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中国声乐泰山北斗——周小燕大师的研究生声乐讲座

陈建彬教授的声乐授课有感

      中国声乐泰山北斗——周小燕大师的研究生声乐讲座

浙江省内唯一一位周小燕的声乐研究生——陈建彬副教授,应义乌市文化局邀请,于201361819日两天,在义乌党校,面向义乌所有声乐爱好者进行声乐讲座和现场授课。

我的一些音乐界的朋友在618号下午时分已经接触过了陈教授,而且还得到了现场指点,他们纷纷给我发信息,打电话讲诉着陈教授的授课体会,内心比较激动。于是我调整出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于619日下午,来到了义乌党校,面见陈建彬老师,并得到了现场指点。

619号下午,义乌党校,初次见面,我演唱了一首中国歌曲《怀念战友》。聆听完我的演唱,陈老师对于我的演唱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一流的强劲的重机能;蹩脚的虚弱的轻机能;说我唱的太重,胸腔共鸣,喉咽共鸣等低频音响带的太多,胸扛得太重,以至于上高音时负担太重,上部共鸣腔体如鼻咽腔、头腔带的太少,咽壁机能运用不充分,咽壁力量没有得到应有的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陈老师的启发和示范引导之下,我又重新演唱了一遍《怀念战友》。

陈老师引导我说:“声带的两种机能,一是重机能,即真声机能,二是轻机能,即假声机能。重机能能强不能弱,轻机能不但能够弱而且可以强,因此轻机能要比重机能值钱。”

我的问题主要是“基础不扎实,过早开发机能,过早地走向比赛和演出型的歌手,喜欢唱大歌,不喜欢唱小歌。从而导致过度使用胸腔低频,加重声带机能负担,这样的话,三天两头会感觉嗓子不舒服,闹嗓子,没感觉,唱不动。”

陈老师说:“男高音一定要学会运用高频喇叭进行歌唱,高频喇叭在上口盖硬腭处,在鼻咽部位;在咽壁上。喉咽和胸腔是低频喇叭是唱中、低音时用到的,到了换声区乃至高音区,一定要学会扔掉这沉重的低频负担,否则会烧掉整个人体音箱的。我们不是帕瓦罗蒂,不是多明戈,不是莫纳科,没有那样的身体胚子,因此妄想把胸腔共鸣带到高音区乃至highC是不自量力,自讨苦吃。”

陈老师建议我不要去追求一种自我听觉上的满足和过瘾,要学会运用轻机能抚摸着,富有弹性的如同橡皮筋那样的具有韧劲的起音歌唱。过度地追求过瘾的重机能的的声音只会加重声带的负担,嗓子几下子就会疲劳。

陈老师给我进行了几个简单的发声练习。

首先学会松开了,挥洒,自如地如同讲话对白那样的语音练习——松开牙关,靠前,向着远方,在气息的向前流动传送的基础上讲出去,说出去,念出去,甚至是一种挂着深呼吸的向着远方的喊出去,比如念白:“你呀——我呀——你呀——”。

然后在自然的说话机制上建立在音阶上说着唱的习惯——“54 32  1”(你--你)或者是——“565 454 343 232 ”(你----你)

陈建彬老师这样的练习法其实与饶余鉴老师的说的用说的感觉去唱是一致的,我之所以会唱走样,还在于我自己没有很好的领会饶老师的用意,因此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马上转变和调整自己,最终获得了陈老师的高度赞扬——很聪明的男高音,不是那种钻牛角尖,死不悔改的人;很有灵气,转变的很快,悟性很高。

其实说实话,要想唱好美声歌曲或者是民族歌曲亦或是流行歌曲,正确的声音理念非常重要,用饶余鉴老师的说法就是科学的唱法,想想饶余鉴老师年过古稀却仍能驾轻就熟地张口就highChighD,如果他不是有着非常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先进科学的声音理念进行指引,怎么可以做到。但是大道至简,越是科学正确的方法越是那样的简单和有效,仅仅一句“像说话那样歌唱”,就概括了所有的声乐技术要求。于是声乐技术的细节要求全围绕着“说话声”而展开,“松开牙关、松开舌根、松开喉部、松开下巴,像说和念那样唱出去,像说和念那样驾驭气息,永远不要让你的歌唱失去说的自然的感觉。”

因此才会有“声音是向前唱的”,“咬字是靠前的”,“气息是向前送的”“歌唱的共鸣就是嘴唇的开花”,“一切都是为了唇共鸣”“向前、向前、再向前”“将你的声音送到观众席上的最后一排去”……因为讲话就是向着前方,向着讲话对象而进行的,要让别人听见,要让远近高低的听众们听见,因此就得像说、念、诵甚至喊那样自然,但还得讲究科学和正确,正所谓“正确的高音就是科学的喊叫”。

因此才会有“不要将自己的好声音吞掉”,“不要用喉咙去唱。意大利人唱歌是没有喉咙的”,“不要口里含着热饺子唱歌”“不要追求自我过瘾满足的共鸣感觉,要让观众过瘾满足,而不是自我耳鼓膜的共鸣震感”,“对照录音,对照第三只耳朵,聆听自己的歌唱录音,让别人聆听自己的演唱;不要闭门造车,要经常性的到声乐老师那儿上课;要修炼自己的内外听觉,做到主观听觉和客观听觉的高度统一”等等声乐箴言。

由此可见,陈建彬老师所言极为客观,因为是得到了周先生真传,所以可以看出像周小燕、饶余鉴、潘乃宪等等老一辈的中国声乐教育家们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提倡建立像说话机制那样自然而科学的发声体系。因为我本人是受到过几位大师直接和间接的言传和身教的因此体会极为深刻。

曾经两次参加到过胡晓平教授的声乐大师班,记忆犹新的是胡教授非常强调清晰靠前的咬字和吐字,非常强调人体自身所携带的所谓面罩的麦克风意识,并且一针见血的指出歌唱声音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咬字吐字的问题,只要能够做到靠前的、自然、松弛、清晰地吐字咬字,那么声音基本上就是正确和科学的。这些观点和理念与大师们是多么的一致啊。

有一点在这里我必须说出来,618日晚上,白天跟陈老师上过课的几位学员将自己的上课录像拿出来与我分享,我仔细看了一下,感觉很吃惊,陈老师的示范演唱怎么会有种白声的倾向,他的声音是那么的开,那么的靠前,确实就像说白一样,白白的。难道建立在说话机制上的歌唱状态就是这种白白的状态吗?一下子我就在心里打起鼓来——第二天下午我究竟去还是不去?听我朋友说,有几个义乌市唱得还不错的老师,在上海音乐学院顾平教授那儿进修(顾平教授也是周小燕的学生),当天下午在现场没坐一会儿就离开了。我想肯定与我现在的心情一样——怎么可以这样呢?

可是第二天下午,我上完课之后完全改变了此前的看法。

主要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声音观念上没能彻底扭转过来,一直追求一种自我过瘾的重机能的,极度震荡我们自己耳鼓膜的吞咽式的靠后的声音观念,追求喉咽、胸腔的低频共振感觉,因此会觉得与陈老师的所讲述的观念极度的不协调,不统一,相左,相抗。记得上海歌剧院的王兵教授给我们讲述的关于魏松的一个观点——“如果你的唱歌总是那样的将咬字吐字吞掉,含混不清,模凌两可,片面的追求腔体的共鸣感觉,那我还宁愿去听你的一副白嗓子。”由此可见,白嗓子,白声是训练歌唱发声最基础的声音状态,所有美妙歌唱的声音,都是在一副白嗓子的原始状态上进行一些科学正确的加工的和雕琢出来的,但是不要失去白声说话、咬字吐字的靠前和清晰的前提条件,否则就变成了一只不会说话的驴在引亢高歌了。

记得饶余鉴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说过的一句话:“高音是挂着咽壁的力量放松、打开,自然松弛地说出来、念出来、喊出来的。”由此可见,即使高音,也不要失去说的自然本能体验。

还记得沈湘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往高音区走时,有一种挂着前面往后兜的感觉。”由此可见,高音即使再往后,即使是脑后摘筋,前提必须是先挂着前面。

莉莉·雷曼的扇形声音走向图与沈教授的“挂着前面往后兜”的说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2号,我与义乌的两位朋友驱车来到陈建彬教授创办的杭州春之声艺术专修学校,接受陈建斌老师的进一步深入指导。此次上课,使我我对陈建彬老师的声音观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1、         哼鸣练习

要领是轻轻地抿上嘴巴,微笑状,横口型,口腔里不要有空间

感,没有空气,没有共鸣;闭嘴鼻式呼吸,靠着鼻咽腔,贴着鼻咽壁,哼鸣振动在上牙关硬口盖上的人中部位。学会调控好自己的气息与声音以及力量,达到用最少的气,最小的力量,发出最松弛,最清晰,最集中,最靠前的哼鸣感觉。如同吹笛子一样,气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够用就好。

2、         声音的明亮不等于喉部的紧张

不要用喉部的力量来唱,将气息抓住,利用气息的流动带动声

带的被动闭合振动,不要提前锁紧喉咙,闭紧声带发声,明亮、金属

集中地声音不等同于喉音。

3、         省气省力的起音

起音一定要用气息带着,富有弹性地、灵活、轻巧地起音;第

一步要学运用会省气省力的方式发出声音,然后进行鉴别和调整。

4、         哈欠的正确运用

歌唱过程中,要适当地带着一点哈欠的感觉,但是不是所有的

哈欠状态都适合唱歌;切忌不要用喉咽和胸腔的感觉来打哈欠,而是运用口咽和鼻咽的张力来打哈欠,即挂着咽壁的力量来打哈欠;正如潘乃宪老师所说:“学会运用高位置的靠前的哈欠状态来歌唱发声。”

5、         高音区要寻求上部共鸣腔体的开花

上部共鸣腔体的打开依赖于锅盖(上口盖)是否能灵活地富有

张力、弹性以及韧劲地向上向后掀开。高音区一定要感觉牙关的上下松开以及锅盖的掀开,要有一种向上开花的感觉。不要将力量交给喉咙,应交给咽壁,交给上口盖,往上开发上部共鸣腔体的共鸣。

6、         打开和关闭的矛盾统一体现在元音的字正腔圆上。

意大利五个基本元音aeiuo如果能够做到清晰、自然、

松弛地说、念、唱清楚,或者说夸张地将元音大胆地唱清楚,那么你的喉咙自然是松开的,你的声带自然是闭合的,你的咽壁力量的运用自然是有效的;从本质上讲,只要能够将五个意大利元音aeiuo清晰集中地以最大限度地发出、唱响,也即实现了歌唱中打开与集中的矛盾统一了。

7、         假声的运用绝对不能虚

歌唱中的假声不等同于虚声,也不等同于挂上胸腔的如同竖立

的管道一样的筒状的声音;而是一种具有高位置,放在头腔里,并且贴着咽壁,挂着面罩的高位、靠前、集中、清晰的假声。

8、         歌唱的共鸣感觉一定是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所谓头重脚轻,即我们上部共鸣腔体的共鸣感觉一定要多于下

部共鸣腔体的感觉,上部共鸣腔体的开合度一定要大于下部共鸣腔体的开合度,头声高位靠前的感觉一定要大于胸声向下压迫的感觉;一定要设法摆脱喉咽和胸腔的紧张挤压,摆脱胸声和喉音以及舌根音的低频音响的沉重束缚,避免低频开得太大结果将整个人体音箱烧掉;避免扛着沉重而憋闷的胸腔上高音。

4、不要将整张脸挂下来唱歌

唱歌时整个脸部表情不要挂下来,那样不是放松,反而会加重喉部和胸腔的负担;应是一种高位靠前的横向的略带微笑的哈欠口型,这样可以减轻低位置负担,多一些高位置的状态。

第二节课上,我演唱的曲目是意大利歌曲《阿马莉莉》、《爱情的喜悦》、《星光灿烂》、《被阻止的爱》、《偷洒一滴泪》、《请别忘了我》等等。

可能一言难尽,等过些时日,有了新的体会再与大家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练好胸腔共鸣,学唱高音好基础
唱歌的发声技巧 呼吸的控制
“微笑”式唱歌,打开声音高位置共鸣
找到歌唱的共鸣,在高位置上发声,瞬间唱出高音!
唱歌发声训练方法(zhuan)
怎样练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