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尼采!尼采!尼采!

尼采 

 
尼采的名字也不好读(暗指他的书),第一个音节读如“尼”,第二个唤作“采”: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于1844年出生在德国东部的一个宁静的村庄里,他的祖先世代布道于此。在校期间他表现优异,尤其是在古希腊语上(一门当时的显学),年仅二十四岁便在巴塞尔大学获得了一席之地。
但他的职业生涯并不顺利。受够了同事,他毅然辞去教职,搬到了瑞士和意大利,过着谦逊和孤独的生活。接连受到女人的拒绝,使得他悲痛欲绝(“我太缺乏自信了”)。他和家人相处得也不好(“我不喜欢我的妈妈,对我来说,听到姐姐的声音也是一种痛苦”)。孤僻使他长出了大胡子,为此他每天都不知疲倦地散步。他的书长年无人问津。四十四岁时,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直到去世也没能恢复过来。

尼采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在于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我们自己”,也即,如何发现并实现我们的最大潜能。

为此,他提出四点有益的想法。

1.直面嫉妒

尼采认识到嫉妒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通常被教导要对嫉妒心存愧疚,仿佛它们是罪恶的前兆。我们对此讳莫如深,竟有人煞有介事地宣称自己不曾嫉妒过任何人。

这不合逻辑,尼采断言,尤其是在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他把法国大革命之后的世界定义为现代)。在他看来,民主和贵族政治的终结共同造就了滋长嫉妒的沃土,因为现在人人平等成了普遍信条。在封建时期,农奴是不会嫉妒王子的。但现在任何他人都成了可比较的对象,人也就不可避免地置身于骚动与不安之中。
但嫉妒何罪之有,这位哲学家声称,问题在于应该如何应对。以妒为师,善莫大焉。尼采视嫉妒为恼人但重要的信号,能揭示出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欲望所在。每一样令我们嫉妒的事物中都潜藏着真实的自我,一个我们不愿承认的自我。我们要学会辨析,记录下嫉妒的时刻,然后严加勘察以塑造出更好的自己。


2.别做基督徒

尼采对基督教别有一偏之见:“我视基督教为一个险恶的诅咒,正真的堕落... ...整部《新约》中只有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罗马总督Pilate。

据尼采的描述,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晚期的一群胆怯的奴隶脑中,他们缺乏满足欲求的能力,于是便将自身的懦弱标榜为美德。

3.切勿饮酒

尼采本人只喝水——和特殊犒劳时,牛奶。他认为我们也该如此。这不是由于他古怪的饮食,而是基于他的哲学,他宣称:“欧洲文明有两样毒物:基督教和酒精。
他憎恶酒精的理由和她蔑视基督教的如出一撤:它们都麻痹痛苦,使我们安心以为一切皆好,削弱了我们创造更好生活的意志。

欢乐与痛苦如影随形,

4.上帝死了

尼采关于上帝隐退的骇人寓言,并不是通常被理解为的,某种祝词。尽管他对基督不置可否,庆贺信仰的终结却无从说起。

他知道宗教信仰是虚假的;但与此同时他也觉察到在某些领域信仰对社会的稳定大有裨益。放弃宗教信仰意味着人类必须找到新的方式来指引自身,从中获得慰藉,道德观念以及精神追求。这显然不是一件易事。

尼采设想用文化(哲学、艺术、音乐、文学)来填补信仰的空白:文化将替代圣经。

但他的时代对待文化的态度令他困惑不已。他说,大学正在扼杀人文学科,将他们全变成了枯燥的学术训练,而不是一如既往地用以指导人生。他对古希腊人的做法推崇备至:在悲剧中宣泄情感,获得道德教育———并希望自己的时代也能向此看齐。

他指责大学和博物馆在我们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指上帝死了即信仰终结的时代)丢下了指引人生和道德教育的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哲学家系列之四:尼采
大哲学家系列:尼采
尼采与基督教
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是什么意思?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现代的双重阴影(摘自周国平哲学力作:尼采与形而上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