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解构?

一、引言

解构是一种哲学和文学分析的方法,主要源自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作,它通过对哲学和文学文本的语言和逻辑的仔细审视,质疑西方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区分或“对立”。解构认为,这些对立通常是“二元的”和“等级的”,涉及一对术语,其中一方被假定为主要的或基本的,另一方为次要的或衍生的。解构的目的不是否定或摧毁这些对立,而是展示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什么后果,以及它们是否可以被改变或重塑。解构也不是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或替代方案,而是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化的视角。

解构在哲学、文学、法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贡献,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和解释世界和文化的方式。解构也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为社会学家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理论的方法和理念,它可以帮助社会学家批判性地审视那些被视为自然或普遍的社会概念或对立,例如性别、种族、阶级、民族、国家、法律、真理等,以及它们是如何在语言和文化中被建构和再现的。解构也可以帮助社会学家探索不同的社会视角和声音,尤其是那些被边缘化或压抑的视角和声音,以及它们是如何与主流的社会话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二、解构的起源和发展

解构的主要理论来源和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雅克·德里达是解构的创始人和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他在1967年出版了《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重要著作,系统地阐述了解构的概念、方法和目的。德里达受到了费迪南·索绪尔、弗里德里希·尼采、马丁·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启发,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符号之间的意义是由对立和差异所产生的,而不是由某种固定的本质或存在所决定的。

德里达认为,西方哲学中存在着一种形而上学的倾向,即试图寻找某种存在的本质或中心,以及某种不受语言干扰的直接意义或真理。这种倾向导致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如存在与缺席、中心与边缘、真实与虚构、言语与书写、理性与感性等,其中一方被赋予优先性或优越性,而另一方被贬低或排斥。德里达提出了解构这个概念,来对这些二元对立进行批判性地拆解和反转,揭示它们之间的矛盾、暴力、边缘化和不稳定性,从而打破固定的模式和结构,为理解意义的多重性和流动性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德里达运用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概念来进行解构分析,如对立(opposition)、差异(différance)、追溯(trace)、反转(inversion)、置换(displacement)等。这些原则和概念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打破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和中心论,展示语言和文本中隐藏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德里达并不否认真理或意义的可能性,也不放弃批判或正义的追求,而是试图在超越传统对立和固化结构的基础上,开放一种更加复杂而敏感的思考方式。

对立(opposition)是指西方哲学中存在的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如存在与缺席、中心与边缘、真实与虚构、言语与书写、理性与感性等,其中一方被赋予优先性或优越性,而另一方被贬低或排斥。

延异(différance)是德里达创造的一个新词,它既指符号之间的差别(difference),也指符号之间的延迟(deference)。德里达认为,符号之间的意义是由对立和差异所产生的,而不是由某种固定的本质或存在所决定的。符号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无限的替代和推迟来形成意义。在法语中,différance这个词与difference(差别)这个词发音相同,但拼写不同,因此只有在书写时才能区分它们。这就表明了书写的优先性和差异的重要性。

踪迹(trace)是指在每一个符号中隐藏的其他符号的痕迹,它表明了符号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无限的替代和推迟来形成意义。追溯也是指在每一个对立中隐藏的另一方的痕迹,它表明了对立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离,而是相互依赖和渗透。在卢梭的《忏悔录》中,卢梭描述了他在童年时偷了一把梳子,并把罪名嫁祸给一个无辜的女仆。德里达指出,这个故事中隐藏着一个追溯,即卢梭对女仆的爱恋,这个爱恋被压抑和否认,但却在他的文本中留下了痕迹。

对立分析(opposition analysis)是指解构分析中对二元对立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地拆解和反转,揭示了对立之间的矛盾、暴力、边缘化和不稳定性。反转不是简单地将对立中被压抑或忽视的一方提升或恢复,而是试图打破固定的模式和结构,为理解意义的多重性和流动性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一种二元对立,即理念与现象,其中理念被认为是真实和完美的,而现象被认为是虚假和不完美的。德里达对这个对立进行了反转,指出了理念本身也是一种现象,而且是一种依赖于书写和文化的现象。

质疑本体论(questioning ontology)是指解构分析中对西方哲学中本体论的基本假设进行的一种挑战和颠覆,指出了存在论的局限性和问题,如忽视了语言和文化的作用,以及本体论所依赖的形而上学的对立。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他提出了一种存在论的基本假设,即存在有不同的方式或范畴,如实体、质量、数量、关系等。德里达对这个假设进行了质疑,指出了存在论忽视了语言和文化的作用,以及存在论所依赖的形而上学的对立,如实体与属性、本质与偶然、必然与可能等。

批判元物理学(criticizing metaphysics)是指解构分析中对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基本倾向进行的一种批判和反思,指出了形而上学的危险性和不可能性,如试图寻找某种存在的本质或中心,以及某种不受语言干扰的直接意义或真理。在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中,他提出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基本倾向,即试图寻找某种存在的本质或中心,以及某种不受语言干扰的直接意义或真理。他认为,思想是唯一可以确定存在的东西,而其他一切都可以怀疑。德里达对这个倾向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形而上学的危险性和不可能性,如忽视了思想本身也是一种语言或书写,以及形而上学所依赖的对立,如思想与延展、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为等。

除了德里达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思想家也对解构有重要的贡献或影响,如:

米歇尔·福柯对知识、权力、话语、主体等概念进行了深刻而富有创造力的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建构性。他对西方社会历史中各种话语形式和规训机制的批判性考察,为解构提供了一种社会历史维度和方法论支持。

爱德华·萨伊德是巴勒斯坦裔美国文化批评家,他以《东方主义》一书闻名于世,该书运用解构方法对西方关于东方的知识生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了其中的偏见、刻板印象和权力关系。他对东方主义这一话语形式的拆解,为解构提供了一种文化政治维度和实践意义。

解构对后现代主义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一种对抗西方形而上学和启蒙理性的有效武器,也为后现代主义在不同领域和学科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灵活而富有创造力的方法。然而,解构也不完全属于后现代主义,因为它并不否认真理或意义的可能性,也不放弃批判或正义的追求,而是试图在超越传统对立和固化结构的基础上,开放一种更加复杂而敏感的思考方式。

三、解构在社会理论中的基本运用

解构在社会学中的具体应用领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1)性别(gender)是一个传统的社会概念,它通常被认为是与生俱来或自然给定的,而且与生理性别(sex)相一致。德里达等人运用解构方法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拆解,指出了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而且与生理性别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还指出了性别这个概念所涉及的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如男性与女性、阳刚与阴柔、主动与被动等,以及这些对立所隐藏的矛盾、暴力、边缘化和不稳定性。

(2)种族(race)是另一个传统的社会概念,它通常被认为是基于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生物学或遗传学特征。萨伊德等人运用解构方法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拆解,指出了种族是一种政治文化建构,而且与生物学或遗传学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还指出了种族这个概念所涉及的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如白人与黑人、东方与西方、文明与野蛮等,以及这些对立所隐藏的偏见、刻板印象和权力关系。

(3)法律(law)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领域,它通常被认为是基于某种普遍的理性或正义,而且具有确定性和权威性。德里达等人运用解构方法对这个领域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指出了法律是一种语言或话语实践,而且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他们还指出了法律所涉及的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如法与非法、正义与暴力、规则与例外等,以及这些对立所隐藏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解构对这些领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和探索,揭示了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现象并不是客观或自然的,而是由语言和文化所建构和影响的。

(2)社会现象和社会理论中存在着许多隐含或显性的二元对立,这些对立反映了某种形而上学或存在论的倾向,以及某种权力或意识形态的关系。

(3)社会现象和社会理论中的二元对立并不是绝对或稳定的,而是相互依赖和渗透的,而且可以被批判地拆解和反转,从而打开新的可能性和视角。

因此,社会问题需要从多元或敏感的角度来理解和解决,而不是从单一或固化的角度来判断和处理。社会变革需要从开放或创造性的方式来进行和实现,而不是从封闭或狭隘的方式来规划和执行。

四、解构在社会理论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批评

解构在社会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但也遭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和批评。其中,最常见和最严厉的批评有以下几种:

一种批评是指责解构为虚无主义,即一种否认或怀疑一切价值、意义、真理或存在的思想或态度。这种批评认为,解构通过对传统概念和对立的拆解和反转,削弱了人们对于真理和正义的信念和追求,导致了一种无所依据和无所作为的状态。

另一种批评是指责解构为相对主义,即一种认为一切价值、意义、真理或存在都是相对于某种标准或背景而言,而没有绝对的或普遍的标准或背景的思想或态度。这种批评认为,解构通过对语言和文本中的意义的复杂而敏感的探索,使得人们无法区分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美与丑,从而导致了一种无所区分和无所选择的状态。

还有一种批评是指责解构为不可操作性,即一种缺乏实际效果或应用的情况或特征。这种批评认为,解构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理论的抽象而晦涩的分析和探索,使得人们无法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案或建议,从而导致了一种无所改变和无所创新的状态。

最后一种批评是指责解构为不可理解性,即一种难以理解或领悟的情况或特征。这种批评认为,解构通过对语言和文本的繁复而隐晦的阐述和诠释,使得人们无法明白其观点或论点,从而导致了一种无所沟通和无所共享的状态。

针对这些批评,解构提供了以下几种回应和反驳:

解构对于虚无主义的指责的回应,它并不是否定或怀疑一切价值、意义、真理或存在,而是试图在超越传统对立和固化结构的基础上,开放一种更加复杂而敏感的思考方式。解构并不削弱人们对于真理和正义的信念和追求,而是提醒人们注意到真理和正义是由语言和文化所建构和影响的,并且需要重新审视和重新定义。

对于相对主义的指责,解构的观点认为,它并不是主张一切价值、意义、真理或存在都是相对的,而是试图在承认语言和文本中意义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更加灵活而包容的交流方式。解构并不使得人们无法区分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美与丑,而是提醒人们注意到这些区分是由语言和文化所制定和改变的,并且需要不断地重新评估和重新选择。

对于不可操作性的指责,解构认为,它并不是缺乏实际效果或应用,而是试图在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理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分析方式。解构并不使得人们无法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案或建议,而是提醒人们注意到这些解决方案或建议是由语言和文化所限制和影响的。

对于不可理解性的指责,解构回应称,它并不是难以理解或领悟,而是试图在展示语言和文本的繁复性和隐晦性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更加精确而丰富的阐述方式。解构并不使得人们无法明白其观点或论点,而是告诉人们注意到这些观点或论点是由语言和文化所表达和理解的,并且需要不断地重新阐述和重新诠释。

参考文献

Barkan, E. (1992). The retreat of scientific racism: Changing concepts of race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the world wa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ale, F. (1969). Double jeopardy: To be black and female. In T. Cade (Ed.), The black woman: An anthology (pp. 90-100). New American Library.

Bettie, J. (2002). Women without class: Girls, race, and ident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loom, H. (2000). How to read and why. Scribner.

Bowman, E. (1989). Deconstruction: A reader's guide to the works of Jacques Derrida. Peter Lang.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Chomsky, N. (1986). Know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 Praeger.

Crews, F. (1986). Skeptical engage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rrida, J. (1976). Of grammatology (G.C. Spivak, Tran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Eagleton, T. (1983).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acs, U., Khan, A., McIntyre, R., & Weinbaum, E.Z. (Eds.). (1989). Women anthropologists: Selected biographi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Graff, G. (1987). Professing literature: An institution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irsch, E.D., Jr. (1967). 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King, D.K. (1988). Multiple jeopardy, multiple consciousness: The context of a black feminist ideology.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14(1), 42-72.

Klineberg, O. (1935). Race differences. Harper & Brothers.

Lentricchia, F. (1980). After the new criticis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ontagu, A. (1942). Man's most dangerous myth: The fallacy of ra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orty, R. (1979).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cruton, R. (1994). Modern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and survey. Penguin Books.

Searle, J.R.(1977). Reiterating the differences: A reply to Derrida.Glyph 1(1), 198–208

Sellars,W.(1963). Science, perception and reality.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Wilson,E.(1971). O Canada: An American's notes on Canadian culture.New York:Farrar,Straus & Giroux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构哲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契合(ZT)
文学批评中的结构、解构与话语
读哲学,德里达,擅长解构的怪才(47)
德里达思想评述
“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解构
怎样把说实相与批判区别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