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勾芡·调羹·着泥】是使汤汁浓稠、菜品润滑的一种技法




【勾芡·调羹·着泥】是使汤汁浓稠、菜品润滑的一种技法 

2015-03-04 四川烹饪杂志

勾芡,是在菜肴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中,以使汤汁对食材产生附着力。它是使汤汁浓稠、菜品润滑的一种技法,可以说是从厨的基本功之一,也是中国菜独有的一种烹饪技艺。


芡,即芡实,以苏州葑门南塘出产的最为著名,俗呼“鸡头米”。清代吴县人沈朝初有《忆江南》词云:“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道出了这种江南特产的风味。芡实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用其磨成的芡粉质地细腻,最宜用来勾兑菜肴汤汁。故“勾芡”一词最早即来源于此。可惜芡实产量少、售价高,是食材中的“白富美”,苏州人最爱用它来制作甜品;若磨粉用作烹饪辅助原料,实在有点暴殄天物。幸好,富含淀粉的食材不只芡实一种。像土豆、蕃芋、荸荠、藕、葛根、小麦、菱角等植物的根茎或种子,经水磨、过滤、沉淀等工序皆能得到干制粉。台湾人用土豆粉来勾芡的比较多,称之为“太白粉”(注:不是洗衣粉)。蕃芋粉是芡粉中的下品,跟荸荠粉一样,一般限于糕点的制作。藕粉、葛粉皆可用开水冲食,散文家车前子形容此类小吃,谓之“热胶水”。小麦淀粉即澄粉,可用来做广式点心,比如虾饺。菱角盛产于江南水乡,用其制成的粉即为菱粉,为人所熟识。凡此种种可勾芡之淀粉,都可统称为生粉或芡粉。不过江南人奇怪且固执,不管哪种生粉,一概称之为“菱粉”。
勾芡之发端应是古之“潃瀡(xiǔsuǐ)”,见于《礼记·内则》中:“枣、栗、饴蜜以甘之;堇、[曹] [亘]、枌、榆免薧,潃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尝之而后退。”这段话讲述的是儿女在侍奉父母等长辈时,在饮食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老者易口苦,用甜品调味可使食物甘美;老者易口燥,堇、[曹] [亘]、枌、榆等菜调制(潃瀡)之后有滋润滑爽的口感(免薧。薧,kǎo,干的食物),而且还要浇上油脂(淋油亦发源于此),更利于老人食用。
“潃瀡”毕竟是很久远的事了,且不去说它。可见古时虽无“勾芡”之名,却已有相似的技法流传。清代用芡技法发展成熟,几乎和现代无异。请看袁枚《随园食单》之“用纤须知”:“俗名豆粉为纤者,即拉船用纤也。须顾名思义。因治肉者要作团而不能合,要作羹而不能腻,故用粉以牵合之。煎炒之时,虑肉贴锅必至焦老,故用粉以护持之。此纤义也。能解此义用纤,纤必恰当,否则乱用可笑,但觉一片糊涂。《汉制考》齐呼麯麸为媒。媒即纤矣。”袁枚用“纤”来代之“芡”,还用“拉船用纤”的比喻来形容芡粉的作用;此处一“纤”字即用得很是可疑。《广韵》、《集韵》上提到:“遣,音遣,黏也。”还是这个字靠谱些。可见“纤”或许是讹写,而“芡”乃是后世厨人在实践中得到的结论,认为芡实粉是最理想的勾兑、裹料之淀粉,恰又与“遣”同音,遂用此字代之。这是我的一点猜想。
此则“须知”中所指豆粉,是绿豆淀粉。在做肉圆时,要用芡以使其黏合不松散;在做羹汤时,要用芡以使汤汁稠腻不寡淡;在做炒菜时,要用芡以使食材不至于焦老。末一句说《汉制考》上记载,齐国人把麯麸叫做“媒”,“媒”即“纤”。麯麸就是酿酒用的麯饼。这麯饼和芡又有何关系?值得我们去考究。
芡粉不光用于勾芡,还可用来调制羹汤。
羹是我国最古老的肴馔之一。《尔雅》曰:“肉谓之羹。”疏云:“肉之所作臛,名羹。”臛,是将肉块切碎,入锅加水煮成的浓汤,即羹。在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已出现“羹臛法”之列目。随着饮食的发展,羹的原料取材不再局限于肉类,各种蔬果、水产甚至谷米菽黍之类,皆可入羹。《礼记·内则》:“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古之富贵者以珍禽异兽为羹,贫贱者则以野菜杂蔬为羹。社会各个阶层,无论贫富,皆以羹为食。羹,成为一种“通食”。
  历史上著名的羹肴不胜枚举。《神仙传》载:“彭祖善养性,能调鼎,进雉羹于尧。”这是烹调始祖彭祖的雉羹。《异物汇苑》载有驼蹄羹,云:“陈思王制驼蹄为羹,一瓯值千金,号为七宝羹。”《史记·郑世家》上则有子公染指“鼋羹”的典故。子公为尝异味不惜将手指伸进鼎去蘸食,可见这甲鱼羹何等美味。《战国策》:“中山君飨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一碗羊羹引发一场战争,竟导致亡国之祸。在吴地,张翰因莼鲈之思而弃官归里的故事家喻户晓。陆游也赋诗曰:“莼羹菰饭香满船。”莼羹成为江南极富盛名的肴馔。而贫困的百姓只能以各种野菜、杂粮做的菜羹果腹。菜羹其实就是用米屑再加菜叶子熬煮成的薄粥。苏轼的“东坡羹”又名荠糁,其实就是荠菜粥罢了,能有什么好味道呢?
不过,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羹已经完全脱离古法。古人羹、汤不分(古代的“汤”指的是热水),凡不拘采用何种烹饪方法制作出的多汁肴馔,皆称为羹。现今厨人做汤之要义在清(当然也有浓汤),而羹则完全相反,以浓稠为美。不少荤类食材富含胶质,烹煮时胶质溶于汤水中也能产生粘稠的口感,这是所谓的“自来芡”。但这只是浓汤,还没达到羹的标准。为区别于汤,羹往往需要大量勾芡。芡汁之厚薄、稀稠则视菜品而定。甜羹之芡宜薄些,一厚实便腻味,且易遮盖了食材所具的清香味。诸如桂花栗子羹、玉米羹、莲子羹等,只需略施薄芡,增加汤水滑润度,入口即有丰腴之感——恰似女子已有七分颜色,略施粉黛便十分也。酒酿圆子羹为我最喜,讨厌的是有的乡厨,下手不知轻重,常将一碗酒酿圆子羹调得像糨糊,让人看着直皱眉。做芡实羹则万不可勾芡,且只煮八分熟,略放糖(舌尖微能尝出即可),清汤寡水最妙。此羹若厚芡重糖,则如美人脸上涂鸦。芡实天生丽质,不是俗脂庸粉,故只此一例外。各种肉类、水产类、菌类皆能入羹。比如发财(发菜)银鱼羹、蟹肉羹、牛肉羹、鸭血豆腐羹、鸡丝羹、蛇羹等,名目繁多。入馔的食材大多需经过刀工处理成片、丝、丁、粒、糜状,绝无整块大件来做羹的,故进食需用勺匙——难怪我们江南把勺子叫“调羹”。荤类或荤素搭配的羹,勾芡往往较厚,有的还要调入鸡蛋清。蛋清受热成雪花状,很是美观。起锅时,乡厨多要撒上一把芫荽。而甜羹万不能加蛋清,否则好好一碗羹就毁了。
有没有比羹的汤汁还要浓的菜呢?有。在我家乡有一种类似于羹的乡土菜,其制作技艺与羹极相近,谓之“着泥”。泥,本意泥土,引申为泥土状的东西,比如枣泥、山药泥、土豆泥等。勾芡、调羹需用芡粉,着泥则要用到面粉。在汤菜中调入面粉糊,使成菜呈泥状,即为“着泥”。
下面跟大家说两道“着泥”代表菜。蛳螺头着泥。蛳螺即螺蛳。“清明蛳螺赛过鹅”,这个季节去菜场总能看到卖蛳螺的小摊贩,百无聊赖地挑着蛳螺头肉。酱爆蛳螺嗍着吃风味无穷,而将螺肉用来做着泥也是妙不可言。螺肉入锅煮汤,待沸肉熟时调入已备好的面粉糊,边“着”边搅,使汤汁呈厚厚的糊状。若有春韭,选少许嫩者细细切碎,同入着泥中拌匀。空腹食之,螺鲜韭香,而且养胃。
蟹着泥。大闸蟹食用的黄金季节是“九团十尖”。而做蟹着泥的时间通常是在夏季。此时的螃蟹还只是小毛蟹,或刚够称得上“六月黄”。人们已经按捺不住馋劲,非要一尝为快。蟹小,黄少肉少,不能煠,不能烧,不能蒸,怎么办?不知是哪位先人想出来“着泥”,尝尝鲜头吧!小螃蟹无需斩开,煮汤可加入毛豆籽,然后调入面粉糊,搅拌至无粉团方可。此菜中着泥尽吸蟹之鲜,细细品之,有海鲜粥之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和之道是潮菜的立系宗旨:潃瀡以滑之,脂膏以膏之。
软温新剥鸡头肉(全文)
勾芡秘诀
东北锅包肉怎样才能做到外焦里嫩酸甜适口?
软温新剥鸡头肉
破解勾芡15个难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