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非要晦涩难懂吗?

伟大的哲学并不总能让人读起来轻轻松松。有些哲学家的文字——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难以揣测到了几乎是在与读者作对的地步;而另一些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则采用了格言警句式的写法。现代“分析哲学”的学者表述论点时使用一种高度精简的形式,结果让读者看了很头疼。这样一来,留给哲学家解释其前辈们作品的空间就很大,而这些解释本身日后又能成其为经典。尽管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写得十分晦涩(比如休谟、叔本华、拉塞尔),可难懂的哲学家确实是大有人在。人们或许会产生这样的印象:艰深晦涩就是哲学的一种美德,是哲学之所以伟大的一种标志。我却对此持怀疑态度。

从某种程度上看,一切文本都需要解读。要想搞清楚作者的意思,不仅仅是要解读他们的文字,还要猜测他们当时的思想状态。同样的话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所以读者就不得不在各种解释之间做出取舍。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文本都一样地难以解释。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有些解释相比其他的解释可能更能说得通,而作者是可以将各种解释的范围缩小的。为什么哲学比其他文本需要更多的解释呢?

学究们自诩在他们的学术领域造诣高深,对细微的概念性差别、同时代的参考佐证和文化规范也了如指掌。而对于外行来说所有这些背景知识都需要补课。当涉及一部来自于另一个时代或另一种文化的作品时,不同的学者也许会对原著产生不同的解读。可之所以会产生解读仅仅是因为碰巧存在距离的缘故。这个文本完全可以让与作者同时代的读者读得清楚明白。如果拥有足够的知识,我们或许是可以得出一个内容确切的文本的。这并不能用来解释为何有些哲学文本特别难以理解。

也许这些困难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伟大哲学家的思考水平高于我们,他们的作品中满是深奥的见解、复杂的理念和微妙的差别。我们或许需要别人来为我们拆解这些难懂的思想,而且,由于这些解释的人天资一般要比原著者低,所以他们也许会对正确的文本做出不一样的解读。可是,如果可以做出清晰的解读的话,为什么原著者不自己给出解读呢?这样的交流失败是一种缺点而非优点。经验老道的作者并不需要劳驾解释者们给他们的文本补窟窿。

另一种解释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哲学质疑的本质上面。哲学家们不仅仅罗列事实,他们还深思其中的问题,提出质疑,梳理联系,调查理念。读者们可以用自己的质疑、联系和理念进行回应。因此,伟大的哲学作品天生就能催生不同的解读。可这是因为读者们在研究讨论中的问题并探究他们自己对此的看法?还是因为他们在研究作者所指的问题并试图得出假定?只有前者才是好哲学的标志。一部好的作品应该具有试探性、探索性和启发性,而且并不难于理解。作品所讨论的各种选项应该可以被准确清晰地进行表述。

也许晦涩的文本存在更多被再次解释的可能性。有人认为,哲学的发展进程跟科学不同。哲学问题无法解决,只能在新的背景下不断地被重新挖掘,而每一代人研究前人伟大作品的时候,都会做出自己那个时代的解读。所以晦涩的文本更有可能成为经典,因为它们天生就是为再次解释所准备的。相比之下,清晰无误的文本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味、陈旧过时。我个人怀疑哲学不会进步的观点,但是即便我们接受这种观点,也无法为痴迷于重新解释提供说辞。假如有人与前人一样在思考同一个问题,那么研究他的作品或许是会有用,可是根据此前未知的知识将其重新写一遍又有何益?为什么不能参考之前的作品、而又不受它的约束创作一个新的作品?沉迷于解读反映出注意力被放错了位置,他们所关注的是哲学家而非哲学问题。

不过有一些了不起的哲学充满创新性,无法与清晰明白相共容。它不追求构建准确的理论,而是延伸到了未知的思想领域,在那里我们不知道该运用何种方法,不知道该使用何种概念,甚至不知道该提出何种问题。它更像是艺术而非科学,并且具有它自己的规则。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因为模糊而导致缺陷,它是在试图做一些无法说得清道得明的事情,而其目的恰恰是为了激发多种多样的解读。

这也许是为晦涩难懂正名的最好解释。可是,这种解释使用起来要多加小心。以清晰为标准的作品可能会由于不清晰反而更具价值,但是,如何判断难以读懂的文字背后到底是言人之所未言、独具新意,还是在装逼地胡说八道?我们又如何确定它所孵化出来的任何奇思妙想,是原文本身潜藏的深意,而非聪明的解释者们的发明创造?对此类文本还是要小心为妙,它们要想赢得严肃作品的地位,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考验。

最后,有的哲学家之所以写得晦涩难懂,或许是因为这样一来能产生一种神秘而又高深莫测的光环。这么做可以招来别人的解释和学术上的关注:因为研究这样的作品需要花更多的功夫,所以就会吸引更多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这样的作品也更不容易被推翻,对它的批评完全可以被视为误读而被扔到一边。与此同时,写得更清楚明白也许会看似缺乏想象力,或者不够激动人心,而且它的错误也更容易被发现。也许这话说得有失尊敬,可有时候让作者下笔晦涩,从中作祟的正是这些动机,这难道不是很讽刺吗?

在大多数情况下,晦涩难懂是一种缺点,而非优点,并且过分的解读将关注点放在了作者身上,而不是问题本身。写得清晰明白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哲学方面的课题,而且这样做不乏风险。在评论家的面前,说大白话的作者们一丝不挂,他们所有的辩论瑕疵全都一览无余。不过同那些用艰深晦涩来遮掩自己的人相比,他们更勇敢,更诚实,更加尊重探知真理真正的目的。

我开通分答了,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向我提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为哲学家阅读
《吉尔·德勒兹》:绘制德勒兹生平与思想的地图
向京对话翟倞:艺术家有点像荒野里的独行者
原创:推荐一本通俗有趣的哲学入门书《四十堂哲学公开课》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1)
#早读#216《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