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十六

【导读】

《齐物论》是《庄子·内七篇》中篇幅最长,也最难解读妥当的一篇。所以谓之“难”,起因还是此篇的宗旨——“齐--物之论。”

众窍怒号,物论芸芸。为了相应天下众窍之 “调调之刁刁 ”,导致不明道家大体者读起来有“捕风捉影”之惑。但若知庄周学问体系渊源,文字越洸洋自恣,越能神会道家神仙思辨之严密、逻辑之天成、说法之高妙以及说理方式不拘一格之妙。

今天这段,庄子从正反两端阐释道之体本无名;道之用,乃无用之用是大用。但是百家争鸣时代,百家各是其所是,各非其非,一时无人解决“物论”不息之难题。唯有“怀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之有道者,“府藏”各家所是,各家所非,居于道之运转之要,不再为是非所役,事来从容观照于自然大道,事去无执于名相而于物冥合。次之谓《齐物论》屡次提到的“以明”,还是本段出现的“葆光”——返本还真,体道凝神之人,心明如日月,而韬光内照,光而不耀。事来即照,事歇即空。用而无迹。正所谓“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知子,像帝之先。”

道是万物之本,德具成物之功。道为体,德为用。道尊无名,德重无为。“道、辩,仁、廉、勇”已是出于不道、不德(为是而有畛),难免有心为之。但若能“不称、不言、不仁、不嗛、不忮”——“虽为,无心于为”既是圣人怀天府葆光之“大道、大辩、大仁、大廉、大勇”。

反之则因远道而其功不成。

所以老聃才叹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

【原文学习】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雅兰读经】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南华曰:“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六合之内,众窍“为是”而有畛。不见物物自分,事事自别。因执着于己见,故辩己所知以示人。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

第一个“分”字,名词:限度,范围,分量 fèn。

第二个“分”字,动词:分,别也fēn。

婴孩曰:不分不辩者,道。有分有辩者,形器之用也。

文句大意

耳目所能及之处,是可以分别竟辩的,视听所不能到之地,是不能分别和竟辩的。

“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曰:何也?”

旁白假问,引起读者君思考。

有人问:这是为什么呢?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老聃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众人,一般人。

相示:互相显耀自己所知。

众窍因“为是”有畛而竟辩不休。得道的人洞晓道虽幻化万物,终究相通为一的道理,且道非言语所能及,所以凝神返真,怀道应物,使之复归于安其所安,用其所用的道境而不分不辩。

一般人因为执己所知而不见物物自分,事事自别,所以和人竟辩不休,以显示自己见解的高明。这样既不见物物自別,也不能体无形无相之大道,所以古语说,一旦因是和人争辩,大道就不见了。 此为“辩也者,有不见也。”

文句大意

有人问: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众窍因“为是”有畛而竟辩不休。得道的人洞晓道虽幻化万物,终究相通为一的道理,且道非言语所能及,所以凝神返真,怀道应物,使之复归于安其所安,用其所用的道境而不分不辩。一般人执己所知和人竟辩不休,以显示自己见解的高明。这样既不见物物自別,也不能体无形无相之大道,所以古语说,一旦因是和人争辩,大道就不见了。

下面庄子开始阐释,圣人为何怀道而不分不辩——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大道不称……大勇不忮”既是道家“无为”之道的阐释,还可以看作是庄子针对当时学术思想弊端以及社会现状提出的批评。

老聃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又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道、辩,仁、廉、勇,道之用也。

道为体,德为用。道尊无名,德重无为。

“ 大道 、大辩、大仁、大廉、大勇”——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

“夫大道不称”

称chēng,名号;叫,叫做;说;赞扬。此处作名词。

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

大道虛极,不可形名。所以大道不可谓之而称。同时,真正得道的人,也不会到处标榜自己“开悟了、得道了。”

“大辩不言,大仁不仁。”

老聃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大辩不言而物物自别,大仁无心于仁与不仁。

大廉不嗛”,

廉,仄也。——《说文 · 广部》

廉,清也。——《玉篇 · 广部》

廉,俭也。——《广韵 · 盐韵》

嗛,口所衔也。从口,兼声。--《说文》

通"谦"。

通达之人,知物之去来非我,无一可贪,物我俱空。心里根本没有廉洁与贪这个概念,更不会在口头上标榜逊让。

真正廉洁的人,是心地上的修养,根本不会在嘴上标榜。清人袁枚说:“不谈未必是清高。”

“大勇不忮”

忮zhì,逆也。

忮,很也。很,不听从也。;害也。害即很义之引申——《说文》

真正的大勇心地慈悲,惠救苍生,无害于他人,所以能无往而不顺。

文句大意 

大道虛极,不可形名。无法谓之而称,真正的分辨是不言而物物自别,像天地一样慈悲的人心里不会有仁与不仁的概念。真正廉洁的人,是心地上的修养,心里根本没有廉洁与贪婪这个概念,更不会在口头上标榜逊让。真正的大勇心地慈悲,惠救苍生,无害于他人,所以能无往而不顺。

接下来是庄子从“有为”的角度阐释为何要“无为”——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老聃: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道昭而不道”

昭,日明也。——《说文》

这里指道像太阳一样无所不在。

大道无形无名,不可言说,凡可道者皆非真常之道。

“言辩而不及”

道大,莫能名,莫能辩,纵有言辩亦不能及道之实。

天地不言,四时默行,万物因此而生,其生物之功,不辩而万物自白。

“仁常而不成”

大仁无心于仁与不仁,若是做不到不能忘名、忘爱,无心于仁,就不能称之为仁。

“廉清而不信”,

信,实也。

清,为贪求美名而清廉。

廉洁的人,若是心中有意以廉明清正立名,就不是真的廉清,而是贪于廉清之名声。

“勇忮而不成”

勇若无慈,有害人之意,不过是血气匹夫之勇,则不能成就道义之勇。

“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五者:道昭、言辩、仁常、廉清、勇忮。此有为之道也。

几,近也。

圆而几向方:是个比喻。指学道之人,不能返本还真,怀道自处。喜人前炫己之一技之能,务外求名而不止。这五种学道之人就像本来喜欢的是方,学的却是圆;爱飞,喜好的却偏是游泳;此愈近,彼愈远。所学愈多,于大道愈远。此五种人,名虽可以行之于世,但因所为皆出于有心,故于大道终难成就。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老聃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又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以上五者之所以“圆而几向方”是因为不知大道之源,“为是”而喜怒为用,所以终究大道难成。

人所难知、不知的东西,皆因心智无法企及。智不及,无须强知。人贵自知,能在自己智力不及的领域止步,就可算是最高明的学道人了。

本节文句大意

道贵无名,凡可言说者都不是真常之道。天地不言,四时默行,万物因此而生,其生物之功,不辩而万物自白。做不到无心于仁与不仁,此仁就无实德。心中有意以廉明清正立名,就不是真的廉清,而是贪于廉清之名声。勇若无慈,有害人之意,就不能成就道义之勇。这五种学道之人因不能怀道自处,而务外求名不止。就像本来喜欢的是方,学的却是圆。人贵自知,能在自己智力不及的领域止步,就可算是最高明的学道人了。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何谓天府?

天,自然也。

天府:自然之府藏。指的是通达得道的人“府藏”各家所是,各家所非,居于道之运转之要,不再为是非所役,事来从容观照于自然大道,事去无执于名相而于物冥合。

庄周为何创造了这样一个辞?同参本篇【导读】

《齐物论》从“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和“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则莫若以明”明道”开始,

经“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

“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

“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到这节的“天府”,庄周围绕“物论”不齐的原因,一直在传授相应“齐” “ 物论”之方法。刚才总结的这些和“天府”都是庄周给我们提供的解决“物论”不齐的“备用方案”。到这几句则是再次细描大道之境和其用。

通读《齐物论》就会发现,引发“物论”不齐的原因,齐“物论”的方法在今天这段都集中出现了。这段和上次学习内容一样,是《齐物论》最难注解妥当的两段,同时还是全篇思想宗旨的一次汇总集合,所以“天府”应时而出,而“葆光”也代替了屡次露面的“以明(大笑)。”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孰,谁也。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

“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道境。

此时,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所以无是非可辩。至道、至理本无言,所以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说。

“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

假使有人能洞晓这“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的奥妙,就到了事来从容观照于自然大道,事去无执于名相而于物冥合的道境。这就是“天府。”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老聃言:“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葆,草盛貌。——《说文》

葆,蔽也。

葆(bǎo)光:若有若无貌。

酌(zhuó):汲取。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怀“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的圣人其心如渊深不动之大海,无论注入多少东西永远也灌不满它,无论取出多少东西,它永远也不会枯竭。这里形容大道无形不可见,所以其用也不尽。

“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怀道圣人返本还真,体道凝神,韬光内照,光而不耀,事来即照,事歇即空。用而无迹。这就是因不用己是,生命智慧之光永不被自见所遮蔽而愈用愈明的道理。

本节文句大意

谁到了无是非可辩,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境界?假使有人能洞晓这“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的奥妙,就到了事来从容观照于自然大道,事去无执于名相而于物冥合的道境。这就是“天府。”此“天府”无论注入多少东西永远也灌不满它,无论取出多少东西,它永远也不会枯竭。它韬光内照,光而不耀。事来即照,事歇即空。用而无迹。这就是因不用己是,生命智慧之光永不被自见所遮蔽而愈用愈明的道理。


【参考译文】

耳目所能及之处,是可以分别竟辩的,视听所不能到之地,是不能分别和竟辩的。有人问: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众窍因“为是”有畛而竟辩不休。得道的人凝心返真,怀道应物,使之复归于道境而不分不辩。一般人执己所知和人竟辩不休,以显示自己见解的高明。这样既不见物物自別,也不能体无形无相之大道,所以古语说,一旦因是和人争辩,大道就不见了。 大道虚极,不可形名。无法谓之而称,真正的分辨是不言而物物自别,像天地一样慈悲的人心里不会有仁与不仁的概念。真正廉洁的人,心里也没有廉洁与贪婪这个想法,更不会在口头上标榜逊让。真正的大勇心地慈悲,惠救苍生,无害于他人,所以能无往而不顺。道贵无名,凡可言说者都不是真常之道。天地不言,四时默行,万物因此而生,其生物之功,不辩而万物自白。做不到无心于仁与不仁,此仁就无实德。心中有意以廉明清正立名,就不是真的廉清,而是贪于廉清之名声。勇若无慈,有害人之意,就不能成就道义之勇。这五种学道之人因不能怀道自处,而外求无止。就像本来喜欢的是方,学的却是圆。人贵自知,能在自己智力所不及的领域止步,就可算是最高明的学道人了。谁到了无是非可辩,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境界?假使有人能洞晓这“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的奥妙,就到了事来从容观照于自然大道,事去无执于名相而于物冥合的道境。这就是“天府。”此“天府”无论注入多少东西它永远也灌不满,无论取出多少东西,它永远也不会枯竭。它韬光内照,光而不耀,事来即照,事歇即空。用而无迹。这就是因不用己是,生命智慧之光永不被自见所遮蔽而愈用愈明的道理。

【小结】

庄周的哲学精妙术语思辨训练到这里就结束了,经过《齐物论》如此强大严密的哲学思辨训练,相信有缘读者君会有受益终生的不菲收获。

今天这次学习结束后,我们将一起见识庄子用精妙故事说理时刻。道家故事,读懂一则,将终生受益无穷!

【下次原文预习】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本次学习结束!

初稿:2016-05-26 11:07

第二次修改:2019-10-19 16:33

计5360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知北游》解说和语译
《知北游》译文
庄子思想的评价
老子水的思维
道家哲学的人性论
《老子》的人生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