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顾绣
 

顾绣,相传得于宋代宫廷绣技法。顾名世的长子顾箕英之妾缪瑞云,在闺阁就擅长宋绣,进露香园后有机会见到了不少家族珍藏的宋、元名家字画,
又兼顾家文人雅士往来评点,艺术熏陶,绣画水平更臻精致。她在继承宋绣劈丝、配色、针法等优秀传统基础上,把自己的观察和艺术感受渗透到刺绣创作中,在针法运用、配色和材料选配等方面有不少创新和发展。
清姜绍书《无声诗史》中,称缪氏刺绣人物“气韵生动,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无不珍袭之”。当时就有“上海顾绣始于缪氏”之说。


顾绣
文化遗产名称:顾绣
所属地区: 上海 · 松江区
遗产编号:Ⅶ—17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上海市松江区
遗产级别: 国家
顾绣
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顾绣因源于明代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顾名世曾筑园于今九亩地露香园路,穿池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
因以名园(今露香园路,即为纪念此园得名)故世称其家刺绣,为“露香园顾绣”或“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它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

  
明代后期,松江府上海县露香园顾绣,为高雅的刺绣艺术,对后世影响很深,清代四大名绣皆得益于顾绣。明代顾绣秘笈主要在于作者的文化艺术涵养、题材高雅、画绣合一、用材精细、
针法灵活创新、择日刺绣与锲而不舍的精神等六要素。以韩希孟为代表的顾绣传世实物,文化艺术内涵颇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馆所收藏。

顾绣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由顾名世家族中的女眷首创,以后逐渐发展为一门纯艺术性的闺阁绣。顾名世是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晚年曾在上海县城西北隅修筑一处露香园。
在这个江南园林里,顾名世与所有的士大夫一样,邀一些同好来饮酒射壶、吟诗作画,顺便传递朝廷的消息,顾氏的女眷们则拿出绣品请大家欣赏。所以顾绣有一个很高的起点,她们临摹的是境界很高的、
被文人视作正统的宋元名画原作,再加上有“华亭派”头把交椅的董其昌这样的大艺术家时时指点,亲授要诀,据说有些精品还送到京城请皇帝“御览”,你要她们眼界低下都很难。

从女眷的自身条件看呢,缠了一双小脚,受礼教约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用读书,那个时候更是无电视可看,无网可上,唯一的消遣就是飞针走线,并有耐心将一根丝线劈成三十二股。
还因为绣出来的东西是专供高冠博带传览欣赏的,没有生产指标,也不用赶工时,所以她们可以花一整年的时间绣一幅帕子大小的画绣。用艺术家的话来说,只有非功利性的创造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程度。不过这话到老百姓口里就难听了:吃饱了撑的

可惜好景不长,顾名世去世了,家道中落,顾家不得不靠女眷们的刺绣维持生计,也就是说从那时起,顾绣被迫走向市场。对顾家来说是家门不幸,但对中华文明而言是一个良机。
顾绣从闺阁走向民间,针法外传,不少民间艺人学会了独门秘技后,大大丰富了中国刺绣的表现手法。有专家认为,中国四大名绣都从顾绣借鉴了技法。但同时,顾绣却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风格。
所以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赶时间制作并一心想着卖好价钱的人很难出精品力作。[1]
顾绣

顾绣独到的刺绣技法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半绣半绘,画绣结合。顾绣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杰作为摹本,画面均是绣绘结合,

以绣代画,这也是它最为独特之处。如在《群仙祝寿图轴》中,画中人物所穿锦裳,是先上底色,后于底色上加绣作锦纹状的;人物的面部则是先绣后画的,云雾则只用画笔直接用色,而不加绣。这种大胆创新的技法,表现山水、人物尤为生动。

2、针法多变,时创新意。顾绣的针法复杂且多变,一般有齐针、铺针、打籽针、接针、钉金、单套针、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

3、间色晕色,补色套色。这种精巧的明绣采用的种种彩绣线,是宋绣中所未见过的正色之外的中间色线。顾绣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
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从而充分地表现原物的天然景色。

"顾绣"从一开始就有别于苏、粤、湘、蜀四大名绣,它专绣书画作品,成为独特艺术。它把宋绣中传统的针法,与国画笔法相结合,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勾画晕染,浑然一体,
为祖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增添了异彩。顾绣产品形式除传统画绣挂幅外,还有睡衣,浴衣、台布、枕套、被面、围巾等品种。顾绣针法多样,色彩丰富,丝缕分明,
质地大都用软缎、绸料及特丽纶、尼龙、的确良等。[2]


顾绣

顾家最出名的,并非仅仅是刺绣。还有园林。

清代后期托名“顾绣”的作品,都喜欢加一方款识,叫做“露香园绣”。这露香园,便是顾家的宅地。乾隆年间的《上海县志》说,顾名世与顾名儒退休后,
在上海县西北盖起了两座宅第;顾名儒的宅第在西边,叫做“万竹山居”;顾名世在筑园时:“穿池得石,有‘露香池’字,遂名”。据说盖这宅子的时候,在地里挖出一块石碑来,
上面题写着“露香池”三个字,竟是赵孟的笔迹,顾名世大喜,就这样将这园子命名为“露香园”。

顾绣产生在露香园内,并非偶然。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华慈祥在展览期间为市民开讲座,标题是“顾绣与晚明风尚”,在他看来,顾绣的产生,正是晚明士大夫将生活艺术化的具体体现。

退休的官员回家筑园,在当时是风尚。明末吴履震《五茸志逸》记述了松江一带筑园情况:“近世士大夫解组之后,精神大半费于宅第园林,穷工极丽,不遗余力。”
顾氏的露香园就是这样一处怡情养性的胜地,其建园历时10年,耗资数万两,花园占地40亩,与豫园、日涉园合称“明代三大名园”。“当时士大夫有闲阶层的生活风尚趋向于艺术化,文人流行避俗之风,
以耽情诗酒为高致,以琴棋书画为闲雅,以禽鱼竹石为清逸,盛行清客、韵士,有林园之趣、古玩之好和品茗之癖。其中,部分富有的江南士人好游山水,竞筑园林,追求一种恬淡闲适、悠然自得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华慈祥说。

艺术化的生活自然需要“清韵之物”相配。这清韵之物既要包括一般园林书斋共有的古玩图书、家具陈设和文房器具,又要有“时玩”。在华慈祥看来,“时玩”就是“Fashion”。

明代之前,达官贵人推崇古玩,但明代的特殊之处在于,文人雅士们并不唯古是好,反而是在古物基础上有创新的东西才抢手: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

到了中晚期,能显示自己品位的“清韵之物”,变为竹刻、紫砂壶、犀角等“有实用性的艺术品”。它们大多被放于文人案头,显示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生活品位。 而最能显示自己的品位和修养的,莫过于自己引领风尚,因此最出挑的,
就是要有自家独有的名物。朱启钤的《顾绣考》中记录了一段顾名世对客人的谈话:“公(顾名世)微笑曰:……‘长子汇海(顾箕英)承袭先人余荫,豪华成习,凡饮食起居,必多方选胜,务在轶群,不同侪偶。
园有嘉桃,不减王戎之李;糟疏佐酒,有逾末下盐豉。家姬刺绣,巧夺天工。露香园及其嘉桃、糟疏、刺绣,乃由座上佳客之揄扬,而名震天下矣。’”可见当时露香园内,“嘉桃、糟疏、刺绣”是顾家自产三大名物。

韩希孟本人,已经是很好的画家。她的《藻虾》,由于年代久远,绣线脱落,却显示出底下先画就的水墨图画。她绣这套东西,未必没存着好强的心,就像丈夫在题跋里说的那样:“赝鼎余光,尤令百里地无寒女之叹。
第五彩一眩,工拙亦淆。余内子希孟氏别具苦心,常嗤其太滥。”她苦心孤诣,就是要显示自家的工巧,比别家的拙。她绣这方册,绣得极讲究,心情不好时不绣,天气不好时也不绣:
“风冥雨晦,弗敢从事;往往天晴雨霁,鸟悦花芬;摄取眼前灵活之气,刺入吴绫。”每幅作品往往:“覃精运巧,寝寐经营。穷数年之心力矣。”

穷数年之力绣出一套方册,绣好后便请人来游园赏玩。顾寿潜在《宋元名迹册》的题跋中不无得意地提到:“甲戌春……汇作方册(指《宋元名迹册》),观者靡不舌挢手舞也。见所未曾……宗伯董师(董其昌),见而心赏之,诘余:‘技至此乎’?”

显然,这叙述了一次在露香园中的文人雅集。时间是在崇祯七年(1634)的春天,斯时,韩希孟已完成《宋元名迹册》的绣制,并将其装裱成册。于是,顾氏以园中美景和韩希孟《宋元名迹册》雅集文士,
韩氏的妙技引得董其昌为首的文士瞠目结舌,大呼“技至此乎”!他们一面赞叹夫人的当今绝技,一面感受宋元名画的气韵;一面欣赏着露香园的美丽春景,一面品味园中的方物名产,所谓艺术化的生活风尚就在此时此地。


顾绣

目前收藏顾绣最多的是辽宁省博物馆,其中印有"韩媛绣"、"韩氏女红"的绣品有八幅。上海博物馆藏有韩希孟的《藻虾图》等四幅绣品。

此外,江苏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也收藏有传世的顾绣,如《杏花村》、《山水三寿》等图轴。"顾绣"在对外开放的新时代,声誉远播海内外,现在"顾绣" 不但能绣制小型作品,而且能绣制大幅复杂的作品。

顾绣是民间绣艺与文人画结合的产物,从业人员须具备传统的书画修养。正因如此,它很难普及,且制作费时耗工。20世纪50年代以后,上海曾办过不少顾绣厂,现基本都已关闭。受现代工业的影响,大量顾绣仿制品涌入市场,
形成对顾绣的冲击,顾绣之名虽盛而真得"画绣"真谛者在上海几乎不复可寻,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对这一传统绣艺进行抢救、保护、整理、挖掘。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
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上海市松江区的戴明教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顾绣

顾绣所费的丝线、底料均为精选上品,作为临摹蓝本的唐宋字画,一幅也非常昂贵;而顾氏儿孙“服食起居必多方选胜”。韩希孟之后,顾家便迅速衰落。顾家男子多少将这衰落怪罪在女眷身上,

曾愤言:“奈何一旦寄名汝辈十指间,作冷淡生活。”

露香园于明末荒废,被后人典卖,成为兵营。入清后废园移为火药库。而顾家女子绣品,一度湮没。到了康熙年间,顾家又出了一个名绣:顾兰玉。

顾兰玉是顾名世的曾孙女,她嫁给了松江一名读书人,然而婚后不久,丈夫早死。她24岁守寡,身边有一个儿子。为了生计,开始用家传的绣艺为富贵人家绣些活计,
同时设帐收徒。清嘉庆《松江府志》记载(1796~1820):“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目之为顾绣;顾绣针法外传,顾绣之名震溢天下。”

但也从这时开始,顾绣开始作为商品出售。一些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绣品,都把自己的绣品称为“顾绣”。叶梦珠《阅世编》里说:“后以仿效者皆称顾绣,绣品肆亦以顾绣相标榜,凡苏属之绣几不以顾绣名矣。”

顾绣刚刚商品化时,价值昂贵。所以《红楼梦》第53回里才说:“凡世宦富贵之家,无此物者甚多。”然而到了清代中叶,仿冒者太多,价值大跌。

《阅世编》里记载:“年来价值递减,全幅七八尺者,不过以一金为上下;绝顶细巧者,不过二三金;若四五尺者,不过五六钱一幅而已。然工巧亦渐不如前,更有空绣,仅以丝绵外围如墨描状。”
到了后来,刺绣的工人,已经不仅仅是女子,还有男工;再到后来,也不仅仅只绣画幅,而且绣衣裙了。难怪有人说,顾绣就是丝上的昆曲。


顾绣传人

目前公认的顾绣第一代传人是家住上海松江区岳阳街道的戴明教老人

。   

戴明教,汉族,女,1922年1月出生,现年87岁。1934年至1937年在上海松江“松筠女子职业学校”刺绣班学习,师从宋氏与盛氏,所以她是13岁开始学绣,16岁入松筠女校,

师从沈寿之徒宋金铃学习刺绣。虽然之后抗战爆发,学校解散,但是这氏顾绣发展史上重要转折,标志着顾绣从家族的传递转为社会的传递。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戴明教进入松江刺绣合作社,虽中间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波折却矢志不渝,七十年代以来,她收徒十余人,她们被称为第二代传人,

其中代表者为松江电子仪器厂职工钱月芳。目前她自己有一个顾绣工作室,并且带了8个姑娘,她们将是顾绣的第三代传人。   

此外戴明教的其他三位弟子也在松江区文化馆里有一个工作室,他们的作品被松江区博物馆馆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顾绣:露香无痕 绣绢有踪
海上顾绣与戴明教的传人
顾绣飞针走线452年 苦寻有书画功底的新绣娘
静态展示项目(上海篇)——松江顾绣
独树一帜的顾绣,小众却惊艳刺绣界五百年
明朝的苏州点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