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浪迹天涯老师精讲词《解语花》
浪迹天涯老师精讲词《解语花》
词最忌用替字,美成《解花语》“桂华流瓦”境界及妙,惜以桂华代替月耳。梦窗以下用替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妙语则不必代,意足则不瑕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秀榖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中国的古人,经史子集 是命根子,是为学之本,一个个的都恨不得倒背如流,写诗词,也有很多人喜欢堆砌典故。其实,典故可以用,但是需要用的自然,不能滥用,王国维在这点上不像封建社会那些文人,还是保持清醒的。
   
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看看历来传诵千古的好句,名句,都是不经雕琢,浑然天成。“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等等等
   
再看堆砌典故的词,一个个的生涩难懂,即便是李义山的诗也是被后人诟病。王国维在这里又一次的点名批评了吴文英。吴文英其实也冤枉,就是不着王先生待见。在这里王国维也提到了周邦彦的《解语花》
    关于周邦彦这个人,最后我们来好好的讲讲他在词坛的地位及其重要 先来看看这首词

《解语花》 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惟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在说这首元宵节的词之前 不得不先说一个人,苏味道。名字有点怪?不知道他是谁?说起他的几个后代却是大名鼎鼎。
苏味道是“三苏”的老祖宗。关于这个人我还是不多说,有兴趣的查查百度,不过他的一首诗得给大家看一下。
历来元宵夜的诗词被尊为第一的是那首?不是辛弃疾的青玉案“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不是柳永的《迎新春》“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也不是苏轼《密州上元》“更无一点尘随马”,而是这个苏味道的  《上元》
                  《上元》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中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被后世多位名家所引用,比如苏轼,比如周邦彦。周邦彦的解语花有几句便是此诗意境。比如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还有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而这首解语花,便是周词为数不多的传世之作。
宋代词人写元宵节,若说风貌形式的描写,历来以美成这首解语花为最。即便是辛弃疾的青玉案比之也有不及。.....当然了,幼安本人写元宵节的青玉案其实不在
   
周邦彦写词,用词华美,声韵及其严谨。这首词也秉承了他一贯措辞精粹的风格,起句便能看出: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   这个起句,写词惯用的以景作起笔。但是这个起句却也用了些手法,“销”,看这个字,作者用力描写元宵节的绚丽景色,但是为什么刚一开始便用了一个 “销” 字呢?“风销绛蜡”: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 怎么酒还没喝呢,宴席就要结束?当然不是!谭献评《词辨》说周邦彦的《齐天乐》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评为“以扫为生”,这首词的起句也是如此。看后边灯市光相射一语转之,骤然振起。在很多大词人的词中多用这样的手法,比如东风恶比如却忘了,天涯芳信等等等等。
这句用新颖的手法表现出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 这里露浥红莲中的红莲是花灯,这点大家应该能想到。风销绛蜡,露浥红莲一实一虚,一销一盛,在配以灯市光相射寥寥数笔,风景如在眼前。
“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王国维说这里桂华用的不好,但是很多人不这么认为。这里若真按照王老先生说的改桂华月华感觉较之意味反而不足。更何况,后边还有耿耿素娥欲下作者此处貌似写月,其实意趣并非于此。实则是在写人。比之月华的清冷,桂华给人遐想无限。“耿耿素娥”披虹舞袖,身染桂香,鬓欲清华,使之画面灵动绚丽。若真用月华则死板了。
其实起初我以为“纤云散”这三个字,不过是应律应韵而已,可是后来细细思来却非如此,这三个字却有妙用。桂香四溢,清华流动,美则美矣却只见其景只闻其香,然而却未见其人。若使这句之后直接写“耿耿素娥欲下”未免死板生硬。但是配上“纤云散”则如卷帘揭纱,使佳人的出场水到渠成。
    这里如梦似幻写的极美,但是未免有些“虚”了,所以周邦彦在下一句又化虚为实,“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
多说一句,历来古代词人写元宵节,都不得不写“女子”。苏味道、苏轼、柳永、周邦彦、辛弃疾等等等等。在古时候元宵节这天官家放夜,而私家也放夜,在这天晚上女子可以随意出门(在平时是不可以的,一年只有这么一天),所以古时候元宵节这天的两个主题便是“灯”和“美人”自然不得不咏之。而这句 描绘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的窈窕形象。 “淡雅”与上文“素娥”相映衬。
“箫鼓喧,人影参差”。这是写实,形容元宵节的热闹盛况,其实这句只是应景而已,但是上片小结“满路飘香麝”却又给人遐想空间。到底是灯香?月香?还是人香? 作者也不多说,自己想去吧。
   上片写的是眼前之景色,笔力已尽。下却转入回忆,所以用“因念”领起下文。
“都城放夜”“千门如昼”。写的很是笼统,却又另有一翻气势。“嬉笑游冶”,写人士,与上阕眼前的“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相近。
   这两句貌似无用,与上阕形色基本一致,那么笔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自然是陈铺,重点在下句:
“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刚才说过了 这句是化用苏味道的诗,但是作者这里有了“钿车罗帕,相逢处”的铺垫,寓意就更加深,情色也更加饱满了。女子坐在车内赏灯,而到了某个地点,车后便又人暗暗跟随。元宵夜是古时候男女秘密约会的最佳时机,朱淑真不也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么?朱淑真还有名句,更直接的转写元宵节男女偷情幽会“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哪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可见,作者回忆起年轻的时候,“暗尘随马”也很正常了。
    下阙是回忆,回忆年轻时候的风花雪月,“暗尘”句即承了前变的美好景色,又启了后的。“年光”二句。
  “年光是也,惟只见、旧情衰谢 ”。  年年如此,此会年年相同。会是相同,可是人呢?作者饱经沧桑,情怀也大不如前了,那种“嬉笑游冶”“暗尘随马”的情怀意境不适作者了。
    所以 结尾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的感慨。这个结句也是及妙的,元宵节还正热闹呢,作者却已经回去了。为什么呢? 妙在“从舞休歌罢。”你们年轻人尽欢达旦之后尽情而散吧,情怀见老的作者已经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了。还有另一层深意便是,歌舞自然有时尽,趁着现在还繁华热闹就回去吧,不要等到败兴在归,留不尽之余地。
    对后世词影响最大的两个人,一个是苏轼,一个是周邦彦,苏轼开创了词的一个新时代。他大力的开拓了词的领域。使之不仅仅局限于春花秋月、醇酒美人。苏轼对词的贡献是打破陈规,包罗万象。而周邦彦则是完善了格律音韵。毕竟宋朝的时候词是唱出来的,周邦彦又精通音律,恰好掌管国家音律部门, 所以他对词的格律音韵大加完善。旧词评尊其为“倚声词主”。南宋词人多学周邦彦,甚至不学其词的都会被人鄙视。
周邦彦写词,自己给自己要求的太多,仅音韵上,便扼杀了许多意境。王世贞的《弇州山人词评》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美成能作景语,不能作情语。”
周邦彦在用词技巧上堪称冠绝千古,但是正是因为用词冠绝千古了,所以意境就落了下层。读周邦彦的词 犹如看电影,比如刚才的解语花,情节连贯,笔法细腻,措辞精美。学习周邦彦需学他的布局和新颖的构思,他的词转折极佳,至于音律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了,乐府指迷中是这样说滴。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为冠绝也。学者看词,当以周词集解为冠。沈义父的一些观点 我个人是赞同的。
清真词  多化唐人诗句,比如这词的“暗尘随马”。
这里多说一句   关于乐府指迷中的一段
王国维说  诗词少用代字
但是 乐府指迷却恰恰相反
沈义父说: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如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
大家看看 这个观点 和王国维恰恰相反
那么  到底谁说的对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鉴赏
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宋词三百首译注评之109--解语花 上元 周邦彦
和你一道温习诗词韵律(23)
古诗词赏析 |《解语花·上元》周邦彦【宋词三百首】
古典诗词鉴赏:周邦彦《解语花·上元·风消绛蜡》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