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隶书简要

 

 


盛静斋

隶书原来叫做“八分”和“分书”。“八”与“分”二个字的意思相同。南宋以后,“分书”被改称为隶书。隶书与篆书区别非常明显。首先,结体从长变扁,同时也改变了圆环缭绕的写法;其次,形体变得简化。此外,点画的形态丰富多变,尤其是“蚕头雁尾”的波笔捺脚,装饰性很强。

 

隶书点画的各种粗细方圆之变,必须以平面的纵横运动与上下提按和逆折绞转相结合,这样,自然就形成立体的运笔方法。这些平面、上下和逆折绞转的立体运笔法,实现了用笔的全部可能性,标志了笔法的成熟。

 

隶书的结构日趋简化,但其运笔和点画形态却是更趋丰富。这一简一繁的发展,使得作者思想情感的抒发获得了更大的表现空间,这意味着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已经成熟。


《云梦睡虎地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从简中可以看出其脱胎于秦篆,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母体痕迹,篆隶混杂,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与石刻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运动的丰富性。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居延汉简》多为汉代之物,因此书体基本上为隶书章草,从字形上看,有的字形工整,结体严谨,极有东汉史晨之韵;有的轻灵飘逸,烂漫多姿,似为《乙瑛》之教本;有的敦厚朴茂,端庄古雅,颇似后来《张迁》的风格。

 

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碑刻。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写手之层次多端,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石门颂》、《西狭颂》、《华山碑》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



《褒斜道刻石》意在以篆为隶,亦由篆变隶之日,浑朴苍劲,与《石门颂》、《陠阁颂》、《西狭颂》并为汉代著名摩崖刻石,由于书法刻于摩崖之上,此类作品皆气势很大,开张纵横,古朴自然,《褒斜道刻石》笔画几乎没有波磔,字近方正,极为拙朴。清翁方纲评:“至其字画古劲,因石之势纵横长斜,纯以天机行之,此实未加波法之汉隶也。”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郙阁頌》、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石门颂》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

 

 

 


《华山庙碑》点画多为筑锋逆势,藏头护尾,顿挫跌宕,沉劲有力。通过用笔的提按与转折巧妙变化,构成此碑动静的对立统一。折笔方势主静,转笔圆势生动,直线为静,曲线为动。对于隶书的典型特征,一波三折,蚕头雁尾极为强调。波挑劲健而内含骨力,波磔极富装饰之美。 此碑与《乙瑛》、 《礼器》诸碑有许多相似之处。其结字上部紧收,下部舒展,端庄而又舒展之势非常明显。

 

 

 


《西狭颂》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摩崖巨构,其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赞其“疏宕”;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


 

 

 


《陠阁颂》文字剥泐已甚,隶法淳朴古拙,是汉隶最为厚重一类,粗看下笔粗钝,而仔细把玩,一种质直古朴、不求讨好之致,自在行间,极富回味。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是汉隶中最为娟秀清丽者,其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张迁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词旨淳古,隶书朴茂,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是雕刻、书法艺术的珍品。 《张迁碑》与《鲜于璜碑》等为汉隶中方笔之典型。

 

 

 


《礼器碑》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清王澍评为:“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说,“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鋩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迭宕,更为书家所激赏。攻汉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

 

 

 



《乙瑛碑》为汉碑之名品,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较为合适和方便,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东汉是隶书的第一次高峰。魏晋后,隶书开始工稳化、标准化,隋唐后一路衰退,直到清代碑学兴起之后,才得以复兴和发展,形成了隶书的第二次高峰。

 

 

 


郑簠,字汝器,号谷口。少时便立志习隶习,学汉碑达三十余年,为访河北,山东汉碑,倾尽家资。他倡学汉碑,对后来汉碑之学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包世臣将其隶书列为“逸品上”。后人称之为清代隶书第一人。

 

郑簠的隶书主要取法《曹全碑》等秀丽一类汉碑,清初书家根据当时的审美趣味,站在帖学的立场来学习汉碑的。因此,郑簠的隶书既婉转盘旋、平铺坦荡又爽捷简净,恰如董其昌书风之翻版。


金农的隶书独创一种“渴笔八分”,融汉隶和魏楷于一体,这种被人称之为“漆书”的新书体,笔划方正,棱角分明,横划粗重而竖划纤细,墨色乌黑光亮如漆,这是其大胆创新、自辟蹊径的标志。与郑簠截然不同的是,金农的隶书用笔多侧锋,起笔收笔多不回锋,重按轻提,集厚重奇逸于一体,这种苍古奇逸、惊世骇俗的书风,实现了他“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的标新立异的创造思想,为书法的继承创新提供了意义非常深远的启迪。

 

 

 


邓石如是一代篆刻大师,且 “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曾提出“印从书入,书从印出”的宏论,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根据篆刻刀法顶锋逆行之理,提按起伏,逐步顿挫,“行处即留、留处即行”,使点画中段起伏跌宕,其隶书主要得《曹全碑》之秀逸、《衡方碑》之淳厚、《石门颂》之恣肆,写得圆涩厚重,雄浑苍茫。

 

 

 


伊秉绶的隶书从汉碑中摄取神理,自开面目。用笔劲健沉着,结体充实宽博,气势雄浑,格调高雅。他用篆书的笔法来写隶书,因此笔划圆润、粗细相近,没有明显的波挑。章法极有特色,字字铺满,四面撑足, “愈大愈壮”,给人方整严谨的装饰美感。

 

郑簠一扫宋元以来的呆板,但失之轻飘;金农纠之以苍古质直,但失之奇僻;邓石如纠之以平正厚重,但失之虚和。伊秉绶的隶书在笔划上与传统汉隶有很大的不同,他省去了汉隶横画的一波三折,代之以粗细变化甚少的平直笔划;汉隶的扁平结体在他手上也不复存在,只剩下粗木搭房般的笨拙造型,然而这不是技穷后的造作,而是在深入把握住汉隶神髓后的一次变异。

 

 

 


陈鸿寿于艺术涉猎广泛,而且造诣极高,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的隶书清劲潇洒,结体自由。穿插挪让,相映成趣,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风格。他将篆刻的“切刀法”灵活地运用到书法中,善于使汉摩崖石刻中金石气,用柔软的毛笔分段地“切”出。将点画写得圆劲苍茫,银画铁钩,意境萧疏简淡,笔致雄浑瓷肆,意态奇崛老辣。

 

 

 


杨守敬认为学隶不可以《曹全碑》《乙瑛碑》入手,否则容易庸俗,他主张取法《西狭颂》《景君碑》等个性鲜明一类作品。这件作品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观念的体现。他善于用浓墨的凝聚感、堆积感来表现厚重苍茫的金石气,同时在点画行书化的基础上,融入儿文、篆隶和楷书等多种书体的意趣于一体,丰富了结体点画的组合关系。

 

 

 

 

 

 

盛静斋隶书习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摩崖 | 汉中三颂,谁与争锋?
【石门颂】汉隶三颂专题
隶书的演变、发展简史(精选)
漢代書法鑒賞
隶书简史
書法經(613)书法人不得不知的草隶鼻祖和楷模《石门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