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王安石变法入手,谈谈宋神宗在变法中的过失与历史之鉴

引言

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以“岁币”平息外患,收容流民、饥民于军营以防内乱,虽然换来四十余年的国泰民安,但也导致宋廷严重的财政赤字。宋神宗继位后,力图充实国库和平息边患,遂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是为熙宁变法(亦称王安石变法)。变法开展之后,宋廷财政充足一直受益到徽宗时期,可以说变法的目的达到了。但宋神宗退位后,新法被司马光悉数废除,因而熙宁变法历来又被认为是一次失败的变法。

王安石画像

剖析变法的过程,作者难以想象,导致变法受阻的并不是保守派,而是首推变法的宋神宗。学者王志敏等曾经说过,“王安石变法之所以能取得比北宋前期变法更大的成就,离不开宋神宗坚定的支持,而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也与宋神宗帝王权术密切相关”。本文将从熙宁变法入手,细说宋神宗在变法的过失,并希望总结出熙宁变法以失败告终的历史之鉴。

浅析宋神宗在熙宁变法中的过失

公元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了熙宁变法。其中所涉及的金融和税收的变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神宗与王安石是熙宁变法中的两个核心人物,但由于君臣之间特殊的从属关系,宋神宗无疑是扮演了一个较为典型的专制型的角色。对于王安石的建言献策,宋神宗能否采纳,直接关系着变法的推进及其效果。

  • 缺乏担当的宋神宗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二十一岁,这时,王安石是他唯一可依靠的能够主持变法的股肱之臣,所以,他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态度,体现了其壮士断腕、矢志不渝的变法信念。发生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底至熙宁七年(1074年)初的旱灾,在郑侠的《流民困苦图》中有所反映,被大臣们归为“人事之未修”,于是,宋神宗顺水推舟地将“天灾之责”归咎于王安石。王安石遂罢相以为宋神宗开脱。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宋神宗这种推卸责任的做法反映了其缺少担当的一面。在古代,大臣不敢指责皇帝,只能是王安石替皇帝背了黑锅。值得补充的是,王安石对于天变的看法与他人不同。他认为,即便在尧舜时,天变也时有发生,天变只与天象有关,而根源不在人事。王安石的此种唯物主义的观点值得肯定。王安石能够坚持己见不动摇,这是一个变法者应有的决绝态度。君臣关系和谐,王朝就有望得到大治;反之,政事就会受困。

  • 宋神宗压抑相权

君臣之间既是隶属关系,也是合作关系,同时也存在着权力的分配与角逐。历代帝王最害怕的就是官僚专断,所以保守派对王安石结党营私、专断独行的诋毁就触动了宋神宗皇权旁落的神经。他对王安石的态度由信任、警惕转向了猜忌。同时,随着宋神宗的成长,他的主见和专断也成为王安石不可逾越的障碍。宋神宗第二次起用王安石后,对他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王安石再相,上意颇厌之,事多不从”。

王安石既失望又无奈,他对变法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是有心理准备的,也有应对措施,但无法改变圣意,便只能束手无策。除了称病不朝和罢官,他再无选择。可以说,王安石二次罢相,与宋神宗的揽权、收权有直接的关系。历史上的变法,一项新的策略一般都有一个从反对到接受的过程,所以变法必然是以强制推行开始的,若不能坚持下去,变法不仅收效甚微,失败也是迟早的事。

王安石与保守派争论

  • 王安石对变法力不从心

起初,宋神宗对王安石充分授权,王安石因此能够力排众议,采用强硬手腕推行变法,变法具有一定的可取性。后来,宋神宗虽然还能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但不能对其充分信任和放权,使变法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变法的阻力越来越大。对于王安石来说,他主动退位,由宋神宗一人推行变法,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毕竟变法中容不得两种意见,思想统一和步调一致显得更为关键。

从熙宁变法来看,宋神宗的授权和放权是执行力的保障,授权人的刚愎自用和猜忌心理是授权行为的两大忌讳。宋神宗授权后,就要对授权对象有充分的信任,不能轻易收权,否则,就会前功尽弃,甚至使授权对象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由此来看,对于熙宁变法的失败,王安石只能承担一部分的责任,人们对王安石的批评和苛求并不见得合理。

  • 宋神宗姑息保守派

在变法中,宋神宗一方面起用王安石,一方面又将保守派骨干文彦博、冯京等人留在朝中,故意使之与变法派相互制衡。王安石对于宋神宗此种做法的不满见于其文字:“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杓水,即羹何由有熟时也?”变法期间,宋廷中保守派与变法派的论战持续不休,宋神宗坐山观虎斗的自得态度,一方面阻碍了变法的推进,另一方面也酿成了若干年后难以禁止的朋党之祸。

宋神宗画像

王安石不可能察觉不到宋神宗的态度和心思,他无疑也是失望之至。一个变法的班子,不仅不能够齐心协力、共御困难,反而还时常发生掣肘和不合拍的情况,这样的变法,结果肯定不容乐观。变法如果没有强力推进是难以成功的,以商鞅变法为例,秦孝公能够将变法完全托付于商鞅,赋予其生杀予夺大权,甚至承诺与之分天下而治。可以说,商鞅在变法中遇到的阻力不比王安石小,但因有秦孝公的支持,他才有足够的能力扼制住反对的势力。

  • 变法派出现内讧与分裂

商鞅若没有遇到秦孝公,恐怕也难以完成他的事业。而王安石若能够遇到像秦孝公那样的明主,变法未必会失败。宋神宗故意用保守派牵制变法派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变法的难度,还引发了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为了变法,王安石起用了一批新人。这些新任命的大臣中,真正的变法派少,投机者多。由于所用人员的动机不纯,最终成为变法难以为继的一个重要原因。

变法派主要是王安石新起用的大臣,他们内心渴望有所作为,但也存在急功近利、处事上不成熟、实干中缺少经验的一面。另外,他们的个人操守和品质也多有问题,如王安石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李定、邓绾等人,都在宋史奸臣册的名单内。其结果是,变法派首先在内部分裂。

变法失败后心灰意冷的王安石

  • 变法派的最终瓦解

曾布和吕惠卿都是由王安石提拔的年轻官吏,是王安石的左膀右臂,二人职位不相上下,却明争暗斗,其间,曾布被贬。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后,吕惠卿被推为副宰相,两面三刀的邓绾即倒向吕惠卿。王安石复任宰相后,与吕惠卿意见不和,二人各行其是。邓绾又向王安石靠拢,后被贬。变法派的分裂主要来自吕惠卿案。吕惠卿在掌权期间假公济私,发生了变法七年来最大的一桩以权谋私案。

除吕惠卿外,牵涉此案的陈升之、韩绛、王安礼等也被贬逐。后来,吕惠卿又倒打一耙,引出了王安石之子王雱偷取宋神宗御批案。体弱多病的王雱深知为父亲闯了大祸,愧疚而死。至此,变法派阵营全部瓦解溃败,内讧与分裂瓦解了变法派的阵营,使得变法难以为继。木桶定律认为,一个团队的能力和水平,不是最优秀的那个人决定的,而是最差的那个人决定的。这恐怕也是王安石所未能预料到的后果。但是,变法派阵营的瓦解,与宋神宗有必然的关系。

王安石虽是变法派的核心人物,但宋神宗直接插手变法派内部的事务,不断分解王安石的权力,甚至故意挑起变法派内部的争端。此举导致了王安石对于对本阵营内的人员也无力管控,甚至出现了被下属揭发的事实,可见内部问题之严重。宋神宗驾崩后,保守派势力抬头,由于变法派力量已被严重削弱,再难与保守派匹敌,变法即宣告失败。最后,宋朝还是没能幸免于朋党之祸,重蹈了历史覆辙。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 良法需要良吏来执行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曾提到实行变法的三个条件:一是“徒法不能以自行”,二是“在位非其人,而恃法以为治,自古及今,未有能治者也”,三是“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从根本上说,良法需要良吏来执行。但由于新法主要触动了皇亲国戚的利益,即便有良吏,也因职权有限,又想保住“乌纱帽”,很难严格执行。这是新法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撼动的巨大障碍。

王安石将变法的希望完全寄托于良吏,而未能用律法等制度性的举措对付和惩治贪官污吏,这是策略上的一大缺陷。变法派对于保守派的干预,都要上报皇帝来处置。而宋神宗“宽厚”的性格以及出于平衡两派势力的考虑,扮演的是“和事佬”的角色。学者钱申就说,“宋神宗对反对、阻碍甚至破坏新法的老臣不仅不进行严厉申斥或处罚,还一再想着重用与维护”。这种做法导致人治往往置于法治之上,阻挠变法的人没有恐惧,变法的道路曲折而缓慢。

  • 熙宁变法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认可

虽然变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但成效也比较明显,一些王侯贵族阶层也缴纳了税款,北宋王朝税收大幅增加。当然,对于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来说,动大手术,受点疼痛亦或是产生些不适是在所难免的。变法也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适应和巩固的过程。新法实行十几年后,司马光要废除新法,却遭到了一些百姓和部分大臣的反对。这也可看出,新法并不全是害民的,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王安石雕像

结语

王安石轰轰烈烈的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在古代,一位大臣即使其变法失败,甚至还曾在无意中损害过百姓的利益,但只要他是一心为民的,百姓依然会念及他善意的初衷而原谅并爱戴他,在朝堂之上,他也断不会遭到全部的否定。黄庭坚在《跋王荆公禅简》中就评价王安石道,“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参考文献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

王志敏、张蕾,《熙宁变法的现实借鉴》,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42-44页

钱申,《论宋神宗谨慎、宽厚的性格及其对变法的影响》,山东工会论坛,2018年,95-99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结党营宋(二十)吕惠卿被贬官后,为何宋神宗又同意王安石罢相?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朝一学者评价司马光,揭开司马光的真面目:文人祸国比武将更甚
解读王安石《初夏即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已尽力,何惧其果!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之王安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