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即将消失的吊脚楼布瓦

“布瓦”曾经是建“吊脚楼”的必须品,“布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房子是否住得舒适、舒心。因此,千百年来,“瓦匠”在当地是很走俏的职业。 “布瓦”是一种通俗叫法,其实就是建筑中所用的小青瓦。制作时,瓦匠师傅在特制的模具糊上经过踩得很粘的泥,使之成为中空的圆柱状,每个这样的圆柱体,可平均分成4片呈弧形的瓦坯,尺寸大概在20*25cm左右,待瓦坯晾干后,运进依山而建的瓦窑中烧制。

小时候,村里只有少数的瓦房,大部分是用杉木树皮盖起来的房屋。由于当地大面积种植杉木,新建的吊脚楼都是使用这种木材。每年夏季,人们会根据建房的需要砍伐一片成材的杉木林,围着倒地的杉木树干,每隔1米3的长度用刀圈住分出一段段树皮。然后将这些树皮展平堆积,晾干定型。等到冬季建吊脚楼了,就将这些树皮盖上房顶。放眼望去,一片片树皮房,乌乌的,矮爬爬的。有些贫穷的人家甚至还需要盖茅草屋。俗话说,“瓦房漏了使棍戳,草房漏了没得着”。是说瓦房漏了用棍子顶一顶瓦片,让它上下搭住就行了,而草房漏起来就很麻烦,难以对付。瓦房管多少代人不用操心,草房只管五六年就不行了。所以能够盖上瓦屋,曾经是村里富裕人家的象征。( 转载请注明来自吊脚楼.慢生活网)

瓦都是那个瓦,但上了房,根据用处不同,就分别叫流水瓦和盖瓦。流水瓦仰着,组接成雨水下泄的通道;盖瓦爬着,盖在两行流水瓦中间的椽子上。于是形成瓦沟和瓦棱,站在屋下一眼望上去,线条流畅,层次分明。如果站得高些看屋顶,就会想到青龙的鳞甲。下雨的时候,闭了眼静听千千万万的雨脚敲击瓦片,一片清脆之音,平和而宁静,庄稼人可以扯起鼾来睡一个好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住房习惯的改变,如今的农民建房更多的使用了钢筋混凝土作材料,屋顶再不需要用“布瓦”遮盖,所以现在新建房屋已基本不需要使用“布瓦”了。之所以还有人在做“布瓦”,大多也只是为以往修建的“吊脚楼”在修补屋顶、需要添加“布瓦”时提供一些瓦片。而仍然在“布瓦”制作一线的瓦匠们,年龄都在已在60岁左右甚至年过七旬,他们都没有带徒弟,而他们的子女,要么外出打工,要么不愿意学习“布瓦”制作技艺而从事其它职业,“布瓦”作为一种传统技艺、作为时代的产物,淡出人们视线已为时不远了。

下面分享一组来自摄影师宋文的精彩记实作品

第一道工序用泥弓将瓦泥从前往后从下往上搭垒以增加瓦泥的伸缩力。

做瓦的第二道工序“搭墙子”

做瓦的第三道路工序:端片子,合泥接缝,拍弯板儿。瓦将师傅的手艺好坏就是看他这几弯板儿拍得好不好。

第四道工序:下撩。又叫定高度。手上拿的那个用竹子做的那个东东叫撩签,书名叫靠尺。

这道叫:提桶子

这道叫:揭瓦衣,整形。

这道是等泥桶阴干后收成毛坯瓦片,并上提堆码。

这是最关键的过程:守、烧窑火

这些布瓦也遭到淘汰的命运,常见被遗弃的布瓦堆放在背处,落满尘埃。青瓦渐渐被人遗忘,瓦房顶下听雨眠的人生况味渐成绝响。

吊脚楼建筑文化主题旅游推荐

黔东南地区:从江县、黎平县、雷山县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世纪的车轮在这里似乎有意放慢了转动,这里没有林立的巨厦,这里只有连绵的大山和陡峭的山崖,还有参天的大树,清澈的水流,纯朴的民族。这里的财富不隐蔽,全都为青春在叮叮当当、闪闪烁烁。歌唱在这里不是什么余兴节目,而是全部生活的起点和终点,全部历史的凝炼和传承,全部文化的贮存和展开。这就是黔东南,是联合国乡土文化组织确定的全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圣地,被称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家园”。这里的 鼓楼、风雨桥、干栏式吊脚楼等原木建筑尤其壮观。

桂北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

广西北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四、五万年前就在此劳作生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开凿灵渠,把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连接起来,七分水流入湘江,三分水流入漓江。中原文化不断的影响岭南地区,外来的文化深深的影响了广西,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这些文化主要分为“高原文化”、“中原文化”和“低地文化”,他们分别影响了像“高原文化”影响着丘陵地带的建筑形式,“中原文化”则影响着平原建筑,“低地文化”主要影响着沿海和沿边地区的建筑。而桂北地区因地方偏远,交通不便,中原文化进入的时间较晚,人数也较少,因此受汉文化的影响比较小,都延续着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属山区典型地貌特征,山坡多平地少,盛产杉木,所以当地的民居建筑以杉木作为建筑材料,依山而建,被称为半干栏建筑,俗称“吊脚楼”。村寨的人们顺应自然,依山就势,随遇而安。村寨的居民追求自然随性的性格和对自然的崇拜,吊脚楼的形式体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充分考虑地质、阳光、风向、水流等结合,成为侗族居民居住、防御一体化的住所。

湘西地区:通道县、凤凰县

湘西传统建筑在选址上通常都考虑了对自然风的利用,建筑一般都沿河沿江布置,河谷可以为建筑带来清凉的河谷风,夏季可以有效地改善建筑的通风,并起到降温去湿的作用。吊脚楼是湘西农村常见的民居。在幽深的溪谷里,在高峻的大山上,在茂密的丛林中,都能看见她的身影。她依山傍水,顺山势而居,随水而建,走栏周匝,腾空而起,纤巧多姿。楼旁竹树参差,溪水潺潺,楼树相互掩映,楼溪互为俯仰,居住环境十分优美,有人把其称之为最有生命力的生态建筑或最奢华最现代化的生态房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侗族杉木吊脚楼
【凝固华章】消失的建筑——苗族吊脚楼
《中式瓦房》品味典雅生活
追寻达芬奇最后的足迹——昂布瓦兹城堡探访图
古建筑文化中,什么叫“瓦作”?它有什么历史渊源?
贵州苗族吊脚楼用杉木盖成,一栋花70万,主人说还没想好干啥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