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关大屋杂亿

西关大屋身世

  西关大屋是原康乾盛世,特别是乾嘉年间广州西关一口通商时的产物。主要以当时云集西关的富商在商业繁华的十三行的“西关角”一带建筑的“高级住宅区”而驰名。它吸取了中原园林建筑和家居特色,结合了岭南气候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

  西关角是指当时西关地区靠西边的一个地段,东起文昌桥、大观桥,西至泮塘、昌华园一带。

  西关大屋的街区街巷通常为4到5米宽的花岗岩石路。大屋典型为三开间,正间以厅堂为主,由街面到内里依次是临街门廊、门宫厅、正厅(神厅)、头房、二厅、三厅、柴房,形成一条中轴线。两旁偏间前部左边为书房及小院,右边为偏厅和倒朝房。倒朝房的屋顶为平天台,供晒晾、赏月和七夕拜七姐所用。书房偏中后部是卧室、楼梯间和厨房等。

  相邻大屋常用青云巷来隔开。特大型的还会有花园、戏台等。大屋的立面是青砖石脚,色调清雅,正间檐口有木雕封檐板,大门由脚门、趟栊和木门组成,剖面屋顶高低起伏。整个大屋用院子、天井、敞口厅、青云巷、天窗、侧窗以及可以活动的屏风、满洲窗等组织穿堂风,所以夏天会格外清凉。大屋的内部装修集工艺美术之大成,木石瓦雕,陶塑灰塑,壁画石景,琉璃和铁漏花,蚀刻彩色玻璃等应有尽有。

  在清末民初期间,西关大屋吸取了更多西方洋楼的建筑特色,逐渐发展成了二三层的住宅楼。耀华大街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西关传统民居的缩影,被市政府划定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

  走进耀华 推开三重门

  坐地铁在长寿西站下车,走出地铁口,置身于车水马龙的西关,横穿过眼前一条名叫“长寿西”的街道,在对面一片低矮而朴实的火柴盒式建筑之中仔细搜寻,会发现一块古朴的牌匾“耀华社区”。信步走入,前行50米,向右手边一拐,就来到了耀华大街。

  第一次来到这里,会恍惚有种时空逆转的错觉,熟悉的水泥质地的大楼一刹那间被抽离,此刻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条整洁美观的古巷。在麻石路面的两旁,是鳞次栉比的西关古老民居,色泽碧绿的水磨青砖高大敦实、五彩斑斓的满洲窗光亮如新。圆滚滚的趟栊后面,头发斑白的老人正坐在凳子上读着报纸,吱吱呀呀的脚门推开,提着菜篮子的老阿婆从深深的院落里走出,脚上的布鞋踩在麻石铺就的路面上,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在悠长的巷子里渐行渐远。

  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巷落里行行走走,看看停停。繁忙而熟悉的都市生活似乎被隔绝在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在这里,建于清末的西关大屋、竹筒楼以及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的洋房别墅比邻而居,具有典型岭南风格的青砖、石脚、三重门和巴洛克特征的巍峨罗马柱只是一墙之隔。150米长的古巷,30个门牌、39个开间、150户人家,展现出广州西关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200年间,广州人曾经生活过的各式民居。

  或许我们可以用“西关大屋”这个笼统的概念来概括“耀华大街”上这三十多栋古朴的建筑。按照老广州通常所说的“西关大屋三件宝———青砖石脚三重门”的说法,耀华大街的老房子无疑符合了这个标准。

  西关大屋最典型的就是青砖石脚的外立面。据说这些青砖都是产于东莞及清远一带,色泽似碧玉者为贵。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看墙”,其功用类似于今天的瓷砖贴面。讲究的西关大屋青砖可以经数百年不磨蚀,砖缝之间连刀片也插不进去。而石脚从地面算起高70到100厘米不等,越高就越显身家富贵。石脚通常用磨得平滑如镜的花岗石,尽量减少接缝,所以富家通常整堵外墙只用三数块整石,工本费相当惊人。

  跟其他的西关民居一样,耀华大街的老房子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三重门”。三重门最外一重是由四折木门组成的“脚门”。脚门的高度比常人的头顶稍高,脚门上半部必雕成通透花纹的式样,耀华大街30户人家几乎是一家一面,有寓意吉祥的花鸟图案,有寓意平安的花瓶式样。老人家说,这些通透的花纹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还有实用的功能,不仅便于通风,而且相当于现代民居的“猫眼”,有阻隔街外行人视线的功能。

  第二重门是“趟栊”,趟栊由单数的十数根杯口粗的横木镶于两根竖板上,竖板下方安有滑轮,可以沿着镶于门槛上的铁轨左右拉动。趟栊的锁设在另外一侧,暗藏于大木门后,是木制的顶闩,只需人在屋内用指轻轻按下,即可顶死趟栊使其不能开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趟栊不啻为古老的“防盗门”了。趟栊的木料通常是杉木或者柚木,不容易被锯断,小孩子也无法钻进钻出。

  最内一层才是真正的大门。大门是由两块粗重的木板组成,富贵人家用的一定是整块的原木板,主要是杉木、樟木、坤甸等厚实的木材。大门之上要贴门神,有的大屋每年都会请师傅新漆上彩绘的门神。大门以铜制门环拉动,有些门环的工艺复杂精美。大门在晚间关上,靠的是门后两个井字形的木闩。

  在这样的三重门保护下,西关大屋不仅安全防盗万无一失,而且还有良好的通风效果,三重门依天气情况开开合合,给大大的宅子营造出冬暖夏凉的效果。

  西关大屋赋

  穗市名区,西关福地,汉宫旧馆,富户新营,在此荔水逢源,文昌照濯,虽是频经烽火,幸喜再现生机。一页历史遗篇,几许居停旧貌,当丽日融合之际,春风怡荡之时,正如来宾访古寻幽,旅客观光览胜。

  长寿街前,闾阎系列,耀华坊内,鳞栉相连,石脚磨砖,搌牙挂角,脚门微掩,木栊横栏,左右临阶绕巷,前后小院明窗,古迹翻新,原型复旧,远望绣阁雕萼,近看珠帘画栋,朱雀桥边影渺,乌衣巷口名传,谢客娱游于假日,王孙传意于当年。昔感狼烟,曾读阿房之赋,今逢盛世,敢颂华屋之歌,爱掇芜词,以供忘鉴。———引自耀华大街碑刻

  一条街 地灵出人杰

  用手轻轻触摸那些在雨中被浸润的凉丝丝的砖墙,会产生一种很奇异的感觉。此时手掌所覆盖的这方寸之间,就是所谓“历史”了吧。这样的时刻难免会让人浮想联翩:在这悠长的街巷上、在这些幽深的老房子里,曾经住过什么样的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呢?

  翻看有关史料,原来这片“巴掌大”的地方,还有过不少动人的故事、生活过不少的历史名人。耀华大街8号和10号是粤剧名伶白玉堂的故居,白玉堂原姓毕,因为参与《五鼠闹东京》一剧演出,饰锦毛鼠白玉堂,演来惟妙惟肖,大受观众赞赏,遂改艺名为白玉堂。直到今天,生活在耀华大街的老戏迷还对此念念不忘———那时咿咿呀呀的粤剧念白会不时从这两栋典型的竹筒屋中飘然传出,从巷子中经过的老街坊、抑或是慕名而来的老戏迷经常会被《五鼠闹东京》、《舍子奉姑》中的精彩唱段吸引,流连忘返。

  而耀华大街30号则是南海横江名门黄雩的故居。黄雩是民国初期广州粮食商会会长,更是一个有名的爱国商人。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年黄雩和父亲一道支持国民革命,捐助粮食支援东征、北伐而受到孙中山先生接见和嘉奖,是大名鼎鼎的大人物。而且据考证,耀华大街30号真正的屋主更有可能是著名“儒将”蔡廷锴,只是因为与黄在革命志向上惺惺相惜,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蔡就把自己的房子长期租给黄居住。黄雩长住这里,直到病逝,所以又是这栋洋房实际上的主人了。黄宅门前有一对高达8米的罗马柱,黑铁质地的巨大门扉更是具有明显的西洋风格。据说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按照当年孙中山从国外带回来的图纸兴建的。

  工作人员如数家珍般一一罗列:广州花纱布业巨主蔡氏家族曾经就住在耀华大街那间恢宏的西关大屋里;广州著名的画家黄中如、黄中羊兄弟自小生活在耀华大街、粤剧著名演员陆云飞抗战胜利后与妻子从美国回穗,也在耀华社区生活过不短的时间……

  2005年年底,在耀华大街旁边的街道上有人偶然发现了一块古老的碑刻,上面刻有“祀崇花坞乐平康”的字迹,经过挖掘和考证,有关耀华大街前身的尘烟往事逐渐浮出了水面:实际上早在公元910年的时候,耀华大街是刘王花坞的所在地。刘王花坞源于南汉在城西的御花苑———显德园。当时宫廷为了解决厅堂殿宇的布置以及宫女们以花朵作头饰的需求,选择在荔湾区以耀华大街为中心的一带种植鲜花,“古时候耀华大街一带河涌密布,水土肥沃,整个广州城这里的水土绝对是上上品,可能没有比这里更适合做御花苑的啦!”而直到今天,还有“云津小苑新花坞,津渡遥通旧石桥”的诗句在流传,当年的美景可见一斑,耀华大街得天地之独厚的猜测也似乎找到了佐证。

鲜花遍野也好、鸿儒满堂也罢。当时间的脚步不断向前推移,那些美丽的花儿和那些鲜活的人也都随风而逝。今天,麻石路面两侧那一扇扇厚重的“三重门”仍像几百年前那样开开合合,而从那深深庭院中走进走出的,早已不是曾经生活在这里的故人。老房子里仍然在上演着一幕幕人间烟火,演戏的人却已经转换了身份和面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关行—耀华大街的西关大屋
庭院深深深几许 西关大屋全解读
荔湾 · 西关 — 寻找“西出城关”的点点往事 (四)
探寻“西关大宅门”建筑之美:庭院深深、古韵悠悠,真正的宜居之地
西关大屋分布[导游栖息地论坛]
寻找西关大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