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罗集人:以比喻代论证——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色

五柳村编者的话:以比喻代论证,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缺陷,科学不能在中国形成就有这个原因。而有些人不仅不察反而以为这是高于西方的优势,实为不能欺人而自欺之谈。--2007.10.19

      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傅斯年先生早在90年之前就指出:“中国学者之言,想多而思想少,想象多而实验少,比喻多而推理少。持论之时,合于三段法(按三段论是最典型的逻辑推理,此处以“三段论”借代“逻辑”,“合三段论法”就是“合乎逻辑”的意思)者绝鲜,出之于比喻者转繁。比喻在中国,自成一种推理式。如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前词为前提,词为结论,比喻乃其前提,心中所欲言为其结论。‘天之二日’与‘民之王’,有何关系?”(《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载《新青年》4卷4,1918年4月。傅斯年先生当时是北京大学学生)
  
  傅先生这里指出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弱点,那就是提出论点时很少进行严格逻辑论证,而仅仅通过比喻来提出论点的却很多。比喻本来不是推理,只是一种修辞,它只能把话说的好听,而不能单独用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但是在中国古代,比喻却“自成一种推理式”,所以傅先生反问:“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与“人间没有两个帝王”有什么关系?怎么能用前者论证后者的合理性呢!
  
  不幸的是,傅先生当年指出的这一大特点和弱点,并没有太大的改观。近日,某部长在一次重要演讲中为了说明“东方占主流的认知方法是‘经验和直觉’,而西方则主要是‘实证加推理’”,就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孔子遇到的两小儿辩日的难题:
  
  (部长)首先讲了孔子遇到的一个难题:两个小孩争论距离的远近,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得近,中午时离得远。因为日出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另一个反对说,太阳刚升起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因为太阳刚升起时凉,到中午就烤得人热烘烘的。
  部长说,他们其实一个是用手测量、依据分析测定,另一个则来自直觉和感受,两者代表了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先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而西方则主要是沿着“实证加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以上引自《卫生部长陈竺谈中西医结合》,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五日电,XYS20071017)
  
  下面试对对这段高论作点简单分析:
  
  第一,两小儿关于太阳远近的争论的故事,与两种认知方式有何内在的关系?(问句类型仿傅斯年“‘天之二日’与‘民之二王’,有何关系?”)
  
  第二,故事中哪个小孩是“用手测量、依据分析测定”得出结论的?根本没有!两小儿都是根据“经验和直觉”得出结论的,只不过一个根据眼睛的错觉(视觉),一个根据皮肤对温度的感觉。他们得出不同的结论,恰恰说明仅仅依靠“经验和直觉”是很不可靠的。
  
  第三,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因为没有现代科学常识,无法回答两小儿的问题很正常。现代一个中学生就能通过“实证加推理”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例如用照相机就能验证早晨的太阳是不是比中午的太阳大,用光学、热学、天文学的简单理论就能靠推理加以令人信服的解释。这说明“实证加推理”肯定比“经验和直觉”可靠得多。
  
  比喻之所以不能作为可靠的论证方法,不能单独地用来证明严肃的命题,是因为比喻只能从浅层次指出对象某一方面的特征,而不能全面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例如,说“姑娘像花儿”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这个比喻只能说明姑娘美丽,却不能说明姑娘善良、勤劳、智慧等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只是形象地说明不同的人根据局部经验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看法,根本不能说明他们的认知方法有什么本质不同,两千年前中国两儿童幼稚可爱的争论,更不能说明东、西方认知方法的本质差异。
  
  我们指出“两小儿辩日”的比喻不能证明“中西认知方法的差异是什么”,前者与后者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并不等于不同意部长的结论。因为未得到论证的观点并不天然错误,信口胡说者也并非每句话都是谬论。
  
  实际上,关于“东方占主流的认知方法是‘经验和直觉’,而西方则主要是‘实证加推理’”的观点,本人倒是同意的。但是,部长先生似乎认为这两种认知方式各有所长,不分高下,我并不同意。我的看法是:“实证加推理”肯定比“经验和直觉”可靠得多,理由也很简单:“经验和直觉”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而“实证加推理”才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前者只能把握事物的表象和外部联系,后者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而且“实证加推理”的认知方法并不忽视“经验和直觉”的作用,例如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大量的实验数据,社会科学研究离不开大量的调查数据,这些基础数据的取得都是通过“直接经验”并通过眼、耳、口、鼻等感官的“直觉”感知到的。“实证加推理”必然以“经验和直觉”为基础,只是不愿让认识停留在这个初级阶段而已。凡是重视“实证加推理”的,不会轻视“经验和直觉”,而如果以“经验和直觉”为主要认知方法,则往往停留在“经验和直觉”的水平上,难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爱因斯坦在解释“李约瑟问题”(即古代科技并不明显落后的中国为何迟迟未能产生近代科学)时,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的原因做过经典的解释: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57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产生的两大基础一个就是“实证”(系统的实验),一个就是“推理”(形式逻辑)。如果承认爱因斯坦的解释是正确的,则可以推知:满足于“经验和直觉”而忽视“实证加推理”的知识,不可能是科学的。部长先生演讲中似乎强调中医是“经验和直觉”认知方法得到的知识体系,而这恰恰说明中医至少在目前还不能算是科学,这是否有违部长先生演讲的初衷呢?

转自新语丝(XYS2007101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哲學的工具與方法:邏輯,直覺,實證,信仰 WORD
让理性之灯,照亮前行之路
聪明人的直觉更靠谱?
【教育读书】悟性——人类思维的奇葩
第六感真的存在么?| 研究:你可以科学使用直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