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庄子·内篇·齐物论》第十五

【原文学习】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雅兰读经】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夫道未始有封”

封,界限,疆域。

道无声无形,不可得而见,不可声以闻。他无所不在,其所在也无形、无声、无息。因此我们常常日用而不知。

文句大意

道无形无相,无所不在,其所在也无形、无声、无息,从未有你我他之界限区别。

“言未始有常”

言,心声也。——《法言 · 问神》

常,下身穿的衣裙——《说文》

 这里指固定不化意。

南华老仙说:“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齐物论》里,庄子把“言”分成“大言炎炎,小言詹詹”两类。

对于“大言”,《金刚经》说:一切圣贤 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大知大言尚因“无为法”而存在差别,何况小知小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

文句大意

道本无界域,任道而言,何说而不可?所以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说法。

“为是而有畛也”

畛zhěn,井田 间陌也——《说文》

畛,界也。——《广雅》

前面说“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所以“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这里则说“为是”而有畛也。在这里再次强调了,人之是非产生的根源就是因为"言非吹”而"为是或有言。"

文句大意

道自己从未有任何界域,任道之言也随物而变,正是因为人之自知、自见、自是才使道有了各种各样的区别界限。

“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这几句若能和“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对照互参,即可温故知新。

“请言其畛”

是假设的客套话,类似电影、戏剧中的旁白,目的是引起下文。——“请庄周先生来说说人之自是带来了怎样的界限区别?”下面他就说了——

至理虚寂,言道随机。言者所在角度不同,或褒或贬、或扬或抑、或进或退自不同。

左为阳,右为阴。

左右:这里比喻人因自知、自见、自是带来的偏爱。

比如以左为是,则右即为非。可和“自彼则不见”句互相印证。

南华老仙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有了左右之分,伦义随机而生。伦义必然伴随着分辨,分辨激发了胜负之心,于是竞争出现了——

伦,理也。古通"论"。言理则谓之论。

“众窍”芸芸不休,都认为自己是唯一真理。

自己观点的表述为论。

义,宜也。通“仪”。言“义”则谓之议。

时事参差,各随其宜。对别人观点的评论为议。

有分有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辩,別也。

左、右、伦、义、分、辩、竞、争。也可以看作是庄周对当时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八种主要思想流派所做的概括总结。

德,得也。功用之名。

百家争鸣时代,各派人人以能分辨为用,以驳倒对方为能。所以,此八种功用称之为八德。

自无适有后,因为人之自是(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就产生了偏爱。有了偏爱,就有了观点,自己观点说出来,就是伦(论)。人人有不同观点,看了别人观点,又有了进一步理解,把它说出来就是议。众窍各抒己见,物性虽不同,但自随其类。于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人以能分辨为用,以驳倒对方为能,不肯示弱,都想自己的观点成为天下唯一真理,于是就有了竞争。这就是因人“为是”而使道产生的八种区别界限。

文句大意

请让我谈谈因人自是产生的那些界线和区别:人因自是就出现了偏爱,有了偏爱,就有了观点,把观点说出来,就是论。人人有不同观点,看了别人观点,又有了自己见解,把它说出来就是议。众人各抒己见,物性虽不同,但自随其类。且以能分辨为用,以驳倒对方为能。互不示弱,都想自己的观点成为天下唯一真理,于是就有了竞争。这就是因人“为是”而使道产生的八种界限区别。

中华文明学术思想三原则

这一段影响大中华文化圈历史、哲学、宗教、艺术观点的宣言其实是对“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的具体应用。“六合之外”,无也;“六合之内、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自有适有也;“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议而不辩”则是对“无适焉,因是已”的相应运用细则。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六合:天(上)、地(下)、东、西、南、北,为六合。

存,存在也。——《尔雅》

存,恤问也。——《说文》

存,这里指心里有,但姑且搁置留存,以备候几转换。

论,自己理论观点的表述为论,论则及理。

议,对别人观点的评论为议,议则及义。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六合之外,无形无相、形而上者之谓道也。道可道,非常道。道非耳目之所能及,即使论道也只能及理而已,无形无相之道一旦言说,所亏的还是道。论道亏道,是非丛生。所以对于这些一时言语难明,说之无益的终极问题,为避免进入无谓争论的泥潭,圣人的态度是暂且留存,不公开发表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此为“存而不论。”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这一观点的提出,给中国哲学以及其他学术思想定好了理性、务实的基本理论框架。它主张人类学术活动应着力于世间实务以及相应关系,远离脱离实相的精微术语与抽象思辨的泥沼、有效避免了进入各种迷信、狂热和非理性的神秘主义深渊。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不得不说,源于历代智慧积淀,由庄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是非常超前,也是非常高明和科学的。

“生者寄也死者归。”从大禹王时代,中国历代圣贤就致力于把人们探索的视线留于六合之内,避免把人们引入狂热的宗教神秘主义深渊。

《论语》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所问鬼神之事,乃六合之外事,夫子循循善诱,把对“事鬼神”感兴趣的子路引领到“事人”,把子路关注“死”的视线引领到“生”。孔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今日无形无声之鬼神,即往日有形有声之生人所化。如能知生人之理,也可推而知之死后之鬼神。如此,则知生死一体,天人一体,六合之外事即六合之内事也。它体现的是《易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之“近取譬喻”之精神。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不是回避,而是对于一时言而难明,语之无益之事暂且搁置转换到视听所及之六合之内。这是“中庸”之道。这样就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因耳目不及所引起的无谓争论。

纵观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只有中国的圣贤们就像约好了似的,前赴后继致力于破除人类的思想局限,宗教局限,神秘主义局限。六合之内,没有神迹,也没有死后永生。中华文明从源头就是冷静、理性、和科学的。在精神病频发的二十一级,也只有这样的理性、温和、全面的文化才能站在科技文明的肩头再出发,再次引领全人类走向和平繁荣和昌盛!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义,宜也。

六合之内,形而下者谓之器 也。形质之器贵用,用则固有所然,固有所可。圣人知通为一,各以人物器用之性而安之于其位。

物物有理,事事有宜。器物之用随时事变换,各随其宜。议则及义,所亏者理。物物有理,议而亏理,是非由此而生。所以圣人只就人事之大纲,器物时用是否违背君臣父子之天道,阐释自己的观点,对器物时用以及具体事件的是非曲直则不加批判,不作严格的结论。此为"论而不议。"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春秋:简单说就是记载历史的书。  

其次,春秋还是后世治理天下的大经大法,是衡量历史人物,功绩、地位的公认最高标准。

经,用典诰,治理之意

先王,指三皇五帝。

志,就是记。

用天道治理天下的与历代圣王们有关的记载,圣人只就事件当事人言行是否和其时宜、事义,是否符合其名分品节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而不会拿自己这些看法去和他人分个是非曲直。

何谓春秋

我们的文化历史称为春秋,不叫冬夏,有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

首先,我们的文化是天道文化,天道给人的启示是“公”。就是孔子所言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人效仿天道行事,在道家老子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庄子就是“春秋经世。”

在古代,天道最直接的显现就是太阳、月亮的变化。通过历代观察、经验的积累,古人很早就总结出,一年四季,只有春秋两季不冷不热。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夏至是冷热的两个极端,只有春分与秋分那两天,白天夜里一样长。人类社会人人渴望公道、正义、公平。衡量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并给以相应历史地位也需要一个最公道、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而从属于无私天道的一环——春秋,就成了最好的范式。所以崇尚天道文化的古人把历史称之为春秋,而不是代表冷热两个极端的冬夏就再自然不过。

“春秋”如何“经世”

我们用“春秋”的态度记录历史的目的是“经世”,就是庄子这里说的“先王之志。”我们的文化为什么从开始就那么注重历史呢?因为无论人类历史怎么进化,基本人性不变,古今中外皆如此。所以相似的历史事件才一再重演。把先人的生命,生活、人生的经验记录下来,就成了历史。历史把人类过去的盛衰成败、善恶是非,呈现给我们做镜子对照,不仅使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祖先的文化和生活,重要的是使后人当遇到类似事件时可以少走弯路,避免无谓的浪费牺牲。此经验,这时候它就成了救世救人的经济之学,是可以借鉴的治理人事、处理突发事件的参考方案。

那么庄子为何在《齐物论》里提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这个著名的“历史宣言”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从是先觉觉后觉的“使命文化”——进忧生民,退忧庙堂。因为此使命,所以我们的文化是责备贤者、责备在位者的文化——

《论语·尧曰》: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大意:尧传位给舜时说,……我本人若有罪,不要牵连天下,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承担。”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有我一人承担。……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这几句话,体现的正是一位先知先觉者的使命感、历史责任感、文化自觉性以及中华文化的人本位精神。它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不易之论。也是大中华文化圈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一切观点的基础。

作为洞察宇宙实相、人性实相的一代得道高人,针对战国时代社会现实,庄子对参与百家争鸣的各派有影响力人物发出了警示,提出了此三项基本要求。那就是——不说“六合之外”事,慎说“六合之内”事,各派“言者”在公开宣扬自己观点前,要自己给自己的思想一个历史定位,一个自我评判;要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尝试着放到历史长河中去校验、验证一下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是否站得住脚。不要为名、为辩而言,更不要为言而言。《易经·系词上》说:“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文句大意

形而上,非耳目之所能及但又实际存在的终极问题,圣人的态度是暂且留存,不公开发表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形而下人物器用之事。圣人只就人事大纲,器物时用是否违背君臣父子之天道人伦,阐释一下自己的观点,对器物时用以及具体事件的是非曲直则不加批判,不作严格的结论;用天道治理天下的与历代圣王们有关的记载,圣人只就事件当事人言行是否和其时宜、事义,是否符合其名分品节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而不会拿自己这些看法去和他人分个是非曲直。

【参考译文】

道无形无相,无所不在,其所在也无形、无声、无息,从未有你我他之界限区别。道本无界域,任道而言,何说而不可?所以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说法。道自己从未有任何界域,任道之言也随物而变,正是因为人之自知、自见、自是才使道有了各种各样的区别界限。请让我谈谈因人自是产生的那些界线和区别:人因自是就出现了偏爱,有了偏爱,就有了观点,把观点说出来,就是论。人人有不同观点,看了别人观点,又有了自己见解,把它说出来就是议。众人各抒己见,物性虽不同,但自随其类。且以能分辨为用,以驳倒对方为能。互不示弱,都想自己的观点成为天下唯一真理,于是就有了竞争。这就是因人“为是”而使道产生的八种界限区别。形而上,非耳目之所能及但又实际存在的终极问题,圣人的态度是暂且搁置,不公开发表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形而下人物器用之事。圣人只就人事大纲,器物时用是否违背君臣父子之天道人伦,阐释一下自己的观点,对器物时用以及具体事件的是非曲直则不加批判,不作严格的结论;用天道治理天下的与历代圣王们有关的记载,圣人只就事件当事人言行是否和其时宜、事义,是否符合其名分品节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而不会拿自己这些看法去和他人分个是非曲直。

【下次原文学习】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译文由婴孩亲自捉刀,仅供参考。

本次学习结束!

初稿:2016-05-21 10:17

第二次修改:2019-10-18 10:36

计5450字


不媚俗 不苟和 传承经典 尽在雅兰在世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读齐物论(二)
高中作文辅导:提高语文作文水平必背的100句经典名句
万物之外
庄子057 一提起中国文化就是故宫博物院,只因自家书房没东西
《庄子》译注 天运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下篇《德经》总结发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