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

来源: 社会心理学每章总结(社会心理学)书评 (douban.com)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小结: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科学。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1.我们如何构建我们的世界 2.我们的社会直觉如何指引我们,而有时候又是如何误导我们的 3.我们的社会行为如何受他人、我们自己的态度和性格以及生物性的影响 4.社会心理学的原理是如何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其他研究领域中的 社会心理学完全是关乎生活的一你的生活:你的信念,你的态度,你的社会关系。

小结:人类的价值观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其工作,如他们对研究课题的选择,以及它吸引的对各种研究领域感兴趣的人的类型。 ·价值观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如当他们构建概念,选择描述标签,以及提供建议时隐藏的假设。 ·意识到价值观对科学的渗透并不是我们责难社会心理学及其他任何科学的理由。正是因为人类思维鲜有不偏不倚,所以如果我们想将自己所珍视的思想结晶与真实的社会现实互相验证的话,就需要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研究。

小结:我早就知道了:社会心理学只是常识吗 。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似乎显而易见的结论,因此它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实验研究表明,只有在事实揭晓之后结果才显得“显而易见”。 。这种后见之明偏差(我早就知道了现象)常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

小结:研究方法: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将他们的想法与发现构建成理论。一个好理论将会从一长串事实中提炼出许多简短的预测原则。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预测来证实或修正,以产生新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都是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有时候相关研究会进行系统的调查,以探索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教育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得知两个事物之间相关颇有价值,但这一信息并不能指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存在第三个变量。 。社会心理学家会尽可能地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来探寻因果关系。通过构建一种可控的模拟现实,研究者可以先改变一个因素,再改变另一个因素,以发现这两个因素究竟是单独还是共同影响行为。我们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实验组、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然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组之间的任何差异归因于自变量的变化(图1。6) 。在设计实验时,社会心理学家有时候会设计那些引发参与者情感的场景。在设计并开展这样的实验时,研究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准则,例如获得参与者的知情同意,保护他们不受伤害,以及在实验后向他们解释任何先前的暂时欺骗行为。实验室研究使得社会心理学家能够验证来自生活经验的点滴灵感,然后再将这些原则与研究发现重新应用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小结:焦点和错觉对了解我们自己的启示 。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给予我们的关注比实际要多(焦点效应) 。我们也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透明度错觉)引自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他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注意你。 我们对让自己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情真正有多少洞察力? 在行为预测中最常见的一个错误是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提高对自己行为的预测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参考过去相似情境下的行为。人们之所以,会低估完成某件事情的时间,是因为他们错误的记忆了之前完成任务实际所用的时间。在花钱方面也是如此 我们会高估情绪时间的持久性影响,会忽视自己心里免疫系统的速度和力量,这会让我们比预期更容易适应诸如残疾、分手、考试不及格、丢掉工作以及个人与团体的失败等挫折。换句话说,我们是有恢复力的。 安全型自尊的人一一不是因为外在(例如成绩、长相、金钱和其他的赞美是因为自己的内在特质而感觉良好的人,一直处于健康的状态。( Kernis,2003 chimel& others。200)克罗克及其同事( Crocker&oher,2002, Crocker Luhtanen,,200co&Park,2004 Crocker& Knight,2005)对密歇根大学的学生进行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与自尊建立在内部因素(如个人美德)上的人相比,自尊主要依赖于外部因素的人的自我价值感更弱,他们会经历更多的压力、愤人际关系题、吸毒、酒以及饮食障得。 克罗克和帕克( Crocker & Par,200指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试图过变漂亮、富有或受人欢迎来寻求自尊的人,对真正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东西视而不见。进一步讲,如果良好的自我感觉成为我们的目标,我们就不易开心接受他人的批评,而是会更加倾向于去抱怨别人而不是与他们产生共鸣,更加强追自己追求成功,而不是在行动过程中享受快乐。克罗克和帕克指出,时间久了,如此寻求自尊并不能满足我们对能力、人际关系和自主性的深层需求。对自我形象少关注一些,多注意开发自己的オ能和发展人际关系オ会为你带来更大的幸福感。克里斯汀・聂夫(Ne,2011)提出,我们将这种方法视为自我同情,即不与他人比较而是善待自己。如印第安谚语所说:真正的卓越并非超越他人,而是超越以前的自己

多想象一些积极的可能性,会让你更有可能制定和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 自我效能(感到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感较高的儿童和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生活的更健康且有更好的学业成就。自我效能感会随着辛苦付出换来的成就而增强。 许多人分不清自我效能和自尊。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这就是自我效能。如果你由衷地喜欢你自己,这就是自尊。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家长经常会鼓励你说:“你是特别的!”(目的是建立自尊感)而不会说“我知道你能行!”(目的是建立自我效能感)。一项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的反馈(“你真的已经很努力了”)会比自尊的反馈(“你真的很棒!”)引起更好的表现。跟孩子说他们很棒,会使他们恐手再次尝试一可能他们下一次不会表现得这么好。而那些能够激励他们继续努力的赞扬则会让他们在下一次付出更大的努力( Mueller& Dweck,1988)。如果你想要鼓励某人,那就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而不是他们的自尊。引自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小结:“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很多研究表明了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的好处。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效率的人以及那些内控的人,会应对得更好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当人们尝试去改变一种状态但毫无所获的时候往往会产 000生习得性无助,相比之下,自我决定是靠成功的控制和改善自我状态的经验来支撑的。 。为人们提供较小的选择范围可能比为他们提供较大的选择范围更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

小结:自我表露的管理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以适应我们的观众。我们在不同程度上监控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表现加以注意,不断调整它以创造一个我们所希望的形象 。这种印象管理的策略可以用来解释虚伪谦逊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人们贬低自己,恭维未来的对手,或是当众感谢他人而私下里却把荣誉归于自己 。有时人们甚至会以自我挫败行为来实现自我妨碍,用以为失败提供借口,从而保护自尊。 。自我表露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对于外在的观众来说,那些在自我监控倾向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会不断根据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然而那些得分较低的人往往不会做相应的社会调整,以至于使他们显得不敏感

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小结:社会世界的感知 。我们的先入之见会强烈地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记忆。在许多被称为启动的现象中,人们事前的判断会强烈影响他们知觉和解释信息的方式。 。其他一些实验在给被试提供信息之后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植入判断或错误信念。这些实验揭示出,正如事前判断会扭曲我们的知觉和解释一样,事后判断也会扭曲我们的回忆。 。信念固着这种现象是指,人们执着于自己先前所持有的信念以及这种认可这一信念的原因,甚至在这种信念的基础被否定时仍是如此。 。我们的记忆系统并不是一个可以储藏过去的事实的地方。我们的记忆,事实上是在我们进行回忆时重构的,它受到所持态度的严重影响,并通过当前情感进行检索。

小结:社会世界的解释 归因理论包括我们怎样解释行为。错误的归因是指,将某一行为的发生归结于错误的方面,这种错误归因是性骚扰产生的重要原因,因为那些有权力的人(特别是男人)容易将他人善意的行为理解为性暗示。 通常我们都会做出合乎情理的归因,然而,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却常犯基本归因错误(也叫对应偏见)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更多地归结为内在的特质和态度,而很少考虑环境的影响限制,即使它们是很显著的。如果一个气球的运动是由我们看不见的风的推动所造成的,我们不会认为它是有内在动力的。但人不是无生命的物体,因此当一个人在活动时,我们通常轻视环境的作用而集中考虑内在的动力。我们会犯这种归因错误部分原因是当我们观察某个人的表现时,那个人就是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相对是不可见的。但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的注意力通常是放在需要做出反应的情境上,这个时候,情境就是可见的了,因此我们会对环境的影响更加敏感。

小结:社会期望的影响 我们的信念有时会产生重要的作用。通常,我们对别人的信念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但是对研究者偏见和教师期望的研究显示,认为某些人的能力超常(或能力不足)的错误信念会引导教师和研究者给予那些人特别的关照。这可能会引发他们做出更出色(或平庸)的表现,并且因此看起来似乎会确证一个实际上错误的假定。 与此相类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获得对自己期望的行为确证。告诉自己即将与之见面的某个人是聪明有吸引力的,那么最后我们对这个人所留下的印象很可能是那些聪明和有吸引力的东西。

小结:社会信念和判断的结论 对社会信念和判断的研究揭示出:我们怎样形成和维持通运作得很好但有时会令我们误人歧途的信念。面能够在两者间取得平衡的社会心理学会同时关注社会思维的优势和不足。

第4章 行为和态度

小结: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我们内在的态度是如何与我们外在的行为相联系的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和行为互相支持。流行的大众观点强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但令人惊奇的是,态度一通常被认为是对一些事物或人的情感一经常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并且,改变人们的态度很显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这些发现让社会心理学家急于去寻找我们经常言行不一的原因。 。最终得出的答案是: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1)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2)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比如对投票的研究)紧密相关,(3)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以某一些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的经验意识到这点)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所想所感与我们的所为会紧密相关。

小结: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态度一行为之间的关系也以相反的方向起作用:不仅态度会影响行为,行为也可能影响态度。当我们做事时,我们往往会夸大事情的重要性,特别是当我们为该事负责时。许多研究可以证实这一点。社会角色规定的行为铸造了角色扮演者的态度 简单地说,我们所说所写会强烈地影响我们随后所持的态度。 对登门现象的研究说明,对一个小行为的承诺可以让人们更愿意做一件更大的事。 。行为也影响我们的道德态度: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确的。 同样,我们的种族政治行为也可以塑造我们的社会意识:我们不仅仅坚持自己相信的,我们也相信自己所坚持的。 。政治和社会运动可能会导致旨在大规模态度改变的立法行为。

小结: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三种不同的理论可以解释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自我表露理论假定人们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与行为一致,尤其是那些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我们可以找到证据证实人们确实会因他人的想法而调整自己的态度,但与此同时也发现有时真的会引发真实态度的改变。 另外两种理论认为我们的行为会促使真实态度做出改变。 。认知失调理论的解释是,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相反或者很难做决定时,我们会感到紧张。为了降低这种情的激活,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失调理论进一步认为,我们不当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少,我们越觉得自己对其负有责任,从而会产生越多的失调,态度也改变得越多。 。自我知觉理论则假定,当我们的态度不很坚定时,我们」就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自我知觉理论的一个有趣的推论是“过度合理化效应”:付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将他们的这种乐事转化为苦差(如果这些报酬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报酬)。 研究都证实了这两种理论的预期,这表明它们分别描述了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第5章 基因、文化和性别

小结:自然天性和后天教养对人关的影响 我们人类有哪些异同?为什么?演化心理学家研究自然选择如何使那些有利于基因延续的行为特性保留下来。尽管人类演化的部分遗产是学习和适应能力(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演化的观点仍然强调人类天性中共有的亲缘关系。 。文化的观点强调人类的差异性一一用以界定群体并代代相传的行为和思想。不同文化在态度和行为上的显著差异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其实是文化规范和角色的产物。然而,跨文化心理学家也试图寻找人类“内在的统一性”。例如,尽管不同的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是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社会规范,如友谊中的尊重隐私和反对乱伦等。

小结:性别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女人,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然而他们之间的差异却更为引人注目。 社会心理学家考察了独立性与关联性之间的性别差异。女性通常更关心他人,表达更多的同理心和情绪反应,以及用更多关系性的词汇描述自己。 男女两性似乎表现出不同的社会支配性和攻击性。在世界已知的文化中,男人一般拥有更多的社会权力,且比女性更可能实施身体攻击。 性特征也是性别差异的另一重要方面。男人渴望并且会发起性行为,而女性的性行为通常是由强烈的感情引发的。

小结:演化与性:与生俱来的行为 演化心理学家提出,演化定两性行为差异的理论,比如攻击行为和性活动的主动性。他们认为,自然界中的择偶行为要求男性对女性一一尤其是那些具有较强生殖力生理特征的女性一更加主动,而且要求男性通过攻击和支配行为来与其他男性竞争。女性由于生殖机会较少,所以会仔细考虑男性保护和抚育后代的能力。 批评者认为演化学派的解释是事后推测,而且无法解释文化多样性。同时,他们也怀疑是否有足够的实证证据支持演化心理学家的理论,担心这些理论会强化不合理的男性刻板印象。 。尽管生物因素(如雄激素与雌激素)在性别差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社会角色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天性赋予了我们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杰出能力,这一观点已得到学界公认。

小结:文化与性别:文化塑造的行为 。研究最多的社会角色一一性别角色,反映了生物影响,但也体现了文化的强大力量。普遍的趋势是男性而非女性占据了社会主导者的角色。 。性别角色表现出了巨大的文化和时代差异。儿童受到的文化影响大部分来自同伴。

小结:生物、文化与人格各自的影响 生物和文化解释并不必然相互对立。实际上它们会交互作用。生物因素在文化背景下起作用,而文化则建立在生物基础之上。 如果撤开事实的另一面(个人力量),社会影响力量的重大事实就只是半个事实而已。个人和情境相互作用的方式至少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个体对既定情境的解释和反应存在差异。第二,人们会选择对自己有影响的环境。第三,人们会创造自己的社会环境。

第6章 从众

小结:从众的概念 从众即由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个体自己的行为或信念,其表现形式有两种。顺从是迫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不同;服从是顺从的一种,是指对直接命令的顺从。接是指内心认可社会压力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小结:经典的从众和服从研究 三组经典实验说明了研究者研究从众的不同方法。 。谢里夫发现他人的判断会影响人们对光点移动距离的错觉估计。“正确”答案的规范形成后,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在一批批的研究参与者中流传下来。 。阿施先让实验者听到其他人判断3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権线段相等,然后自己做出判断。当其他人一致地给出错误的答案后,结果发现有37%的实验者会从众。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引发了顺从的极端表现形式一服从。在最理想的条件下ー一正当的、近距离的命令者,遥远的受害者以及没有反抗的榜样一一有65%的成年男性参与者完全服从命令,对隔壁房间发出尖叫的无辜受害者实施具有伤害性的电击。 这三个经典实验掲示了几个现象的效力。行为和态度会相互强化,小恶会助长态度,进而导致大恶。好人面对恶劣环境时,也会做出令人斥责的行为(即使恶劣的情境也会激发某些人产生英雄主义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到情境的力量。

小结:预测从众的因素 利用从众实验程序,研究者考察了从众产生的环境条件某些情境下人们特别容易从众。例如,从众会受到群体特征的影响:当3个以上的人或群体塑造行为和信念时,人们更容易从众。 如果示范行为或信念前后不一致,从众行为会减少。 群体凝聚力可以加强从众。 塑造行为和信念的人地位越高,人们越容易从众。 当人们的反应是公开的(面向群体时,人们越容易从众。对某一行为和信念作出事先承诺,人们更可能坚持承诺,而不从众。

小结: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 实验表明人们从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规范影响来自于人们希望获得别人的接纳: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喜欢。公开反应时从众度较高,这反映了规范影响的力量。 信惠息影响来自于他人提供的事实证据。遇到困难的决策任务时从众度也较高,这反映了信息影响的力量:我们希望能正确行事。

小结:从众的个体差异 。“谁会从众?”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人格测验总分并不能准确地预测个体的特定从众行为,但却能较好地预测个体总的从众倾向(和其他社会行为)。特质影响在“弱的”情境中显得很强大,因为弱情境下社会情境的力量并不能掩盖个性差异 虽然从众和服从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文化的社会化作用却使人们的社会敏感性存在差别。 社会角色包含一定程度的服从,当个体跨入新的社会角色时,服从于这个角色的社会期望就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小结: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社会心理学重视社会压力的力量,但同时必须关注人类自身的力量。我们并非被动的木偶。当社会强制变得过于高调、惹人注目,人们常常会表现出逆反心理一一为了恢复自由感而公然违抗强制力量的动机。 与群体偏离太远,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们也不想与其他人太一致。于是,我们就会以那种坚持自己特性和个性的方式行事。在群体里我们最可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第7章 说服

小结:说服的路径 有时候说服是发生在人们关注于某个论题并且对其做出积极思考的时候。当人们自然而然地分析或者卷入问题时,这种系统性的或者“中心路径”的说服就发生了。 如果论题没有引发个体做出系统的思考,个体只是根据启发法或者偶然的线索匆忙下论断时,说服会通过速度更快的“外周路径”发生。 由于中心路径的说服经过深思熟虑,更为深刻,因此更加持久,也更有可能改变行为。

小结:说服的要素 怎样说服他人才有效?研究者们考察了4个因素:说服者(信息传达方)、信息(说服内容)说服渠道(信息传递的路径)以及说服对象(信息接受方)。 可信的说服者给人的感觉就是值得信赖的专家。讲话语气果断,语速较快并直视说服对象的眼睛,这样的说服者通常较为可信。说服者的观点如果与自身利益相悖则更为可信。魅力十足的说服者在品位和个人价值观等问题上也非常有说服力。 说服信息能使人心情愉快就更有说服力。心情好的人做判断时更为爽快、不假思索。而能唤起恐惧心理反应的说服信息也同样有效,如果说服对象感觉脆弱,能采取预防行为,尤其如此。 说服信息与说服对象已有观念的差异对说服效果的影响,取决于说服者的可信度。单方正面信息与双方正反兼备的信息,何者更有说服力取决于:如果说服对象已经赞成该信息,而且过后不大可能会考虑相反的意见,那么单方的正面观点可能更有效;而当说服对象心思较为缜密或者并不赞同该信息时,那么包含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则更为有效。 如果说服涉及双方论战,首因效应通常使得最先呈现的信息更有说服力。而如果双方观点的呈现存在时间间隔,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近因效应,即后面呈现的信息胜出。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信息传达的方式。面对面的交流通常最有效。然而对于复杂难懂的信息,书面文字的媒介则更为有效。如果问题无关紧要或比较陌生,大众传媒则较为有效。 最后,信息的接受方也很重要。说服对象的年龄也有影响。年轻人的态度更容易改变。说服对象接受信息想到什么?他们在考虑有利的想法吗?抑或做出反?他们是否被事先警示了?

小结:极端说服:邪教的洗脑方法 教的成功让我们有机会见识了强大的说服过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种成功看来源于以下3种方法: 引发行为上的承诺(如第4章所述); 运用有效的说服原则(如本章所述); 将人们孤立在思想同化的群体之中(将在第8章讨论

小结:抵制邪教说服的方法 人们应该如何抵制说服呢?预先公布自己的立场(这可能是受到别人对自己立场轻微的攻击而引发出来的),会导致个体抵制随后的劝说。 温和的攻击还可以起到免疫的作用,使个体对可能到来的更强烈的攻击做好反驳的准备。 结论看似矛盾:加强现有态度的方法之一竟然是对其发出挑战;当然,这种挑战的强度必须适中,不至于颠覆其已有的观点。

第8章 群体影响

 小结:群体的概念
群体:两个或更多的人在较长时间里进行互动,并以某种方式相互影响,将他们自己视为“我们”。
小结:社会助长作用:他人在场的影响
他人在场问题是社会心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该问题的早期研究发现,观察者或者共事者的存在会提高个体的作业成绩。另一些人则发现他人在场会降低个体的作业成绩。扎荣茨用一个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定律把这些发现合了起来。这个定律即是:唤醒能促进优势反应。由于他人在场能引发醒状态所以,观察者或共事者在场,会提高简单任务(其优反应是正确的)的作业成绩,但会降低复杂困难任务(其优反应是错误的)的作业成绩。
置身于拥挤的人群同样会引起唤醒和促进优势反应。。然面,我们为什么会因为他人在场面唤醒呢?实验表明:这种唤醒部分来自于评价忌,部分来自于分心一注意他人和注意当前任务之间的矛盾突。而另一些实验(包括一些动物实验)表明,即使我们不存在评价顾忌或者分心,仅仅是他人纯在场也会引起唤醒。
小结:社会懈怠:群体中的个人减少努力
社会助长研究的是个人作业成绩能单独评价时人们的行为表现。然而,在许多工作情境中,人们要集合个人的努力以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个人的努力却无法单独进行评价。
研究表明群体成员在完成这样的“集体任务”时,就不会那么努力了。这正如我们平常所见的:如果个人的责任被群体分散了,那么就容易导致个体成员搭群体便车的现象。
然而当目标十分重要,奖励巨大存在团队精神时人们在团队中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小结: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高水平的社会醒与责任扩散的结合有可能使人们放弃自已的道德约或者丧失自己的个体感。
。当个体处在一个大的群体之中或者身有隐蔽作用的服装时,会被醒,或者分心,进面体验到一种匿名性这样的情境中,尤其可能发生去个体化现象。
结果是自我党察和自我约束减弱,而对积极或的直接情境因素的反应性增强。
小结:群体思维:群体对决策的影响
对几大国际事件失败决策的分析表明,群体凝聚力可能会掩盖针对情境的真实评价。如果群体成员强烈地渴望一致,或是他们与相反的观点相隔绝,又或是领导暗示了自己的意愿时,尤其如此。
。对和陸过分的关注,称为群体思维,其症状表现有(1)无可击的错觉(2)合理化(3)对群体道义无可置疑(4)对对方立场的刻板印象(5)从众压力(6)对疑感的自我审查(7)一致同意的错觉(8)保护群体不受不快信息的“心理防御”。对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的批评指出,该模型的某些方面(例如支配型领导方式)与错误决策的联系要大于其他方面(例如凝聚力)。
但是,无论是在实验中还是历史事实中、群体有时候也会做出英明的决策。这些案例说明了预防群体思维的方法:坚持公正无偏;鼓励“魔鬼”提出立场;分组然后起讨论做出决策;寻求外部力量的投入;在执行决定之前召开“第二次机会”的会议。
对于群体题解决的研究表明群体能比个体更正确如果群体的规模很小,或者大群体中个体的头脑风暴在群体的头风暴之后进行,群体也能提出更多的好想法。
小结:少数派影响个体对群体的影响
尽管多数派的意见往往占上风,但有时候少数派能影响甚至推翻多数派的立场。即使多数派不接受少数派的观点。少数派的讲话仍然可以增加多数派的自我怀疑,促使他们考虑其他可替代的办法,这往在会导致更好、更有创意的决策。
。在实验中,当少数派具有一致性并目坚持自己的观点行动传递着自信,引起多数派的背叛时,少数派的影响力最大。
任务型领导与社会型领导正式和非正式群体的领导者在往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力。那些朝着既定目标坚持不解并且表现出自信领导气质的人们,通常能得信任并放其他人追随自己。

第9章 偏见:不喜欢他人

小结:偏见的本质和作用 偏见是先入为主的负面态度。刻板印象是有关其他群体的信念,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或者过度概括,但是它是基于事实核心的。歧视是不合理的负面行为。种族视和性别歧视指个体的偏见态度,或者歧视行为,或者压制性的制度实践(即使并非有意带有偏见)。 偏见既有微妙的、无意识的形式,也有公开的、有意识的形式。研究者设计了微妙的调查问题和间接方式去评估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检测他们无意识的偏见。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一直广泛地存在着对黑人的歧视;在那以后,虽然对黑人的歧视变少了,但仍然存在。类似地,对女性的歧视近年来也逐年减少,但是在美国,强烈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一定程度的偏见依然存在,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程度更高。

小结:偏见的社会根源 社会情境以多种方式滋生并且维持着偏见。一个具有社会和经济优越性的群体,往往会以偏见的信念来保护他们的地位。 子同样也在孕育或者减少偏见的方式下被抚养长大。家庭、宗教团体及更广阔的社会都可能维持或者减少偏见 社会制度(政府、学校、媒体)也支持偏见,有时是通过公共政策,有时是出于无意的惯性。

小结:偏见的动机根源 人们的动机会影响其偏见。挫折滋生敌意,人们有时候会将这种敌意发泄到替罪羊身上,有时会更直接地针对竟争性的群体来表达这种敌意 人们还有一种动机,即认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群体比其他群体优越。即使很普通的群体成员身份,也会使人们喜欢自己的群体要胜于喜欢其他群体。自我形象受到胁会增强这种内群体偏爱,归属感的缺失也会产生同的效果。 从相对乐观的角度看,避免偏见的动机能够引导人们打破偏见习惯。

小结:偏见的认知根源 。近期研究展示了支持偏见的刻板印象怎样成为我们思维(我们简化世界的方式)的副产品。首先,将人分门别类的做法,夸大了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 个独特的个体,诸如惟一的一名少数种族个体,具有引人注目的特点。这种人会让我们意识到在其他情形下注意不到的差异。两个独特事件的发生(例如一名少数种族个体犯了一种非同寻常的罪行)有助于建立人与行为之间的虚假相关。将他人的行为归结于内在品质,会导致群体服务偏差:将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归结于他们的天生特点,对他们的积极行为则闪烁其词。 指责受害者源于一个公认的假设:因为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人们得到的是他们应得的一切。

小结:偏见的后果 偏见和刻板印象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当它非常强烈的时候,在判断不了解的个体的时候,在就整个群体进行决策的时候。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趋向于永久存在,并且抗拒改变。它们还会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创造出相应的现实。 偏见通过让人担心其他人会刻板化地看待自已,利用刻印象成胁来妨碍一个人的表现。 刻板印象,特别是强烈的刻板印象,会影响我们然知他人和解释事件的方式。

第10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小结:攻击的理论 0攻击(定义为意在伤害他人的言语和肢体行为)有两种形式:敌意性攻击,由愤怒等情绪引起并以伤害为目的工具性攻击,是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关于攻击有三种主要理论。与弗洛伊德和洛伦兹关系密切的本能观点认为攻击性的能量会在体内不断积累,就像水在大坝后积聚一样。虽然这种观点很少有直接证据的支持,但攻击确实受到遗传、血液化学成分和大脑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挫折产生了愤怒和敌意,如果存在攻击性的线索,这种愤怒就可能激起攻击。挫折感不仅来自剥夺本身,还来自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攻击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成功,我们会习得攻击的好处。社会学习使家庭、亚文化和大众媒体(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都能对攻击产生重要的影响。

小结:攻击的影响因素 很多因素会对攻击行为产生影响。其中之一是厌恶事件,厌恶事件不仅包括挫折,也有不适、疼痛,以及身体言语上的人身攻击。 几乎由任何一种来源,甚至包括身体锻炼或性刺激导致的唤醒,都能被转化成愤怒。 攻击线索(如一把枪的出现)增加了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观看暴力节目不仅会导致攻击行为出现一定的增长,尤其是在被激怒的人中,而且还会降低观众对攻击的和改变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觉知。这两个发现和对观看力色情作品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观看色情作品会增加男性对女性的攻击,并且扭曲他们对于女性对性胁迫的态度的知觉。 。电视渗透到了上百万人的日常生活中,电视也描绘了相当多的暴力行为。相关和实验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观看过多的电视暴力与攻击行为有关。 反复玩暴力游戏则会引发更多的攻击性想法、情绪和行为,因为游戏体验与其他媒体相比,需要更多的主动参与 很多攻击行为是群体发生的。激怒个体的情境同样可能激怒群体。通过分散责任和极化行为,群体情境能够增 强攻击反应。

小结:减少攻击行为 我们如何尽可能地减少攻击?与宣泄假设相反,发泄攻击更多地引发攻击的产生,而非减少进一步的攻击。社会学习观点建议通过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来控制它:通过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以及引发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第11章 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小结:导致友谊和吸引的因素 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的最好预测因素是他们相互之间的接近性。接近性有利于双方不断曝光,从而进行相互交往,这也促使双方去发掘两人的相似之处,感受彼此的喜 定吸引力的第二个因素是外表吸引力。对约会陌生人行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都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外表有吸引力的人。然面在目常生活中,人们实际上愿意选择那些大体上与自己的吸引力匹配(或者,对方力不足但具有其他补偿性品质)的人结婚。对有吸引力的人的积极归因形成了关于外表吸引力的刻板印象一也就是“美即是好”的假设。 双方在态度、信仰和价值观上的相似性,会极大地增进 一方对另一方的喜欢。相似导致喜欢;对立则很少能产生吸引。我们也很可能和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建立友关系。 。根据吸引力奖赏理论,我们喜欢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奖赏, 或者那些与奖赏事件相联系的人。

小结:爱情的种类及要素 研究者认为爱情由亲密、激情和承诺构成。激情之爱是狂喜与焦虑、兴奋与痛苦的混合体。情的两因素理论认为,在一个浪漫的情境中,任何刺激(甚至疼痛)造成的唤醒水平都可以被解释为激情。 在最完美的感情关系中,最初的浪漫兴奋会逐渐成为更加稳定、更加深情的关系状态,这种关系就被称为相伴之爱。

小结:促进亲密关系的因素 从婴儿到老年,依恋都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安全型依恋会使婚姻持久,生活美满。 如果双方觉得相互关系是平等的,他们的付出与奖赏是成比例的,相伴之爱就能更持久。 相伴之爱的一个好处就是彼此有机会进行亲密的自我表露,这是一种双方随着对方表露程度的提高而做出回应从而逐步达到的一种状态。

小结:亲密关系的结束 。爱情并不总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由于离婚率不断上升,研究者探明了婚解体的预测因素,包括强调感受重于承诺的个人主义文化,以及双方的年龄、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和相似性等。 研究者也弄清了夫妻双方分手或重建其婚姻关系的过程。他们也在试图弄清健康而稳定的婚姻所需要的的、非对抗的沟通方式。

第12章 利他:帮助他人

小结:帮助行为发生的原因 。三种理论解释了利他行为。社会交换理论把帮助行为看做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由对代价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追求所驱动的。收益也可以是内部的。人们在做错事后,通常会更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悲伤的人也倾向于做出帮助行为。最后,存在着显著的好心情一好行为效应:快乐的人一般也是乐于助人的人。社会规范同样要求人们帮助他人。互惠规范促使我们帮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社会责任规范召唤我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要他们值得帮助,即便他们不能回报,我们也无所谓。处于危难中的女性,部分原因是她们看起来更需要帮助,因此通常会比男性接受到更多的帮助,特别是来自男性的帮助。 进化心理学假定,有两种形式的帮助行为:奉献于亲属和奉献于有互惠关系的人。然而,很多进化心理学家认为,自私的基因比自我牺牲的基因更有可能存活下来,因此,自私是人类的本性,社会必须教导人们去帮助他人。 。这三种理论将亲社会行为描述成基于投桃报李的互惠交换或无条件的帮助行为,我们可以据此对这三种理论进行评价。虽然每一种理论都有循环论证和事后诸葛亮的嫌疑,但它们也提供了一致的框架,以概括我们对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结果。 。除了由内部和外部的回报所驱动的帮助行为,以及为躲避惩罚和痛苦而做出的帮助行为以外,似还存在着真正的、基于同理心的利他主义。由于同理心的唤起,许多人被驱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处于痛苦中的人,即便他们的帮助是无人知晓的,即便他们的心境不会受其影响。

小结:帮助行为的影响因素 几种不同的情境都对利他主义起着限制或促进的作用。随着紧急情境中旁观者人数的增加,任何一个旁观者都会(1)更少地注意到这个事件;(2)更不把其解释为紧急事件;(3)更不认为自己负有干预的责任。有关帮助行为的实验引发了伦理两难困境,但这些实验也使得研究者通过揭示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履行了改善人类生活的使命。 人们什么时候更容易提供帮助行为呢?当看到别人在提供帮助行为时,人们也更可能提供帮助行为。 当潜在的帮助者有闲暇的时间时,他也更可能提供帮助行为。当他时间紧迫时,他提供帮助行为的可能性很小。我们更愿意为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提供帮助行为。

小结:帮助者的特点 与潜在的情境因素和心境因素不同,人格测验分数对助人性只有中度的预测力。但是,最新的证据表明,一部分人能够持久地比其他人更乐于帮助。 人格和性别的影响可能依赖于环境因素。例如,在危险环境中,男性会伸出援手,而女性更可能成为志愿者。宗教信仰能够预测长期的利他主义,如志愿者工作和慈善捐献。

小结:增加帮助行为 研究表明,我们可以用三种方法来增加助人性。 首先,我们可以转变那些抑制帮助的因素。我们可以采取步骤来减少紧急事件的模糊性,以产生个人化的诉求,并增加旁观者的责任感。 第二,我们甚至可以采用遣责或以退为进的技巧来激起人们的内疚感或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其次,我们可以教化利他主义。对电视中亲社会的榜样形象的研究,已经显示了媒体在教化积极行为上的力量。观看帮助行为的孩子们也倾向于做出帮助行为。如果我们想诱导人们的利他主义行为,我们还应当记住过度辨护效应:强制行善常常会减少行善者对善行的自发之爱。如果我们给决定做好事的人提供足够的奖励,但又不过分的话,做好事的人就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利他动机,从而会更乐于帮助。对于利他主义的学习,如你刚刚所做的,也会使人们作好准备,更好地知觉他人的需要并进行反应。

第13章 冲突与和解

小结:引发冲突的原因 当两个人、两个群体或是两个国家交往时,他们就可能因为需要或某个目标产生冲突。当人们将个人的利益看得比集体的利益更重要时,很多社会困境就会出现,徒困境和公地悲剧很好地诠释了这种个人与集体利益间难以抉择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正如在实验中那样,我们的解决办法包括:通过制定法律规则限制利己行为,通过划分较小的社会群体使人们有更多责任感,通过增进交流减少不信任感,通过改变激励机制使合作行为能得到更多回报,以及倡导利他的行为规范。 当人们为了某种稀缺资源面争时,人际关系也常常陷偏见和敌意。在谢里夫著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即输式的意争使生人速成为了敌人,即使对那些正常而优秀的男孩,都会引发彻底的争斗。 当人们认为他们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冲突常常会爆发。根据公平理论,人们以付出和获得的均衡来定义公正,当人们认为他们的付出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时,他们就会感到不公正,并产生冲突。 。在冲突中,双方真正在目标或行为上的对立只是冲突的小部分,不过由于对对方动机或目标的误解,使冲突往往显得更加严重。此外,群体的冲突中双方常常会产生镜像知,即双方都相信“我们爱好和平,而他门则具有侵略性。”在这种误解之下产生的行为,往会强化有的在国性的突当中,“领导一民众善良”也是一种常常被信以为真的假象。

小结:获得和平的途径 尽管冲突经常被社会困境、竞争和误解所引发,但是一些强大的力量,比如接触、合作、沟通与和解可以化干为玉帛。尽管一些早期的研究结果非常鼓舞人,但其他的研究表明,在学校中,仅仅废除种族隔离对于改变民族态度并无多大影响。但是,当种族间的接触促进了与其他种族的个体之间的情感纽带,并且这种接触是建立在双方地位平等的情况之下时,敌意通常能够减少 当人们为了克服同一个困难或者实现同一个超级目标而在一起工作时,接触会变得特别有益。一些研究合作性接触的实验中,研究小组把竟争性的课堂变成了合作学习的乐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冲突的双方还可以通过直接谈判,或者第三方调解人来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第三方的调解人可以促使敌对的方把他争性的”逻变成更富合作性的“双赢”取向。调解人还可以创造消除误会、增加互相了解和信任的沟通氛围。当协商不能达成共识时,突的双方可能就需要一个仲人来做一个决定,或者从他们提供的最后建议中选择其一。 有时候,冲突的气氛大紧张了,以至于实质性的通变得完全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某一方的一些小小的和解行动可以引发对方回报性的和解行动。其中的一种调和策略就是GRIT(逐步、互惠、主动地减少紧张)的行动,致力于减少国家之间的紧张状态。调解劳资矛和国际争端的人有时也使用其他的和解策略。他们在突进行时指导参与者了解冲突与和解的机制,就好像这章指导你的一样,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建立并享受平的世界,以及良好融治的人际关系。

第14章 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小结:导致临床诊断偏差的原因 。当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学家诊断和治疗来访者时,他们经常会出现相关错觉。 事后聪明使人们在事后解读起当初的症状来总是显得很容易。事实上,事后的解读会导致临床判断的过分自信。在与来访者的交流中,错误的诊断住往会自我证实,因为治疗师总是倾向于问那些能够肯定他们假设的问题。 依靠直觉的判断频频出错要求必须用严格的检验来证明直觉的结论,并且用统计的方法做出预测。 科学方法不能解答所有疑问,而且易为偏见所左右。但值得庆幸的是,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些“由心而生”的判断会出现偏差,那么就能帮助我们明对错。

小结:伴随行为问题的认知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正在积极地探索抑郁、孤独、社会性焦虑以及身体患病的人的归因和期望问题。抑郁症患者持有消极的解释风格,把不好的事情都归因于稳定的、普遍的和内在的原因。尽管轻度抑郁症患者有较为消极的看法,但是在实验室测验中他们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现实性。抑郁症患者抑郁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其行为,反过来,又使其持续了一种恶性循环孤独物及被离的或不应的情,通常在以个人主义的会中现你一样对于那些长期独及处于社会性状态(例如度怯)中的人,孤独也可能会发展为一种恶性循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被评估时会体验到焦虑,但是害羞的个体在友好的、随意的情境下也极易感到紧张,当虑的感觉引起尴尬、隔离的行为时,就发展成为性循环。 康心理学方兴未艾,它探索的问题是人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病了,如何解释自己的症状,以及何时会寻求和接受治疗。同时它也在探索消极情绪的影响,以及疾病、压力和消极解释风格之间的联系。

小结:有助于治疗的社会心理方法 0外在行为的改变能够引起内部的变化 通过对行为技能的训练、积极体验自我知觉的改变以及消极思维方式的改变,人们可以打破消极态度和行为所形成的自我挫败的恶性循环。 如果人们将自己状况的改善归因于在他们持续控制下的内在因素而不是治疗计划本身,那么改善的状况能得到最好的保持。 。心理健康工作者同时也认识到,要改变来访者的态度和行为需要说服。治疗师,由于其作为专家和令人信任的交流者的形象,可以试图通过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提出问题来促进来访者采用更为健康的思维方式。

小结:社会关系对健康与幸福感的促进 健康和幸福不仅受社会认知的影响,而且还为社会关系所影响。那些拥有亲密的、支持性人际关系的人,患病和早逝的危险性较低。人际关系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尤其是使人们能倾诉他们内心的感受。 亲密的人际关系还能提升幸福感。那些与朋友和家庭成有亲密的、长期的依关系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失败,并报告出更大的幸福感。举例来说,与未婚的成人相比,那些已婚者报告“非常快乐”的可能性更大,并且经历抑郁的可能性更小。这不仅是因为快乐的人通常会取得更大的社会成功,还因为支持性的生活伴侣能带来更多幸福。

第15章 社会心理学在司法领域中的应用

小结:目击者的证词是否可靠 在数百项实验中,社会心理学家发现目击者证词的准确性会受一系列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包括人们形成判断和记忆的方式。 有些目击者在表达时更加自信。尽管自信实际上只是目击者的个人特质,并不代表信息的可行性,但是人们还是倾向于相信那些自信的目击者。 人眼并非摄像机,它易受光线、角度的改变以及其他变化的影响,从而损害人们对嫌疑犯面部指认的精确性。 当把错误的信息呈现给目击者时,误导信息效应就会使目击者把错误的信息认为是正确的。 当一系列犯罪事实不停地被重复时,错误就可能悄悄地人入被目击者所接受且被认为是真实的记述为了减少这样的错误,我们建议面询者不要打断目击者的陈述,并鼓励目击者想象当时的情境以及自己的情绪状态。 。训练陪审团对目击者证词的分辨力可以改善证词的接受方式,最终提高证词的准确性。

小结:影响陪审团判断的其他因素 通常,案件的事实有足够的说服力,它能使陪审团放弃偏见给出一个公正的判决。然而,当证据模糊时,陪审团往往倾向于用他们先入为主的偏见来解释案件,并对有吸引力或者与自己相似的被告表现出同情。 当陪审团接触到破坏性的审讯前公开报道或不被允许的证据时,他们会听从法官的指示将其忽略吗?在模拟审中,法官的命令有时是被遵守的,但当法官的劝出现在印象形成以后,则通常不会被遵守。 研究者还研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可能判决的严重性、受害者的特征等。

小结:影响个体陪审员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不仅对目击者、法官、陪审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感兴趣,而且也对陪审员的内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感兴趣。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陪审员对证据的理解,其是当证据包含了表明某个人犯罪的可能性的统计信息出庭辩护律师往往利用陪审团顾问,帮助他们选择有利于自己的陪审团。例如,那些了解审讯前宣传的陪审员可能会被取消资格。 在那些用到死刑判决的案件中,律师可以取消任何原则上反对死刑判决的潜在陪审员的资格。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本身就产生了一个带有偏见的陪审团,不过,最高法院已经这样做了。

小结:群体因素对陪审员的影响 陪审团是一个群体,影响其他类型群体的那些力量也会使它们摇摆不定。例如,陪审团中最聒噪的成员往往说得最多,而较安静的成员基本保持沉默。 在审议过程中,反对意见有可能变得更加确定、更加极端化。 尤其当证据不足以给罪犯定罪时,审议过程会使陪审员变得比开始时更具宽容化。 12人制的陪审团是源于英国普通法律的一种传统。研究者发现这一规模允许陪审员之间存在合理的差异,允许他们的意见和取向的混合,以及能使他们更好地回忆审判的信息。 研究者对美国最高法院近年来允许小型陪审团和非一致性意见决定的陪审团的设想进行了检验,并提出了质疑。模拟陪审团毕竟不是真实的陪审团,因此,我们在把研究结果推广到现实法庭上时必须谨慎。但是,就像社会心理学的所有实验一样,有关陪审团的实验室实验,有助于我们建构用来解释更加复杂的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论和规律。

第16章 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小结:心理学与气候变化 科学家报告说,人口数量激增、能源消耗加速和温室气体排放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我们看到全球变暖已经上演: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极端天气多发。 气候变化可预见的社会后果包括:人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为争夺有限资源而发生冲突。 社会心理学家还研究了科学界与公众对气候变化理解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一些对公众的教育方法,以期人类能够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光辉未来。

小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人类可以通过提高科技的效率来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们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以及改变行为和态度来控制人口、节制消费。留意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些有关我们的态度和行为的概念,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些目标在过去的40年中,文化发生了快速的变化,作为对全球危机的回应,它还会再次发生。

小结:社会心理学中的物质主义和财富 根据大学生所表达的价值观和20世纪末美国奢靡的生活方式来推断,如今的美国人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一部分人们正生活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 发达国家的人们与贫困国家的人们相比,确实报告了更强的幸福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尽管一个人从中等发达国家搬迁到非常发达国家时幸福感提高的幅度有所下降)。在某一国家内,有钱人在某种程度上比工薪阶层更幸福,虽然越来越多的钱所带来的满意度的提高幅度越来越小(对富豪和彩票赢家的研究可以作为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增长是否能不断地让人们更幸福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本不是这样的。在1960年以后的几十年里,尽管财富在不断增长,但是个体自我报告的幸福感甚至有所降低同时抑郁的比率却上升了。 两条原理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物质主义不能使我们满意:适应水平现象和社会比较。当收入和消费量增加时,我们很快就会适应。而且同其他人相比,我们可能发现自己的相对状况并没有发生变化。向上比较会诱发不满情绪,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收入差距悬殊的年代和地区人们会经常感到不公平和不快乐。 为了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令人满意的未来,我们个人和全社会都应该努力寻求人与人之间密切的联系、充满希望的信仰、积极的思维习惯和全身心投入的活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分钟读完《社会性动物》,带你看透人性的本质
【好书推荐】行为可能被什么影响——《自我·群体·社会》精华分享
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美-(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
北师大心理学MAP考研 | 《心理学与生活》重点-社会心理学
用心理学的方法理解人类社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