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元璋极力想推行的纸币化制度最终还是崩溃了
明朝的货币制度,基本沿袭了前代旧制,在纸币层面则为后世货币史研究留下了极有特色的“大明宝钞”。“大明宝钞”的发行始于洪武七年(1374年),是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置宝钞提举司机构,并配备有较完善的管理人员。同年十一月,又升宝钞提举司官秩为正四品。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大明政府正式实行钞法。至于为何会发行宝钞,明廷和朱元璋有着一番冠冕堂皇的解释,据《明太祖实录》卷九八“洪武八年三月辛酉”记载:
诏造大明宝钞。时中书省及在外各行省皆置局以鼓铸铜钱,有司责民出铜,民间皆毁器物以输官鼓铸,甚劳,而奸民复多盗铸者。又商贾转易,钱重道远,不能多致,颇不便。 上以宋有交会法,而元时亦尝造交钞及中统、至正宝钞,其法省便,易于流转,可以去鼓铸之害,遂诏中书省造之。
从文本看,似乎朱元璋及其政府是体察民情,不想因为民间输铜铸造铜币而消耗民力。其实,最真实的原因是当时整个国家的铜料缺乏问题,还有明初府库空竭,金银储备缺乏,财政开支窘细,只有通过纸币,也就是宝钞的发行才能从民间收回更多的金银,以维持财政运转。

朱元璋
纸币发行中的印钞用纸非常重要,大明宝钞亦不例外。据晚明书法家祝允明的《野记》说,宝钞的用料是举子的课簿:
工部造钞屡不就,太祖一夕梦神告以当用秀才心肝为之。既密,未得其计,因语孝慈皇后曰:“神岂杀士而为之耶?”后曰:“不然,士子苦心程业,其文课即心肝也。”太祖喜曰:“得之矣。”明日取太学生课簿捣而制之,遂成。
这个传说太过于戏剧性,也太过于神秘主义。不过,如果取读书人心肝能制钞票,朱元璋未必干不出来。对于皇帝而言,权力和财富永远是大过于人民的生命!
当然,大明宝钞的真正的制钞原料并不是举子课本,而是桑穰。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八年,令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取桑穰为钞料,其制方高一尺、阔六寸,许以青色为质,外为龙文花栏,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

所谓的“桑穰”,是指桑树的第二层皮,白色,是造皮纸的上等原料,“极其敦厚,东浙所产”。更多的文献显示,大明宝钞是以桑穰为原料制作的。依据《大明会典》规定,户部对于“其合用桑穰数目”,“每岁预为会计”,而后“行移浙江、山东、河南、北平及直隶淮安等府出产去处,依例官给价钞收买,所在官司应付脚力、差人起解赴京,仍申达本部,将来文立案札付宝钞提举司交收”。由于造钞对于桑穰的特殊需求,而桑穰又要取自产区州县,这不免又会成为政府的一种扰民之政。
大明宝钞正式发行之后,明廷规定其与铜钱通行使用,“中图钱贯状,十串则为一贯”,贯上面更大的单位是锭,1锭为5贯。宝钞的面值则由政府规定,“若五百文则画钱文为五串,余如其制而递减之······其等凡有六:曰一贯、曰五百文、曰四百文、曰三百文、曰二百文、曰一百文”。
明初政府在发行宝钞的时候,同时也规定了宝钞与其他形式货币的兑换比例,大概的比例是“每钞一贯折铜钱一千文,纹银一两,折赤金二钱五分”。这一比例是明初政府依据元末各种货币种类兑换比价而制定的标准,而洪武八年的这个法定比例后来也随着宝钞本身的贬值而变化。

谈及兑换,必须要说清楚,对于百姓而言,大明宝钞是不可兑换的,朱元璋甚至一度下诏禁止民间使用金银、铜币等金属货币;然而对于国家而言,大明宝钞却是可兑换性纸币,允许民间以金银兑换宝钞。说白了,老百姓是不能拿宝钞换金银,而政府则能拿宝钞换走老百姓的金银。
大明宝钞的发行并不是朱元璋说的是为了便利百姓,而是一种国家主义的敛财政策。大明宝钞的流通业不是以贵金属为后盾,其存在的唯一保证就是明王朝的暴力统治。朱元璋为了推行宝钞,后来于洪武二十二年四月,还下令印造小面额的宝钞,从十文到五十文,可能是要补充铜钱的不足。洪武二十七年八月,明廷更是下令禁用铜钱,强制民间铜钱在半个月内上缴官府换取小钞,想要让通货完全纸币化。
然而,朱元璋极力想推行的纸币化制度最终还是在市场面前败下阵来。在宝钞发行不久,政府规定的宝钞与金银、铜等金属货币的兑换比例便无法维持了,而宝钞本身的购买力也是与日俱减,大明宝钞开始贬值了。
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大明宝钞发行还不到十年,朱元璋就下令停止印造,表面上的理由是“国用既充欲纾匠力”,而真正的原因则是市场纸币饱和,如果再发行则会引起更严重的通胀。

在物价面前,朱元璋及其政府是难以掩饰宝钞贬值的事实。洪武九年(1376年)二月,朝廷规定部分官俸发给大明宝钞,每米一石兑换宝钞一贯。然而,不到十年之后,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一月,朝廷官俸标准则改为“每钞二贯五百文代米一石”。官俸标准的变化,就说明了宝钞的价值在不到十年之内就已经贬值到原来的40%。
不仅如此,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两浙地方民间的钞钱兑换比例已经达到宝钞一贯兑换铜钱二百五十文。相较于洪武八年的官方兑换比例,宝钞的价值就已经下跌到宝钞发行之初的25%。严刑峻法也改变不了宝钞的贬值命运,市场厌弃了大明宝钞,即便是面对大明王朝的暴力统治。到了洪武晚年,很多地方的民间商业“不论货物贵贱,一以金银定价,由是钞法止滞”。
大明宝钞和宋元时代的纸币有所不同,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户部尚书夏元吉曾经建议发行“永乐”年号的纸币,夏氏说“宝钞提举司钞版岁久篆文销乏,且皆洪武年号。明年改元永乐,宜并更之”。
成祖朱棣却说:“版岁久当易则易,不必改洪武为永乐,盖朕所尊用皆太祖成宪,虽永用洪武可也。”所以,明朝宝钞提举司始终使用同样的钞版,使用洪武年号印行同样型式的宝钞,有明一代终明之世只行洪武大明宝钞一种纸钞,这一点与宋金元各朝发行多种纸币的现象迥异。

发行宝钞可以攫取民间所藏金属货币,尤其是贵金属,这样便利的敛财办法,成祖朱棣自然不会放过。永乐朝廷建立之后,成祖就着力恢复宝钞的流通。永乐元年(1403年)四月,政府下令禁止金银交易。最初,永乐政府对于宝钞流通的执行力度很大,民间用金银交易者被严厉打击,犯禁被诛杀的人很多。
然而,政府的强力也没有使得宝钞起死回生。永乐二年(1404年)一月,朝廷只好下诏今后犯金银交易之罪者,免死,改为流放边卫。鉴于宝钞的不断贬值,明朝政府也意识到市场上宝钞流通量过大的问题,也曾采取过很多措施从市场回收宝钞。
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下令田赋中夏税的税收,各种商税,以及贪赃的罚款,都可以折收宝钞。该命令规定以时价折收,而米每石折收三十贯。如果对照洪武初年的兑换价格,永乐五年的宝钞其实只相当于洪武九年定价的1/30。
政府的强力高压与回收,始终没有使宝钞起死回生,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朝廷进一步下令暂时停造宝钞。成祖死后,继任的明仁宗采纳户部尚书夏元吉的建议,令商人向政府缴纳宝钞,换取食盐去贩卖,是所谓“纳钞中盐”办法。
从仁宗,经宣宗,再至英宗,明朝政府一直在努力回收宝钞,企图恢复宝钞在市场的价值,但是这些努力注定是徒劳的,到了宣宗时期,宝钞贬值到明初的1/40到1/70。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已经不能像太祖、成祖时代那样强力推行宝钞、禁止金银交易了。
直到最后,宝钞慢慢被放弃了。到了明英宗正统时代,朱元璋苦心设计的宝钞制度就崩溃了,据《明史食货志·钱钞》所言:
英宗即位,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驰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钞壅不行。

纸币的背后是大明政府的暴力统治,然而在市场强大力量面前,仅仅靠暴力是不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明通行宝钞壹贯
明朝纸币崩溃的原因
明清货币发展:明朝白银地位上涨,纸币泛滥
朱元璋的一个“傻命令”,却解决明朝开国大难题
朱元璋先后发行了大中通宝、洪武通宝、大明通行宝钞等货币
明朝发行的纸币为何沦为了废纸?这不是纸币,而是与民争利的工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