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中国人叫汉人,民族叫汉族,文字叫汉字?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团结、和谐地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汉族,是中国乃至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不过诸位是否想过一个问题:为何“汉”会成为我们的民族称谓呢?

在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大一统王朝,除去外族统治的“元”、“清”,有极具开创意义的“秦”,有世界的中心“唐”,那么为何我们不叫“秦人”、“唐人”或是“宋人”、“明人”,而偏偏叫“汉人”呢?

毫无认同感的“一国”思想

究其原因,最早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并不存在所谓的“一个国家”思想,这与当时所采取的分封制有关。

所谓分封制,即在承认周天子最高地位的前提下,各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建立国家,创立独有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形成本国的经济与文化,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欧洲。

在那时候人们的意识形态里,“国家”这个概念,仅仅是指自己所在的诸侯国,而非整个华夏大地。所以,天下人根本没有“我们是一个国家(或者说整体)”的意识,也就更别提民族意识了。

像分封制这样的制度,起初虽然十分奏效,但随着时代往前发展,逐渐显现弊端,直到周王室内部乱作一团,便进入了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秦国成了最后的赢家。在完成以一敌六的壮举后,嬴政做出了一个足以开创历史的决定——废分封,行郡县,立皇帝。

郡县制,简言之,就是地方权力集中收归中央,由中央任免官员,更重要的是,这是嬴政首次提出“统一”、“一国”的概念,即:天下所有人全部使用秦国文字、货币与度量衡,并且以后再也没有诸侯国,统一为秦国。

显然,嬴政要向所有人强行灌输“我们是统一的秦国”这一思想。嬴政此举,现在看来,甚至决定了如今中国的形态,但在当时那个时代,人们心底里并不接受“一国”思想,尤其是以前那些诸侯国的贵族后裔们。

加之秦始皇嬴政后来的一系列暴政与大兴土木,导致百姓们苦不堪言,直至陈胜、吴广的那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有项羽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二世而亡。

秦之灭亡,更像是一个“试用版”的牺牲,它为后人的“升级版”贡献了经验、指明了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秦在对抗外族的方面,并没有选择主动进攻,而是修造长城防御,意图将匈奴人挡在外面。

可能嬴政心里清楚,这些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不可能消灭干净,但也正是因为没有对外作战,使得秦国(前六个诸侯国)的所有人没有过团结一心的感觉,也就无国家与民族意识了。

长城所换来的,是人们对秦国的怨声载道,是人们的血与泪。

以上种种,自然使得秦朝百姓不会骄傲地自称为“秦人”。“秦”这个字,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回忆。

“汉”,实为刘邦之耻

一代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宣告了刘邦楚汉相争的胜利。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举行隆重的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汉朝自此建立,刘邦也成了后来人口中那位伟大的“汉高祖”(准确应为汉太祖/汉高帝)。

其实,刘邦所青睐的国号“汉”,是他的一段耻辱往事。

之前,各路诸侯四起时,大家都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结果刘邦先入了关中,然而到了分封行赏时,也许是项羽对刘邦仍怀戒心,他并未封刘邦为关中王,而是汉王,掌管巴蜀与汉中地区。

刘邦等于是被当猴耍了,前后的心理落差,让他一怒之下想要出兵攻打项羽,幸好被萧何等人及时劝阻,才未冲动行事。

恰恰是这一忍,成就了刘邦。随后,他又不断示弱,使项羽相信:他当一个汉王便已十分满足。直到后来,项羽杀了义帝,刘邦听闻后便找到了借口,号召天下与他一同讨伐项羽,为义帝报仇。

然而,单论带兵打仗,刘邦跟项羽是打一次输一次,唯独最后一战,一击必杀,从此逆天改命。

刘邦建立汉朝后,虽然借鉴了以前秦朝的诸多管理经验,但并未像嬴政那样“一刀切”地推行郡县制,而是更为柔和的“郡国并行”制,即:在汉朝统治区域仍采取郡县制,其余地区则为被分封的诸侯国。

郡国并行制,无疑是当时形势下的最佳选择,它缓解了以前战国时期六国贵族后裔的矛盾与不满。

我们知道,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之后,严格实行依法治国,严苛的秦法一直延续到了统一时期。陈胜、吴广当初就是因为受不了秦之酷法,才揭竿而起的。

早在刘邦西入关中时,他就与百姓“约法三章”:除了杀人要偿命、伤人要抵罪、盗窃要判罪外,其余秦法全部废除。

农民出身的刘邦,是能体会百姓之苦的,是能与百姓共情的,百姓们也终于感受到了久违的来自统治者的温暖。

细细想来,百姓们这些年过得是够苦的:先是战乱不断的战国时期,好不容易秦统一了,不用打仗了,却又要为了满足始皇帝长城、阿房宫的愿望,而受尽奴役、剥削与压迫,随后,又一次的战火纷飞……

而现在,那个叫刘邦的男人,终结了这一切。他与始皇帝不同,他懂得关爱百姓,懂得刚柔并济,百姓们也总算能够人心思定了,所以,便渐渐接受并热爱上了这个名为“汉”的国家。

卑躬屈膝的汉人

待到汉朝逐步平稳时,刘邦开始展露他的终极野心:一个个异姓诸侯王,相继被他用尽各种办法地削除,直至他杀白马、喋血为盟,订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大名鼎鼎的韩信也在这段时期被杀。

而要说到马,则不得不说回前面提到过的匈奴。

在中原陷入楚汉战争之际,匈奴部落发展迅猛,已然成为了漠北草原上的霸主。成就这一切的,正是匈奴人养马和骑马技术的提高。

在火药还没出来的古代战场,骑兵由于其强劲的冲击力和大范围的移动性,无疑是“陆战之王”,而匈奴人对马的驯化程度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汉七年(公元前200年)初,刘邦亲率32万汉军北击匈奴时,竟被后者的40万精骑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的白登山。

整整七天七夜,方才称帝两年的刘邦,顷刻间危在旦夕。但好在,刘邦采纳了陈平“重赂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之妻”的计策,才得以化险为夷,安全回朝。

刘邦通过这次“白登之围”,算是见识到了匈奴的厉害,他只好将策略改为怀柔,与其和亲,并开放双方关市。通俗来讲,也就是他在白登山对单于老婆使的那一套:我给你们送东西,给你们好处,你们不要打我们。

匈奴人表示欣然接受,他们起初倒也太平,可匈奴人心里明白:汉朝人怕他们,不敢与他们开战。

仗着这一点,每当匈奴遭遇灾荒时,就又南下掳掠了,甚至在刘邦驾崩后,匈奴单于竟戏谑刘邦之妻吕后,公然写信要娶其为妻。

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汉朝在匈奴面前,就是一个懦弱的形象,靠着送老婆、送钱,来向其一再示好。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汉朝第五、第六位皇帝,不过文帝、景帝都是好皇帝,他们推崇黄老治术,即“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两位皇帝不仅生活节俭,而且重视农业发展,还在每年春耕时亲自下地耕作,以身作则。

得益于文、景二帝如此优秀的个人品质与治国思想,使得中国这片华夏大地,自秦朝步入“一国时代”之后,出现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在文景盛世年间,社会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他们自然也会认同并深深热爱自己的国家——“汉国”。

主动出击!就是现在!扬我大汉!

到了汉景帝的儿子刘彻继位后,血气方刚的他,可不想再像以前那般对匈奴委曲求全了,我们从他的谥号“武”字便可知:他决心举全国之力,主动出击,北击匈奴。

但武帝起初并没有硬来,而是想找帮手。他听说另一个游牧民族月氏(ròu zhī)在被匈奴打败后,迁到了西域,于是决定派人出使西域,与月氏建立同盟关系,以联合夹击匈奴。

张骞自荐,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途。这可不是什么“公费旅游”,而是随时可能丧命的凶险之旅。从长安到西域,必须经过河西走廊,自从匈奴击败月氏后,这一带为匈奴人所控制。

也恰恰是在经过河西走廊时,张骞不幸被匈奴骑兵抓获,匈奴人把张骞关起来,这一关,就是十年。

汉武帝这边,迟迟等不回张骞,他心里清楚,张骞十有八九是遇变数了,故而,眼下,他没有任何外部势力可以依靠,只有看他的大汉军队了。

武帝可能也是忌惮匈奴精骑,意欲先用阴谋击之,他命五将设伏于马邑城(今山西朔州)附近的山谷中,无奈被军臣单于识破,汉匈关系从此宣告彻底决裂。

四年后,即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的春天,自太祖刘邦上次的白登之围,大汉时隔整整71年,再一次向匈奴主动发起进攻!

武帝派四路大军,同时进发匈奴阵地,结果这匈奴人着实强悍,汉朝四路大军中,两路败北,一路未遇敌,只有卫青所领的军队告捷,但这也变相加快了匈奴对汉朝的报复。

随后,汉匈之间又爆发了几场战争,但基本只是为争夺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的“小打小闹”,直至漠南之战,那才是一场大规模战役。

而在这场战役中,有一位还未成年的小伙子,值得注意

大汉民族,急需一位天降的英雄!

这位年仅17岁的小伙,名叫霍去病。要说他这名字起得,对照他之后的命运,真乃天大的讽刺。但至少,在17岁这一年,他就宛若上天派来保护大汉民族的神兵。

在漠南之战中,第一次带兵打仗的霍去病,利用其独创的长途奔袭战法,初战即封侯,据《汉书》记载,共斩首、捕虏“二千二十八级”,其中还不乏匈奴高官,以及单于的两位亲戚。

匈奴此战过后,士气大伤。但对霍去病而言,一切,只是开始。

前文提过,河西走廊乃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它对大汉帝国在战略上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打响河西之役,势在必行。

河西之战,霍去病已升为骠骑将军,他领一万骑兵,直捣匈奴驻地。而他再次向世人证明:自己在漠南首战中的表现,绝非运气所致的昙花一现,而是他就是那个能为大汉驱匈奴于千里之外的青年民族英雄!

霍家军斩敌八千,河西地区从此归入汉朝的掌控,这为今后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打下了基础。此战过后,匈奴的形势急转直下。

两年后,霍去病与舅舅卫青再次深入漠北,封狼居胥,把匈奴赶到了北海(今贝加尔湖),漠南自此再无王庭。

汉匈之战,开创了由农耕部队直接进攻游牧民族的先河,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华夏人与外族人的大规模战役,所以在这段时期,国家和民族意识空前强烈。

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汉族”这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汉朝将士和百姓都团结一心,共抗匈奴。

而当汉朝取得最终的胜利后,他们都无比骄傲地称自己为“汉人”,称自己写的文字为“汉字”,称自己国家的军队为“汉军”!

“汉”文化,名扬西域,亦根深于国人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归来。汉武帝听其所见所闻之后,大开眼界,于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项目应运而生。

大量的汉朝丝织品被运往西域,也就是今天的中亚、西亚地区,还被安息国(今伊朗)再转运到了罗马帝国。他们都对这些丝织品赞不绝口,也同时记住了这是来自“汉人”的杰作。

汉朝立国405年,“一国”的思想,相比秦朝时期,在人民的意识形态中,已然根深蒂固。而“我们是汉人”的说法,也同样代代相传。

虽然东汉末年中国又进入割据分裂的三国时期,但最终的赢家“晋”,存在的时间较短,国力也一般,何况司马家族建立晋朝的手段也不光彩,所以人们对晋的认同感几乎为零

而当晋国分裂,再次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依然有不少政权以“汉”的名字命名,可见“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已牢不可拔。

到了再后来较为稳定、繁盛的唐朝,人们也不大可能改称自己为“唐人”了。他们此时自称为“汉人”,既是传承下来的习惯称呼,也是对华夏先祖的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元末明初的名著《三国演义》,也扩大了“汉”的影响力。罗贯中先生在书中倾向于“尊刘贬曹”,其中诸葛亮为“匡扶汉室”而鞠躬尽瘁的故事,尤为打动人心,这也加深了人们对“汉”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而罗老先生“尊刘贬曹”的写法,实际上来源于宋朝人民的意识形态。宋金相争时期,又是一次华夏人与外族人的直接对抗,就如同当年的汉匈一样。

宋朝人将自己比作蜀汉,将占据北方的女真比作曹魏,因曹丕当年是靠篡汉而称的帝,且曹魏势力同样占据北方。苏轼就曾在他的作品中写道:百姓们听说书人讲三国故事,一听到蜀汉赢了,欢呼雀跃,一听到曹魏赢了,便黯然失落。

“汉”的国号,成为了我们中国最大民族永远的族称,这无疑是一件伟大的事,其中也需要感谢很多人,若论西汉时期,则必有太祖刘邦文景二帝霍去病大将军,以及被誉为“千古一帝”的汉武帝刘彻

#分享历史五千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小国为了学习中国,女子争相为汉人产子,国家强大了上千年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遥想伟大汉人当年
大汉朝有多强?汉朝使者可以随意调动各国军队,废立国王
此王朝共有28位皇帝,却出现了8位明君,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够超越
我们为什么叫“汉人”?中国人看完真提气!
“十点读书” 《侯杨方精讲中国史》之《大汉 | 青春期的荣光》开篇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