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今结合的爱国文字:蔡东藩历史通俗演义的特点和价值

民国时期,出现了一套特殊的小说——《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作者是蔡东藩。作为演义,这套小说与《三国演义》有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写成,并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添加了小说的曲折性和故事性,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特殊的一点在于:演义融入了作者个人的价值观念,有一定思想性,换句话说,作者不再是一个说书人,而变成了一个现代作家。

蔡东藩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本来演义这种文学体裁已经过时,不再适合现代人的阅读节奏,但蔡东藩在撰写《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时候,不仅加强了内容的历史性,同时以古喻今,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这两个特点使得这部作品有了质的提升。

蔡东藩创作的起因

蔡东藩撰写《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原因,与20世纪20、30年代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诉求一致,那就是有感于国家危亡,想要改变疲敝的现状,寻找一条救国之道。蔡东藩作为科举出身的旧知识分子,本来对清廷还抱有一定幻想,认为只要朝廷内部有人幡然醒悟,国家还有希望。然而,等到他补了一个知县的职位后,亲身经历了清廷的堕落,于是愤而辞官,返回家乡。

拥护共和的革命人

蔡东藩亲历了辛亥革命,看到了人民群众在此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于是思想发生变化,他认为百姓的力量是巨大的,想要救国,必须依靠百姓,但限于各种条件限制,中国当时教育水平很低,百姓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发挥自身的潜力,于是蔡东藩萌生了教育救国的想法。

教育的实质,乃是教化百姓,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蔡东藩决心向百姓普及历史知识,希望他们从历史的经验中学习到拯救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蔡东藩是旧式科举出身,文学和历史水平很高,再加上他思想前卫,阅读了大量翻译的外国作品,形成了一套混合着中西方价值观的思想体系,这为他撰写《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提供了知识基础。

促成蔡东藩撰写《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的企图。1914年,袁世凯废除了《临时约法》,妄图恢复帝制,破坏共和,蔡东藩得知后悲愤交加,决心写成《清史通俗演义》。他的目的是想通过这部小说,批判帝制的落后,唤醒人们对于袁世凯野心的警惕,使得岌岌可危的民国得到拯救。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蔡东藩在撰写《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时候,下了一番苦功夫,我们至少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发现两个写作特点。

袁世凯

高度尊重史实

蔡东藩写作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高度尊重史实。他著书的出发点是普及历史知识,帮助广大人民理解现实政治,并宣传革命理念,所以既不能胡说八道,也不能擅自篡改史实,否则就失去了教化人民的意义,他自己也表示写作原则以“历史真实为第一义”。

在《唐史通俗演义》自序中,他写道:“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另外,在《宋史通俗演义》自序中,他又表示宋史内容庞杂,以讹传讹的内容过多,所以在写作时“常取存疑或折衷方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烛影斧声”的解读,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暴毙的原因很蹊跷,民间传闻是宋太宗赵光义觊觎宝座,弑兄篡位,然而并没有证据,于是蔡东藩在《宋史通俗演义》中说“遍考稗官野史”也没有言之凿凿的说法,关于民间“弟害兄”的说法,他不做判断,只是将种种传闻列在书中,由读者自行判断,评论。

蔡东藩

写历史,绕不开稗官野史。蔡东藩在写演义时,对稗官野史的内容十分敏感,即使要用,也非常谨慎,必须要有正史旁证。与正史有出入,或属于孤例无法自证的内容,他一律以正史为准。比如在《宋史通俗演义》中写到华山隐士陈抟,他放弃了民间传闻将陈抟当做神仙的看法,而是直言不讳地指出陈抟只是一个隐士,虽然“独行高蹈,不受尘染”,但如果将他视作神仙,肯定是不恰当的。呼吁读者们提高判断能力,不要人云亦云。

另外,演义内容肯定包括一定的加工创造,历史中有些事件在史书上没有提及,但为了可读性和故事性,蔡东藩进行了有限的想象和杜撰,不过,他的加工与《史记》类似,不改变事件性质,不增减事实,只是用个人的看法丰富历史的厚度。比如《宋史通俗演义》中写杨业被俘,宁死不降,临死前大呼:“宁为杨业死,毋为李陵生。”这是模仿了民间“宁为袁粲死,不作褚渊生”的说法。他自己也在文中说明,这两句话都不在正史中记载,他只是借助杨业之口,表达一种爱国主义思想,以警醒后人。

蔡东藩著书,谨慎而细腻,虽然他写得多半算是小说,但他秉持着“史家”的态度,不敢信口雌黄,这种高度尊重史实的姿态,使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成为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小说。

爱国主义情怀

蔡东藩写作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一般的旧体演义,只是为读者打发时间,获得阅读愉悦感的廉价读物,没有多少移风易俗的功能,也缺乏教化人民的责任感。而蔡东藩的写作出发点,本来就是想拓宽读者的历史视野,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所以,在文字中不断地展现对中华文化的自豪之情,表达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蔡东藩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是旧式文人对于往日秩序的怀念,他经历了辛亥革命,思想上了一个层次,所以他拥护共和,反对帝制,对于共和制度的建立者和拥戴者孙中山、黄兴和蔡锷无比崇敬,比如他在《民国通俗演义》中为孙中山作诗道:

孙中山

“功成身退不贪荣,让位非徒践夙盟。细数年来诸巨子,如公才算是真诚。”

对于孙中山不贪恋权势的做法大加赞赏。在写到黄兴之死时,他也写诗哀悼:

“才经湘水赋招魂,日上扶桑倏又昏。偏是伟人多短命,人生天道两难论。”

蔡锷维护共和,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蔡东藩称赞蔡锷的“倒袁护国”行为是为国为民的壮举,给予蔡锷“再造民国”的评价。

除了拥戴共和制,蔡东藩对“五四运动”也青睐有加,在《民国通俗演义》中,他对于丧权辱国,麻木不仁的决策者大加挞伐,称赞参加“五四运动”的学生“为国家力争领土”。他之所以赞同爱国学生的勇敢行为,是担心“志士灰心,英雄短气”,以至于“大好河山,将随之而俱去也。”

五四运动中的爱国学生

从《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读到蔡东藩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面对危害国家的行为,他时而忧心忡忡,时而悲愤异常;对于各种爱国志士,他也不吝笔墨,衷心褒扬,大家赞美,可以说,《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就是一部宣扬中华文化,关注国家问题,为中国发声的爱国主义著作。

蔡东藩历史通俗演义小说的意义

作为清末民初读着圣贤书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实事求是地说,除了拥戴共和的先进观点外,蔡东藩还具有时代的局限性,遗留了一些前现代的价值观,比如“忠义孝节”等,然而瑕不掩瑜,作为一个古典爱国者,他著成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共十一部,近五百万字,具有至少三个积极的意义:

首先,《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教化意义。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史书更是卷帙浩繁,普通中国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对本民族历史有一个大致了解,《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作用,就是化繁为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说形式,将历史讲述一遍。他的作品高度尊重史实,虽然借用了演义的笔法,然而事实上却是在普及历史知识,对于教化人民起到了积极作用。

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

其次,《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对文学的贡献。

蔡东藩的作品,将史书作为写作根据,把史实当做描述对象,但又不是还原历史,而是加入了一些想象的成分和文学的修饰,这种把现实与文学相结合的写法,启发了一批记者和文字工作者,为“纪实文学”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最后,《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传播了爱国思想。

在蔡东藩的年代,国家内忧外患不断,世界大势波橘云诡,很多中国人失去了奋斗方向,也丧失了文化自信,整个社会散发着迷茫和绝望的气息,蔡东藩写成《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仿佛一面锣鼓,在万籁俱寂中奋力一敲,惊醒了一些人,通过他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叙述,很多人的爱国热情再次被唤醒,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生出了炽烈的希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代史通俗演义
《宋史演义》全文及译文
偶识蔡东藩的历代史演义,轻轻松松了解了历史,这是快乐的阅读
什么是24史?
正史与演义 赤壁之战:扭转乾坤的经典战役
罗贯中挖的坑,影响后世五百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