机。因此,闷、胀、痛是其最常见的共同临床表现。由于气推动着血、津液的运行与脏腑的生理活动,气滞不通则对津液、血、脏腑功能活动都有不良的影响。

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和不通畅的病理状态,血瘀的病机主要表现为:血瘀气滞,不通则痛;血瘀而形成瘀血积聚,发为肿块而成癌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噎嗝》说:“……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宜 疏,使噎。”元代滑寿《难经本义》谓:“积蓄也,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也。”明代皇甫中《明医指掌》指出:“若人之气循环周流,脉络清顺流通,焉有瘤之患也……。”清代徐灵胎《医学十二种》说:“噎膈之症,必有瘀也。”清·邹岳《外科真诠》指出:“(石疽)乃肝经郁结,气血凝而成。”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强调:“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以上古代文献记载说明:气滞血瘀是形成癌肿的重要病理机制。

2.痰湿凝聚  痰湿是指机体失其正常运化而停积于体内的病理产物。由于它随体质、疾病性质而有热化、寒化之异,形态上有粘稠之分。脏腑功能运行正常,水谷之精微化成津液。但由于外感六淫、或饮食伤、劳逸伤、七情伤诸因素的影响,使肺、脾、肾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津液不能得到正常的布散,停滞而成痰饮水湿。

水湿痰饮依其性质、体内不同部位的受侵以及成因可分为:寒湿、湿热、痰、饮、水肿等五种类型。所以,湿浊郁积肌体日久,便成湿毒,湿毒积于肠间,可致“湿毒便血”;郁于肌肤,易生疮痛。《灵枢·水胀篇》指出:“……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这里所说的“湿毒”、“湿聚”的秽恶之物蕴积于体内,日积月累,影响气血的运动,气血阻滞,气机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更助长湿邪凝聚,二者互为因果,引起机体的病理变化。因此,湿聚、湿毒反复发作也是肿瘤的诱发因素之一。

3.热毒内蕴  热毒内蕴是由外邪侵袭机体而来,实际包括了病毒感染,烟草、油烟的污染毒素,职业环境中的化学毒素,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污染毒素,酒、饮食中的各种毒素等。或由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久积体内,经络、脏腑气机阻碍,郁而生毒,热由毒所生。邪是毒依存的条件,毒是致病之因,热是毒的致病之果。热又与毒互结,内蕴机体导致癌肿发生。古代文献阐述也很多,如宋代佚名藏本《咽喉脉证通论》论喉菌指出:“此证因食膏粱炙煿,厚味过多,热毒积于心脾二经,上蒸于喉,结成如菌。”明代赵献可《医贯》说:“论噎嗝,丹溪谓得之七情六淫,遂有火热炎上之化。”清代吴谦等《医宗金鉴》论述鼻渊时指出:“此证内因胆经之热,移于脑髓,外因风寒凝郁,火邪而成。”清代邹岳《外科真论》说:“耳痔、耳蕈、耳涎三证,……具由肝经怒火,肾经相火,胃经积火,凝结而成。”“牙疔、耳菌二症,具由阳明胃火所致”。以上论述的“火”都是指实火。清代高秉均《疡科心得集》说:肾岩的形成是“若有郁虑忧思相火内灼……阴精消涸,火邪郁结,遂遘痰于肝肾。”清代易方坞《喉科肿瘤》曰:“喉疳此由肾液久亏,相火炎上,销铄肺金,熏燎咽喉。”上述说明:如果热毒郁结较甚,肌体正气虚弱,不能透毒外出,以致热毒结滞难化,积聚不去,久而久之,发为癌肿。因此,热毒之邪是癌瘤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4.正气虚弱  正气虚弱而引起癌瘤发病的机制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亏虚,病邪亢盛,机体抗邪无力,不能制止邪气的致癌作用,机体不断受到病理性的损害,癌肿就发生、发展。同时,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生理功能就失调、紊乱,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就因此而自生,造成了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外证医编》指出:“正气虚则成岩。”《妇人良方大全》亦指出:“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古代不少的医家对肿瘤的发病机制还有这样的一种观点:肿瘤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并以脾肾虚损为主。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虚损则正气虚弱,易致邪侵。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了:“癥者,由寒温失节,致腑脏之气虚弱,而饮食不消,聚结在内……。”明代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清代林燧《活人录汇编》认为肺痿者,“多因脾土有亏,不能顾子,以来生我。肾气不足,子盗母气而为所窃,则元气为之不足,因而津精血液无所不亏,而有枯萎之象,其始必有金体自燥,绝寒水生化之源,继而肾气枯涸,受龙火潜越之祸,犹之既失雨露之润,反遭风火之炙,有不痿弱者乎。”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吴田宛指出:“噎嗝反胃,……若脾胃虚伤,运化失职,不能腐熟五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难入胃,复而反出,此反胃所由成也。”总之,癌瘤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客邪留滞而致气滞血瘀、痰凝湿聚,互相搏结,蕴结体内而发生。大量的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也证实:大多癌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均较正常人低下,而通过中药扶正培本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癌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甚至可以使癌肿缩小,使病人康复。因此,采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是中医药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中医药治癌的特色所在。

四、肿瘤中医治则

肿瘤中医治则提出的内容包括治未病、治病必求于本、既病防变,尤其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指导,采取攻邪、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对早中晚三个肿瘤发展阶段辨证论治,已为当前中医、中西医结合普遍采用而行之有效的肿瘤治疗原则。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中国医药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根据中药的功效及作用特点,其在抗肿瘤中的应用可归纳成以下几类:

1.扶正培本  扶正培本治则是通过药物的扶助正气和培植本元,使人体正气加强,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原则。在应用放化疗时应配合扶正培本药,增强患者体质,保证放化疗顺利进行。当术后或放化疗后患者出现体质下降,毒副反应明显时,及时应用扶正培本药,扶助正气,促进骨髓和免疫功能恢复。经过扶正治疗后,还可以再转入以打击肿瘤为主的巩固治疗,尽可能扫除潜在残存癌细胞,再进行长期扶正培本治疗,尤其对中晚期癌症患者,对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有明显作用。此类药物有天冬、麦冬、花粉、石斛、玉竹、女贞予、沙参、黄精、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五味子、山药、当归、熟地、何首乌、桑寄生、续断、枸杞等。

2.清热解毒  恶性肿瘤特别是中晚期有转移者以及放化疗后常见发热、肿块增大、局部灼热、疼痛、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皆属邪热瘀毒之候,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法。某些清热解毒方药具有抗癌作用,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冬凌草可直接或间接抑杀癌细胞。一般清热解毒药物有抗菌消炎、解热及改善症状的作用,故清热解毒法亦为抗转移治疗的重要方法。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中药主要通过抑制肿瘤、调整机体的免疫力、阻断致癌和反突变、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抗炎排毒、抑制癌基因转录、调控基因表达等方面来治疗恶性肿瘤,对某些清热解毒药的抗癌机理亦有较深入的研究,但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进一步对其抗癌机理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常用的中药有蒲公英、地丁、半支莲、大青叶、板蓝根、白花蛇草、夏枯草、重楼、鱼腥草、土茯苓、金银花、野菊花、凤尾草、龙葵、红藤、马齿苋、牛黄、黄芩、黄柏、苦参、栀子等。

3.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法主要是通过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网的作用,改善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癌症患者的血液中往往存在着癌细胞或微小癌栓,在随血液流动时,不易附壁着床生长。当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微循环功能障碍时,瘀血停滞,这样癌细胞就易着床生长。而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往往还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凝集,将其包绕起来,避开人体防御系统的搜捕与攻击。血小板还可释放某些物质,增强血管的通透性,促进癌细胞的增殖,表现出癌肿增大或转移。具有抗癌作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全蝎、蟪虫、水蛭、虻虫、川芎、红花、丹参、三棱、莪术、川楝子、乌药、归尾、大黄、降香、五灵脂、鸡血藤、柘树、喜树、紫杉等。这类中药治疗肿瘤的基本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点:多数活血化瘀药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有的还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如莪术、水蛭、穿山甲、苏木、斑螫等,而对正常细胞却不然,即具有特异性;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缓解血液的高凝状况;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局部乏氧状态,使抗癌药物易于发挥作用,对放疗、化疗有减毒增效作用;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大部分活血化瘀药对免疫系统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少数活血化瘀中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如红花总黄素,某些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益母草、牛膝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镇痛、抗炎、抗感染作用,可用于中晚期肿瘤并发感染、癌性疼痛等。

4.软坚散结  肿瘤形成後,聚结成块,坚硬如石。一般认为肿瘤瘤体稍软者为结,而肿瘤瘤体质坚硬如石者为坚,但肿瘤总为邪气聚结成块所致,朱丹溪首先提出肿瘤的发生与“痰”有关,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痰之为物, 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由于宿痰凝聚而影响脏腑气血的运行, 导致气滞血瘀, 久之则形成积聚肿块。因此,治疗上,《内经》早就指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使肿瘤硬块软化,结块消散。一般认为味咸之中药大都具有软化坚块之作用,如牡蛎之咸涩,鳖甲之咸平,龟板之甘咸,土鳖虫之咸寒,海藻之苦咸等。常用的中药有猪苓、半夏、黄药子、瓜蒌等。

5.以毒攻毒  肿瘤是邪毒瘀结于内,大多表现为阴邪之毒,所以,攻毒祛邪多用辛温大热有毒之品,取开解拔毒之效。实践证明,以毒攻毒的方药确能攻坚蚀疮、破瘀散结、祛毒除癌。此类药物的特点是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很接近,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甚至致人死亡,故临床应用以毒攻毒药物防治肿瘤时须慎重地掌握有效剂量,并适可而止,继之使用无毒或小毒的药物以扶正祛邪,有毒中药可通过炮制受手段以减轻其毒性。常用的以毒攻毒类中药有斑蝥、蜂房、全蝎、水蛭、蜣螂、蜈蚣、蟾蜍、土鳖虫、守宫、常山、生半夏、生南星、马钱子、巴豆、干漆、洋金花、生附子、乌头、钩吻、独角莲、芫花、大戟、蓖麻、雄黄、硇砂、砒霜、轻粉等。研究表明,有毒中药的抗癌机制主要是通过对癌细胞的直接杀伤、诱导凋亡及诱导分化而发挥细胞毒的作用

 

第七节  肿瘤的中医药疗法及其并发症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宝库,在其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融理法方药、针灸、推拿、气功、食疗、养身等方面于一体的综合理论体系,恶性肿瘤的防治过程中,发挥包括扶正,改善生存治疗,延长生存时间,放化疗减毒增效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但是中医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也有其可能的并发症:

一、针灸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疗法,是针刺与灸法两法的统称。针刺疗法包括毫针、三棱针、电针,头针、耳针、穴位注射、蜂针、梅花针、皮内针等种类。灸法对肿瘤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肿瘤患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正气虚弱、气血不畅、经脉不通等,而通过针灸可以达到培补元气、疏通经络、和畅气血、调节脏腑等的作用。大量实践证明针灸对于肿瘤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疗效。针灸有免疫调节、抑制肿瘤、控制癌痛,控制癌性发热、缓解放、化疗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作用。同时,针灸与其他疗法一样也有其并发症:

1.晕针反应  晕针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或称血管减压性晕厥),属于反射性晕厥的范畴。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一般来说,晕针多为轻症,但也有症候严重者。特别是一些延迟晕针患者,更应引起注意。另有晕罐、晕灸、晕于刺血、耳针和晕于穴位注射者,除使用的治疗器具不同外,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之法大致与晕针类似。

轻度晕针应迅速拔去所有的针或罐,或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躺下。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重度晕针,立即去针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病人可于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可配合施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措施。

2.穴位激光照射反应  照射后即刻发生,也可在2~10h内出现反应。症状分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多在头面部照射出现,头昏、头胀痛、眼干、口干、鼻粘膜刺激征、耳内胀痛、牙胀痛、面部及口唇麻木等。全身反应有恶心、心慌、烦躁、失眠、胸闷、出冷汗、面色苍白,甚至口唇青紫,意识障碍及小便失禁等。女性患者,尚可有月经不调。全身反应一般持续0.5~2h,亦有数日甚至半月的消失。

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包括:

(1)照射部位:激光照射反应,多发生于照射头面部穴位或病灶区。无论鼻部、面部、颈项部或眼部都可发生;

(2)照射功率与时间:照射功率在2.2~6mW之间,穴位于激光照射反应都有发生,而以4mW以上最为多见,照射时间在5~8min(每一穴区)左右发生率较高;

(3)合用其它疗法:穴位激光照射与其它疗法合用时,可出现合并的不良反应,如应用氦-氖激光照射结合外涂补骨脂酊,出现涂药区皮肤发红,微肿、水泡、发痒等光毒反应。

穴位激光照射反应多为可逆的,一过性反应。轻症多不需处理,可暂停照射,或另择其它穴位刺激法。如局部麻木不适,持久不消,可服用维生素B族药物等。重症应即令患者平卧。具体处理,可参照晕针的救治法。

3.过敏反应  毫针、电针、穴位注射、艾灸、蜂针等法,可以诱使机体出现程度不等的过敏反应。虽然预后一般良好,但有时也可出现较重的证候。导致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多有哮喘,荨麻疹史或对多种药物,花粉过敏史。药物原因,一般指穴位注射致敏。与所注药液中含有致敏原有关,包括中草药制剂亦可导致过敏反应。目前,已报道过可引起过敏反应的西药有维生素B1,维丁胶性钙等,中药制剂有柴胡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和夏天无注射液等。

有局部或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穴位注射或艾灸后几天内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宜应用抗组织胺,维生素C等药物,多饮水。如兼发烧,奇痒,口干,烦燥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类激素,如强的松,每日服20~30mg。中药凉血消风方剂也有效果。当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时,除肌肉注射抗组织胺药物外,可肌注或静注肾上腺素,必要时,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4.经络不良反应  通过针灸刺激(包括各种穴位刺激)的激发,在循经感传中或气至病所后所出现的一些损伤性反应,其确切原因尚不清楚,据已有资料,可能包括下列因素:刺激量较强、低年龄、体质因素、疾病因素。主要有下列二类。

(1)功能性障碍:出现循经的抽痛、麻木、抽搐,并可呈现或伴有内脏功能失调,如上传至膀胱时,有尿急;至腹部有腹痛;到胃区,有胃部灼热、恶心呕吐;到胸部,呼吸困难、胸紧闷、心悸,胸痛;到颈项,有咽干、吞咽困难;到眼时,视物不清、头晕目眩。还有在针刺麻醉时,循经感传到术区,创痛加剧,出现有节律性跳痛,并感到循经感传通不过切口时,有强烈的冲击感。尚可出现局部或大片感觉缺失。

功能性障碍多为一过性的、可逆性的,当症状出现后,只要立即停止刺激,即可迅速或逐渐恢复,不需特殊处理。然而也有例外,作者曾遇到一例病人,原有右侧面肌痉挛史,经中药及针灸治疗后已停上发作。此次因冠心病心绞痛要求针灸治疗。为针左侧内关穴,用气至病所手法(提插加小捻转结合迎随补泻),患者自述有一热胀感沿手臂经肩颈上传至左侧面部,突感右侧面部一阵抽动,诱出面肌痉挛复发,当即去针,但痉挛未止。随访3月,一直未能恢复。这类病人应给予适当的治疗。

(2)器质性病变:目前以皮肤出现循经性病理改变最为多见,主要有循经皮疹,包括扁平苔藓样皮疹,湿疹样皮疹、密集性小水泡样皮疹以及红色丘疹等;循经出血带,往往是先形成带状红斑,进而形成丘疹,最后循经血管脆性改变,红血球渗出,而成循经出血带。亦可出现循经瘀血斑;循经皮丘带,即循经产生荨麻疹样改变。与此同时,可伴全身发热,体温升高0.5℃~1℃,多汗,脉快等。除上述外,尚表现为其他多种不同形式的症状和体征。

器质性病变可采用病损的对侧本经穴位,或同名经交叉对应点进行针刺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宜配合刺络拔罐、俞穴注氧、耳穴压丸或贴磁、头针在病侧或对侧循经取穴治疗等方法,也可采用其他中、西医疗法。

5.艾灸灼伤  在间接灸过程中应防止皮肤烫伤。尽管瘢痕灸是通过烫伤皮肤引起无菌性化脓症而完成的,但是在应用这一技术时,应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并且对此技术要有充分了解。这是一种仅仅用在特殊穴位的特殊治疗技术。面部穴、肌腱及大血管部位的穴位不宜用直接灸。因为关节的活动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因此在关节部位不宜施行无菌性化脓灸。患者如伴有意识不清,感觉障碍,精神错乱,化脓性皮炎或局部循环障碍,施灸时应特别注意。

二、其他中医治疗

1.中医食疗 

(1)药膳: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辩证施膳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在药膳中的具体应用。“证”是施膳的前提,“施膳”以“证”为依据,证同治同,证异治异。如果人的体质与药膳功效不相应甚至相反则会出现病情加重等情况,因此要做到因证施膳、因时施膳、因地施膳、因人施膳,而不是盲目进补。

(2)忌口:中医学认为,地黄、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蜜忌生葱等。饮食禁忌是人们在治病过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若不注意,不仅服药无效,有时反而使病情加重。如服人参又吃萝卜,就会降低或者消除人参的作用。肾炎病人及水肿病人不能吃咸,否则会使病情加重。又如患哮喘、过敏性皮炎、肝炎、疮疥等病人,在服药的同时,不能吃鸡、羊、猪头肉、蟹、虾、韭菜等发食。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服寒凉药时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寒性病服温热药应忌食生冷;服滋补药时要忌茶;高热病患者忌油等。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病情予以避免。

2.推拿  通过在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施以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推拿疗法具有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经济等特点,深受言广大群众的欢迎。

但推拿引起的并发症并不罕见:比如损伤、脱位、骨折、出血,常常发生于施术者经验不足、诊断轻率、滥用各种非规范操作引起;肿瘤扩散,肿瘤患者的康复期可以进行推拿,但对于明确有肿瘤病灶的身体局部区域,可能导致肿瘤扩散,应非常慎重。

3.氣功  气功是一种整体疗法,它能激发人体的潜能,保护和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它通过意念可调整气机,引导内气循经络通达全身,起到疏经活络、通畅气血、化淤散结等作用。气功能调节机体内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使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内分泌及免疫造血系统等功能得以改善和提高。肿瘤病人习练气功不但使机体得到锻炼,而且还能诱导精神和神经放松,消除杂念,排解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气功练功中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如下。

(1)病情加重,厌倦练功:这里首先要说明一种情况,正常练功时原有的病情可能会出现反复,如自我感觉不好,或某些生化指标不正常,这是正常的现象,练功者不必惊慌,应坚持练习下去。临床实践证明,经过几次反复,病情会趋于好转,最后达到痊愈。但是如果原有的病情过分加重,反应十分强烈,而且产生厌倦练功的现象,这就是不正常的现象,应暂缓练功,检查原因。一般来讲,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有些患者治病心切,急于求成,每次练功时间过长,身体感到疲累时还坚持练,结果不能做到体松气顺,率性而行,耗气伤血,形成气机失调,阴阳失去平衡,引起病情加重,出现体虚气衰的现象而厌倦练功。

当病情出现反复时,不要惊慌失措,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将练功时间加以调整,原则是练完功后有轻松舒适的感觉。身体十分虚弱的重病人,练六字诀可以分几次练完。随体力增加,每次练功时间稳步加长,但每日练功的累计时间要达到2h以上。

(2)头昏脑胀,胸闷胁满:这种不适之症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练功时呼吸一定要与动作配合自如,做到动作的快慢由呼吸的长短而定,否则就会产生憋气、努气现象,使全身无法放松,气就不能沉于丹田,从而造成头昏脑胀,胸闷肋满的现象。、

(3)气塞气滞,内气乱窜:这是由于没有掌握好意气相随,以意领气的要领所致。初练功者必须在动作导引、口型和呼吸配合自如,对经络的走向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才能以意领气,但意念不能过强,要若有若无,纯任自然。如感内气乱窜,可多做调息,意念到涌泉穴,呼吸要自然,做到身体放松,不良现象就会很快消失。

三、中药内外治法

1.中医药的外治法

(1)中药外敷法:这种方法不但对局部癌肿有消散作用,而且可以减轻肿瘤患者的症状,减轻癌性疼痛、消除胸、腹水方面效果显著。例如“皮癌净”(红砒、头发、指甲、大枣等烧制而成)对皮肤癌有较好的疗效;癌痛散治疗癌痛;癌性胸腹水验方(石蒜、蓖麻籽各等份捣烂拌匀敷两足心)治疗胸、腹水。

(2)塞入法或插药法:这种方法多是针对阴道、直肠、耳道、鼻腔等部位的肿瘤,能够将药物直达患处,见效比较明显。比如口鼻咽部放射反应外用药:双料喉风散;锡类散;银花甘草汤。“三品”(白砒、明矾、雄黄、没药等)治疗宫颈癌有效,制成的栓剂插入宫颈内,使肿瘤脱落;又如“催脱丁”(山茨菇、枯矾、炙砒、雄黄、蛇床子、硼砂、冰片,麝香等)局部治疗宫颈癌及宫颈鳞状上皮细胞作典型增生有效。

局部中毒反应:主要出现在用药部位的组织反应,如用毛茛、白芥子、斑蝥等中药外敷 ,造成局部疱疹、过敏性皮疹 ,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2.中药内治法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作用日益引人注目,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如配合手术治疗可促进患者体力恢复和伤口愈合,与放、化疗结合常能起到减毒增效作用 ,中晚期肿瘤患者经中医药治疗常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常用的中医内治法有:汤药、成药、单验方、中药注射剂、中药介入灌注、浆膜腔给药

常见的中药并发症包括:

(1)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是指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 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品时其敏感性增加在治疗剂量下对患者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毒性反应可在各系统内发生,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等。历代医家及民间流传许多治疗癌症的方法及药物,常为有毒之品,性峻力猛,即所谓以毒攻毒法。这些药物安全性低,毒性作用并不罕见,如服用含有马钱子、斑蝥、砒霜、雄黄、蟾蜍、蜈蚣、全蝎、麻黄、细辛、柴胡、黄药子、商陆、雷公藤、青木香、木防已、关木通等中药,造成有关脏器中毒,其表现为相应脏器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衰竭现象。

①中枢或周围神经中毒:主要症状有口唇、肢体或全身麻木,眩晕,头痛,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可见烦躁不安,牙关紧闭、抽搐、惊厥,语言不清或障碍,嗜睡,意识模糊,昏迷等。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强心甙、生物碱(雷公藤碱,莨菪碱)皂甙等。

②重金属中毒:含有朱砂、砒霜等成分的中药含有超量的汞和砷,重金属含量过高,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会导致重金属中毒。

③循环系统中毒:主要症状有心悸、怔忡、胸闷、发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律不齐、心率过快或过慢、传导阻滞、心音低钝减弱、血压下降或升高、心电图改变。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洋金花、万年青、夹竹桃(含强心甙)、乌头生物硷、山豆根生物硷、黄酮、蝙蝠革硷、皂甙、蟾酥类毒等,引起心肌抑制或损伤。六神丸中毒致Ⅲ°房室阻滞及结性逸搏,心率可降至10~20次/min,雪上一枝蒿所致乌头碱中毒亦可致此类心率。

④马兜铃酸肾病:一些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导致马兜铃酸肾病,主要症状为尿量减少,甚至尿闭或尿频量多,腰痛、肾区叩击痛、浮肿、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痛,尿毒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实验室检查,尿中红细胞、蛋白、管型,氮质血症或有代谢性酸中毒。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生物硷、甙类、黄酮等,是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中所含的共同成分,含有或可能含有马兜铃酸的常用中药品种为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广防己、关木通、寻骨风、朱砂莲、细辛等;常见成药如:龙胆泻肝丸、耳聋左慈丸、排石颗粒、冠心苏合丸等。

⑤药物性肝炎:主要症状有口干口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嗳气流涎、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黑便、黄疸、肝区疼痛、肝肿大、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甚至死亡。引起这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成分:生物硷、强心甙、斑蝥素、益母草硷。雷公藤中毒除引起肾损害外,亦有严重肝损害。

⑥药物性肺炎:由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肺炎颇为罕见。然而日本学者报道了小柴胡汤引起的药物性肺炎,此外尚有柴苓汤、柴朴汤所致药物性肺炎的报道。研究发现不仅小柴胡汤淋巴细胞刺激实验阳性,而且其组成药柴胡、半夏、黄芩在淋巴细胞刺激试验中也呈阳性反应,其中以黄芩最敏感。因此建议,对含有黄芩的中药方剂也要注意其产生药物性肺炎的可能性。

预防措施主要是对于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相关药物,对已经出现中药毒副反应治疗方法很多 ,情况紧急时应以西医药为主,如应用催吐、洗胃、解毒、补液、甚至采取血透等技术,可及时解毒或给毒物以出路。但同时应熟悉中医药某些特殊的解毒方法 ,如绿豆、甘草解川乌、草乌、附子之毒 ,豆腐、金银花、甘草解马钱子中毒。

(2)变态反应:变态反应为临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包括全身过敏反应 ,表现为高热、寒战、大汗、发抖。也有表现为荨麻疹、风疹块、全身瘙痒、大疱型多形性红斑样药疹、红色丘疹、粟粒样红疹、猩红热样皮疹、剥脱性皮炎等。许多中成药和复方制剂还有过敏反应 ,如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变态反应是药品作为半抗原或全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非正常的免疫反应,在所有中药不良反应中发生率最高,可引起变态反应的中药达150余种,究其原因可能与中药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多为大分子物质,而且中药大多为复方制剂等因素有关。

中药引起的变态反应不仅常见,而且类型多样,如当归、五味子、白芍、丹参、穿心莲等可引起荨麻疹;川贝、虎杖、两面针等可引起猩红热样药疹;蟾蜍、蓖麻子、苍耳子等可引起剥脱性皮炎;槐花、南沙参等可引起丘状皮疹;天花粉、黄柏、大黄、紫珠、六神丸等可引起湿疹皮炎样药疹;虎杖、血竭、南沙参等可引起烫伤水疱样药疹;青蒿、大蒜等可引起固定型药疹;牡蛎瓦楞子等可引起过敏性腹泻;菠萝、百宝丹可引起过敏性喉头水肿;云南白药、丹参注射液、六神丸、双黄连注射剂、天花粉注射液、 藿香正气水、当归、银花、槐花、毛冬青等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防治措施有对于高敏体质者应该慎用或不用相关中药及其制剂,如果出现变态反应则按抗过敏、抗休克等措施处理。

(3)静脉炎及胸膜、腹膜刺激症:莪术、鸦胆子、喜树、紫杉、榄香烯乳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等中药提取物静脉或腔内给药,造成局部静脉炎及胸膜、腹膜刺激症。防治的办法有建立中心静脉输液、糖皮质激素以及收敛剂外敷等。

3.常见的有毒中草药

(1)植物类有毒中草药:①生物碱类:包括:一叶荻、附子、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博落回、闹羊花、黄藤、百部、含羞草、延胡索、吴茱萸、益母草、洋金花、天仙子、白附子、半夏、天南星、麻黄、藜芦、马钱子、山慈姑、龙葵、白毛藤、山豆根、苦参、半边莲、石榴皮、石蒜、华山参、长春花、罂粟壳、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常山、喜树、八角莲、大戟、了哥王、巴豆、芫花、泽漆等;②强心苷类:包括:万年青根、香加皮、夹竹桃、八角枫、罗布麻、铃兰、福寿草、羊角拗等;③氰苷类:包括:苦杏仁、瓜蒂、桃仁、白果、郁李仁、肿节风等;④皂苷类:包括:重楼、威灵仙、白头翁、木通、狼毒、绵马贯众、商陆、毛莨、猪牙皂等;⑤毒蛋白类:包括:天花粉、相思子、苍耳子、蓖麻子等;⑥蒽醌苷类:包括:虎杖、芦荟、羊蹄等;⑦挥发油类:包括:石菖蒲、细辛、艾叶等;⑧萜类、内酯类:包括:川楝子、苦楝皮、马桑叶、樟脑等;⑨其他有毒植物药:包括:山豆根、大黄、三七、马兜铃、马鞭草、人参、丹参、天麻、瓜蒌根、祖师麻、蛇床子、干漆、大风子、豨莶草、丁公藤、两面针、独一味、瓦松、蛇莓、棉花子、千层塔、藤黄、牵牛子、鸦胆子、甘遂等。

(2)动物类有毒中药:蜂房、蟾酥、蜈蚣、全蝎、土鳖虫、虻虫、水蛭、白花蛇和斑蝥等。

(3)矿物类有毒中药:砒石、雄黄、丹药、朱砂、轻粉、密陀僧、铅丹、胆矾、铜绿、硇砂、白矾和硫黄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癌症中医上的病因无外乎这五种,这些阶段介入比较适合,经验分享
裴正学教授用扶正固本法治疗肿瘤的临床经验
【宏元快讯】斌哥做客东莞电台解码“晚期肿瘤患者的康复”
术后9年又复发,问题出在“痰湿痰瘀”
中医对食管癌的认识
中医肿瘤的5大病因:气滞、血瘀、痰湿、热毒与正气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