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核心概念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政治史

核心概念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史

政治·从宗法分封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概念

█西周的三大制度:

分封制:权力的分配——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宗法制:权力的继承——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礼乐制:权力的认同——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一)封邦建国,天下归周

分封制——①周王朝以都城镐京为中心,建立由周王直接统治的中央特别行政区,此谓之“王畿”;②王畿以外的土地,划分为大小不等无数块,分封给各路诸侯。这些封国实质上都是一个个城堡式的军事据点,以此为中心对四周地方加以控制。

同姓封国

凡是姬姓的周王室亲族,每人都可分到一块土地,在那里建立封国,此即同姓诸侯国。

异姓诸侯

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分封少数有功之臣;二是分封一些既不能征服又防止作乱的部落。

(二)家国同构,天下归宗

宗法制度——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宗法制主要以血缘亲疏来区分嫡庶、亲疏关系,目的是在家庭内部确立财产和权力、地位的继承权。在宗法制下,属同一原始血缘的后代被分为大宗和小宗两个支系。大宗在家庭内部具有财产和权力的继承权,而受到庶宗的敬奉,即所谓尊祖敬宗。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西周时期形成的宗法制对巩固和维护奴隶制国家有重要的作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早期宗法制度已经崩溃,但嫡长子继承制仍继续沿袭。皇权的传袭亦依据此制而长期进行。)

(三)制礼作乐,天下归心

礼乐制度——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周礼”,内容比较广泛,其中,除了有关政刑的各种制度之外,还有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配合这些典礼仪式,还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舞乐。

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周朝礼乐制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很多内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特点总结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

关联概念【世官制】

周初,为了扩大和巩固家天下,周天子以大分封的形式将统治权力、土地、人民封赐给同姓、姻戚、功臣,受封的卿大夫、诸侯便成为王朝统治的政治基础,由此而形成的官位继承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随着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的日益强化,也预示着中央集权的日益形成。

概念  

【专制主义】

是与民主政体(民主政治体制)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实行原因

①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②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④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地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管理。

历史评价

①该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国产生了高于同一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②但这种制度又深受君主个人政治品质优劣的影响,因为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

③而且,特别是明清以后,该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秦 

(一)贵族政治转变成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

先秦时期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官僚政治】

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 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二)从封邦建国转变为中央集权

①地方和中央的关系结构呈现的是垂直层序统治模式。地方与地方之间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向上与中央发生联系;②皇帝任命:地方政府有品级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行使统治权。

(三)从“天下共主”转变为专制君主

皇权是帝国政治的核心,官僚是皇权政治的工具。皇帝既是立法者,又凌驾于法律之上。皇帝之下的所有臣民,包括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不管是贵族、官僚、地主、农民 ,都要受到皇权的统治。

汉 

①中外朝制度:

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自从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决策并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和皇帝最为亲密的宦官、外戚,很容易变为中朝的主宰。哀帝、平帝时期,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莽(王莽新朝)代汉的结局。

②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西汉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景帝采取削藩政策,以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进一步削弱王侯权势,通过实行 “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武帝以后直到东汉,虽一直保留封国,但对王国权势限制很严,王国封地也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实际成了只有爵位而无实权的封建贵族。  

隋唐

中央官制的创新——三省六部制

特点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

集体宰相制(群相),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影响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

宋 

(一)“二府三司”

①三省六部制是注重程序性分权,把处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

②二府三司制是注重具体的行政事务的事务性分权,由不同的机构处理不同的事情。

(二)地方官制

宋代地方官制,异于前代的3个方面:

①府州设通判,其用意在于对地方官吏进行监督;②地方官由文人充任,即以“文人知州事”;③宋代的地方官任期三年,三年任满即走,即所谓“三年一易”。地方官多为临时差遣,当了三年就得离开任地。

元 

(一)中央:一省制(中书省)

(二)地方:行省

除中书省直辖的地方(今山东、山西、河北一带称为“腹里”),又分设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也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明清 

(一)中央官制

①明初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解决了绵延千余年的君权与相权在权力分配与行使上的矛盾。

罢相之后设立内阁,其职权虽然先后不同,但总的说来内阁大学士是附属于皇权的,并没有中枢决策权权。

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②清代,专制主义统治更甚于明朝,皇帝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内阁阁权进一步削弱。一方面,皇帝亲自批答内外大臣的奏折;另一方面,又有议政处、南书房牵掣其职权的行使。

【学术研究】明清制度比较

明朝内阁最初和清朝的军机处类似,是辅佐永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是一个纯粹的秘书机构。但是随着后来的皇帝的精力和能力下降,内阁逐渐有了一定的决策权,可以决定国家政务的,明朝的内阁首辅在某种程度上是行使相权的,比如著名的张居正。而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

(二)地方官制

①明初,朱元璋废除元代的行中书省,改称为“承宣布政使司”,各省设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务,合称“三司”。明制规定,其互不统属,均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把地方最高一级政权的权力一分为三,其用意在于防止地方长官权力过大而造成尾大不掉之势,乃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措施。

②明中叶以后,又有督抚之制。到了清代,督抚成为地方的封疆大吏。清制,总督具有管理地方军事与监察地方的身份。

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官方式:由模糊的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为主;③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关联概念 

【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逐渐消亡。

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③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衰落原因

①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②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③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④唐末农民起义彻底扫荡结束士族制度。

监察制度的演变

【评价】

①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知识框架

▉封邦建国,天下归周,贵族政治;

▉郡县制度,天下归秦,官僚政治;

▉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分治;

▉唐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难治;

▉杯酒释权,重文轻武,文官政治;

▉元朝行省,中央外派,天下大治;

▉明清集权,三司分权,督抚治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秦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上)复习要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政治和军事制度
探究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二轮专练】16.春秋战国
国祚短暂却意义重大?为何说隋朝是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