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物理小识卷一·天类》简单断句

象数理气征几论

○为物不二之至理 隐不可见 质皆气也 征其端几不离象数 彼扫器 言道离费穷隐者 偏权也 日月星辰 天县象数如此 官肢经络天之表 人身也如此 图书卦策 圣人之冒准约几如此 无非物也 无非心也 犹二之乎 自黄帝明运气唐虞在玑衡 孔子学易 以扐闰衍天地之五 历数律度是所首重 儒者多半弗问 故秩序变化之原不能灼然 何怪乎 举礼节乐律而弁髦之 举伦物旧章而放弃之 谓为圣人之所增设乎哉 核实难逃虚易洸洋之流 实不能知其故 故吹影镂空以为恢奇 其言象数者类 流小术支离附会 未核其真又宜其生厌也 于是乎两间之真象数举皆茫然矣 胡康侯曰:象数者天理也 非人之所能为也 天示其度 地产其状 物献其 则身具其符 心自冥应 但未尝求其故耳 学者静正矣 不合俯仰远近而互观之 又何所征哉 智故随闻而纪之 自天象始

天象原理

○良孺熊公曰 传天文者 多祖 裨灶 甘公 唐昧 尹皋 石申之遗 。课验 凌杂米盐。 史迁 世掌天官 所云 河鼓不欲曲 心星不欲直 老人见治 安 不见兵起 班固沿之勾维 散龟鳖 不居汉中诸语 皆几以经星为可移矣 

夫气为真象 事为真数 合人于天而真理不灿然于吾前乎 天地之象至定 不定者 气蒙之也 天地之数至定 不定者事乱之也 达者始终。 古今深观时变 仰察蒙气 俯识乱事 而权衡其理 则天官备矣 

或问:天垂象见吉凶何也 曰:譬 诸人身 脾气病则貌黄 肝病则青 肾病则黑 喜庆惠迪额润颡明 

华严曰:一国人感恶缘 则彼当土众生 睹诸一切不祥 或见晕玦彗孛 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 盖气由地起 吉气上蒸 为龙云矞彩之类 人在气中生养 自有圣贤豪杰挺生 ; 有凶气上蒸 为霾魃欃枪之类 人在气中生养 自有饥馑兵戈横出。

故望气者 止宜于当土辨祸福 入国邑而候息耗 不宜于普天率土 百年易世 一概牵合。 若日星之具体 本自如也 因此地气有吉凶 则此地人眼从气中窥 便分祥异 故晕背风霾晴雨之候 百里有不可同观者 惟彗孛之气 冲入晶宇所至最高 天下仰见 然比之于七曜之度不啻chì(止)下甚即(几)千里 而量测之 差数睹矣 

或曰: 地气一也 何为此方吉彼方凶? 此时吉彼时凶? 曰:是则数为之也 实胚胎于人事也 如尧舜酝酿宇宙太和元气 地平天成 及桀纣而以涂炭生民为事 其数应穷 便致汤武放伐 斯固事数相根 而气操其关籥者也 

不独地气 天气亦然 如中国处于赤道北二十度起 至四十度止 日俱在南 既不受其亢燥 距日亦不甚远 又复资其温暖禀气中和 所以车 书 礼 乐 圣贤豪杰 为四裔朝宗 若过南 逼日太暑 只应生海外诸蛮人 过北 远日太寒 只应生塞外沙漠人 若西方人 所处北极出地与中国同纬度者 其人亦无不喜读书 知历理 不同纬度 便为回回 诸国忿鸷好杀 此又一端也 质文之运三代循环兴废有定数 皆自人事酿成 当兴之时 天地如律 回阳其气 条达如镜 重磨其象 ;宣朗当废之时 天地如律 重阴其气 郁闭镜蒙 尘垢其象 湮闇 此定理也 

占候祁禳 原为小数 而警予责已 仰思咎谢 俯答明谴 尧舜汤文以来 自有钦若 昭事无敢戏豫之 道法在焉 可忽乎哉 

鹿湖潜老夫曰:执气质而测之 则但显各各不相知 而各各互相应之 通几犹晦也 夫 声气风力 实传心光受命如向 神不可测 而当前 物则天度 同符格之 践之 引触酬酢信 其不二 享其不惑此则有所以为物 所以为心 所以为天者 岂徒委之气质而已乎 

万历已未 余在长溪 亲炙坛石先生 喜其精论 故识所折衷如此。

气类

○潜老夫曰  蜕形知气  蜕气知神  蜕神归空  蜕空见理  蜕理还物  如是 则物物已耳  又何蜕乎  世惟执形以为见  而气则微矣  然 冬呵出口  其气如烟  人立日中  头上蒸歊xiāo影腾  在地 考钟伐鼓 窗棂之纸皆动  则气之为质 固可见也

充一切虚  贯一切实 更何疑焉  圣人合虚实神 形而表 其气中之 理西干止  会通于惟心  彼离气执理与扫物尊心 皆病也  理以心知  知与理来  因物则而后交  格以显  岂能离气之质耶  此伏羲 所以合俯仰远 近而通类也  

愚者曰:一切物皆气所为也  空皆气所实也  物有则  空亦有则  以费知隐  丝毫不爽  其则也理之可征者也  而神在其中矣  神而明之  知而无知然  岂两截耶  知即无知  故不为一切所惑  乃享其神  是曰大定。[揭暄曰:所以为气  吾师言之矣  气既包虚实 而为体原  不碍万物之鼓其中 而依附以为用也  凡 诸有形色 有声闻 莫不赅而存之  天地之间岂有丝毫空隙哉  婴瓶挈水  闭其一孔  水即不入  气塞中也  倒而悬之水亦不出  气未入也  万斛之石不能压一气毬  必气出尽而后合  千人挽舟中流莫进  风吹之  则飘飘然  大可移石飞山 涌海震地   小则吹箭吸流 转轮推腹  以至鸟飞鱼跃牛耕马走  肢体运动 何往而非气之所为也耶?可见气之为气  属无形而有形  若无力而有力  朝霞之牖户  雨后之山林其色倍丽  是润物之形而为之   笼罩者气也  

水摇而星击  目眚而灯花  气动而日摩  其影非一  是幻物而使之   多者气也  日月之初出也  

玻盒之苑邃也  水深而钱浮也  物像像物 其形倍真也  是使物大而远  近而显者  气也   

气之统体若一  大镜万物之丽于地者  悉映于天  故山市 海市 暗室 一隙皆得转吸而见之  大镜之中不碍其分为各小镜也  不碍小镜之  即大镜也  万其水即万其月  万其目即万其影  住去毕具  无有分别  此其可见者  其不可见者 则以音传 如风声 水声 人声 鸟声 诸乐作声  一时异响杂奏  历历伦类不相蒙掩  即重垣昏夜间 十方一耳可使达也  

至于虹霓云霞 出诸色 寒暑燥湿 异诸性  熏香鍐zōng臭 或缘于物 或畜于积聚散  动静任其自然 以为玄通也 玄通至矣是岂黭yǎn浅惉懘者所得而窥之也哉   又岂洸洋执冒者所得而灭之也哉   中通曰:气无阴阳  而充乎物则有阴阳  然亦相反而不相离也  火中之气反为阴气  故燃油则光生  而枯木无焰 ; 水中之气反为阳气  故沸汤则气上  而寒泉不升  且阳气遇阴始见  故口中热气夏日隐而冬日显也  阴气遇阳始见  故嵓(古同“岩”)中冷气冬日藏而夏日出也]

气映差

○魏朴亦言之矣  空中皆气  江海水浮  射之其专  缀之算影  皆不直也  置钱于碗远立者视之不见  注水溢碗  钱浮于水面矣  此犹日未出而水光浮  日初出而不热之理也  澉川董汉阳谷 谓京口至瓜洲江面一千三百余橹   一橹之力不过三尺 则四百丈也  中有金山  广百五十丈  南北水面共二百五十丈  可以八十余艘作浮桥  每舟二丈  中虚一丈  加版通行 当名朝宗万岁桥  昔宋取南唐 系浮桥于采石  虽暂亦知其可为矣  寰宇志 京口 江阔四十里  蔡宽夫曰:瓜洲在江中也今阔十七里  忆崇祯乙亥测量 言二千丈余者  以目光为水 光夺以水 尝饱视其中为极而所余犹半也  空中久视亦为日光所摇 非固精 凝定者 测量空远岂能准哉  [暄曰:气能使物大  气能使物显  气能使物近  江中见逆风使樯者 隔岸望之舟已触岸  而久不回帆  乃知所望之岸非真岸也   又 江中有洲  此岸望之则洲近 彼岸距十分之一彼岸  望之则近此岸距十分之一  是知十与一乃中数也  故 立清蒙差算法然  地上浮游之气  日少而夜多  竖少而横多  千差则蒙中有清  清中有蒙  蒙差少而清差多  要在算者之自得于心也  中通曰:测远须重表 凡数测而后算  始能无差  又须彼岸有树或屋或物可作准的  方能测度  不然 则一线江岸左右无定 宜其不准也  日初出大而不热者  地气横映故大  气厚隔远故不热也  日午热而不大者  地上气浅  故不大  气浅易透故热也  又日初出  光切地圜之界  九轻故不热  日午  光直射地 平力重  故热  日初出  人目力横视远  故大  日午人目力上视短   故小]

天类 光论

○文饶曰:两间变状皆气光之所为  

潜草曰:两间之光皆太阳之火也 

 黄帝经曰:天明则日月不明  盖天凝其阳精为日而月与星用之  万物皆用之  说文光从火在人  上人正用天之火种而心正传天之神光者也   以体质言之  火用为灯而发光  以理言之  未有灯火之前  光之理已具矣  

愚者曰:光理贯明暗  犹阳之统阴阳也  火无体而因物见  光以为体  犹心无体而因事见理  以征几也  晦夜昏黑  地虽遮日  空自有光  人卧暗室  忽然开目  目自有光  何讶虎枭猫鼠之夜视耶   气凝为形  发为光声  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  故形之用  止于其分  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  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 

 [暄曰:气本有光  借日火而发  以气为体非以日火为体也   故日:火所不及处  虚窗空中皆有之则余映也  然映日之光黄  映火之光赤  固为从类  而月星光白  野磷光青  暗室光黑  则辗转互映而递减者也  水镜玻璃能照物而不发光  木叶塔影能发光而不照物  目之神光具各种异色  从暗摇之而见  闭而摇之而亦见  可见 无物不含光性  以气为体不专日与火也  日火皆气也  中通曰:光小者不隔  而影有穷时   故径寸之火  影不百丈  光大者虽隔而影不敌光   故太阳之照光能含地]

天类 转光

○日射地上之水或置镜 及放光石  使火照之  则光入于屋梁  今术家使人见光之法  亦暗悬一镜于衣襟或袖口  列灯烛香烟于地  引人拜祝  烛照镜光  摇镜则光见于壁  或悬猫精与大金刚石则能成五色光  万历戊午  老父在蜀为闵梦得公谳一魔术  知其转光梁上射入暗室之镜  使男女自照镜中  见其前身以惑人云

天类 声论

 ○目 以水照 故物摄其中而见 耳有三门  故气贯而留之乃闻  目与鼻口皆当面直受之者也  耳乃旁贯中通者也  气自有声  空自生声  惟耳摄而通之惟心静而知之  天以雷风为声(雷风恒卦,风雷益卦。天以雷风为声句可以帮助理解恒,益卦,)  地以窍穴为声  皆阴阳之气相摩荡而不已者也  而人可知矣  [暄曰:气本有声  故物击物 气击气  物击气  气击物  皆成声  不相击而气自飞亦有声 特微  耳声之始也  肺促其气于喉喉  分于舌唇  鼓其气于管  管出于孔铳 之爆于空也  雷之震于云也  空谷之传呼眢yuān并之遥语也 天鼓星裂斧鸣户响地下乐作也   气击气也  钟之摇弦之驰杖挥空  蝉振翼  蚊聚蝇飞  蟋蟀切股 箭哮哨聒  石崖浪激松下涛生  破棂吹息 委巷屧响无之而非声  则无之而非与物相击  亦无之而非气也  入于地穴 藏于瓮中 倚于磬 侧静而听之  皆有所闻  即万籁俱寂 掩耳于深夜 间不使有闻 亦若有闻  盖气以自飞不定而复相遇也  

中德曰:气贯声作心亦有声  默诵暗记 心亦有字  乃知想从心相  意从心音 

 中通曰:气之成声有二端  一相击而成于暄  言之详矣   一穿窍而成  然穿窍而不能成声者 更有二端  或止独穷气不能出入  或两窍相穿旁窍走气  气不能留  凡此则  气不回环于其间  皆不成声故耳鼻之不如喉者  喉因上有鼻孔内有气管  故耳使气管有走气之处  而不专出入于会厌之关则哑矣  不见箫管有损则不响乎  耳之闻声者  声入于左 必穿于则听 在左近不能辨  远则觉也   今之治耳闭者  右耳闭则右声入  于右必穿于左  故左耳受声则听在右  右耳受声以葱贯左耳  左耳闭则以葱贯右耳  理必交互可征也]--很高明

眢yuān:眼睛枯陷失明。

屧xiè:.古代鞋的木底:“泌少贫,昼日斫~,夜读书随月光。”

卷一 天类 声异

 ○遁斋闲览言欧公过高唐驿闻空中人畜声父老云二十年曾昼过此谓之海市酉阳杂俎言掘井闻下车马人物喧哄声又公叙弟宿福清紫微院夜闻欢呼声皆是浙音人谓之鬼市曹能始名胜志云蜀中江县宁国寺有响壁若人处者按手而应则丝竹管弦声达于外太姥有空谷传声处每呼一名凡七声和之老父以问坛石熊公公曰峡石七曲也人在雪洞其声即有余响若作夹墙连开小牖则一声亦有数声之应层楼槛内门窗纸上大小破隙则风来作丝竹之音若高山日暮闻城市之喧声以日气敛而人静听也愚尝江上晡出三山峡即闻鲁港鸠兹之人声风顺夜静则山头闻百里不为奇矣[暄曰荒谷传声瓮里藏声两者一理也凡地远者声下则听上中隔则声左而听右风顺则声近而听远空中有声所谓传也泰西有益耳远听法与远镜同功中德曰狗夜听最远以得地气也逐虎者以边鼓覆地雷之其声入地穴而愈震也中通曰地中有穴地上之声悉藏之成南塘以大瓮覆人听凿地道或以竹筒贯地穴而耳之]

隔声

○私铸者匿于湖中  人犹闻其锯锉之声  乃以瓮为甃累  而墙之其口向内  则外过者不闻其声  何也?声为瓮所取也

[暄曰:广孝曾用此法造器械 又烧空瓦枕 就地枕之可间数十里外军马声]

同声相应之征

○梦溪笔谈曰:友有琵琶以管色奏双调 则琵琶有声应之 以为异物 殊不知乃常理 二十八调 但有声同者即应 

若编二十八调而不应则是逸调也 古法 一律七音 共八十四调 更细分之逸调至多 偶见其应 便以为奇耳 

智 按洛钟西应即此理也 今和琴瑟者 分门内外 外弹仙翁则内弦亦动 如定三弦子为梅花调 以小纸每弦帖之 旁吹笛中梅花调一字 此弦之纸亦动 曹师夔 鑢磬不应钟 犹之茂先知铜山崩也 声音之和足感异类岂诬也哉 

[中通曰:通在高座殿上以足顿地 而鼓有声 拍掌则鼓不应 因悟曰:亦各从其类也]

律吕

○三分损一  乃用二也  三分益一乃用四也  此一极三之数度  概也以十二候气配升降而始于冬至黄钟(十一月复卦)则李文利  瞿九思  所议其本环也   犹内经脉与叔和脉必互用也  详见《通雅》杨椒山 吿韩苑洛之元声 其统也愚所谓节奏乐器高下疾徐清浊之间   即今知古以实用求妙叶者也  象数有度  其叶乃显  崔遵度 以弓悟琴  丈弦尺弦皆具七泛十三徽焉  愚因悟 周其本具而十二 十五 十八倍之分刌(忖)天然  叹此中节  岂有丝毫强哉  详见《周易时论》

五音七调

○愚者尝云:周礼享庙  不用商乐、燕乐二十八调  无征有疑者否  段安昌 以平、上、去、入纪之  末有上、平声调 则为征声纪之曰:商、角同用  而宫逐羽音不可推耶  宫、商、角、变征羽 闰乃旋宫之七也  《辽史》四旦各有七调

今时箫笛七调其此遗乎  沈存中、蔡元定所言 合字、四字、一字、上字、工字、尺字、凡字五字 各有高字 约为十五声 其概也  详见《通雅》

[中通曰:七调者, 凄凉调 、凡字调 、 闭工调 、正宫调 、乙字调 、梅花调 、顶调也 。 十三调者  黄钟调 、正宫调、大石调、小石调、仙吕调、中吕调、南吕调、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般涉调、子母调也  以高下分调者 直调也  ;以曲名分调者 横调也  而不离乎五音  故箫笛南曲隔五必合  如合四上尺工六五而合与六同孔  四与五同孔也

用乙字 凡字则成北调矣  然调中之高下亦有直有横。如合与六 四与五本一孔 而因气之缓急分高下者  此横高下也 

正宫之四 即乙调之合  乙调之四  即梅花之合  本一字 而因孔之升降分高下者  此直高下也  正如琴之十三徽 为横七弦 为直耳  至于曲名分调 有阶级 升降循次而转者  有远近升降  隔三而转者  有高字多而低字少者  有低字多而高字少者  有急者有缓者  此虽横调亦未尝不因高下而分也  。始知声音之理  无出于清浊高下升降缓急之外者 

 同符河洛 音本天然 不过随时安名字耳  又何疑乎今乐非古乐哉   如以本黄钟旋十二律而言  宋燕乐以夹钟清声起旋故宫角互称  今之十三调  乃二十八调之遗  而名字又改矣]

乐节

    ○愚者尝因版鱼而悟柷敔  旧注泥合  止而限三声  其讹且数千年矣  房庶曰:木 柷敔也  而贯之为版 非明征耶 泠州鸠曰:木音直正 谓可以节乐均钟  木 亦以弦可高下移就审中节也  鼓虽隐雷 其槌合节 或露版以相错  琴有入慢 正谓过曲转慢 犹曲中之赚也  但任 冷衍 则短长走版之清曲耳  古用瑟笙  盖笙呼吸皆得声  瑟惟指点不用吟猱 最易学也  瑟实以配琴  笙实以和管篪  岂有不合止于版眼而可听者哉

柷敔:zhù yǔ

解释:乐器名。奏乐开始时击柷,终止时敲敔。一说二者同用以和乐,不分终始。

高下定声之数

  ○高公曰:声之自下而上可节者 在竹得十七八字  而止在丝可三四十字矣  而子母互应 可以代用阴阳相环 其理最微更奇者  节节而上问 缺一节乃始成调  北曲又于南之缺节者  或加一节亦复成调  此自天然不可强也  如阶级然 必越级而乃合  要而通之  凡语言亦莫不然  

刘用潜曰:琴凡二十四节而一徽不取  则百六十八声 四十九泛  而散弹与拨飒八声 共二百二十五声  除其叶同者 则四十八声备矣  笛十八字 亦可分四十八也  调则以合转而言之

[中通曰:今之七调自极低以至极高计十九字  然于高 工字之上亦多不用  故最下为 凡字调所用止十三字  合四乙 上尺 工凡六五亿仩伬仜是也  渐而升之  则每高一调 低除一字  高增一字也  箫笛六孔为六调后  一孔与前之中一孔相合又成一调  故为七调也  南曲遇乙  凡字皆闭  用则应北曲矣]

天地人声

    ○鼓中空而外无窍者 天声也  铜器无窍 而有唇窝者地声也  箫管开孔 其声流利转变相续者 人声也  琴瑟丝实木虚声可断续 乃天地人之合也  故均木用以度  始木无窍  而相击亦鼓空中之清气也  故用以按节

[中通曰:尝欲作三弦小琴 以磁钟代编磬 拍木 吹笙 度诸诗歌 亦一快也]

十二律  隔七也  九寸含少  辟卦符也

   ○五、六、十二、礼运表之和而月生 贵十二之旁罗也  参两会于六 而两之  又四  破之各三也 十二辟卦配之  一阳一阴交而生二阴律   娶妻吕  生子据黄蕤交 而生林也  后此旋例矣  连起止则隔八也  十二余四犹用九余三  度成一例  即寓一几何相废邪  

马班 京蔡例参九也  李瞿 信都芳例寒暑也  吕览含少三寸九分  但以辟卦阳九阴六而数之  殆天符乎黄钟 复(卦十一月)五阴 为三十  一阳为九  非三寸九分乎

  蕤宾 姤(卦五月)五阳  为四十五 加一阴为六 非五寸一分乎  对贯九寸矣   

大吕 临(卦十二月)四阴二十四 二阳十八 为四寸二分  对(指位置对应)林钟 遁(卦六月)四阳三十六  二阴十二  为四寸八分  亦九寸也  

 太簇 泰(卦一月)对夷则否(七月)皆三阴十八  三阳二十七 为四寸五分 亦九寸也;

夹钟 大壮(卦二月) 二阴 十二 四阳三十六  为四寸八分  ;

南吕  观(卦八月)  二阳十八  四阴二十四  为四寸二分 亦九寸也 ; 

姑洗  夬(卦三月)  一阴六  五阳  四十五  为五寸一分  ;

无射剥(卦九月)一阳九  五阴三十  为三寸九分  亦九寸也

中吕干(乾卦四月)五十四   应钟坤(卦十月)三十六 亦九寸也 

愚者曰:此恒配之端几  如先天图也  用之箫管自有盈虚  如后天图

[中通曰:近见喻春山  专此说候气  如信都芳埋扇可推  然京蔡之例  亦不可废用  必以箫管为征]

四行五行说

 ○问:中国言五行  泰西言四行  将何决耶?

愚者曰:岂惟异域  邵子尝言:水火土石而略金木矣  地藏水火 分柔土刚土 为土石也  

朱隐老曰:四为体 五为用 金石同体 言金而石隐矣  周子尊水火在上  次表中土下  乃列金木焉  金木者从土中生出者也  今所据者 地之五材也  金为土骨  木为土皮是也  水为润气  火为燥气  木为生气  金为杀气  以其为坚气也   土为冲和之气  是曰五行。

黄帝曰:六合之内不离于五  既言五运  又分六气  不参差乎播五行于四时 非用四乎?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非用二乎  谓是水火二行可也  谓是虚气实形二者可也  虚固是气  实形亦气 所凝成者  即是一气而两行交济耳  又况所以为气而宰其中者乎  ?神不可知 且置勿论  但以气言  气凝为形  蕴发为光  窍激为声皆气也  而未凝未发未激之气尚多  故 概举气、形、光、声为四几焉   ?《楞严》七大 地、水、火、风、空、见、识也  。地、水、火、风之四大犹之水火土气也  有四实则有四空  实皆空所为也  而犹有容余之  空故表空焉  皆因人目之见而显  见本于识而藏于识  故 表见识焉  心藏神而主性  肾藏精而主命  以见识表之  亦可悟五脏六腑之实是二行矣   若欲会通  正当合二求一  而后知一在二中  五谓之五  六无不可者  且请学易

雅兰曰:“ 金石同体 言金而石隐矣”蒙卦“金夫“指上九。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互大离。离为目为见,六三离体故曰见。六三六四六五上九互艮,艮为山为石,金者从土生也。 ”金石同体 言金而石隐矣“ 上九击蒙的是九二非六三、

《蒙》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纲目曰:水体纯阴  用则纯阳(坎有孚唯心亨行有尚)  上为雨露霜雪  下为海河泉井  气有流止寒温  味有甘淡咸苦  是以 昔人分别九州水土  以辨人之善恶寿天

[河图括地象曰:青州 音 角羽  气舒迟  人声缓  其泉咸酸 ; 荆扬 角征 气剽轻  人声急  泉酸苦 ;梁州  商征 气刚勇人声塞  泉苦辛;  兖豫  宫征  气平静  人声端  泉甘苦  雍冀  商羽  气駃烈  人声捷  泉辛咸 ;徐州 角宫  气悍劲 人声雄 其泉酸以甘  此古  就域概分耳  人因水土以生  生复资水土之气  移地亦变  合详上部]

愚者曰:人身之津液  草木之汁皆水也  一气之所生也  先天  一生水为真阳  而后天以形用  则体阴 ; 二生火为真阴  而附物乃显  则体阳  上律天时  凡运动皆火之为也  神之属也  ;下袭水土  凡滋生皆水之为也  精之属也  ;六之成一雪六出可以征矣  水火一气  呵则为水  可以征矣  气呵暖动  而遇阴则水见  雨亦如是也  饮资于水  食资于谷  谷之精亦水也  荣卫赖之  水旋土中 而浮于土  面荣内卫外亦是理也   用之贵别  古人精矣  自师旷、易牙、俞儿、张华、王邵、陆羽、张又新、刘白刍、李季卿、品天下之水性  味不同盖古水官之遗法  孔子 不以淄渑吿白公乎  《志林》三江味别  蔡传非之亦非也  许敬宗 谓济入河(黄河)伏地南出 亦以味别。今杨子江心有南零北零之异  

郭缘生曰:济入河与河不合  渗漉入地  伏行而溢为荥  今历下发地悉皆济水   阿(茌平东阿县)井其征也  

郑樵曰:山过山则分  水过水则合。

杨慎曰:山过山分而性不分  水过水合而性不合   水性之别则班马货殖地理详矣  论其极 则庭州灞水 金铁皆漏[庭州坝水在大荒之外 以金铁承之皆漏  惟角与瓠叶则否 。拘夷山中有流水亦如之]

德化之水 煮铁为铜;鄜延之川 日夜脂流[即延安石油也  以为烟墨松脂不及  《唐诗》 '二郎山下雪纷纷’ 石烟多于洛阳尘]

弱水溺毛  黑溪玄髌 [南荒  里溪水  其水以涂树  象至辄不仑去  昆仑儿以涂身 即能乘象如家畜  古所谓黑昆今之象奴也]悉 唐制角畔怯腐手[见佛经]

职方外纪云:西齐里亚  沸泉如醋  物入便黑 ; 

翁加黑亚  有水喷出地  即凝石者  有冬月流而夏冰者  有投鞭成泥 再镕成铜者  有色绿而冻成绿石者  

勿里诺山 之泉 物坠其中 半月便生石皮  周裹其物  

福岛无雨而大树酿云气  夜生甘水  满树下之  ;

池度尔格  有一海  味碱  性凝不生波浪 而皆不沈不生水族  命曰:死海。水性不同如此  将怪而不信耶 

 麻知几《水解曰》九畴 昔访灵台  见铜壶漏  马大史 召司水曰:此水已三周  环水滑则漏迅  汛则刻差当易   新水予因悟曰:天下之水  用之灭火  濡槁则同 而性从地变  质与物迁 自别也 。

 蜀江  濯锦则鲜  ;济源烹楮则皛  ;南阳之潭渐于菊  其人多寿 ; 辽东之涧  通于参  其人多发 ; 晋产矾石 泉可愈疽;戎麓伏硫  汤可浴;厉杨子宜荈;淮莱宜醪;沧卤能盐;阿井能胶;澡垢以污;茂田以苦;瘿消于藻带之波  痰破于半夏之茹   冰水咽而霍乱息  流水饮而癃闭  通雪水洗目而赤  退碱水濯肌而疮干  莱之为齑铁 之为浆麴  之为酒檗之为醋   千派万种言不可尽   井水反酌而倾曰倒流  出甓未放曰无根  无时初出曰新汲  将旦首汲曰井华   夫一井水而其别如此  行药讵不择哉   有患小溶闭者  众不能瘥  张子和以急流煎前药一饮立湥  即 灵枢治不瞑半夏

汤用千里流水意  也火

 ○自燧人钻木取火  教民熟食  使无腹病  周官司烜氏 以燧取明火于日鉴  取明水于月  以供祭祀  司爟氏掌火之政

  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  古圣王之于火政亦切矣   

时珍曰:天之阳火二  太阳 ,真火也;星精,飞火也。天之阴火二:石油之火、水中之火也。

人之阳火一   丙丁君火也  [心小肠离火]

人之阴火二  命门相火也  [坎火也游行三焦寄位肝胆]  ;三昧之火也  [纯阳干火也]  

诸阳火遇草而焫  得木而燔  可以湿伏可以水灭  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  金石得湿愈焰  以水折之则光诣天  物穷方止  以火逐之  以灰扑之  则灼性自消  光焰自灭  。故善反于身者上  体天下验物则君火 相火正治从治理昭然矣  萧丘寒火[抱朴言:南海萧丘火  春生秋灭  生水小焦黑  陆游曰:火山军  其地锄深则有烈焰  不妨种植  亦寒火也  

]泽中阳焰[壮如焰起水面出 王砯注]

野外鬼磷[色青聚散]金银精气皆似火而不焚物者也  樟脑猾髓皆能水中发火  浓酒积油得热气则火  。

自生南荒有食火之民[国近黑昆仑  人能食火炭]

食火之兽[  原化记祸斗如犬而食火  粪复为火能烧人屋  ]

西戎有食火之鸟  [驼鸡]火鸦蝙蝠能食焰烟火 龟火。鼠生于火地  虚舟曰:春日火烟青  冬日火烟黑  因乎时也  

然石熟物刚火  猛油其偏钟者也   老树出烟  堆草生焰  其积菀者也  罐可以闭火气  纸可以遏火舌  因乎势者也  

此皆物理之常  而乍闻者怪异  盖未深诣乎此理耳   

震亨曰:太极 动静阴阳而生五行  各有其性  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  相火天火也  火内阴外阳而主动者也  

以其名配五行谓之君  以其虚无守位禀命  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  天恒动人  生亦恒动皆火之为也   见于天者出于龙雷 则木之气出于海  则水之气也   具于人者  寄于肝木肾水  胆者肝之腑  膀胱肾之腑  心包络者肾之配  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不能自生  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于地  故雷非伏龙非蛰   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  不能飞  不能波也   肝肾相火犹是也  [智按丹溪天人出木者  以震为雷 为龙 实起于北由东升而西降  木为生气  金为杀气也  天地之间无非火  无非水也  伏蛰于地可悟邵子用三余一冬炼三时之旨  致中和则交济矣]  东垣则以火为元气之贼 陋哉  周子曰:神发智矣  五性感物而动  即内经五火也  五性厥阳之火  与相火相扇则妄动矣  火起于妄  煎熬真阴  阴虚则病  阴绝则死   君火之气  经以暑与湿言之  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甚于君火也   故曰:圣人定之以仁义  中正而主静[不落动静之静也]

朱子曰:道心为一身之主   而人心听命焉  火自中节何贼之有?[或曰内经止于六气  言火未言及脏腑也   

曰:岐伯历举病机十九  而属火者五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禁鼓栗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骸皆属于火是也   刘河间云:诸风掉眩属肝风火也  诸气膹郁属肺燥火也   诸湿肿满属脾湿火也 

诸疼痒疮属心郁火也   以  陈无择  之通敏犹以暖温为君火   日用之火为相火  何怪后人聋瞽哉?]

愚者曰:丹溪言  君火以名相火  以位未畅也    天与火同火  传不知其尽  故五行尊火   曰:君畜觉发机  曰:相或以暑为君火  燥火为相火  或以暑燥火为阳火  风寒湿之火为阴火  或以有形为阳火无形为阴火  

或以为识为阳火不知不识为阴火  有交几焉   析说不能尽  须自得之人身、命根。种火有北下七节之小心  知识用火在南上膻中之宫城   真气伏于丹田  清浊分于脑府  思虑忧郁过用则伤而欲焦   忿决尤难惩窒五志总归心主而无原之心是何物欤   古人种人火不热者是何道欤   其曰君火为人火而相火为天火   若犹之太极为体卦爻为用而邵子曰卦爻为体太极为用也  于是乎决曰天道以阳气为主   人身亦以阳气为主   阳统阴  阳火运水火也   生以火死以火病生于火而养身者亦此  火水 火交济主之者心火无体   而因物为体   人心亦然  故提出不生不死之道  心以统人   心实未尝离也  

善吾生所以善吾死   郭象曰:养生非求过分也   全理尽年而已矣   此医所以贵治神为第一也   节嗜欲  寡嗔恚  阴平阳秘中和主宰相奉其君是黄帝之心乎?知此火为病源者少矣   知此火为病  而欲绝之绝之  不得而遂纵之  岂享中道之恬愉哉?中丞公曰:圣人因土灶以畜  火因木薪之  因金制之    因水济之万物享熟物之功而不受燔屋之祸其恩大矣明乎满空皆火君相道合者生死性命之故又孰得而欺之不肖子以智谨识于此

山下出泉---虚舟子曰:金石同体  五金八石互相为用  矿之在土  直一石耳  石则生水矣  

 ○金生水者金石同出于土金矿亦石也石乃土骨生水山脉隆起者阴行阳长坚则为石耳[暄曰山出泉乃石生水如人身之骨节必通髓路也中履曰南方泉多如匡庐绝顶皆有泉北如太行太华必山腰以下乃有泉井则有十丈始得泉者]

此论再次证明《蒙卦》上九才是蒙卦之名师。《象》曰:君子以果行育德。果,阳也。九二所在,坎体也。山下出泉,上九所在艮山堉下卦九二所在坎水也。

○五行以木为生气  贞下起元  帝出乎震   人身象干枝焉  体仁之道  其天地之生机乎  木 独反生其首在下  其华向上  结实而传核仁禅于无穷  圣人于此喻种理矣  号为植物  互有刚柔  蕉蔓苔栭寄生之类  皆本湿热稼穑之功  首重百谷、皂膏、核蓏、实为五果  栋宇取材土  宜辨性神农尝毒药 有本草养生救疾  莫备于此   木德之功大矣哉

种仁皮心之理

○木之种在仁  仁破核而化为根之脑   脑与根为本  而外生枝  内生柢焉  脉贯于皮  而中行气焉  故中空而不死皮连则生   接树者斜其皮倚而合之即生  截树者 倒插、顺插之皆有生者  绪其皮即成根

○邵子举水火土石而不言金木  朱隐老曰:木则后生  于其阳金  则水火入土中而成于其阴者也  金用而石隐矣   楞严四大  泰西四行  皆后之 盖有说焉  且问:五行 金生水金何以生水乎 ?老生夙学不能答也  虚舟子曰:金石同体  五金八石互相为用  矿之在土  直一石耳  石则生水矣  本草金石同科  石者气之核  土之骨也  精为金玉  毒为礜砒  凝色而为丹青  化液而为矾汞  或自柔而为刚  乳卤成石是也  或自动而为静  草木成石是也  含灵之为石  自有情而之无情也  雷星之为石  自无形而成有形也  

愚者曰:天地之坚气为金  轮而土中  得之凝为金石  其生成也  积久其化物也  峻厉以其坚气  遂为杀气  用者可不慎欤

礜yù:〔~石〕矿物,是制砷和亚砷酸的原料,煅成末,可用来毒老鼠。


    ○土,五行之主  具五色而以黄为正色  具五味而以甘为正味  是以禹贡辨九州之土色  周官辨十二壤之土性  在人则脾胃应之  [《家语》曰:坚土之人刚  弱土之人懦  垆土之人细  息土之人美  耗土之人丑  。《淮南子》云:土地各以类生人  是故山气多男  泽气多女  水气多喑  风气多聋  林气多癃  木气多伛  石气多力  下气多尰  险气多瘿  谷气多痹  暑气多夭  寒气多寿  丘气多狂  广气多仁  陵气多贪  轻土多利  重土多迟  清水音小  浊水音大  湍水人轻  迟水人重  皆应其类也]

愚者曰:土纳重以养  清主静以载  动居中以御  四维之气故能和物 能生物  又能杀物故能化物也  

岐伯曰:地在人之下  天之中  明乎胞豆之喻者  居中之表法不昭然乎   水火贯乎土中而生金木  濂溪示之矣  土石刚柔以表坤艮  而奉天化  康节示之矣   百昌 皆生于土而复于土 ; 药之用土  皆取其冲和以安物  沁罨以化物之用   万物本气以生  乘气以游而安土以为养  岂能离哉

.垆土:黑色坚硬的土:~土。~植(黑色的黏土)。

息土:可以自己生长得土,见山海经故事大禹治水之“息壤”

耗土:瘠薄的土地。

 癃 lóng:〔~闭〕中医指小便不通或淋沥点滴而出。

zhǒng足肿病:“治~扶轻杖。”

罨 yǎn 1.捕鸟或捕鸟的网,亦指用罨捕取。

水火本一

 ○水湿火燥 相反甚明  而易传曰:水火不相射 何也?

愚者曰:本一气也  而自为阴阳  分为二气  而各具阴阳  有时分用而本不相离  有时互用而不碍  偏显有时  相制而适以相成  特人不著察耳  

天一生水  而反成阴润之性  地二生火而反成阳燥之性  呵气属火而化为气水  精液为水而反以成人  果二物耶?

人身言之  肾水也心火也  时时交济不可间隔  以理言之  智火也仁水也  理水也性火也是水直以火为性命矣  

不见夫雨露霜雹皆阳气之烝馏  硝磺发而炮滴  雷鸣而泉通  春火力深而础石润热炉之下必有气蒸乎   是火直以水为性命矣  

 不见夫萤磷珠珀皆湿气之凝聚  薪经浸而火不断  灯加腻而益明  井油得水愈炽  高奴之水肥可燃乎  日炙草木而滋茂行汁  参茂补阳而口生津   水中之石击之得火  炼剑淬水而刚  二者之用  交济相成莫不皆然  识者于此盖悟  代错之本一矣

[暄曰:水火一也  论其质  则相克  论其气则相生  论其形气之交则又相入   水见火而死  而温泉沸汤则火之气能入水之形  水见火而散 而灯脂爝蜡则水之气能入火之形  论其极 则又相变  百沸之油近锅必冷  伏中 铸钱 炉炼不清  海峡积润 飞磷不绝  霜雪之深必兆丰年  此即阳极阴生  阴极阳生之理   夫水化气而为火  火化气而为水  相变之道  即相生之道  即互根之道也  

中通曰:水流下而趋中  有刚火性也  火炎上而旋升  有柔水性也]

总结:《周易》未为何用水火既济,火水未济结尾?答案如下--水火一也。六十四卦乾坤开始,循环一圈在水火互生互克中归一。

雅兰曰:“愚者曰:本一气也  而自为阴阳  分为二气  而各具阴阳  有时分用而本不相离  有时互用而不碍  偏显有时  相制而适以相成  特人不著察耳  

天一生水  而反成阴润之性  地二生火而反成阳燥之性  呵气属火而化为气水  精液为水而反以成人  果二物耶?

水火一也  论其质  则相克  论其气则相生  论其形气之交则又相入   

夫水化气而为火  火化气而为水  相变之道  即相生之道  即互根之道也  ”---这些从侧面注解《周易》为何用水火既济。火水未济结尾。

水火南北位

○魏庄渠曰:北方水位也  水气旺  于北土克水而水少  南方火位也  火气旺   于南水克火而水旺  以四时言之

  水气旺而寒  水消  水气涸于夏 而夏水涨  火旺于夏  其焰不扬  火囚于冬  其焰反烈  愚者曰:配位者极物从类之端法也  其用在乎推行化裁

藏火

    ○棉花烧黑将灰收之  香燃一丝去香 则隐  少顷吹之复燃  

潜草曰:杏仁灰包火  杨梅可佩  外域用火鸦 驼鸡肫皮 涂卵白包火  又曰:纸卷香入竹筒终日不灭  开则燃合则隐

[竹木铳一发即朽  涂卵白则能三发  故卵可扑火  暄曰:有长生火葫法]

金土

    ○聊城人博山炉  乃土和铜屑埏埴为器   周籓或以金沙土为之  竟如三代器  盖陶而不泑yōu 窖生青绿者也  

永昌围棋子  取贵州土和铅烧之  颜神亦用铅  哥窑铁足  皆取五金之气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物理小识一
金木水火土对应疾病
开始学习《四圣心源》天人解(附彩图)1
蒋盘挨星阴阳宅秘本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7-06-07 19:28:07)
里气解
肉苁蓉,本草崇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