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37——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格萨尔彩绘石刻是藏族民间美术中的一门创新艺术,它不仅是格萨尔文化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也填补了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
格萨尔石刻,刀法精细,取材考究,在采用凿刻、直刻、斜刻刀法的同时,注重磨刻、磨划技术效果,使石刻画构图和谐。
在石刻画上采用了彩绘工艺,这样既增加了画面视觉的艺术感和光泽度,又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属于格萨尔文化的一种遗存,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以色达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最有代表性。

色达县位于蜀西北,传说曾是岭国长系部落居住的地方,又是岭国名将尼崩达尔雅和阿奔布益盘达的故里,故格萨尔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有"格萨尔艺术之乡"的美誉。

《格萨尔》彩绘石刻是藏族美术史上一个创举,它以英雄诗史《格萨尔》核心内容为表现对象,融精湛的刻石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
以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再现了格萨尔王及其岭国众将士为民造福、不畏邪恶、英勇奋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


史诗英雄格萨尔王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享年81岁。格萨尔自幼家贫,于现阿须、打滚乡放牧,由于叔父间离,

母子泊外,相依为命。16岁赛马选王并登位,遂进住岭国都城森周达泽宗并娶珠姆为妻。格萨尔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
岭国领土始归一统。格萨尔去世后,岭葱家族将都城森周达泽宗改为家庙,其显威迭事和赫赫功绩昭示后人不断。

岭葱土司翁青曲加于公元1790年在今阿须的熊坝协苏雅给康多修建了"格萨尔王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原址处重建为"格萨尔王纪念堂"。
格萨尔纪念堂64根梁柱、16根通天柱构成主体构架,四周以墙相围,堂正中塑格萨尔王骏马驰骋的巨像,背塑十三畏马战神,正墙左右方塑岭国十二大佛,
其左右两边分立将士如云及烈女翩翩。整个纪念堂庄重典雅,雄奇壮观,实乃凭吊览古的盛殿。

两个多世纪前,格萨尔彩绘石刻就在色达县所在地区孕育产生。2002年以来,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格萨尔彩绘石刻相继公诸于世,
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它不仅为格萨尔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而且填补了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 [1]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格萨尔彩绘石刻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核心内容为表现对象,融精湛的刻石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再现了格萨尔王及岭国众将士为民造福

、不畏邪恶、英舅奋战的历史场面。石刻以色达县出产的天然板石为材料,制作时多保持石材的自然形状,先以线描构图,再用立刻、
刮刻等手段雕刻,走线如行云流水,形象自然生动。绘刻完成后,在刻石的画面上通刷一道白色颜料为底,干后着彩。
色彩多用红、黄、蓝、白、黑、绿六色,一般不用中间色。这些色彩都具有特定的意指,与靠恪萨尔史诗》中的各位将士相对应.
当地群众一看便能明白。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的传承方式以师徒或家族传承为主,作者一般不在石刻上署名。现在传承人有17位,主要有尼秋、觉热、扎洛、切邛等人。[2]

色达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主要存放在泥朵乡、色柯镇、年龙乡、翁达镇,其中翁达镇翁达村雅格修行地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年代最为久远,

而传承最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则是泥朵乡普吾村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其工艺不仅在色达县和甘孜州具有代表性,就是放在全国格萨尔文化流传地区中来看也非常典型。

泥朵乡位于色达县西北部的泥曲河畔,海拔4180米。这里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存放在普吾村普吾寺白塔四周刻石经墙中的一座大石台上。
石台共分五层,安放着千余幅格萨尔彩绘石刻,形成一个谱系。此处石刻的近期部分由普吾村著名高僧阿亚喇嘛发起组织刻绘,它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刀法精细,取材考究,
表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岭国三十员大将、八十位将士的前世,石刻中还有天竺八十大成就者和百位文武尊神的形象。无论从人物谱系的完整性还是从艺人技艺的传承性来看,
这一石刻都具有代表性。泥朵乡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数量繁多,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刻绘工艺体系,以及相应的传承标准,实为我国藏族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枝奇葩。

格萨尔彩绘石刻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包括采选石料、构图、刻制、上色等工序。色达境内有丰富的天然页岩资源,艺人一般就地采选石质相对坚硬、板体形状好的天然板石作刻石原材料。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构图一般分两个步骤:一是根据板材的大小和人物构思,进行画面定位;这个步骤只需用铁凿在板材上勾勒出画面大致轮廓即可;

二是用描笔依照已经勾勒出的画面大致轮廓,进行准确的线描。一幅作品的好坏,线描是一道至关重要的环节。
接下来是艺人采取立刻、刮刻等手段,依照精描的构图进行雕刻。这是整个石刻中最细致、最重要的工序。

绘刻完成后,在刻石的画面上通刷一道白色颜料为底,通常的做法是先将已刻制完毕的刻石画面通刷一道白色颜料,称之为基色。
基色干定后,开始着彩,该道工序有两大特点。首先是遵循藏族绘画的基本规范,多使用红、黄、蓝、白、黑、绿六种色,一般不使用中间色,以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是根据《格萨尔》中对画面人物、战马、武器等的具体描述进行着色。着彩完毕后,为了有效保护彩绘石刻的色泽,需要在刻石画面上涂一层保护层。个别情况下可使用"巩砾水",
而多数情况下则刷一道清漆。这些色彩都具有特定的意指,与《格萨尔史诗》中的各位将士相对应,当地群众一看便能明白。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的传承方式以师徒或家族传承为主,
作者一般不在石刻上署名。现在传承人有17位,主要有尼秋、觉热、扎洛、切邛等人。

格萨尔彩绘石刻是藏族民间美术中的一门创新艺术,它不仅是格萨尔文化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也填补了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

格萨尔石刻,刀法精细,取材考究,在采用凿刻、直刻、斜刻刀法的同时,注重磨刻、磨划技术效果,使石刻画构图和谐。在石刻画上采用了彩绘工艺,这样既增加了画面视觉的艺术感和光泽度,又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色达格萨尔彩绘石刻有如下特点:一是岭国人物谱系完整。彩绘石刻就单幅而言,可独立成画,单独保存,表现出一位将士或一位王妃的基本面貌;
若组合在一起,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二是忠实于《格萨尔》文本的精神和内容。每一位人物的性格和外表特征,每一位人物所使用的武器和所骑战马,都根据文本中的具体描述而创作。
三是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每一幅彩绘刻石都刻绘了自然背景,有草原、森林、高山、蓝天、白云、雪峰,为画面平添了鲜活的高原气息。四是雕刻与彩绘协调统一,以画补空,以色填空,弥补了石刻本身在画面效果上的不足。

格萨尔彩绘石刻

虽然格萨尔彩绘石刻为弘扬藏族民间传统文化作出了不朽贡献,但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的阴影并未消除。凿刻格萨尔画像是一件又苦又累的活,

且挣钱不多,多的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有时一个月只能挣几百元。年轻一点的都愿意出去打工挣钱。由于格萨尔彩绘对艺人的素质的特殊要求,
以及艺人受从业性质的限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有的艺人放弃这项技艺而改从其他职业,艺人青黄不接的状况堪忧。

格萨尔彩绘石刻长期露天放置,因高原严寒的侵袭和强烈紫外线的照射而造成较为严重的自然损坏,20世纪60年代又遭到近乎毁灭性的人为破坏
,有关刻绘技艺基本失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阿亚喇嘛的发起和组织下,格萨尔彩绘石刻的技艺才薪火复燃。但由于格萨尔彩绘对艺人的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
而目前的石刻艺人基本都是农牧民或寺庙僧人,业余从事彩绘石刻,"有艺不精","学而不成",
其中还有一些艺人放弃这门手艺改从他业,因此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面临着传人青黄不接的局面,亟需扶持、保护。

值得欣慰的是,色达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格萨尔彩绘石刻的保护,建立了专门的保护组织机构,并对县境内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和民间艺人进行了普查,拨出专款,复原了泥朵乡格萨尔石刻群,并制定了保护计划。
相信通过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保护措施,色达格萨尔彩绘石刻定能早日走出无人传承的阴影,使格萨尔文化艺术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3]

一是根据板材的大小和人物构思


  进行画面定位;这个步骤只需用铁凿在板材上勾勒出画面大致轮廓即可;

二是用描笔依照已经勾勒出的画面大致轮廓


  进行准确的线描。一幅作品的好坏,线描是一道至关重要的环节。接下来是艺人采取立刻、刮刻等手段,依照精描的构图进行雕刻。
这是整个石刻中最细致、最重要的工序。   绘刻完成后,在刻石的画面上通刷一道白色颜料为底,通常的做法是先将已刻制完毕的刻石画面通刷一道白色颜料,称之为基色。
基色干定后,开始着彩,该道工序有两大特点。首先是遵循藏族绘画的基本规范,多使用红、黄、蓝、白、黑、绿六种色,一般不使用中间色,以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是根据《格萨尔》中对画面人物、战马、武器等的具体描述进行着色。着彩完毕后,为了有效保护彩绘石刻的色泽,需要在刻石画面上涂一层保护层。
个别情况下可使用"巩砾水",而多数情况下则刷一道清漆。这些色彩都具有特定的意指,与《格萨尔史诗》中的各位将士相对应,当地群众一看便能明白。
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的传承方式以师徒或家族传承为主,作者一般不在石刻上署名。现在传承人有17位,主要有尼秋、觉热、扎洛、切邛等人。  
 格萨尔彩绘石刻是藏族民间美术中的一门创新艺术,它不仅是格萨尔文化的一种新的传承方式,也填补了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
格萨尔石刻,刀法精细,取材考究,在采用凿刻、直刻、斜刻刀法的同时,注重磨刻、磨划技术效果,使石刻画构图和谐。在石刻画上采用了彩绘工艺,这样既增加了画面视觉的艺术感和光泽度,又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一是岭国人物谱系完整


  彩绘石刻就单幅而言,可独立成画,单独保存,表现出一位将士或一位王妃的基本面貌;若组合在一起,便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是忠实于《格萨尔》文本的精神和内容


 

 每一位人物的性格和外表特征,每一位人物所使用的武器和所骑战马,都根据文本中的具体描述而创作。

三是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色


 

 每一幅彩绘刻石都刻绘了自然背景,有草原、森林、高山、蓝天、白云、雪峰,为画面平添了鲜活的高原气息。

四是雕刻与彩绘协调统一


  以画补空,以色填空,弥补了石刻本身在画面效果上的不足。


  虽然格萨尔彩绘石刻为弘扬藏族民间传统文化作出了不朽贡献,但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的阴影并未消除。凿刻格萨尔画像是一件又苦又累的活,且挣钱不多,多的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有时一个月只能挣几百元。年轻一点的都愿意出去打工挣钱。
由于格萨尔彩绘对艺人的素质的特殊要求,以及艺人受从业性质的限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有的艺人放弃这项技艺而改从其他职业,艺人青黄不接的状况堪忧。   

格萨尔彩绘石刻长期露天放置,

因高原严寒的侵袭和强烈紫外线的照射而造成较为严重的自然损坏,20世纪60年代又遭到近乎毁灭性的人为破坏,有关刻绘技艺基本失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阿亚喇嘛的发起和组织下,
格萨尔彩绘石刻的技艺才薪火复燃。但由于格萨尔彩绘对艺人的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目前的石刻艺人基本都是农牧民或寺庙僧人,业余从事彩绘石刻,"有艺不精","学而不成",
其中还有一些艺人放弃这门手艺改从他业,因此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面临着传人青黄不接的局面,亟需扶持、保护。   

值得欣慰的是,色达县委、

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格萨尔彩绘石刻的保护,建立了专门的保护组织机构,并对县境内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和民间艺人进行了普查,拨出专款,复原了泥朵乡格萨尔石刻群,并制定了保护计划。
相信通过一系列积极而有效的保护措施,色达格萨尔彩绘石刻定能早日走出无人传承的阴影,使格萨尔文化艺术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孜绚丽多彩的非遗文化之格萨尔彩绘石刻
非遗地图|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石板上的金戈铁马
藏族美术工艺:格萨尔彩绘石刻
来自1300年前的格萨尔王兵器库,许你刀光剑影英雄梦
青海塔林之最 ▎班玛记录
忘了九寨沟,别样川西亦醉人(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